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艺事·春莺啭
人物表
- 李阿福:宫束班工匠,二十有三,手巧却爱偷懒,总爱琢磨新鲜点子,嗓门亮得能穿透工坊木梁。
- 王铁山:宫束班领班,年近四十,面冷心热,手艺精湛,嘴上总训人,实则护着班底里的“憨货们”。
- 张小六:宫束班学徒,十六七岁,眼尖腿快,爱跟着李阿福起哄,手里总攥着半截没刻完的木簪。
- 陈老栓:宫束班老工匠,五十余岁,话少但懂行,擅长雕花鸟,案头总摆着个装松烟墨的旧瓷瓶。
- 柳大娘:工坊附近茶摊摊主,四十岁上下,爽朗热情,常给工匠们送热茶,爱凑个热闹听新鲜事。
- 众工匠:宫束班其余匠人,七八人,各有绝活,闲暇时爱插科打诨,是工坊里的“活气氛组”。
- 长安百姓:若干,有挑担的货郎、挎篮的妇人、嬉戏的孩童,是“春莺啭”最早的民间观众。
第一幕:日·内·宫束班工坊
【工坊宽敞,梁上悬着未完工的朱漆木门,墙角堆着刨花与木料,空气中飘着松脂与木屑的混合香气。十几张木案沿墙排开,案上摆着刨子、凿子、墨斗,有的案头还放着啃了一半的胡饼。】
【李阿福翘着二郎腿坐在木案上,手里转着个小木雕,雕的是只歪头的麻雀,翅膀还没刻完。王铁山正俯身打磨一扇门的雕花,木屑簌簌落在他深蓝色的襦衫上,他时不时抬头瞪一眼李阿福。】
王铁山:(手里砂纸没停,声音沉得像磨木头)李阿福!你那雀儿再转,翅膀就要飞进刨花堆里了!这扇“雀绕梅”的门,东家明日就要验活,你倒好,杵在这儿当菩萨?
李阿福:(从木案上跳下来,凑到王铁山身边,把木雕递过去)班头,您瞧瞧,我这雀儿要是刻在门楣上,比那“雀绕梅”鲜活多了!再说了,上午我把那两扇“流云纹”的门框都刨平了,歇会儿不碍事。
张小六:(凑过来,手里攥着木簪)阿福哥说得对!班头,方才我还听见阿福哥哼调子呢,比坊市上唱曲儿的还好听!
【众工匠停下手里的活,纷纷起哄。陈老栓端起案头的瓷瓶,倒了点墨在砚台里,慢悠悠地磨着,嘴角却带着点笑意。】
王铁山:(放下砂纸,接过木雕看了看,眉头舒展了些)雕得还行,就是性子太飘。哼调子?我看你是闲得骨头痒,不如把后院那堆废木料劈了,给大伙烧炕!
李阿福:(挠挠头,眼珠一转)别啊班头!我那调子不是瞎哼的,昨儿个我路过宜春院,听见里头的乐师弹《霓裳》,那调子柔得像春风,我就琢磨着,咱们工匠也能编点乐子,总比歇着发呆强。
陈老栓:(磨好墨,拿起毛笔在纸上勾了朵梅花)阿福这主意倒不孬。前几日我去西市,见杂耍班子演“百鸟朝凤”,底下人看得拍手,咱们要是编点能唱能演的,闲暇时也能乐呵乐呵。
王铁山:(走到窗边,望着外头飘着的柳絮,沉默了片刻)也行。但有一条,活计不能耽误。要是东家验活时出了岔子,我先拿你李阿福是问!
【李阿福一听,立刻蹦起来,拍着胸脯应下。张小六跟着欢呼,众工匠也笑着点头,工坊里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连空气里的木屑味都似乎轻快了几分。】
第二幕:暮·外·工坊后院
【后院不大,靠墙种着几棵柳树,树下摆着几张石凳,墙角堆着劈好的柴火。夕阳斜照,把柳树的影子拉得老长,落在地上像一幅淡墨画。】
【李阿福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地上画着什么,嘴里哼着调子,时不时停下来琢磨。张小六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片柳叶,学着吹调子,吹得断断续续,像破了的风箱。】
李阿福:(停下树枝,抬头看张小六)小六,你那不是吹柳叶,是揉柳叶!得把叶子边缘抿紧,气息匀着点,像咱们刨木头似的,慢工出细活。
【张小六照着试了试,这次吹出的调子总算有点模样,李阿福笑着点头,又低头在地上画起来。王铁山扛着一捆柴火从外头进来,看见两人的模样,没说话,把柴火靠在墙角,走了过去。】
王铁山:(看着地上的画,是几只鸟的轮廓,还有歪歪扭扭的音符)你这画的是啥?鸟开会?
