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宫束班录·棋事
第一场:宫束班院午后
【时】唐开元十七年,暮春午后
【地】长安皇城宫束班院,院中老槐树下摆着两张旧案,案上摊着泛黄的棋谱,几只麻雀在墙头蹦跳啄食
【人物】
- 老周:宫束班掌事,年近五十,留着三缕山羊胡,总揣着半块啃剩的胡饼
- 阿武:二十岁,刚入班的工匠,手巧但脑子慢,总把凿子当筷子
- 小苏:十九岁,擅制漆器,爱耍小聪明,怀里总藏着糖糕
- 老李:四十八岁,专管宫灯修缮,下棋爱悔棋,常把“再挪一步”挂在嘴边
- 婉儿:宫束班唯一女工匠,二十三岁,擅绣屏风,心思细,是班中“隐形军师”
(老周蹲在案前,手指戳着棋谱上的“星位”,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阿武凑在旁边,盯着棋盘上的黑白子,伸手想去抓,被老周一胡饼拍开手背)
老周:(嚼着胡饼,含糊不清)蠢材!这是“天元”,不是你雕木头的墨斗点!昨日刚跟你说,围棋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目,你倒好,今早还问我“目”是能吃的不?
阿武:(揉着手背,委屈巴巴)掌事,那胡饼也是面做的,“目”要是面做的,我肯定能记住……
(小苏从怀里摸出块糖糕,掰了一半塞给婉儿,自己咬着另一半凑过来,指着棋谱上的“劫”位)
小苏:掌事,我知道这个!上次我给贵妃修漆盒,盒底就刻着这图案,当时我还以为是防蛀的符呢!
(老李扛着半盏宫灯过来,灯架上还缠着棉线,他把宫灯往地上一放,凑到棋盘前,伸手就去挪一颗黑子)
老李:哎,掌事,你这子摆错了,该放这儿,上次我跟翊麾校尉下棋,他就这么摆的,赢了我三斤酒呢!
老周:(一把拍开老李的手)你少来!上次你跟校尉下棋,悔了八步棋,人家校尉是让着你,不然你连酒坛子都摸不着!
(婉儿捧着糖糕,抿着嘴笑,指尖轻轻点了点棋盘角落的“小飞”位)
婉儿:掌事,其实阿武也没全错。咱们做木工时定榫卯,讲究“横平竖直”,围棋的棋路不也是这样?
阿武,你看这“小飞”,多像咱们给屏风装的暗扣,看着不起眼,却能稳住整个架子。
(阿武眼睛一亮,凑到棋盘前,指着“小飞”位):哎!还真是!
上次我给丽正殿装屏风,就用了这种暗扣,管事太监还夸我做得结实呢!那这个“小飞”,是不是也能“稳住”棋子啊?
老周:(点点头,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些)算你开窍!围棋讲究“势”,就像咱们做工艺,得先有大框架,再填细活儿。
你要是连榫卯都对不上,再好的木料也做不出好东西;下棋要是连“势”都没有,再多的子也赢不了。
(小苏凑过来,从怀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纸,纸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棋盘)
小苏:掌事,我昨晚照着棋谱画了个棋盘,还在格子里标了咱们工坊的位置,你看
这个“天元”就是咱们的大熔炉,“星位”就是东西南北四个木工房,这样记是不是更清楚?
(老李凑过去看,指着纸上的“边星”):哎!这个好!上次我在西边木工房修宫灯,
就跟阿武在那儿拼过木头,跟下棋似的,你一块我一块,最后拼出个鲤鱼灯来!
婉儿:(接过纸,指尖拂过纸上的线条)小苏这法子好。
咱们做工艺的,最熟的就是工坊的布局,把棋路跟工坊对应上,记起来就容易多了。
比如这“大飞”,就像从熔炉到漆房的路,得绕两步,但能避开木工房的刨花堆,省得绊着脚。
老周:(接过纸,仔细看了看,嘴角露出笑)行啊,你们几个憨货,总算能把工艺和棋理往一块凑了。
正好,明日少府监要派人来考咱们“棋待诏”的备选,你们几个都得去试试。要是能选上,咱们宫束班也能扬眉吐气,不用总被人说“只会敲敲打打”!
