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束班制阮记
人物表
- 李阿福:宫束班木工,三十余岁,手巧但爱偷懒,说话带点憨气,总爱琢磨新鲜玩意儿
- 王铁蛋:宫束班漆工,二十七八,性子急,力气大,手上活细,嘴碎却热心
- 张老栓:宫束班老匠人,六十出头,精通各类乐器木料,话少但眼光毒,是众人的“主心骨”
- 赵小幺:宫束班学徒,十五六岁,机灵好动,爱跟在长辈身后打杂,记性好
- 刘掌柜:长安西市乐器铺掌柜,四十岁,精明却懂行,常来宫束班淘木料
第一幕:暑日闲慌,木屑堆里寻乐子
场景
宫束班工坊,正午。
工坊里堆满木料,刨花散在地上像铺了层碎雪,墙角的大陶罐里泡着解暑的酸梅汤。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蝉鸣声从院外断断续续传来,透着暑日的慵懒。
【开场】
(李阿福把刨子往木墩上一放,抹了把额头的汗,瘫坐在树荫下的竹椅上,脚边还放着半块没刨完的槐木。王铁蛋拎着漆桶从里间出来,见他偷懒,把桶往地上一墩,溅起几滴漆料)
王铁蛋:(叉着腰,嗓门亮)李阿福!你这刨子才动了三两下,又瘫着了?掌柜的要是来查工,看你咋说!
李阿福:(摆摆手,打了个哈欠)哎哟铁蛋,你急啥?这日头毒得能晒化漆,再好的木料也得歇着。再说了,宫里这月的门活都做完了,剩下的木料还没送来,咱总不能对着空工坊发呆吧?
(赵小幺端着酸梅汤从院外跑进来,手里还攥着个刚摘的野枣,见两人拌嘴,凑到李阿福身边)
赵小幺:福叔,你上次说要做个“能抱着弹的木头玩意儿”,咋还没动手啊?我都等着看呢!
(李阿福眼睛一亮,坐直身子,拍了拍身边的槐木)
李阿福:嘿,你不说我倒忘了!前儿个我去东市,见乐坊的人弹琵琶,那弦子拨得好听是好听,就是太大了,抱在怀里沉得慌。我寻思着,能不能做个小点儿的,木头上挖个腔,绷上弦,咱自己也能弹着玩?
王铁蛋:(凑过来,踢了踢槐木)就这破槐木?软得跟豆腐似的,弹两下不得散架?要我说,得用桐木!上次老栓师傅说,桐木轻,还能传声,做乐器最适合。
(张老栓从里间的工具房走出来,手里拿着把磨好的刻刀,听见两人的话,慢悠悠地走到木料堆前,蹲下身翻找起来)
张老栓:(指着一堆泛着浅黄的木料)那堆桐木是上月做宫灯剩下的,纹理顺,没结疤,正好用。不过要做“能弹的玩意儿”,光有木料不行,得先定个形——是圆是方?弦要几根?
李阿福:(挠挠头)圆的吧!圆的好抱,跟咱吃饭的碗似的。弦嘛……琵琶是四根弦,咱做个简单的,两根弦?不对不对,三根!三根弦能弹的调多些,小幺你说呢?
赵小幺:(使劲点头)三根弦好!我能跟着学拨弦!
(张老栓没说话,从工具房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纸,铺在木桌上,用炭笔勾了个圆圆的轮廓,中间挖了个月牙形的孔,又在两侧画了两个小轴)
张老栓:(指着画稿)身子做圆的,中间挖个“月孔”,让声音能透出来;琴杆要直,上头安两个弦轴,绷两根弦试试——先做个小的,成了再改。
王铁蛋:(撸起袖子,拿起锯子)行!老栓师傅画得清楚,我来锯木料!阿福你刨木,小幺去把砂纸和胶水拿来,咱今儿个就试试!
