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映宋韵,瓷绘市井情
**
第一幕:磁州初起,宫束班现
场景一:磁州观台镇?街巷 日 外
【暮春清晨,天刚蒙蒙亮,滏阳河的水汽裹挟着泥土的芬芳,弥漫在观台镇的每一条街巷。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旁,几家农户的烟囱已冒出袅袅炊烟,偶尔传来几声鸡鸣。早起的村民扛着锄头、挑着水桶,脚步匆匆地往田间或河边赶去,脸上满是对新一天劳作的期待。】
【镜头缓缓移动,穿过热闹的街巷,最终定格在一处挂着 “王记瓷坊” 木牌的院落前 —— 这里,便是日后宫束班作坊的雏形。院内隐约传来瓷器碰撞的细微声响,预示着新一天的忙碌即将开始。】
场景二:磁州观台镇?王记瓷坊 日 外
【院内晒坯架上,数十片白瓷坯胎整齐排列,在初升朝阳的映照下,像铺开的云絮般泛着微光。王老铁蹲在坯房前,粗糙的手掌反复揉捏着手中半块高岭土,指缝间还沾着些许泥土。他身旁的狗蛋,十七八岁的年纪,裤脚沾着泥点,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懵懂。】
王老铁
(将高岭土递向狗蛋,声音带着几分严厉)
拿着,试试这土性。记住,不是让你瞎琢磨,得用心去感受。
【狗蛋接过高岭土,愣了愣,竟直接往嘴里送。王老铁见状,抬手用烟袋锅在他后脑勺敲了一下,发出清脆的声响。】
王老铁
(又气又好笑)
憨货!这是试土性,不是让你尝甜咸!含在舌面,辨干湿,记不住?
【狗蛋吐出土,舌头还在嘴里打转,揉着后脑勺嘿嘿直笑。就在这时,他眼角的余光瞥见院门口晃进来一个身影,立刻收住笑容,拉了拉王老铁的衣角。】
【王老铁顺着狗蛋的目光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青衫的男子站在晒坯架前,袖口绣着细巧的缠枝纹,做工精致,一看便非寻常百姓。男子手里拎着一只描金漆盒,目光紧紧盯着架上一片刻花坯,眼神专注而锐利。】
李书吏
(察觉到两人的注视,缓缓转过身,语气平和)
在下开封府书吏李默,奉官窑监之命,前来磁州寻访匠人。
【他说着,便伸出手,指尖刚要碰到坯胎,王老铁突然上前一步,一把将他的手打开,动作干脆利落。】
王老铁
(把烟袋锅往鞋底磕了磕,火星子溅在青砖上,语气带着几分疏离)
寻能烧 “宫束班” 瓷的?前儿刚走了三个官差,都说咱这民窑粗鄙,入不了官家眼。如今又来一位,是觉得咱这小地方,还能藏着什么大人物不成?
【李默并未因王老铁的态度而恼怒,反而从容地打开手中的描金漆盒。盒内铺着素绢,上面放着半片残瓷 —— 白釉如乳,细腻温润,上面用黑彩画着半截市井图,笔触生动鲜活,仿佛画中的人物下一秒就要跳出瓷面。】
李默
(声音压得低了些,眼神中满是郑重)
这是去年宫宴上不慎打碎的瓷盏,陛下见了这残片,说这画里有 “人间气”,特意下令,要找到烧瓷之人,组建 “宫束班”,专烧百姓能看、官家能用的瓷。
【狗蛋凑过来,瞪大眼睛盯着残片上的画,突然一拍大腿,兴奋地喊出声。】
狗蛋
师父!您快看!这不是张阿婆卖炊饼的摊儿吗?我上月还在坯上画过呢,就是没这么好看!