李阿福:(指着地上的画)班头,这是我琢磨的“春莺”!你看,春天里黄莺在柳树上叫,多热闹。咱们就编个《春莺啭》,有唱有演,再加点咱们工匠的活儿,比如雕木头、刨木料,多有意思。
陈老栓:(手里拿着个刚雕好的黄莺木雕,从工坊里走出来)我把这莺儿雕出来了,你瞧瞧合不合心意。
【陈老栓递过木雕,黄莺展翅,嘴里衔着一朵小花,羽毛的纹路雕得细致,连眼睛都透着灵气。李阿福接过来,爱不释手,举着木雕对着夕阳看。】
李阿福:(兴奋地说)就是这个样!陈叔,您这手艺绝了!咱们就以这黄莺为引子,编一段词,再配上调子。比如开头唱“柳丝长,莺儿唱,春风吹过木作坊”,多应景!
王铁山:(接过木雕,摸了摸黄莺的翅膀,手感光滑)词倒是通俗,就是调子得再顺点。你方才哼的调子,有的地方太绕,像咱们刨木头时遇到了结子,卡得慌。
【众工匠也陆续来到后院,有的搬着石凳,有的拿着自己的小玩意儿——有刻着花纹的木勺,有编好的竹篮,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出主意。】
工匠甲:我觉得可以加段动作,比如模仿咱们刨木头的样子,手臂往前推,多有劲儿!
工匠乙:还能加段合唱,比如唱到“雕出莺儿展翅飞”时,咱们都举着手里的小玩意儿,多热闹!
【李阿福拿着树枝,一边记着大家的主意,一边调整调子,张小六在一旁跟着哼,时不时被大家纠正。夕阳渐渐沉下去,天边染成了橘红色,后院里的笑声和调子声,飘得很远。】
第三幕:夜·内·工坊
【工坊里点着几盏油灯,昏黄的灯光照在木案和未完工的木门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案上摆着几碟小菜——腌萝卜、酱牛肉,还有一壶酒,是王铁山从家里带来的。】
【众工匠围坐在中间的空地上,李阿福站在中间,手里拿着陈老栓雕的黄莺木雕,清了清嗓子。王铁山坐在一旁,手里端着酒杯,眼神里带着期待。】
李阿福:(深吸一口气,开始唱)柳丝长,莺儿唱,春风吹过木作坊。刨子响,凿子亮,雕出花儿吐芬芳……
【调子轻柔,带着春天的暖意,李阿福的嗓门亮,唱到“莺儿唱”时,还模仿黄莺的叫声,引得众人发笑。张小六跟着站起来,模仿刨木头的动作,手臂往前推,脚步跟着节奏挪,模样憨态可掬。】
陈老栓:(放下酒杯,也跟着唱)雕只莺儿衔花忙,飞过高墙到街坊。孩童笑,妇人望,都说这莺儿最漂亮……
【众工匠纷纷加入,有的拍手打节拍,有的举着手里的木勺、竹篮当道具,工坊里的气氛热烈起来。王铁山放下酒杯,也站起来,模仿打磨木头的动作,虽然动作有些僵硬,但眼神里满是笑意。】
王铁山:(唱到高潮处,声音比平时高了几分)咱们工匠手不慌,能雕门扉能编腔。《春莺啭》,传四方,日子过得比蜜香!
【唱完最后一句,众工匠都停了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李阿福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班头,您唱得比我还好!”】
王铁山:(难得笑出了声)少贫嘴!这《春莺啭》编得不错,既说了咱们的活儿,又有春天的意思,听着舒坦。
张小六:(兴奋地说)要是能在坊市上唱给大伙听,肯定有人爱听!