(赵小幺蹦蹦跳跳地去拿工具,李阿福重新拿起刨子,对着桐木刨了起来,木屑簌簌落下;王铁蛋按着画稿,小心翼翼地锯着圆弧形的琴身,工坊里顿时响起刨木声和锯木声,混着蝉鸣,倒有了几分热闹劲儿。)
第二幕:磕磕绊绊,笨手笨脚造“新物”
场景
宫束班工坊,三日后。
工坊中央的木桌上,放着个初具雏形的乐器:圆弧形的琴身已经刨光滑,中间挖了个月牙孔,琴杆也粘在了琴身上,只是琴头还没雕刻,弦轴也没安好。地上散落着几块废木料,王铁蛋正拿着砂纸打磨琴身,李阿福蹲在一旁,对着弦轴发愁。
【开场】
(李阿福拿着两个打磨好的木轴,往琴杆上的孔里塞,塞了半天也没塞进去,急得额头冒了汗)
李阿福:(嘀咕)这孔咋这么小?我明明按轴的大小钻的孔,咋就塞不进去?
(王铁蛋放下砂纸,走过来一看,忍不住笑出声)
王铁蛋:你傻啊!孔钻得太直了,弦轴得稍微带点斜度,才能卡住,不然弦一绷就松了。老栓师傅上次做胡琴的轴,不就是这么弄的?
(张老栓端着茶碗从外面进来,听见这话,走到桌前,拿起弦轴看了看,又用刻刀在琴杆的孔里刮了刮)
张老栓:(把弦轴往孔里一拧,正好卡住)轴要削成“锥形”,孔要稍微带点“斜度”,这样拧的时候能越拧越紧。阿福,你这脑子,做木工时灵,一到细活就犯憨。
李阿福:(嘿嘿笑)还是老栓师傅厉害!我这就去把轴削成锥形。
(赵小幺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两根粗丝线,气喘吁吁地)
赵小幺:福叔!铁蛋哥!我去布庄要了两根粗丝线,他们说这线结实,能当弦用!
(王铁蛋接过丝线,拉了拉,确实结实,又拿来两个小铜钉,钉在琴身的下端)
王铁蛋:弦得有个固定的地儿,这铜钉当“弦柱”,把线绷在上头。阿福,你把轴弄好,咱就绷弦!
(李阿福拿着弦轴去工具房削,王铁蛋继续打磨琴身,张老栓则坐在一旁,用刻刀在琴头刻了个简单的云纹——他没刻复杂的花样,说“是自己玩的,不用太花哨”。半个时辰后,李阿福拿着削好的弦轴回来,两人一起把丝线绷在轴上,又调了调松紧。)
李阿福:(抱着乐器,坐在竹椅上,用手指拨了拨弦)“噔——噔——”,哎!有声音!就是这声儿有点闷,不像琵琶那么亮。
王铁蛋:(凑过去听)是有点闷,是不是月孔太小了?我再把孔挖大点儿试试?
(张老栓走过来,用手指敲了敲琴身,又拨了拨弦,皱着眉)
张老栓:不是孔小,是琴身太厚了。桐木虽然轻,但你这琴身刨得有一指厚,声音透不出来。得把琴身里面再挖薄点,尤其是月孔周围,要挖得“薄而不裂”。
(王铁蛋一听,赶紧拿起小刨子,从月孔伸进去,小心翼翼地刨里面的木料——这活精细,稍不注意就会把琴身刨穿。李阿福在一旁看着,大气都不敢出,赵小幺则拿着小刷子,时不时把里面的木屑扫出来。)
赵小幺:(小声)铁蛋哥,慢点儿,别刨穿了!这可是咱三天的心血!
王铁蛋:(头也不抬)知道知道!我手上有准头!
(又过了一个时辰,王铁蛋把刨子拿出来,张老栓再敲琴身,声音明显亮了些。李阿福再拨弦,“噔噔”的声音带着点清脆,像雨滴打在桐叶上。)
李阿福:(高兴得跳起来)成了!这声儿好听!老栓师傅,铁蛋,小幺,你们快听听!