【王老铁瞪了狗蛋一眼,示意他别多嘴,可自己的目光却忍不住朝残片挪了挪。阳光斜照进漆盒,残瓷的釉色泛着暖光,仿佛把整个春日的光芒都收在了里面,让人心生喜爱。】
场景三:王记瓷坊?后院 夜 内
【油灯芯子噼啪作响,跳动的火光照亮了墙上新贴的 “宫束班” 木牌,木牌上的字迹刚劲有力,还带着淡淡的墨香。王老铁、狗蛋,还有两个徒弟 —— 扎着双丫髻、眼神灵动的杏花,以及手笨嘴笨、憨厚老实的石头,围坐在一张矮桌旁。桌上摆满了高岭土、草木灰、黑石粉,还有几张画满草图的麻纸,杂乱却充满生机。】
杏花
(拿起一张画着孩童扑蝶的纸,小心翼翼地推到桌子中间,眼神中满是期待)
师父,咱烧瓷不就图个实在、接地气吗?官家要 “人间气”,咱就把街上的热闹事、田里的农忙活,都画到瓷上,这样烧出来的瓷,肯定有人喜欢。
石头
(手指在黑石粉里蘸了蘸,在纸上一笔一划地画着,画出一个歪歪扭扭的锄头,脸颊涨得通红)
俺…… 俺能刻农具,俺爹是庄稼人,俺从小就看着他用锄头干活,俺知道锄头啥样,保证刻得像!
【王老铁坐在一旁,没有说话,只是缓缓拿起桌角的一块旧瓷片。那是他年轻时烧的第一片瓷,釉色不均,边缘还裂了道缝,可他却像宝贝一样藏了三十年,瓷片的表面早已被摩挲得光滑。】
王老铁
(突然站起身,目光坚定地看向三个徒弟,声音铿锵有力)
烧瓷先烧心,心不诚,瓷就不精。明儿起,狗蛋你去街上多逛逛,把见着的新鲜事、有趣的场景都画下来;杏花你去山里采青料,记住,要带露的,这样磨出来的料才鲜亮;石头,你跟我一起练拉坯,一天练不够就练两天,直到闭着眼能拉出碗的弧度为止!
【狗蛋听完,兴奋地蹦了起来,差点碰倒桌上的油灯,引得众人一阵发笑。杏花把双丫髻拨到耳后,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子,充满了干劲。石头紧紧攥着拳头,指节泛白,用力点了点头。油灯的光映在 “宫束班” 木牌上,木牌的纹路里,似乎也浸满了温暖的光,照亮了众人前行的路。】
第二幕:匠心雕琢,瓷成韵生
场景一:宫束班作坊?坯房 日 内
【两个月后,坯房里的景象焕然一新。墙壁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画稿,有市井叫卖的场景,有田间劳作的画面,还有孩童嬉戏的模样,生动有趣。狗蛋趴在案上,手里握着炭笔,眼睛紧紧盯着窗外 —— 不远处,张阿婆的炊饼摊前围了一群孩子,有的踮着脚尖,有的扯着阿婆的衣角,馋得直流口水。狗蛋嘴角带着笑意,几笔就把孩子们的馋样活灵活现地画了下来。】
杏花
(抱着一筐青料快步走进来,裤脚沾着草汁,脸上带着汗珠,却难掩喜悦)
师父说的没错,带露的青料磨出来就是更亮!你看这料,颜色多正,调在釉里,准能画出天的颜色,比上次的好看多了!
