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传薪续章-《规则道书》

  第 232 章:省域创艺融新技,少年传薪续华章

  子时?创艺周备,标准落地

  邻县非遗工坊的灯火彻夜通明,王师傅正和六巷团队对接 “省域非遗创艺周” 首站筹备。工坊里堆着为创艺周准备的红纸和竹编框架,王师傅拿起一张剪纸样板,对着灯光检查纹路:“之前约定的‘剪纸纹路清晰度≥90%’,咱们再测一次,确保符合省域标准,” 他用尺子量了量年兽竹草纹的线条宽度,“2 刚好,不会太细易断,也不会太粗显笨。”

  阿竹蹲在一旁,用验艺草检测竹编框架的藤丝:“0.5 的藤丝,验艺草泛绿,韧性够,能嵌住剪纸,” 他还带来了西安分中心按省域标准生产的藤丝样品,“这是批量生产的,和咱们手工劈的一样合格,创艺周上可以给其他传承人分一些,让大家都用符合标准的原料。”

  林羽协助整理 “创艺周标准手册”,手册里详细标注了各技艺的核心参数:竹编藤丝直径 0.5±0.02、银饰纯度≥925‰、剪纸纹路宽度 1.5-2.5、泥塑底座含水率≤12%,每个参数后都附 “草木检测方法”,比如用验艺草测藤丝韧性、银草测银纯度、陶草测泥塑含水率。“还要准备检测工具包,每个传承人一套,里面有验艺草、银草、陶草和简易量具,” 林羽把工具包分给王师傅,“创艺周上先让大家熟悉标准,后续协作才不会出问题。”

  子时末,首批符合标准的原料和工具包准备完毕,王师傅望着满桌的红纸和竹编框架,笑着说:“有了标准,咱们省域协作就像有了‘指南针’,不用再担心原料不匹配、技艺不兼容了,” 阿竹点头,突然懂得 “创艺周备非易事,标准落地定根基” 的真意 —— 非遗省域协同的有序性,藏在标准的细化、工具的配套、手册的指导里,藏在每个为跨域协作铺路的瞬间。

  丑时?匠档扩充,技艺留痕

  邻县剪纸工坊里,赵阿公、王师傅和高校团队正记录王师傅的 “剪纸技艺档案”。王师傅手持剪刀,演示 “年兽竹草纹” 的剪法:“先剪外轮廓,要留 1 的‘留边’,再剪内部纹路,草叶要剪得连贯,不能断,” 他边剪边说,高校团队用摄像机全程拍摄,还在关键步骤标上时间点,方便后续剪辑成教学片段。

  赵阿公负责记录王师傅的 “剪纸口诀”:“‘一折二画三剪四修’,折要对齐、画要轻、剪要稳、修要细,” 他还补充:“这和咱们竹编的‘一选二劈三编四验’口诀异曲同工,都是老辈传下来的‘门道’,要一起记进档案。” 林羽则整理王师傅的工具清单:“用了 20 年的剪刀(刀刃厚度 0.3)、自制的红纸(克重 80g)、画稿用的竹笔(笔尖直径 0.5),这些工具都要拍照存档,注明使用心得。”

  丑时半,档案初稿完成,封面用竹草汁染的纸制作,烫着 “省域匠艺档案?剪纸卷” 的字样。王师傅翻着档案,突然红了眼眶:“以前总担心手艺传不下去,现在记进档案,就算我老了剪不动了,后人也能照着学,” 赵阿公拍着他的肩:“以后还要把其他传承人的技艺都记下来,编一套‘省域非遗技艺全书’,让咱们省内的好手艺都能留传。” 林羽望着档案里的文字和图片,突然懂得 “匠档扩充非易事,技艺留痕传久远” 的道理 —— 非遗省域传承的持续性,藏在口诀的记录、工具的存档、视频的留存里,藏在每个为技艺传世铺路的瞬间。

  寅时?少年联盟,跨校传艺

  邻县小学的礼堂里,六巷小学和邻县小学的非遗社团正在举办 “省域少年非遗联盟” 第一次活动。小雨带着六巷社团的学生,教邻县的学生编迷你竹编福字:“用 0.3 的藤丝,按‘平纹编法’,每编三圈要拉紧,” 她还拿出验艺草,“编好后用草测一下,泛绿就是合格的,” 邻县学生小美学得认真,虽然编得慢,但每个步骤都按小雨说的来,很快就编出了一个小福字。