(他抱着乐器,弹了个简单的调子——虽然不成章法,但弦声清脆,倒也悦耳。王铁蛋凑过来,也想试试,结果手太粗,拨弦时差点把线弄松,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赵小幺:(拉着张老栓的袖子)老栓爷爷,这玩意儿还没名字呢!咱给它起个名吧?
张老栓:(看着乐器,想了想)琵琶是“弹拨乐”,这玩意儿比琵琶小,形状像个“阮咸”(古代一种圆形乐器)的缩小版,不如就叫“阮”?简单好记。
李阿福:(拍着手)“阮”!好名字!就叫阮!以后咱宫束班闲了,就抱着阮弹着玩!
第三幕:意外流传,市井巷陌闻阮声
场景
宫束班工坊门口,半月后,傍晚。
工坊门口挂着盏灯笼,李阿福坐在门槛上,抱着阮弹着自己编的小调,王铁蛋坐在一旁,用脚跟着节奏打拍子,赵小幺则在旁边跟着哼。路过的行人时不时停下脚步,听一会儿,有的还问这是什么乐器。
【开场】
(刘掌柜提着个布袋子,从西市过来——他常来宫束班淘木料,今儿个正好路过,听见琴声,停下脚步)
刘掌柜:(凑过来,眼睛盯着阮)阿福兄弟,你这抱的是什么?弹出来的声儿怪好听的,既不像琵琶,也不像胡琴。
李阿福:(停下拨弦,笑着说)刘掌柜,这叫“阮”,是咱哥几个闲得慌,自己做的玩意儿——用桐木做的,比琵琶小,好抱,声儿也亮。
刘掌柜:(伸手想摸,又缩回去,怕碰坏)自己做的?这手艺可不赖!你看我那乐器铺,天天有人来问有没有“轻便的弹拨乐”,尤其是那些姑娘家,嫌琵琶沉,胡琴又得拉弓,你这阮正好合她们的意。
王铁蛋:(插话说)刘掌柜,你可别打它的主意!这是咱自己玩的,不卖!
刘掌柜:(哈哈笑)我不买你的,我是想问问,你们能不能多做几个?我铺子里帮你们代卖,卖出去的钱,咱三七分——你们七,我三!你看咋样?
(张老栓从工坊里出来,听见刘掌柜的话,没立刻拒绝,而是问)
张老栓:(看着刘掌柜)你铺子里的客人,大多是市井百姓,这阮卖多少钱合适?
刘掌柜:(想了想)琵琶得卖五十文,你这阮小,用料少,卖二十文就行——便宜实惠,百姓买得起。要是做得精致点,刻上花纹,卖三十文也成。
李阿福:(有点心动)二十文?那要是一个月卖十个,就能多赚二百文,够咱买两斤肉吃了!老栓师傅,要不咱试试?
张老栓:(点头)试试也行。不过得按“规矩”做——木料要选好的桐木,弦要用结实的丝线,不能偷工减料。咱宫束班做的东西,哪怕是个玩物,也得耐用。
王铁蛋:(撸起袖子)行!我来打磨琴身,保证光溜溜的!阿福你做弦轴,小幺负责扫木屑,咱再做五个,给刘掌柜送去!
(接下来的十天,宫束班的几人除了做日常的门活,其余时间都在做阮。张老栓教他们在琴身刻上简单的花纹——有的刻云纹,有的刻莲花,赵小幺还在一个阮的琴头刻了个小兔子,说是给小姑娘们的。五个阮做好后,刘掌柜亲自来取,看着打磨得光亮、刻着花纹的阮,笑得合不拢嘴。)
【转场】
半个月后,刘掌柜再次来到宫束班,一进门就嚷嚷着要再要十个阮。
刘掌柜:(手里拿着个空布袋子)阿福兄弟,你们做的阮卖火了!头五个三天就卖完了——有姑娘买去弹着玩,有教书先生买去教学生,还有戏班子的人来问,能不能做个大点儿的,他们想拿去伴奏!