【狗蛋抬头,刚要和杏花说话,突然听见窑房方向传来 “哐当” 一声巨响,两人脸色一变,立刻放下手中的东西,快步跑了过去。】
【窑房内,石头蹲在地上,头埋得低低的,身旁散落着几块碎坯 —— 那是他刚拉好的坯,坯体歪歪扭扭,像没长直的庄稼,毫无美感可言。】
石头
(声音闷得像堵了棉花,带着几分委屈和沮丧)
俺…… 俺还是不行,拉了五十个,没一个圆的,要么歪了,要么薄厚不均,俺是不是太笨了……
【杏花蹲下来,捡起一块碎坯,轻轻摩挲着坯体的纹路,眼神温柔。】
杏花
石头,你别灰心啊。你看,这坯壁薄厚不均,是因为拉坯时手劲没稳住,力道忽大忽小。俺教你个法子,拉坯的时候,你就想着滏阳河的水,水是圆的,是流动的,你的手跟着水的感觉走,坯也能变得又圆又规整。
【狗蛋也凑过来,把自己刚画好的画稿铺在石头面前 —— 上面画着石头爹在田里拉犁的场景,老人腰杆挺得笔直,手里的犁稳稳地向前,犁沟走得又直又匀。】
狗蛋
石头,你看你爹拉犁的时候,多稳啊,不管遇到什么土块,都不慌不忙。你拉坯的时候,就当自己在拉犁,心里别慌,手也别抖,准成!
【石头盯着画稿,眼眶微微发红,他慢慢抬起头,眼神中重新燃起了斗志。他站起身,深吸一口气,走到拉坯轮前,双手轻轻扶住泥团。随着轮盘缓缓转动,泥团在他手中慢慢变高、变圆,线条越来越流畅,像滏阳河面上慢慢升起的月亮,圆润而美好。】
场景二:宫束班作坊?窑炉 夜 外
【夜色渐浓,窑火熊熊燃烧,通红的火光把夜空染成了橘色,照亮了周围的一切。王老铁守在窑口,手里拿着测温的瓷片,眼睛熬得通红,却依旧紧紧盯着窑内的火焰,不敢有丝毫松懈。狗蛋、杏花、石头围在旁边,手里都攥着衣角,脸上满是紧张和期待,时不时抬头望向窑口。】
王老铁
(小心翼翼地把瓷片插进窑火,片刻后抽出来,瓷片泛着淡青,他仔细观察着,语气带着几分欣慰)
火候快到了。咱磁州窑的釉,讲究 “见火变色”,火大了釉就发黑,火小了釉就发灰,差一点都不行,得像瞅着孩子睡觉似的,时时刻刻盯紧了。
【突然,窑炉传来一阵细微的 “噼啪” 声,石头脸色一变,以为出了差错,刚要冲过去查看,被王老铁一把拉住。】
王老铁
(轻轻摇头,语气平和)
别慌,这是釉面开片,正常现象。咱这瓷,不追求官窑的 “无纹”,要的就是这自然的裂纹,像田埂上的缝,像老树上的纹,藏着烟火气,藏着生活的味道,这样才叫有 “人间气”。
【又等了一个时辰,王老铁抬手看了看天色,感受着窑火的温度,终于缓缓抬手,声音带着几分激动。】
王老铁
时间到了,开窑!
【众人立刻围了上去,眼睛紧紧盯着窑门。窑门打开的瞬间,热气裹着浓郁的釉香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眯起眼睛。待热气稍稍散去,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白釉黑彩梅瓶 —— 瓶身上,狗蛋画的市井图活灵活现:张阿婆的炊饼摊冒着热气,蒸腾的白雾仿佛能闻到香味;孩子们举着铜钱蹦跳,脸上的笑容天真烂漫;连摊边的小狗都画得栩栩如生,翘着尾巴,仿佛下一秒就要冲上前去。】
杏花
(指着瓶身上的青釉,声音带着几分惊喜)
你看这釉色,多透亮啊,真的像天的颜色,比我想象中还要好看!
石头
(慢慢走上前,轻轻摸着一只刻着锄头的碗,手指拂过碗壁上的纹路,声音发颤)
俺…… 俺刻的锄头,能看清木纹,和俺爹用的那把一模一样,俺终于做到了!