阿武:(兴奋地搓着手)真的?那我要是选上了,能不能把我的凿子带去?要是记不住棋路,我就用凿子在棋盘上刻榫卯记号!
小苏:(拍了阿武一下)你傻啊!棋盘是玉做的,你凿子一下去,别说选上了,咱们都得去面壁思过!要带也得带我做的漆盒,里面装着糖糕,下累了还能吃一块!
老李:(摸着下巴)我觉得我得带半盏宫灯去,上次校尉说我下棋像“慢工出细活”,我带宫灯去,说不定还能讨个彩头!
婉儿:(笑着摇头)你们啊,还是先把棋谱背熟吧。
明日考的是“官子”,就像咱们给器物做收尾,得细致,不能有半点差错。
阿武,你记着,“官子”就像给木头上漆,多涂一层少涂一层,效果差远了;
小苏,你记着,“官子”不能急,就像你做漆器上的花纹,得一笔一笔描,急了就会歪;
老李,你记着,“官子”不能悔,就像你修宫灯的灯芯,剪短了就接不回去了。
老周:(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婉儿说得对!明日考试,就看你们的了。要是考砸了,往后一个月的胡饼,都归我吃!
(阿武、小苏、老李异口同声地叫起来,老槐树上的麻雀被惊得扑棱棱飞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棋盘上的黑白子上,像撒了一把碎金)
第二场:少府监棋室次日辰时
【时】次日辰时,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照在铺着锦缎的棋案上
【地】少府监棋室,案上摆着两副玉制棋盘,棋子是黑白两色的玛瑙,旁边放着青瓷茶盏
【人物】
- 王博士:少府监棋博士,年近四十,穿着青色官服,留着整齐的胡须,举止儒雅
- 老周:宫束班掌事,站在一旁,手心里攥着汗
- 阿武:穿着新浆洗的粗布衣裳,站在棋案前,紧张得手都在抖
- 小苏:揣着漆盒,时不时摸一下,眼神却盯着棋盘
- 老李:扛着半盏宫灯,灯架上系着红绳,放在棋室角落
- 婉儿:站在小苏旁边,指尖轻轻捻着衣角,目光落在棋盘上
(王博士坐在棋案后,端起青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目光扫过宫束班的几人)
王博士:(声音温和)听闻宫束班的工匠们近日在研习围棋,今日便考你们“官子”,每人选一个棋谱,拆解其中的“官子”变化,谁拆解得最清楚,便算合格。
(阿武第一个上前,盯着棋谱看了半天,突然眼睛一亮,指着棋谱上的“扳”位)
阿武:博士!我知道这个!这个“扳”,就像咱们给木头“倒角”,把棱角磨圆,这样既好看,又不容易磕碰。
你看这棋谱,要是不“扳”,这颗白子就像没倒角的木头,容易被黑子“磕”掉!
(王博士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放下茶盏):倒也新奇。你继续说,那这“扳”之后,该怎么走?
阿武:(指着“粘”位)该“粘”!就像咱们给榫卯上胶,把两块木头粘牢,不让它散架。
这颗黑子“扳”了之后,白子得“粘”住,不然就像没上胶的榫卯,一拉就开了!
(小苏凑上前,指着棋谱上的“断”位)
小苏:博士,我觉得阿武说得对,但还少了点。你看这个“断”,就像咱们给漆器做“描金”,得先把花纹的缝隙留出来,才能往上描金。
这“断”就是留缝隙,把黑子的路断开,才能让白子有机会“描金”——哦不,有机会赢!
(老李也凑过来,指着“虎”位)
老李:博士,我也说一个!这个“虎”,就像咱们修宫灯的灯架,得把木杆弯成弧形,才能架住灯罩。
你看这颗白子,要是不“虎”,就像直愣愣的木杆,架不住灯罩,还容易被风吹倒;“虎”了之后,就稳当了,还能挡住黑子的路!
(王博士听着,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他看向婉儿)
王博士:婉儿姑娘,你也说说吧,你觉得他们说得怎么样?