李阿福:(惊讶地)这么快就卖完了?还有人要大的?
张老栓:(若有所思)大的也能做,就按琵琶的比例缩小一半,弦改成四根,声儿能更丰富些。小幺,你去把上次剩下的桐木搬出来,咱这次做十个,五个小的,五个大的。
(赵小幺高兴地去搬木料,王铁蛋则跑去布庄,要了更粗的丝线——他说“大阮的弦得结实,不然绷不紧”。几人又忙了起来,这次做的阮,张老栓在琴身刻了更细致的花纹,还在琴杆上写了“宫束班制”四个字——他说“咱做的东西,得让人家知道是谁做的,不能砸了宫束班的牌子”。)
【高潮】
又过了一个月,长安的市井巷陌里,渐渐能听到阮的声音了——西市的茶馆里,有艺人抱着阮弹小调;东市的姑娘们,三五成群地坐在院子里,你弹我唱;甚至宫里的小太监,也托人从刘掌柜的铺子里买了个小阮,说是给小公主玩。
一天傍晚,李阿福、王铁蛋、张老栓和赵小幺坐在工坊门口,每人抱着一个阮——李阿福抱的是最早做的那个,琴身已经有些磨损;王铁蛋抱的是个大阮,弦是粗丝线做的;张老栓抱的是个刻着云纹的小阮,声儿最亮;赵小幺抱的是自己刻了兔子的那个,宝贝得不行。四人一起弹着张老栓编的调子,琴声清脆,飘在长安的暮色里,引得路过的行人驻足倾听。
王铁蛋:(弹完调子,笑着说)没想到咱几个憨货,闲得慌做的玩意儿,还能传遍长安!
李阿福:(挠挠头)这还得谢老栓师傅,要是没有您指导,咱这阮早散架了。
张老栓:(喝了口茶,慢悠悠地)不是我指导得好,是咱用了心——做任何东西,只要用心,就能做好。这阮能流传开,是因为它“实在”——轻便、好听、便宜,百姓用得上。
赵小幺:(抱着阮,蹦蹦跳跳)以后咱还要做更多的阮,让洛阳、扬州的人也能听到阮的声音!
(夕阳西下,灯笼的光映在四人的脸上,阮的琴声还在继续,混着远处的叫卖声、孩童的笑声,成了长安傍晚最温柔的声音。)
唐·宫束班制阮记(续)
第四幕:岁月留声,宫束阮名传后世
场景
宫束班工坊,十年后,秋日。
工坊里的木料堆换了新的,工具也添了不少,但墙上挂着的一把旧阮——正是李阿福最早做的那个,琴身磨损,弦也换过几次,却被擦得锃亮。李阿福已经成了宫束班的木工师傅,王铁蛋成了漆工师傅,赵小幺则能独立做阮,张老栓已经八十岁,很少动手做活,却常坐在工坊里,看着年轻人做阮。
【开场】
(一个穿着书生服的年轻人走进工坊,手里拿着一本乐谱,对着李阿福拱手)
书生:请问可是宫束班的李师傅?晚辈是从洛阳来的,听说长安宫束班做的阮最好,特来求购一把——晚辈学阮三年,一直想有一把“宫束阮”。
李阿福:(笑着点头)我就是李阿福。你想要什么样的阮?小的轻便,大的声儿亮,你随便选。
书生:(指着墙上的旧阮)晚辈想问问,那把旧阮是……
王铁蛋:(凑过来说)那是十年前,咱几个闲得慌,做的第一把阮!当时就是觉得好玩,没想到现在能传到洛阳去。
(张老栓从里间出来,听见这话,慢悠悠走到书生面前,指了指旧阮)
张老栓:那把阮的木料,是当年做宫灯剩下的桐木,琴身里的月孔,还是铁蛋用小刨子一点点挖出来的——那会儿阿福连弦轴都削不圆,小幺还总在旁边添乱。
书生:(眼里满是敬佩)原来这阮还有这么一段故事!晚辈在洛阳时,就听乐坊的先生说,“宫束阮”音色透亮,还耐用,有的阮用了五六年,声儿还是一样亮。
(赵小幺抱着刚做好的一把阮从里间出来,阮身上刻着精致的缠枝莲纹,琴杆上“宫束班制”四个字用朱砂描过,格外醒目)
赵小幺:(把阮递给书生)你试试这把!木料选的是陈年老桐木,我还在琴身里贴了层薄竹片,声儿能更润些。这几年咱琢磨着改良,小阮加了个琴枕,按弦更顺手;大阮换了牛筋弦,弹起来更有力道。
(书生接过阮,手指拨弦,“噔——”的一声,音色清亮又带着暖意,比他之前用的阮更有韵味。他弹了一段《长安秋》,琴声里满是秋意,听得众人都静了下来。)
书生:(放下阮,激动地)就是这个味儿!这把阮我要了!回去后,我一定跟洛阳的朋友好好说说,让他们也来买“宫束阮”!