  邻县社团的学生则教六巷学生剪 “竹草纹剪纸”:“先把红纸对折两次,画半个竹草纹,剪的时候要慢,尤其是草叶的尖,” 六巷学生小明剪坏了一次,邻县学生耐心教他:“没关系,修一修就好,就像你们编竹编断丝了也能修一样,” 小明跟着修,终于剪出了完整的竹草纹,开心地贴在自己编的竹编福字上。

  寅时末,活动结束,两校学生交换自己做的非遗作品,还约定下周线上交流,教对方新的手艺。小雨说:“以后我们要每月搞一次跨校活动,轮流教手艺,还要一起做省域创艺周的少年融艺作品,” 小美点头:“我们可以做‘竹编剪纸灯笼’,你们编灯笼,我们剪灯罩,肯定好看。” 林羽望着交换作品的学生们,突然懂得 “少年联盟非易事,跨校传艺续薪火” 的道理 —— 非遗省域代际传承的活力,藏在学生的互动、作品的交换、约定的真诚里,藏在每个为少年协作铺路的瞬间。

  辰时?创艺开幕,融艺绽放

  邻县文化广场上,“省域非遗创艺周” 首站开幕式热闹开启。省文旅局领导致辞:“省域非遗创艺周是‘技艺相融、文化共生’的实践,希望各位传承人以标准为基、以创意为魂,打造更多优秀的融艺作品,” 赵阿公作为传承人代表发言,手里举着验艺草和银草:“这两株草是咱们省域协作的‘信物’,用它们检测原料、校准技艺,就能让不同市县的手艺融得自然、合得顺畅。”

  开幕式后,创艺周的各个技艺区瞬间忙碌起来。竹编区里,阿竹教邻县的传承人用标准藤丝编框架;剪纸区里,王师傅指导大家剪符合标准的竹草纹;银饰区里,孙阿婆教大家用银草检测银料;泥塑区里,张师傅演示如何控制泥塑含水率。最热闹的是 “融艺区”,传承人两两一组,合作创作:竹编传承人编框架,剪纸传承人嵌剪纸;银饰传承人做挂件,泥塑传承人做底座,很快就出了一批融艺作品 ——“剪纸竹编挂件”“银饰泥塑摆件”“陶瓷竹草纹茶杯”。

  辰时半,电商直播同步开启,阿银对着镜头展示融艺作品:“家人们看,这是六巷竹编和邻县剪纸的结合,藤丝用验艺草测过,剪纸符合省域标准,都是真材实料的非遗手作!” 弹幕里满是 “想要”“支持省域协作” 的留言,半小时就卖出 30 件融艺作品。林羽在广场上穿梭,看着热闹的场景,突然懂得 “创艺开幕非易事,融艺绽放显合力” 的道理 —— 非遗省域协同的创造力,藏在开幕式的喜庆、传承人的协作、直播的热度里,藏在每个为跨域创艺铺路的瞬间。

  巳时?标准微调,务实优化

  邻县村委会的会议室里,省域传承人召开 “创艺周标准微调会”。邻县的银饰匠人李师傅提出:“925‰的银纯度标准有点高,咱们做日常银饰,900‰就够了,既结实又便宜,游客也更容易接受,” 孙阿婆当场用银草检测 900‰的银片:“泛浅绿,纯度够,做日常挂件没问题,可以下调标准,但要注明‘日常款 900‰、收藏款 925‰’,让大家根据需求选。”

  剪纸传承人张大姐则反映:“2 的纹路宽度标准有点严,剪细一点的草叶更好看,能不能放宽到 1-2.5?” 王师傅当场剪了 1 的竹草纹,用尺子量后说:“1 的纹路也清晰,只要不断就可以,标准可以调整,但要提醒大家‘细纹路要选厚一点的红纸,避免剪破’。”

  林羽协助记录微调后的标准,还在手册里加了 “应用场景说明”,比如 “日常文创用 900‰银、1-2 剪纸纹路,高端定制用 925‰银、1.5-2.5 剪纸纹路”。“标准不是死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样才实用,” 林羽说,省文旅局的代表也表示:“后续会根据更多传承人的反馈,持续优化标准,让省域协作更顺畅。”

  巳时末,微调后的标准手册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位传承人。李师傅拿着手册,笑着说:“这样的标准才接地气,以后做银饰不用再纠结纯度不够,能安心做更多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