婉儿:(上前一步,指尖轻轻点在棋谱上)他们说得都在理,因为围棋的“官子”,本就和咱们的工艺相通。
阿武说的“扳”与“粘”,是“稳”;小苏说的“断”,是“巧”;
老李说的“虎”,是“韧”。咱们做工艺,讲究“稳、巧、韧”,下棋也一样。这“官子”的拆解,
就像咱们给器物做最后的打磨,既要稳得住手,又要巧得了劲,还得有韧劲,不能半途而废。
(王博士点点头,站起身,走到棋盘前,拿起一颗白子,放在“天元”位)
王博士:说得好!围棋之道,本就源于生活,你们能从工艺中悟棋理,比死记硬背棋谱强多了。
今日你们几个,都算合格。往后,你们宫束班要是有兴趣,随时可以来少府监借棋谱,我还可以跟你们切磋切磋——就用你们说的“工艺棋理”。
(老周松了口气,抹了把额头的汗,
阿武兴奋地挠着头
小苏从漆盒里拿出块糖糕,偷偷塞给王博士,
老李则扛着宫灯,凑到棋盘前,非要拉着王博士“再下一局”,
说要“用宫灯的韧劲儿赢他”。
婉儿站在一旁,看着几人的憨态,嘴角弯起,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绣着缠枝莲的衣袖上,和棋盘上的玛瑙棋子相映,暖得像春日的风)
第三场:宫束班院月夜
【时】三日后,月夜
【地】宫束班院,老槐树下的棋案上摆着一盏宫灯,灯芯亮着,棋盘上黑白子错落有致
【人物】
- 老周:坐在案前,手里拿着棋谱,时不时点头
- 阿武:趴在案边,手里拿着凿子,在一块木头上刻棋盘
- 小苏:坐在石凳上,给漆盒描金,漆盒上画着棋盘图案
- 老李:坐在棋案旁,和婉儿对弈,时不时悔棋,被婉儿笑着驳回
- 婉儿:坐在棋案前,指尖捏着白子,眼神专注
(阿武刻完木头棋盘,凑到老李和婉儿面前,指着棋盘上的“小飞”)
阿武:婉儿姐,你看我刻的棋盘,这个“小飞”的位置,我特意刻得深了点,就像咱们做屏风的暗扣,这样下棋的时候,棋子就不容易掉了!
小苏:(举着漆盒过来)你们看我的漆盒!我在盒盖内侧画了棋盘,盒底还装了暗格,能放棋子和糖糕,以后咱们下棋,再也不用到处找棋子了!
老李:(摸了摸漆盒,又想悔棋,被婉儿按住手)哎,婉儿姑娘,就挪一步,就一步!你看这颗黑子,多像我昨天修坏的灯芯,要是能挪一下,说不定就能“亮”起来了!
婉儿:(笑着摇头)李叔,下棋和修宫灯不一样,灯芯修坏了能换,棋子落了就不能悔了。不过,你要是能赢我这局,我就帮你修一盏新宫灯,保证比上次的还亮。
老周:(放下棋谱,看着几人,嘴角带着笑)咱们宫束班,虽说都是些憨货,可憨有憨的好处
认死理,肯琢磨。下棋和做工艺一样,只要肯用心,再难的棋路也能学会,再复杂的器物也能做好。
(老周站起身,走到老槐树下,抬头看着月亮,月光洒在他的山羊胡上,泛着银辉)
老周:明日,咱们就把阿武刻的木棋盘、
小苏的漆盒,还有老李修的宫灯,一起搬到少府监去,
让王博士看看,咱们宫束班的“工艺围棋”,到底有多好!