【王老铁拿起那只梅瓶,手指轻轻抚过釉面的开片。裂纹像细细的金线,把画面分成了一块一块,却丝毫没有破坏整体的美感,反而让画面更显生动立体。月光洒在梅瓶上,釉色泛着柔和的光,仿佛把整个观台镇的春日,都收在了这只瓶里,美好而温暖。】
第三幕:汴京扬名,瓷耀天下
场景一:开封府?官窑监 日 内
【大殿内庄严肃穆,阳光透过格窗,洒在案上的宫束班瓷器上,让瓷器更显精致。宋徽宗坐在龙椅上,手里捧着那只白釉黑彩梅瓶,目光久久停留在瓶身的市井图上,眼神中满是喜爱。】
宋徽宗
(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语气中满是赞赏)
这画里的炊饼摊,倒让朕想起儿时在御街见的景象。那时候,街边的小摊一个挨着一个,热闹非凡,寻常百姓的日子,都藏在这瓷上了,生动又真实。
李默
(站在旁边,微微躬身,语气恭敬)
陛下,这宫束班的匠人,都是磁州的民窑师傅,他们常年和百姓打交道,最懂市井事,也最了解百姓的喜好。他们说,烧瓷要 “接地气”,要把生活中的点滴融入瓷器,才能烧出有活气、有温度的瓷。
【旁边的大臣们也纷纷围了过来,有的拿起刻着农具的碗,仔细观察着碗壁上的纹路;有的端着画着孩童扑蝶的盘,小声议论着盘中的图案。】
大臣甲
(轻轻抚摸着手中的瓷器,语气感慨)
这磁州窑的釉色,虽不如汝窑的天青温润雅致,却多了几分人间暖意,看着就让人觉得亲切。
大臣乙
(点头附和,眼神中满是认同)
是啊,官窑的瓷讲究 “雅”,追求精致完美,适合摆在宫中赏玩;这宫束班的瓷讲究 “真”,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无论是宫中使用,还是百姓日常,都十分合适。两种好瓷,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韵味。
【宋徽宗放下手中的梅瓶,目光缓缓扫过案上的瓷器,眼神坚定,突然开口。】
宋徽宗
传朕旨意,宫束班就设在磁州,允许他们自由烧制,不必受过多规矩束缚。既要供宫廷用瓷,保证瓷器的品质;也要让百姓买得起,让这充满 “人间气” 的瓷,走进寻常百姓家。另外,把这只梅瓶送到国子监,让学子们也看看,这人间烟火,这百姓生活,也是好学问,也是值得记录和传承的。
场景二:磁州观台镇?宫束班作坊 日 外
【秋日的阳光温暖而明媚,宫束班作坊门口挂起了新的木牌,上面刻着 “宫束班磁州窑” 六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漆得发亮,格外醒目。院外,百姓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手里拿着铜钱,脸上满是期待,都等着买新出的瓷。】
狗蛋
(站在柜台后,熟练地给一位大娘递过一只画着荷花的碗,语气热情)
大娘,您拿好。这碗釉厚,结实耐用,摔不碎,您放心用。要是以后想再买别的样式,随时来这儿找我!