【众工匠都点头附和,陈老栓端起酒杯,说:“来,为咱们的《春莺啭》,干一杯!”众人举杯,酒杯碰撞的声音,在昏黄的油灯下,格外清脆。】
第四幕:日·外·坊市街角
【坊市热闹非凡,挑担的货郎吆喝着“糖人——甜丝丝的糖人”,挎篮的妇人在摊位前挑选布料,孩童在街角追逐嬉戏。柳大娘的茶摊就在街角,几张桌子旁坐满了人。】
【宫束班的工匠们推着一辆小推车,车上摆着陈老栓雕的黄莺木雕,还有几张小板凳。李阿福站在小推车上,手里拿着木雕,清了清嗓子。】
李阿福:(对着周围的百姓喊)各位街坊,咱们是宫束班的工匠,今日不做活,给大伙唱段新鲜的——《春莺啭》,您各位听听,解解闷!
【百姓们闻声围过来,有的好奇地看着工匠们,有的小声议论:“工匠还会唱曲儿?”柳大娘端着茶壶走过来,笑着说:“阿福,快唱吧,我这茶摊的客人都等着呢!”】
李阿福:(点头,开始唱)柳丝长,莺儿唱,春风吹过木作坊……
【张小六和众工匠站在小推车旁,有的拍手,有的做着刨木头、雕花纹的动作。李阿福的调子清亮,歌词通俗,百姓们一听就懂,有的跟着打节拍,有的点头微笑。】
【一个孩童跑到小推车旁,指着黄莺木雕,说:“娘,你看,那莺儿真好看!”妇人笑着摸摸孩子的头,也跟着听起了曲子。货郎停下吆喝,挑着担子站在一旁,听得入了神。】
陈老栓:(唱到“雕只莺儿衔花忙”时,举起黄莺木雕,朝着百姓们展示)各位瞧瞧,这莺儿就是咱们亲手雕的,咱们工匠的手,既能做门,也能编乐子!
【百姓们爆发出掌声,有人喊:“再唱一遍!”柳大娘端着热茶走过来,递给李阿福一杯,说:“阿福,渴了吧,喝口茶再唱!”】
王铁山:(走到小推车旁,对着百姓们拱手)多谢各位街坊抬爱。这《春莺啭》是咱们闲暇时编的,图个乐呵,也让大伙知道,咱们工匠的日子,也有春天的滋味。
【说完,王铁山也跟着唱起来,众工匠附和,百姓们有的跟着哼,有的拍手,街角的气氛热闹得像过节。阳光照在黄莺木雕上,映出淡淡的光泽,也照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第五幕:暮·内·宫束班工坊
【工坊里,那扇“雀绕梅”的木门已经完工,朱漆鲜亮,雕花精致,立在墙角等着东家来取。工匠们坐在木案旁,有的擦拭工具,有的整理木料,嘴里还哼着《春莺啭》的调子。】
李阿福:(擦着刨子,笑着说)班头,今日在坊市上,好多人都问咱们啥时候再唱《春莺啭》,还有个杂耍班子的班主,想跟咱们学调子呢!
王铁山:(整理着墨斗线,嘴角带着笑意)嗯,这《春莺啭》能让大伙喜欢,也算出了点彩。不过,活计还是得放在前头,等忙完这阵子,咱们再琢磨着编点新的。
陈老栓:(把黄莺木雕放在完工的木门上,摆了摆位置)我看这莺儿就该摆在门楣上,以后咱们做的门,要是能配上《春莺啭》的调子,那才叫圆满。
张小六:(攥着那半截木簪,已经刻完了花纹)阿福哥,下次编新调子,我还跟着你学吹柳叶!
