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不知选妃一事进展如何?-《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京师内外城百姓倾巢而出,盛况空前,街头巷尾皆是人潮。得益于报纸连番报道,百姓皆知皇上亲征凯旋,举城欢腾,盛况数十年未有。

  新皇登基后,一改往日朝堂风气,对贪官污吏毫不手软,甚至下令在闹市、菜市口等地当众行刑。

  百姓们看得痛快,都觉得出了口恶气,这皇帝确实替他们撑了腰。

  朱由校乘着御驾进城,并未下车与百姓见面。人多眼杂,难保不会混入刺客,安全起见,他选择了低调回宫。

  御驾抵达宫门前,徐光启从车上拱手行礼:

  “陛下一路辛苦,臣就不多打扰了。”

  朱由校的确疲惫不堪。连日奔波,大腿内侧早已磨破皮,全身酸痛不已。他终于明白,为何多数皇帝不愿亲征。大概只有开国之主与朱棣这类出身军旅的皇帝,才能忍受这种苦。

  “这几日不举行朝会,但政务仍需处理。内阁与六部午后进宫议事吧。”

  “遵旨。”

  两个多月后,朱由校终于完成首件大事,回到皇宫。

  虽说这里是他的家,可住了也不过半年,归属感并不强烈。

  乾清门外,刘太妃率领后宫嫔妃与皇亲等候已久。几个小公主见皇兄归来,立刻兴奋地跑上前去。

  太监宫女们连忙喊道:

  “殿下、殿下,不可乱来!”

  傅懿妃等人还没反应过来,几个孩子已经冲了出去。

  正要追上,却被刘太妃拦住。

  “让她们去吧。”

  几位皇女的生母才稍稍松了口气。这种场合本应讲究礼节,若皇帝怪罪,后果严重。好在太妃开口,才让她们安心。

  朱由校走下御驾,看到妹妹们围在身边,欢天喜地地喊“皇兄”。

  他牵起她们的手,笑着问:

  “皇兄离开这么久,你们有没有想我?”

  朱徽妍嘟嘴点头:

  “有想!”

  朱由校笑着摸摸她们的头:

  “皇兄带了礼物回来哦。”

  一听有礼物,孩子们更加兴奋,纷纷追问是什么。朱由校却故意卖关子:

  “只给听话的孩子。”

  三个妹妹立刻安静下来,乖乖站好。

  太监趁机将她们带下去。

  朱由校随后快步走向乾清门。刘太妃与后宫众人行礼:

  “恭迎皇爷回宫。”

  嫔妃们也齐声行礼:

  “恭迎陛下回宫。”

  朱由校微微一礼:

  “孙儿见过太妃。”

  “都起来吧!”

  刘太妃站起身,开口说道。

  “听说皇上这次北征凯旋,老身在此恭贺圣上!”

  “只是这一趟出去,让老身夜不能寐,皇上也与往日不同了,越发沉稳了。”

  朱由校的确与两个月前判若两人。肤色不再白皙柔润,脸庞也不再稚嫩,整个人显得结实了许多。

  刘太妃轻轻抚过他粗糙的脸颊,指尖微刺,又道:

  “这军旅生活真是磨人,皇上贵为天子,怎可亲临战场?万一有个闪失,祖宗江山怎么办?”

  朱由校已知宫中发生的事。

  刘太妃这次是真被吓坏了。密云被围的消息一到,她甚至不顾宫规,跑到前殿打听情况,之后每日焚香祷告,祈求平安。

  “男子汉大丈夫,怎能没有担当?如今朝野不稳,若我不亲力亲为,将来有何颜面去见太祖?”

  刘太妃原以为皇帝受不了这等辛苦,如今见他态度坚定,便知劝也无用。她也意识到,自己方才的话已越界。

  后宫不得干政,这是太祖定下的铁律。

  朱由校转而说道:

  “怎么不见纯妃?”

  “纯妃身体一向虚弱,虽已怀上皇嗣三个多月,但胎象仍不稳。这几日太医都在为她调理,老身便做主没让她来接驾,望皇上不要见怪。”

  这事确实要紧。皇嗣关系到大明未来的根基。

  当年景泰帝无子,才导致夺门之变。若他有个亲生儿子,别说石亨、徐有贞这些人,便是于谦支持朱祁镇,也未必能成事。

  “老身已命纯妃在慈宁宫备好饭菜,等候圣上。”

  朱由校笑着回应:

  “孙儿离宫多日,倒是想念宫里的味道了。”

  历朝皇宫,亲情淡薄。这里没有温情,只有利益。

  像这样的一场家宴,一年之中,也只有皇帝生辰或年节时才会有。

  但自从朱由校登基以来,这种家常团聚已成常态。

  这位年轻的皇帝,给这座冰冷的宫墙带来了一丝温度。后宫嫔妃不再惶惶度日,他的弟妹们也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如果生在明代皇宫,尤其是个女儿,命运早在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

  她们只是皇宫中多余的存在,一生孤独,毫无希望。

  “不知选妃一事进展如何?”

  这事对旁人来说或许是件大事,但对朱由校而言,他从未真正上心过。

  原因很简单,大明有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他只需在最后点头确认即可。

  这次是皇帝主动提起,刘太妃露出笑意,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

  “秀女的筛选已经完成,人也都进了宫,正接受考核。再等一个月,婚事就可以定下来了。”

  “辛苦太妃了。”

  “皇帝政务繁忙,婚礼的事就由本宫来安排,不会让皇帝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