第382章 凡挡在我前行路上者-《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此时,教育司主官顾秉谦终于站了出来。作为皇帝的坚定支持者,他第一个发声:

  “一群无能之辈,祸乱朝纲,哪里懂得圣上胸怀抱负?”

  “从万历年间的党争开始,我大明国势每况愈下,如今竟到了军粮难继、官俸难发的地步。”

  “这一切的根源,不正是你们这些只知争权夺势、贪图虚名的庸碌之徒,荒废政事所导致的吗?”

  “若不能起用一批真正有才干、肯实干的年轻人,大明凭什么复兴?”

  “莫非靠你们空谈几句,粉饰太平就能扭转乾坤?”

  顾秉谦这番话字字如刀,直刺人心,句句击中要害。

  王图听得怒不可遏,当场怒目而视,厉声喝道:

  “原来是你这奸邪小人暗中进谗,现在竟敢在朝堂之上公然诋毁忠良,真该碎尸万段!”

  “没想到我大明竟出了你这般阿谀奉承之徒,实是我等言官失察,国家之不幸。”

  他的咆哮并未震慑住对方,顾秉谦反而冷冷回应:

  “一个满心私利、沽名钓誉之人,也配站在朝堂上自称忠臣?”

  “大明的江山,正是毁在你们这类人手中。”

  对方毫不退让,王图气得面红耳赤,生平从未受此羞辱。

  他强压怒火,转身向御座深深一拜,声音颤抖:

  “我等今日直言进谏,全为大明社稷着想,忠诚天地可鉴。”

  “陛下,臣恳请诛杀此人,以慰天下读书人之心。”

  “若留他性命,士林必将哗然,科举恐难顺利举行,甚至引发动荡。”

  乔允升等人纷纷跪地陈情,以死相谏,气氛陡然凝重,仿佛生死立判。

  一直沉默的朱由校见时机已到,终于开口,语气冰冷:

  “都住口。”

  一声断喝,全场鸦雀无声。

  他缓缓起身,步至丹陛边缘,目光扫过群臣:

  “今日所议,关乎大明未来命运,是决定国运兴衰的紧要时刻。”

  “而你们,身为朝廷命官,口称忠君爱国,却在朝堂之上互相攻讦,如同市井争执。”

  “此事若传扬出去,朝廷颜面何存?大明威仪又置于何地?”

  “将这些人全部押出大殿,每人杖责五十,并扣除全年俸禄。”

  “锦衣卫,即刻执行。”

  朱由校抬手一挥,两侧侍立的锦衣卫立刻行动,将争吵不休的官员尽数拖走。

  顾秉谦等人也在其中。他们虽是支持皇帝的一派,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朱由校并未表现出任何偏袒。

  然而到了殿外,情形便截然不同。王图、乔允升一系的十余名官员被打得哀嚎遍地,皮开肉绽。

  反观顾秉谦几人,只是趴在刑凳上冷笑连连,棍棒落下如同轻拍,毫无痛感。

  王图等人看在眼中,怒火中烧,牙关紧咬,恨不得扑上前去将其撕碎。

  凄厉的惨叫穿过皇极殿厚重的门扉,在殿内回荡不止。

  群臣听得脊背发凉,无人敢开口求饶,只能低头闭目,却无法堵住耳朵。

  ……

  朱由校立于丹陛之上,双目微合,静静聆听。

  待廷杖结束,数名官员已昏死在地,血染青石。锦衣卫出手之重,可见一斑。

  众人皆明白天子之意——此番惩戒,原就不避生死。

  当校尉跪报行刑完毕,满殿文武更是屏息凝神,唯恐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拖出去的人。

  每逢朝会,人人如履薄冰。稍有言语失当,轻则罢官流徙,重则家破人亡。

  面对这般雷霆手段,不少官员暗自叹息命途多舛。纵有忠肝义胆,满腹经纶,也只能隐忍蛰伏,静观其变。

  皇极殿内寂静如渊,许久之后,朱由校的声音再度响起。

  “世事无常,历朝历代,从未有恒久不变之法度。”

  “我大明今日,犹如一头病危猛虎,气息奄奄,命悬一线。”

  他直言不讳,并不在乎所谓体面与非议。

  “辽东有努尔哈赤作乱,塞外蒙古诸部亦伺机而动,边患频仍,国势维艰。”

  “再看朝廷内部,蠹虫横行,贪墨成风,正一点点蛀空大明二百载的江山根基。”

  “若朕再不决意变革,太祖皇帝披荆斩棘打下的社稷,终将毁于一旦。”

  “战国时代,秦国之所以能由弱转强,最终横扫六合,正因秦孝公与秦惠文王果敢任用卫鞅,推行新法,奠定基业,方有后来始皇一统四海的伟业。”

  “反观当年称雄天下的齐、魏、楚诸国,鼎盛之际何尝不是群雄侧目,威震八方?”

  “可它们固守旧制,百年间不思进取,一味依赖先辈积累。朝纲败坏,君主短视昏庸,国势日渐倾颓,覆灭不过是时间问题。”

  “你们身为朝廷命官,熟读经史,难道看不清王朝兴替背后的规律?”

  “莫以为朕看不透你们心中盘算。在你们眼里,私利远重于黎民疾苦,更无半分对我大明江山的忠诚。”

  “为了重现盛世荣光,为了朱家社稷绵延万世,区区科举改革又算得了什么?”

  “倘若时势所需,即便彻底废除旧科举,另立新规,也在所不惜。”

  此言一出,殿中空气仿佛凝固。

  连一贯忠心耿耿的官员也面露惊惧。

  科举沿袭数百年,多少人由此步入仕途,如今竟有人要将其推翻。

  朱由校早已预料众人的惶恐。他今日之语,既为明志,亦为震慑,只为让群臣看清他的决意。

  “朕清楚得很,动了科举,最坐立难安的就是你们这些身居高位之人。”

  他抬手环指殿中文官,目光如刀,毫不避讳。

  “尤以江南、浙江出身者为甚。此刻怕是恨不得朕突然驾崩,好保住你们那点既得利益。”

  “你们心里打着什么算盘,朕未必全知,却也猜得七分。”

  “登基之初,朕便在朝堂宣告:天启朝不再是万历余风回荡的时代。这天下,只听朕一人定夺。”

  “凡挡在我前行路上者,无论身份多高,势力多大,皆将被碾为尘土。”

  “今年的科举改制,仅是开端。往后凡是腐朽无用、阻碍国运的陈规陋习,朕都要一一革除。”

  “我要还大明一个清明朗朗的乾坤,给百姓一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