(送走书生,李阿福取下墙上的旧阮,用布轻轻擦拭)
李阿福:真没想到,当年瞎琢磨的玩意儿,现在成了咱宫束班的招牌。前儿个还有波斯来的商人,想把阮带到西域去呢。
王铁蛋:(笑着说)那咱可得多做些!我琢磨着,给西域的阮刻上葡萄纹,他们肯定喜欢。对了,老栓师傅,您还记得不?十年前做第一把阮时,阿福把弦绷断了三次,还差点把琴身刨穿!
张老栓:(眯着眼笑)怎么不记得?那会儿你急得直跳脚,说要把阿福的刨子扔了。现在好了,你们都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师傅,小幺也能自己带学徒了。
(赵小幺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指了指工坊外——几个学徒正围着木料,学着画阮的图样,有模有样的。)
傍晚,夕阳透过窗棂,洒在工坊里。李阿福、王铁蛋、张老栓坐在门槛上,赵小幺抱着阮,弹起了当年张老栓编的调子。琴声飘出工坊,路过的孩童跟着哼,卖糖人的担子在门口停下,掌柜的也跟着打拍子。
远处,长安的城门渐渐关上,灯笼一盏盏亮起。张老栓看着眼前的景象,轻声说:“物件啊,只要有用心,就能留得住。这阮,是咱宫束班的念想,也是长安百姓的乐子,能传下去,就好。”
第五幕:阮声远扬
场景
长安西市,次年春日。
西市热闹非凡,卖丝绸的、卖香料的、卖小吃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刘掌柜的乐器铺前围满了人,铺子里挂着各式各样的阮——小阮刻着花鸟,大阮雕着云纹,还有给孩童做的迷你阮,小巧玲珑。铺外搭了个小台子,一个穿绿裙的姑娘正抱着阮弹《春江曲》,琴声悠扬,引得不少人驻足。
(李阿福和王铁蛋提着一筐新做好的阮,走进刘掌柜的铺子。刘掌柜一见他们,立刻迎了上来,脸上笑开了花)
刘掌柜:哎哟,你们可来了!这筐阮要是再晚来一天,我就得派人去工坊催了!你看外面,姑娘弹的那把阮,昨天刚到就被人订了,还有洛阳、扬州的订单,堆了一桌子!
李阿福:(看着铺子里的人,惊讶地)这么火?我还以为过了年,买阮的人会少点呢。
王铁蛋:(指着一把刻着波斯花纹的阮)刘掌柜,这把阮是咋回事?我记得咱没做过这样的啊。
刘掌柜:(笑着说)这是西域商人订的!他们说,要把阮带到大食去,让那边的人也听听。我跟他们说,这阮是长安宫束班做的,做工最好,他们二话不说就订了二十把!对了,宫里的尚乐局也派人来问,想让你们做一批阮,给乐工们用——这下,咱“宫束阮”可是进宫了!