(阿武兴奋地应着,手里的凿子差点掉在地上;
小苏把漆盒抱在怀里,生怕别人碰坏;老李则拍着胸脯,说要“用工艺棋理赢王博士三斤酒”;
婉儿看着棋盘上的黑白子,指尖轻轻拂过,月光落在棋子上,像撒了一层碎银。
老槐树上的叶子沙沙响,宫灯的光暖融融的,映着几人的笑脸,在长安的月夜下,酿成一段憨态可掬的故事
关于工艺,关于围棋,关于一群手巧心热的憨货,在唐朝的春风里,把日子过成了棋谱上的“活棋”,既有榫卯的稳,又有漆画的巧,还有宫灯的暖)
第一场:宫束班院午后
【时】唐开元十七年,暮春午后
【地】长安皇城宫束班院,院中老槐树下摆着两张旧案,案上摊着泛黄的棋谱,几只麻雀在墙头蹦跳啄食
【人物】
- 老周:宫束班掌事,年近五十,留着三缕山羊胡,总揣着半块啃剩的胡饼
- 阿武:二十岁,刚入班的工匠,手巧但脑子慢,总把凿子当筷子
- 小苏:十九岁,擅制漆器,爱耍小聪明,怀里总藏着糖糕
- 老李:四十八岁,专管宫灯修缮,下棋爱悔棋,常把“再挪一步”挂在嘴边
- 婉儿:宫束班唯一女工匠,二十三岁,擅绣屏风,心思细,是班中“隐形军师”
(老周蹲在案前,手指戳着棋谱上的“星位”,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阿武凑在旁边,盯着棋盘上的黑白子,伸手想去抓,被老周一胡饼拍开手背)
老周:(嚼着胡饼,含糊不清)蠢材!这是“天元”,不是你雕木头的墨斗点!昨日刚跟你说,围棋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目,你倒好,今早还问我“目”是能吃的不?
阿武:(揉着手背,委屈巴巴)掌事,那胡饼也是面做的,“目”要是面做的,我肯定能记住……
(小苏从怀里摸出块糖糕,掰了一半塞给婉儿,自己咬着另一半凑过来,指着棋谱上的“劫”位)
小苏:掌事,我知道这个!上次我给贵妃修漆盒,盒底就刻着这图案,当时我还以为是防蛀的符呢!
(老李扛着半盏宫灯过来,灯架上还缠着棉线,他把宫灯往地上一放,凑到棋盘前,伸手就去挪一颗黑子)
老李:哎,掌事,你这子摆错了,该放这儿,上次我跟翊麾校尉下棋,他就这么摆的,赢了我三斤酒呢!
老周:(一把拍开老李的手)你少来!上次你跟校尉下棋,悔了八步棋,人家校尉是让着你,不然你连酒坛子都摸不着!
(婉儿捧着糖糕,抿着嘴笑,指尖轻轻点了点棋盘角落的“小飞”位)
婉儿:掌事,其实阿武也没全错。咱们做木工时定榫卯,讲究“横平竖直”,围棋的棋路不也是这样?
阿武,你看这“小飞”,多像咱们给屏风装的暗扣,看着不起眼,却能稳住整个架子。
(阿武眼睛一亮,凑到棋盘前,指着“小飞”位):哎!还真是!
上次我给丽正殿装屏风,就用了这种暗扣,管事太监还夸我做得结实呢!那这个“小飞”,是不是也能“稳住”棋子啊?
老周:(点点头,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些)算你开窍!围棋讲究“势”,就像咱们做工艺,得先有大框架,再填细活儿。
你要是连榫卯都对不上,再好的木料也做不出好东西;下棋要是连“势”都没有,再多的子也赢不了。
(小苏凑过来,从怀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纸,纸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棋盘)
小苏:掌事,我昨晚照着棋谱画了个棋盘,还在格子里标了咱们工坊的位置,你看
这个“天元”就是咱们的大熔炉,“星位”就是东西南北四个木工房,这样记是不是更清楚?
(老李凑过去看,指着纸上的“边星”):哎!这个好!上次我在西边木工房修宫灯,
就跟阿武在那儿拼过木头,跟下棋似的,你一块我一块,最后拼出个鲤鱼灯来!
婉儿:(接过纸,指尖拂过纸上的线条)小苏这法子好。
咱们做工艺的,最熟的就是工坊的布局,把棋路跟工坊对应上,记起来就容易多了。
比如这“大飞”,就像从熔炉到漆房的路,得绕两步,但能避开木工房的刨花堆,省得绊着脚。
老周:(接过纸,仔细看了看,嘴角露出笑)行啊,你们几个憨货,总算能把工艺和棋理往一块凑了。
正好,明日少府监要派人来考咱们“棋待诏”的备选,你们几个都得去试试。要是能选上,咱们宫束班也能扬眉吐气,不用总被人说“只会敲敲打打”!