杏花
(在旁边的案上忙碌着,案上摆着刚画好的坯,上面是一片丰收的麦田,金黄的麦子随风飘动,农民们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明年开春,咱再烧一批画着春耕的瓷,让城里的人也看看田里的热闹,看看农民们劳作的场景,让更多人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石头蹲在窑房边,身边围了几个年轻的徒弟。他耐心地教导着徒弟们拉坯的技巧,双手稳得很,泥团在他手里,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圆溜溜的碗,厚薄均匀,线条流畅。】
王老铁
(站在作坊门口,望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手里紧紧攥着那片残瓷 —— 去年宫宴上碎的那片,眼神中满是感慨)
咱这群憨货,没读过多少书,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却凭着一股韧劲,烧出了让官家喜欢、百姓待见的瓷。说到底,瓷里装的,不是釉,不是彩,是日子,是生活,是咱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阳光洒在王老铁身上,也洒在作坊里的瓷器上。那些白釉黑彩的瓷,泛着暖光,像无数个小太阳,照亮了观台镇的街,也照亮了宋朝的烟火人间,更照亮了一代匠人传承匠心、坚守初心的道路。】
**
第一幕:磁州初起,宫束班现
场景一:磁州观台镇?街巷 日 外
【暮春清晨,天刚蒙蒙亮,滏阳河的水汽裹挟着泥土的芬芳,弥漫在观台镇的每一条街巷。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旁,几家农户的烟囱已冒出袅袅炊烟,偶尔传来几声鸡鸣。早起的村民扛着锄头、挑着水桶,脚步匆匆地往田间或河边赶去,脸上满是对新一天劳作的期待。】
【镜头缓缓移动,穿过热闹的街巷,最终定格在一处挂着 “王记瓷坊” 木牌的院落前 —— 这里,便是日后宫束班作坊的雏形。院内隐约传来瓷器碰撞的细微声响,预示着新一天的忙碌即将开始。】
场景二:磁州观台镇?王记瓷坊 日 外
【院内晒坯架上,数十片白瓷坯胎整齐排列,在初升朝阳的映照下,像铺开的云絮般泛着微光。王老铁蹲在坯房前,粗糙的手掌反复揉捏着手中半块高岭土,指缝间还沾着些许泥土。他身旁的狗蛋,十七八岁的年纪,裤脚沾着泥点,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懵懂。】
王老铁
(将高岭土递向狗蛋,声音带着几分严厉)
拿着,试试这土性。记住,不是让你瞎琢磨,得用心去感受。
【狗蛋接过高岭土,愣了愣,竟直接往嘴里送。王老铁见状,抬手用烟袋锅在他后脑勺敲了一下,发出清脆的声响。】
王老铁
(又气又好笑)
憨货!这是试土性,不是让你尝甜咸!含在舌面,辨干湿,记不住?
【狗蛋吐出土,舌头还在嘴里打转,揉着后脑勺嘿嘿直笑。就在这时,他眼角的余光瞥见院门口晃进来一个身影,立刻收住笑容,拉了拉王老铁的衣角。】
【王老铁顺着狗蛋的目光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青衫的男子站在晒坯架前,袖口绣着细巧的缠枝纹,做工精致,一看便非寻常百姓。男子手里拎着一只描金漆盒,目光紧紧盯着架上一片刻花坯,眼神专注而锐利。】
李书吏
(察觉到两人的注视,缓缓转过身,语气平和)
在下开封府书吏李默,奉官窑监之命,前来磁州寻访匠人。
【他说着,便伸出手,指尖刚要碰到坯胎,王老铁突然上前一步,一把将他的手打开,动作干脆利落。】
王老铁
(把烟袋锅往鞋底磕了磕,火星子溅在青砖上,语气带着几分疏离)
寻能烧 “宫束班” 瓷的?前儿刚走了三个官差,都说咱这民窑粗鄙,入不了官家眼。如今又来一位,是觉得咱这小地方,还能藏着什么大人物不成?
【李默并未因王老铁的态度而恼怒,反而从容地打开手中的描金漆盒。盒内铺着素绢,上面放着半片残瓷 —— 白釉如乳,细腻温润,上面用黑彩画着半截市井图,笔触生动鲜活,仿佛画中的人物下一秒就要跳出瓷面。】
李默
(声音压得低了些,眼神中满是郑重)
这是去年宫宴上不慎打碎的瓷盏,陛下见了这残片,说这画里有 “人间气”,特意下令,要找到烧瓷之人,组建 “宫束班”,专烧百姓能看、官家能用的瓷。
【狗蛋凑过来,瞪大眼睛盯着残片上的画,突然一拍大腿,兴奋地喊出声。】
狗蛋
师父!您快看!这不是张阿婆卖炊饼的摊儿吗?我上月还在坯上画过呢,就是没这么好看!