(正说着,一个穿着宫装的侍女走进铺子,身后跟着两个侍卫。侍女对着刘掌柜拱手)
侍女:刘掌柜,尚乐局吩咐,来取宫束班做的阮。听说你们这儿有新做的“花阮”,音色最好,麻烦拿给我看看。
(李阿福赶紧从筐里拿出一把花阮,琴身上刻着牡丹纹,用金粉描了边,格外精致。侍女接过阮,拨了拨弦,满意地点点头)
侍女:果然名不虚传!这阮的音色,比尚乐局现有的琵琶还透亮。回宫后,我一定跟贵妃娘娘好好说说,让她也听听“宫束阮”的声音。
(送走侍女,王铁蛋激动地拍了下李阿福的肩膀)
王铁蛋:听见没?贵妃娘娘都要听咱做的阮!当年咱要是知道这阮能这么出息,说不定还不敢做呢!
李阿福:(笑着说)可不是嘛!当年就是闲得慌,想做个玩意儿解闷,现在倒成了大事。对了,刘掌柜,上次说的给孩童做的迷你阮,卖得咋样?
刘掌柜:(指着铺角的一堆迷你阮)早就卖完了!家长们都说,孩子拿着迷你阮学弹琴,比玩泥巴强。我还跟几个私塾先生商量,把阮放进学堂,让孩子们学弹小曲,既有趣又能识字。
(这时,铺外的姑娘弹完了《春江曲》,围观的人拍手叫好。一个老妇人走上前,问姑娘能不能教她弹阮——老妇人说,她孙子在外地做官,想学会了弹给孙子听。姑娘笑着答应,从铺里拿了把小阮,教老妇人按弦。)
张老栓:(不知何时也来了,站在人群后,看着这一幕,轻声说)阮这物件,不挑人,老人能弹,孩子能玩,百姓能乐,这样才好。咱宫束班做了一辈子工艺门,没想到最后,倒是阮让更多人记住了咱。
(李阿福、王铁蛋、赵小幺围过来,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暖意。春日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那些透亮的阮上,琴声、笑声、吆喝声混在一起,成了长安西市最热闹的烟火气。)
(多年后,长安的宫束班依旧在做阮,从长安到洛阳,从扬州到西域,都能听到“宫束阮”的声音。有人说,宫束班的阮里,藏着长安的烟火气,也藏着一群憨货的用心——正是这份用心,让阮跨越了岁月,成了流传千年的乐声。
人物表
- 李阿福:宫束班木工,三十余岁,手巧但爱偷懒,说话带点憨气,总爱琢磨新鲜玩意儿
- 王铁蛋:宫束班漆工,二十七八,性子急,力气大,手上活细,嘴碎却热心
- 张老栓:宫束班老匠人,六十出头,精通各类乐器木料,话少但眼光毒,是众人的“主心骨”
- 赵小幺:宫束班学徒,十五六岁,机灵好动,爱跟在长辈身后打杂,记性好
- 刘掌柜:长安西市乐器铺掌柜,四十岁,精明却懂行,常来宫束班淘木料
第一幕:暑日闲慌,木屑堆里寻乐子
场景
宫束班工坊,正午。
工坊里堆满木料,刨花散在地上像铺了层碎雪,墙角的大陶罐里泡着解暑的酸梅汤。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蝉鸣声从院外断断续续传来,透着暑日的慵懒。
【开场】
(李阿福把刨子往木墩上一放,抹了把额头的汗,瘫坐在树荫下的竹椅上,脚边还放着半块没刨完的槐木。王铁蛋拎着漆桶从里间出来,见他偷懒,把桶往地上一墩,溅起几滴漆料)
王铁蛋:(叉着腰,嗓门亮)李阿福!你这刨子才动了三两下,又瘫着了?掌柜的要是来查工,看你咋说!