【众工匠都笑起来,工坊里的调子声、笑声,混着窗外的暮色,格外温馨。王铁山走到窗边,望着外头渐渐暗下来的天,心里想着:这群“憨货”,虽然爱偷懒,爱琢磨新鲜事,但手上的功夫不含糊,心里的热乎气也不含糊。这《春莺啭》,不单是一段曲子,更是咱们工匠的日子,鲜活,热闹,像春天一样,有滋有味。】
【李阿福哼着调子,拿起刨子,轻轻刨了一下一块小木料,木屑飘起来,落在夕阳的余晖里,像一片片小小的雪花,温柔而明亮。】
【幕落】
人物表
- 李阿福:宫束班工匠,二十有三,手巧却爱偷懒,总爱琢磨新鲜点子,嗓门亮得能穿透工坊木梁。
- 王铁山:宫束班领班,年近四十,面冷心热,手艺精湛,嘴上总训人,实则护着班底里的“憨货们”。
- 张小六:宫束班学徒,十六七岁,眼尖腿快,爱跟着李阿福起哄,手里总攥着半截没刻完的木簪。
- 陈老栓:宫束班老工匠,五十余岁,话少但懂行,擅长雕花鸟,案头总摆着个装松烟墨的旧瓷瓶。
- 柳大娘:工坊附近茶摊摊主,四十岁上下,爽朗热情,常给工匠们送热茶,爱凑个热闹听新鲜事。
- 众工匠:宫束班其余匠人,七八人,各有绝活,闲暇时爱插科打诨,是工坊里的“活气氛组”。
- 长安百姓:若干,有挑担的货郎、挎篮的妇人、嬉戏的孩童,是“春莺啭”最早的民间观众。
第一幕:日·内·宫束班工坊
【工坊宽敞,梁上悬着未完工的朱漆木门,墙角堆着刨花与木料,空气中飘着松脂与木屑的混合香气。十几张木案沿墙排开,案上摆着刨子、凿子、墨斗,有的案头还放着啃了一半的胡饼。】
【李阿福翘着二郎腿坐在木案上,手里转着个小木雕,雕的是只歪头的麻雀,翅膀还没刻完。王铁山正俯身打磨一扇门的雕花,木屑簌簌落在他深蓝色的襦衫上,他时不时抬头瞪一眼李阿福。】
王铁山:(手里砂纸没停,声音沉得像磨木头)李阿福!你那雀儿再转,翅膀就要飞进刨花堆里了!这扇“雀绕梅”的门,东家明日就要验活,你倒好,杵在这儿当菩萨?
李阿福:(从木案上跳下来,凑到王铁山身边,把木雕递过去)班头,您瞧瞧,我这雀儿要是刻在门楣上,比那“雀绕梅”鲜活多了!再说了,上午我把那两扇“流云纹”的门框都刨平了,歇会儿不碍事。
张小六:(凑过来,手里攥着木簪)阿福哥说得对!班头,方才我还听见阿福哥哼调子呢,比坊市上唱曲儿的还好听!
【众工匠停下手里的活,纷纷起哄。陈老栓端起案头的瓷瓶,倒了点墨在砚台里,慢悠悠地磨着,嘴角却带着点笑意。】
王铁山:(放下砂纸,接过木雕看了看,眉头舒展了些)雕得还行,就是性子太飘。哼调子?我看你是闲得骨头痒,不如把后院那堆废木料劈了,给大伙烧炕!
李阿福:(挠挠头,眼珠一转)别啊班头!我那调子不是瞎哼的,昨儿个我路过宜春院,听见里头的乐师弹《霓裳》,那调子柔得像春风,我就琢磨着,咱们工匠也能编点乐子,总比歇着发呆强。
陈老栓:(磨好墨,拿起毛笔在纸上勾了朵梅花)阿福这主意倒不孬。前几日我去西市,见杂耍班子演“百鸟朝凤”,底下人看得拍手,咱们要是编点能唱能演的,闲暇时也能乐呵乐呵。
王铁山:(走到窗边,望着外头飘着的柳絮,沉默了片刻)也行。但有一条,活计不能耽误。要是东家验活时出了岔子,我先拿你李阿福是问!
【李阿福一听,立刻蹦起来,拍着胸脯应下。张小六跟着欢呼,众工匠也笑着点头,工坊里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连空气里的木屑味都似乎轻快了几分。】
第二幕:暮·外·工坊后院
【后院不大,靠墙种着几棵柳树,树下摆着几张石凳,墙角堆着劈好的柴火。夕阳斜照,把柳树的影子拉得老长,落在地上像一幅淡墨画。】
【李阿福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地上画着什么,嘴里哼着调子,时不时停下来琢磨。张小六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片柳叶,学着吹调子,吹得断断续续,像破了的风箱。】
李阿福:(停下树枝,抬头看张小六)小六,你那不是吹柳叶,是揉柳叶!得把叶子边缘抿紧,气息匀着点,像咱们刨木头似的,慢工出细活。
【张小六照着试了试,这次吹出的调子总算有点模样,李阿福笑着点头,又低头在地上画起来。王铁山扛着一捆柴火从外头进来,看见两人的模样,没说话,把柴火靠在墙角,走了过去。】
王铁山:(看着地上的画,是几只鸟的轮廓,还有歪歪扭扭的音符)你这画的是啥?鸟开会?