【王老铁瞪了狗蛋一眼,示意他别多嘴,可自己的目光却忍不住朝残片挪了挪。阳光斜照进漆盒,残瓷的釉色泛着暖光,仿佛把整个春日的光芒都收在了里面,让人心生喜爱。】
场景三:王记瓷坊?后院 夜 内
【油灯芯子噼啪作响,跳动的火光照亮了墙上新贴的 “宫束班” 木牌,木牌上的字迹刚劲有力,还带着淡淡的墨香。王老铁、狗蛋,还有两个徒弟 —— 扎着双丫髻、眼神灵动的杏花,以及手笨嘴笨、憨厚老实的石头,围坐在一张矮桌旁。桌上摆满了高岭土、草木灰、黑石粉,还有几张画满草图的麻纸,杂乱却充满生机。】
杏花
(拿起一张画着孩童扑蝶的纸,小心翼翼地推到桌子中间,眼神中满是期待)
师父,咱烧瓷不就图个实在、接地气吗?官家要 “人间气”,咱就把街上的热闹事、田里的农忙活,都画到瓷上,这样烧出来的瓷,肯定有人喜欢。
石头
(手指在黑石粉里蘸了蘸,在纸上一笔一划地画着,画出一个歪歪扭扭的锄头,脸颊涨得通红)
俺…… 俺能刻农具,俺爹是庄稼人,俺从小就看着他用锄头干活,俺知道锄头啥样,保证刻得像!
【王老铁坐在一旁,没有说话,只是缓缓拿起桌角的一块旧瓷片。那是他年轻时烧的第一片瓷,釉色不均,边缘还裂了道缝,可他却像宝贝一样藏了三十年,瓷片的表面早已被摩挲得光滑。】
王老铁
(突然站起身,目光坚定地看向三个徒弟,声音铿锵有力)
烧瓷先烧心,心不诚,瓷就不精。明儿起,狗蛋你去街上多逛逛,把见着的新鲜事、有趣的场景都画下来;杏花你去山里采青料,记住,要带露的,这样磨出来的料才鲜亮;石头,你跟我一起练拉坯,一天练不够就练两天,直到闭着眼能拉出碗的弧度为止!
【狗蛋听完,兴奋地蹦了起来,差点碰倒桌上的油灯,引得众人一阵发笑。杏花把双丫髻拨到耳后,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子,充满了干劲。石头紧紧攥着拳头,指节泛白,用力点了点头。油灯的光映在 “宫束班” 木牌上,木牌的纹路里,似乎也浸满了温暖的光,照亮了众人前行的路。】
第二幕:匠心雕琢,瓷成韵生
场景一:宫束班作坊?坯房 日 内
【两个月后,坯房里的景象焕然一新。墙壁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画稿,有市井叫卖的场景,有田间劳作的画面,还有孩童嬉戏的模样,生动有趣。狗蛋趴在案上,手里握着炭笔,眼睛紧紧盯着窗外 —— 不远处,张阿婆的炊饼摊前围了一群孩子,有的踮着脚尖,有的扯着阿婆的衣角,馋得直流口水。狗蛋嘴角带着笑意,几笔就把孩子们的馋样活灵活现地画了下来。】
杏花
(抱着一筐青料快步走进来,裤脚沾着草汁,脸上带着汗珠,却难掩喜悦)
师父说的没错,带露的青料磨出来就是更亮!你看这料,颜色多正,调在釉里,准能画出天的颜色,比上次的好看多了!