阿武:(兴奋地搓着手)真的?那我要是选上了,能不能把我的凿子带去?要是记不住棋路,我就用凿子在棋盘上刻榫卯记号!
小苏:(拍了阿武一下)你傻啊!棋盘是玉做的,你凿子一下去,别说选上了,咱们都得去面壁思过!要带也得带我做的漆盒,里面装着糖糕,下累了还能吃一块!
老李:(摸着下巴)我觉得我得带半盏宫灯去,上次校尉说我下棋像“慢工出细活”,我带宫灯去,说不定还能讨个彩头!
婉儿:(笑着摇头)你们啊,还是先把棋谱背熟吧。
明日考的是“官子”,就像咱们给器物做收尾,得细致,不能有半点差错。
阿武,你记着,“官子”就像给木头上漆,多涂一层少涂一层,效果差远了;
小苏,你记着,“官子”不能急,就像你做漆器上的花纹,得一笔一笔描,急了就会歪;
老李,你记着,“官子”不能悔,就像你修宫灯的灯芯,剪短了就接不回去了。
老周:(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婉儿说得对!明日考试,就看你们的了。要是考砸了,往后一个月的胡饼,都归我吃!
(阿武、小苏、老李异口同声地叫起来,老槐树上的麻雀被惊得扑棱棱飞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棋盘上的黑白子上,像撒了一把碎金)
第二场:少府监棋室次日辰时
【时】次日辰时,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照在铺着锦缎的棋案上
【地】少府监棋室,案上摆着两副玉制棋盘,棋子是黑白两色的玛瑙,旁边放着青瓷茶盏
【人物】
- 王博士:少府监棋博士,年近四十,穿着青色官服,留着整齐的胡须,举止儒雅
- 老周:宫束班掌事,站在一旁,手心里攥着汗
- 阿武:穿着新浆洗的粗布衣裳,站在棋案前,紧张得手都在抖
- 小苏:揣着漆盒,时不时摸一下,眼神却盯着棋盘
- 老李:扛着半盏宫灯,灯架上系着红绳,放在棋室角落
- 婉儿:站在小苏旁边,指尖轻轻捻着衣角,目光落在棋盘上
(王博士坐在棋案后,端起青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目光扫过宫束班的几人)
王博士:(声音温和)听闻宫束班的工匠们近日在研习围棋,今日便考你们“官子”,每人选一个棋谱,拆解其中的“官子”变化,谁拆解得最清楚,便算合格。
(阿武第一个上前,盯着棋谱看了半天,突然眼睛一亮,指着棋谱上的“扳”位)
阿武:博士!我知道这个!这个“扳”,就像咱们给木头“倒角”,把棱角磨圆,这样既好看,又不容易磕碰。
你看这棋谱,要是不“扳”,这颗白子就像没倒角的木头,容易被黑子“磕”掉!
(王博士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放下茶盏):倒也新奇。你继续说,那这“扳”之后,该怎么走?
阿武:(指着“粘”位)该“粘”!就像咱们给榫卯上胶,把两块木头粘牢,不让它散架。
这颗黑子“扳”了之后,白子得“粘”住,不然就像没上胶的榫卯,一拉就开了!
(小苏凑上前,指着棋谱上的“断”位)
小苏:博士,我觉得阿武说得对,但还少了点。你看这个“断”,就像咱们给漆器做“描金”,得先把花纹的缝隙留出来,才能往上描金。
这“断”就是留缝隙,把黑子的路断开,才能让白子有机会“描金”——哦不,有机会赢!
(老李也凑过来,指着“虎”位)
老李:博士,我也说一个!这个“虎”,就像咱们修宫灯的灯架,得把木杆弯成弧形,才能架住灯罩。
你看这颗白子,要是不“虎”,就像直愣愣的木杆,架不住灯罩,还容易被风吹倒;“虎”了之后,就稳当了,还能挡住黑子的路!
(王博士听着,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他看向婉儿)
王博士:婉儿姑娘,你也说说吧,你觉得他们说得怎么样?