李阿福:(指着地上的画)班头,这是我琢磨的“春莺”!你看,春天里黄莺在柳树上叫,多热闹。咱们就编个《春莺啭》,有唱有演,再加点咱们工匠的活儿,比如雕木头、刨木料,多有意思。
陈老栓:(手里拿着个刚雕好的黄莺木雕,从工坊里走出来)我把这莺儿雕出来了,你瞧瞧合不合心意。
【陈老栓递过木雕,黄莺展翅,嘴里衔着一朵小花,羽毛的纹路雕得细致,连眼睛都透着灵气。李阿福接过来,爱不释手,举着木雕对着夕阳看。】
李阿福:(兴奋地说)就是这个样!陈叔,您这手艺绝了!咱们就以这黄莺为引子,编一段词,再配上调子。比如开头唱“柳丝长,莺儿唱,春风吹过木作坊”,多应景!
王铁山:(接过木雕,摸了摸黄莺的翅膀,手感光滑)词倒是通俗,就是调子得再顺点。你方才哼的调子,有的地方太绕,像咱们刨木头时遇到了结子,卡得慌。
【众工匠也陆续来到后院,有的搬着石凳,有的拿着自己的小玩意儿——有刻着花纹的木勺,有编好的竹篮,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出主意。】
工匠甲:我觉得可以加段动作,比如模仿咱们刨木头的样子,手臂往前推,多有劲儿!
工匠乙:还能加段合唱,比如唱到“雕出莺儿展翅飞”时,咱们都举着手里的小玩意儿,多热闹!
【李阿福拿着树枝,一边记着大家的主意,一边调整调子,张小六在一旁跟着哼,时不时被大家纠正。夕阳渐渐沉下去,天边染成了橘红色,后院里的笑声和调子声,飘得很远。】
第三幕:夜·内·工坊
【工坊里点着几盏油灯,昏黄的灯光照在木案和未完工的木门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案上摆着几碟小菜——腌萝卜、酱牛肉,还有一壶酒,是王铁山从家里带来的。】
【众工匠围坐在中间的空地上,李阿福站在中间,手里拿着陈老栓雕的黄莺木雕,清了清嗓子。王铁山坐在一旁,手里端着酒杯,眼神里带着期待。】
李阿福:(深吸一口气,开始唱)柳丝长,莺儿唱,春风吹过木作坊。刨子响,凿子亮,雕出花儿吐芬芳……
【调子轻柔,带着春天的暖意,李阿福的嗓门亮,唱到“莺儿唱”时,还模仿黄莺的叫声,引得众人发笑。张小六跟着站起来,模仿刨木头的动作,手臂往前推,脚步跟着节奏挪,模样憨态可掬。】
陈老栓:(放下酒杯,也跟着唱)雕只莺儿衔花忙,飞过高墙到街坊。孩童笑,妇人望,都说这莺儿最漂亮……
【众工匠纷纷加入,有的拍手打节拍,有的举着手里的木勺、竹篮当道具,工坊里的气氛热烈起来。王铁山放下酒杯,也站起来,模仿打磨木头的动作,虽然动作有些僵硬,但眼神里满是笑意。】
王铁山:(唱到高潮处,声音比平时高了几分)咱们工匠手不慌,能雕门扉能编腔。《春莺啭》,传四方,日子过得比蜜香!
【唱完最后一句,众工匠都停了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李阿福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班头,您唱得比我还好!”】
王铁山:(难得笑出了声)少贫嘴!这《春莺啭》编得不错,既说了咱们的活儿,又有春天的意思,听着舒坦。
张小六:(兴奋地说)要是能在坊市上唱给大伙听,肯定有人爱听!