【狗蛋抬头,刚要和杏花说话,突然听见窑房方向传来 “哐当” 一声巨响,两人脸色一变,立刻放下手中的东西,快步跑了过去。】
【窑房内,石头蹲在地上,头埋得低低的,身旁散落着几块碎坯 —— 那是他刚拉好的坯,坯体歪歪扭扭,像没长直的庄稼,毫无美感可言。】
石头
(声音闷得像堵了棉花,带着几分委屈和沮丧)
俺…… 俺还是不行,拉了五十个,没一个圆的,要么歪了,要么薄厚不均,俺是不是太笨了……
【杏花蹲下来,捡起一块碎坯,轻轻摩挲着坯体的纹路,眼神温柔。】
杏花
石头,你别灰心啊。你看,这坯壁薄厚不均,是因为拉坯时手劲没稳住,力道忽大忽小。俺教你个法子,拉坯的时候,你就想着滏阳河的水,水是圆的,是流动的,你的手跟着水的感觉走,坯也能变得又圆又规整。
【狗蛋也凑过来,把自己刚画好的画稿铺在石头面前 —— 上面画着石头爹在田里拉犁的场景,老人腰杆挺得笔直,手里的犁稳稳地向前,犁沟走得又直又匀。】
狗蛋
石头,你看你爹拉犁的时候,多稳啊,不管遇到什么土块,都不慌不忙。你拉坯的时候,就当自己在拉犁,心里别慌,手也别抖,准成!
【石头盯着画稿,眼眶微微发红,他慢慢抬起头,眼神中重新燃起了斗志。他站起身,深吸一口气,走到拉坯轮前,双手轻轻扶住泥团。随着轮盘缓缓转动,泥团在他手中慢慢变高、变圆,线条越来越流畅,像滏阳河面上慢慢升起的月亮,圆润而美好。】
场景二:宫束班作坊?窑炉 夜 外
【夜色渐浓,窑火熊熊燃烧,通红的火光把夜空染成了橘色,照亮了周围的一切。王老铁守在窑口,手里拿着测温的瓷片,眼睛熬得通红,却依旧紧紧盯着窑内的火焰,不敢有丝毫松懈。狗蛋、杏花、石头围在旁边,手里都攥着衣角,脸上满是紧张和期待,时不时抬头望向窑口。】
王老铁
(小心翼翼地把瓷片插进窑火,片刻后抽出来,瓷片泛着淡青,他仔细观察着,语气带着几分欣慰)
火候快到了。咱磁州窑的釉,讲究 “见火变色”,火大了釉就发黑,火小了釉就发灰,差一点都不行,得像瞅着孩子睡觉似的,时时刻刻盯紧了。
【突然,窑炉传来一阵细微的 “噼啪” 声,石头脸色一变,以为出了差错,刚要冲过去查看,被王老铁一把拉住。】
王老铁
(轻轻摇头,语气平和)
别慌,这是釉面开片,正常现象。咱这瓷,不追求官窑的 “无纹”,要的就是这自然的裂纹,像田埂上的缝,像老树上的纹,藏着烟火气,藏着生活的味道,这样才叫有 “人间气”。
【又等了一个时辰,王老铁抬手看了看天色,感受着窑火的温度,终于缓缓抬手,声音带着几分激动。】
王老铁
时间到了,开窑!
【众人立刻围了上去,眼睛紧紧盯着窑门。窑门打开的瞬间,热气裹着浓郁的釉香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眯起眼睛。待热气稍稍散去,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白釉黑彩梅瓶 —— 瓶身上,狗蛋画的市井图活灵活现:张阿婆的炊饼摊冒着热气,蒸腾的白雾仿佛能闻到香味;孩子们举着铜钱蹦跳,脸上的笑容天真烂漫;连摊边的小狗都画得栩栩如生,翘着尾巴,仿佛下一秒就要冲上前去。】
杏花
(指着瓶身上的青釉,声音带着几分惊喜)
你看这釉色,多透亮啊,真的像天的颜色,比我想象中还要好看!
石头
(慢慢走上前,轻轻摸着一只刻着锄头的碗,手指拂过碗壁上的纹路,声音发颤)
俺…… 俺刻的锄头,能看清木纹,和俺爹用的那把一模一样,俺终于做到了!