婉儿:(上前一步,指尖轻轻点在棋谱上)他们说得都在理,因为围棋的“官子”,本就和咱们的工艺相通。
阿武说的“扳”与“粘”,是“稳”;小苏说的“断”,是“巧”;
老李说的“虎”,是“韧”。咱们做工艺,讲究“稳、巧、韧”,下棋也一样。这“官子”的拆解,
就像咱们给器物做最后的打磨,既要稳得住手,又要巧得了劲,还得有韧劲,不能半途而废。
(王博士点点头,站起身,走到棋盘前,拿起一颗白子,放在“天元”位)
王博士:说得好!围棋之道,本就源于生活,你们能从工艺中悟棋理,比死记硬背棋谱强多了。
今日你们几个,都算合格。往后,你们宫束班要是有兴趣,随时可以来少府监借棋谱,我还可以跟你们切磋切磋——就用你们说的“工艺棋理”。
(老周松了口气,抹了把额头的汗,
阿武兴奋地挠着头
小苏从漆盒里拿出块糖糕,偷偷塞给王博士,
老李则扛着宫灯,凑到棋盘前,非要拉着王博士“再下一局”,
说要“用宫灯的韧劲儿赢他”。
婉儿站在一旁,看着几人的憨态,嘴角弯起,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绣着缠枝莲的衣袖上,和棋盘上的玛瑙棋子相映,暖得像春日的风)
第三场:宫束班院月夜
【时】三日后,月夜
【地】宫束班院,老槐树下的棋案上摆着一盏宫灯,灯芯亮着,棋盘上黑白子错落有致
【人物】
- 老周:坐在案前,手里拿着棋谱,时不时点头
- 阿武:趴在案边,手里拿着凿子,在一块木头上刻棋盘
- 小苏:坐在石凳上,给漆盒描金,漆盒上画着棋盘图案
- 老李:坐在棋案旁,和婉儿对弈,时不时悔棋,被婉儿笑着驳回
- 婉儿:坐在棋案前,指尖捏着白子,眼神专注
(阿武刻完木头棋盘,凑到老李和婉儿面前,指着棋盘上的“小飞”)
阿武:婉儿姐,你看我刻的棋盘,这个“小飞”的位置,我特意刻得深了点,就像咱们做屏风的暗扣,这样下棋的时候,棋子就不容易掉了!
小苏:(举着漆盒过来)你们看我的漆盒!我在盒盖内侧画了棋盘,盒底还装了暗格,能放棋子和糖糕,以后咱们下棋,再也不用到处找棋子了!
老李:(摸了摸漆盒,又想悔棋,被婉儿按住手)哎,婉儿姑娘,就挪一步,就一步!你看这颗黑子,多像我昨天修坏的灯芯,要是能挪一下,说不定就能“亮”起来了!
婉儿:(笑着摇头)李叔,下棋和修宫灯不一样,灯芯修坏了能换,棋子落了就不能悔了。不过,你要是能赢我这局,我就帮你修一盏新宫灯,保证比上次的还亮。
老周:(放下棋谱,看着几人,嘴角带着笑)咱们宫束班,虽说都是些憨货,可憨有憨的好处
认死理,肯琢磨。下棋和做工艺一样,只要肯用心,再难的棋路也能学会,再复杂的器物也能做好。
(老周站起身,走到老槐树下,抬头看着月亮,月光洒在他的山羊胡上,泛着银辉)
老周:明日,咱们就把阿武刻的木棋盘、
小苏的漆盒,还有老李修的宫灯,一起搬到少府监去,
让王博士看看,咱们宫束班的“工艺围棋”,到底有多好!
(阿武兴奋地应着,手里的凿子差点掉在地上;
小苏把漆盒抱在怀里,生怕别人碰坏;老李则拍着胸脯,说要“用工艺棋理赢王博士三斤酒”;
婉儿看着棋盘上的黑白子,指尖轻轻拂过,月光落在棋子上,像撒了一层碎银。
老槐树上的叶子沙沙响,宫灯的光暖融融的,映着几人的笑脸,在长安的月夜下,酿成一段憨态可掬的故事
关于工艺,关于围棋,关于一群手巧心热的憨货,在唐朝的春风里,把日子过成了棋谱上的“活棋”,既有榫卯的稳,又有漆画的巧,还有宫灯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