【众工匠都点头附和,陈老栓端起酒杯,说:“来,为咱们的《春莺啭》,干一杯!”众人举杯,酒杯碰撞的声音,在昏黄的油灯下,格外清脆。】
第四幕:日·外·坊市街角
【坊市热闹非凡,挑担的货郎吆喝着“糖人——甜丝丝的糖人”,挎篮的妇人在摊位前挑选布料,孩童在街角追逐嬉戏。柳大娘的茶摊就在街角,几张桌子旁坐满了人。】
【宫束班的工匠们推着一辆小推车,车上摆着陈老栓雕的黄莺木雕,还有几张小板凳。李阿福站在小推车上,手里拿着木雕,清了清嗓子。】
李阿福:(对着周围的百姓喊)各位街坊,咱们是宫束班的工匠,今日不做活,给大伙唱段新鲜的——《春莺啭》,您各位听听,解解闷!
【百姓们闻声围过来,有的好奇地看着工匠们,有的小声议论:“工匠还会唱曲儿?”柳大娘端着茶壶走过来,笑着说:“阿福,快唱吧,我这茶摊的客人都等着呢!”】
李阿福:(点头,开始唱)柳丝长,莺儿唱,春风吹过木作坊……
【张小六和众工匠站在小推车旁,有的拍手,有的做着刨木头、雕花纹的动作。李阿福的调子清亮,歌词通俗,百姓们一听就懂,有的跟着打节拍,有的点头微笑。】
【一个孩童跑到小推车旁,指着黄莺木雕,说:“娘,你看,那莺儿真好看!”妇人笑着摸摸孩子的头,也跟着听起了曲子。货郎停下吆喝,挑着担子站在一旁,听得入了神。】
陈老栓:(唱到“雕只莺儿衔花忙”时,举起黄莺木雕,朝着百姓们展示)各位瞧瞧,这莺儿就是咱们亲手雕的,咱们工匠的手,既能做门,也能编乐子!
【百姓们爆发出掌声,有人喊:“再唱一遍!”柳大娘端着热茶走过来,递给李阿福一杯,说:“阿福,渴了吧,喝口茶再唱!”】
王铁山:(走到小推车旁,对着百姓们拱手)多谢各位街坊抬爱。这《春莺啭》是咱们闲暇时编的,图个乐呵,也让大伙知道,咱们工匠的日子,也有春天的滋味。
【说完,王铁山也跟着唱起来,众工匠附和,百姓们有的跟着哼,有的拍手,街角的气氛热闹得像过节。阳光照在黄莺木雕上,映出淡淡的光泽,也照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第五幕:暮·内·宫束班工坊
【工坊里,那扇“雀绕梅”的木门已经完工,朱漆鲜亮,雕花精致,立在墙角等着东家来取。工匠们坐在木案旁,有的擦拭工具,有的整理木料,嘴里还哼着《春莺啭》的调子。】
李阿福:(擦着刨子,笑着说)班头,今日在坊市上,好多人都问咱们啥时候再唱《春莺啭》,还有个杂耍班子的班主,想跟咱们学调子呢!
王铁山:(整理着墨斗线,嘴角带着笑意)嗯,这《春莺啭》能让大伙喜欢,也算出了点彩。不过,活计还是得放在前头,等忙完这阵子,咱们再琢磨着编点新的。
陈老栓:(把黄莺木雕放在完工的木门上,摆了摆位置)我看这莺儿就该摆在门楣上,以后咱们做的门,要是能配上《春莺啭》的调子,那才叫圆满。
张小六:(攥着那半截木簪,已经刻完了花纹)阿福哥,下次编新调子,我还跟着你学吹柳叶!
【众工匠都笑起来,工坊里的调子声、笑声,混着窗外的暮色,格外温馨。王铁山走到窗边,望着外头渐渐暗下来的天,心里想着:这群“憨货”,虽然爱偷懒,爱琢磨新鲜事,但手上的功夫不含糊,心里的热乎气也不含糊。这《春莺啭》,不单是一段曲子,更是咱们工匠的日子,鲜活,热闹,像春天一样,有滋有味。】
【李阿福哼着调子,拿起刨子,轻轻刨了一下一块小木料,木屑飘起来,落在夕阳的余晖里,像一片片小小的雪花,温柔而明亮。】
【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