【王老铁拿起那只梅瓶,手指轻轻抚过釉面的开片。裂纹像细细的金线,把画面分成了一块一块,却丝毫没有破坏整体的美感,反而让画面更显生动立体。月光洒在梅瓶上,釉色泛着柔和的光,仿佛把整个观台镇的春日,都收在了这只瓶里,美好而温暖。】
第三幕:汴京扬名,瓷耀天下
场景一:开封府?官窑监 日 内
【大殿内庄严肃穆,阳光透过格窗,洒在案上的宫束班瓷器上,让瓷器更显精致。宋徽宗坐在龙椅上,手里捧着那只白釉黑彩梅瓶,目光久久停留在瓶身的市井图上,眼神中满是喜爱。】
宋徽宗
(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语气中满是赞赏)
这画里的炊饼摊,倒让朕想起儿时在御街见的景象。那时候,街边的小摊一个挨着一个,热闹非凡,寻常百姓的日子,都藏在这瓷上了,生动又真实。
李默
(站在旁边,微微躬身,语气恭敬)
陛下,这宫束班的匠人,都是磁州的民窑师傅,他们常年和百姓打交道,最懂市井事,也最了解百姓的喜好。他们说,烧瓷要 “接地气”,要把生活中的点滴融入瓷器,才能烧出有活气、有温度的瓷。
【旁边的大臣们也纷纷围了过来,有的拿起刻着农具的碗,仔细观察着碗壁上的纹路;有的端着画着孩童扑蝶的盘,小声议论着盘中的图案。】
大臣甲
(轻轻抚摸着手中的瓷器,语气感慨)
这磁州窑的釉色,虽不如汝窑的天青温润雅致,却多了几分人间暖意,看着就让人觉得亲切。
大臣乙
(点头附和,眼神中满是认同)
是啊,官窑的瓷讲究 “雅”,追求精致完美,适合摆在宫中赏玩;这宫束班的瓷讲究 “真”,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无论是宫中使用,还是百姓日常,都十分合适。两种好瓷,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韵味。
【宋徽宗放下手中的梅瓶,目光缓缓扫过案上的瓷器,眼神坚定,突然开口。】
宋徽宗
传朕旨意,宫束班就设在磁州,允许他们自由烧制,不必受过多规矩束缚。既要供宫廷用瓷,保证瓷器的品质;也要让百姓买得起,让这充满 “人间气” 的瓷,走进寻常百姓家。另外,把这只梅瓶送到国子监,让学子们也看看,这人间烟火,这百姓生活,也是好学问,也是值得记录和传承的。
场景二:磁州观台镇?宫束班作坊 日 外
【秋日的阳光温暖而明媚,宫束班作坊门口挂起了新的木牌,上面刻着 “宫束班磁州窑” 六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漆得发亮,格外醒目。院外,百姓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手里拿着铜钱,脸上满是期待,都等着买新出的瓷。】
狗蛋
(站在柜台后,熟练地给一位大娘递过一只画着荷花的碗,语气热情)
大娘,您拿好。这碗釉厚,结实耐用,摔不碎,您放心用。要是以后想再买别的样式,随时来这儿找我!
杏花
(在旁边的案上忙碌着,案上摆着刚画好的坯,上面是一片丰收的麦田,金黄的麦子随风飘动,农民们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明年开春,咱再烧一批画着春耕的瓷,让城里的人也看看田里的热闹,看看农民们劳作的场景,让更多人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石头蹲在窑房边,身边围了几个年轻的徒弟。他耐心地教导着徒弟们拉坯的技巧,双手稳得很,泥团在他手里,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圆溜溜的碗,厚薄均匀,线条流畅。】
王老铁
(站在作坊门口,望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手里紧紧攥着那片残瓷 —— 去年宫宴上碎的那片,眼神中满是感慨)
咱这群憨货,没读过多少书,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却凭着一股韧劲,烧出了让官家喜欢、百姓待见的瓷。说到底,瓷里装的,不是釉,不是彩,是日子,是生活,是咱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阳光洒在王老铁身上,也洒在作坊里的瓷器上。那些白釉黑彩的瓷,泛着暖光,像无数个小太阳,照亮了观台镇的街,也照亮了宋朝的烟火人间,更照亮了一代匠人传承匠心、坚守初心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