李阿福:(摆摆手,打了个哈欠)哎哟铁蛋,你急啥?这日头毒得能晒化漆,再好的木料也得歇着。再说了,宫里这月的门活都做完了,剩下的木料还没送来,咱总不能对着空工坊发呆吧?
(赵小幺端着酸梅汤从院外跑进来,手里还攥着个刚摘的野枣,见两人拌嘴,凑到李阿福身边)
赵小幺:福叔,你上次说要做个“能抱着弹的木头玩意儿”,咋还没动手啊?我都等着看呢!
(李阿福眼睛一亮,坐直身子,拍了拍身边的槐木)
李阿福:嘿,你不说我倒忘了!前儿个我去东市,见乐坊的人弹琵琶,那弦子拨得好听是好听,就是太大了,抱在怀里沉得慌。我寻思着,能不能做个小点儿的,木头上挖个腔,绷上弦,咱自己也能弹着玩?
王铁蛋:(凑过来,踢了踢槐木)就这破槐木?软得跟豆腐似的,弹两下不得散架?要我说,得用桐木!上次老栓师傅说,桐木轻,还能传声,做乐器最适合。
(张老栓从里间的工具房走出来,手里拿着把磨好的刻刀,听见两人的话,慢悠悠地走到木料堆前,蹲下身翻找起来)
张老栓:(指着一堆泛着浅黄的木料)那堆桐木是上月做宫灯剩下的,纹理顺,没结疤,正好用。不过要做“能弹的玩意儿”,光有木料不行,得先定个形——是圆是方?弦要几根?
李阿福:(挠挠头)圆的吧!圆的好抱,跟咱吃饭的碗似的。弦嘛……琵琶是四根弦,咱做个简单的,两根弦?不对不对,三根!三根弦能弹的调多些,小幺你说呢?
赵小幺:(使劲点头)三根弦好!我能跟着学拨弦!
(张老栓没说话,从工具房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纸,铺在木桌上,用炭笔勾了个圆圆的轮廓,中间挖了个月牙形的孔,又在两侧画了两个小轴)
张老栓:(指着画稿)身子做圆的,中间挖个“月孔”,让声音能透出来;琴杆要直,上头安两个弦轴,绷两根弦试试——先做个小的,成了再改。
王铁蛋:(撸起袖子,拿起锯子)行!老栓师傅画得清楚,我来锯木料!阿福你刨木,小幺去把砂纸和胶水拿来,咱今儿个就试试!
(赵小幺蹦蹦跳跳地去拿工具,李阿福重新拿起刨子,对着桐木刨了起来,木屑簌簌落下;王铁蛋按着画稿,小心翼翼地锯着圆弧形的琴身,工坊里顿时响起刨木声和锯木声,混着蝉鸣,倒有了几分热闹劲儿。)
第二幕:磕磕绊绊,笨手笨脚造“新物”
场景
宫束班工坊,三日后。
工坊中央的木桌上,放着个初具雏形的乐器:圆弧形的琴身已经刨光滑,中间挖了个月牙孔,琴杆也粘在了琴身上,只是琴头还没雕刻,弦轴也没安好。地上散落着几块废木料,王铁蛋正拿着砂纸打磨琴身,李阿福蹲在一旁,对着弦轴发愁。
【开场】
(李阿福拿着两个打磨好的木轴,往琴杆上的孔里塞,塞了半天也没塞进去,急得额头冒了汗)
李阿福:(嘀咕)这孔咋这么小?我明明按轴的大小钻的孔,咋就塞不进去?
(王铁蛋放下砂纸,走过来一看,忍不住笑出声)
王铁蛋:你傻啊!孔钻得太直了,弦轴得稍微带点斜度,才能卡住,不然弦一绷就松了。老栓师傅上次做胡琴的轴,不就是这么弄的?
(张老栓端着茶碗从外面进来,听见这话,走到桌前,拿起弦轴看了看,又用刻刀在琴杆的孔里刮了刮)
张老栓:(把弦轴往孔里一拧,正好卡住)轴要削成“锥形”,孔要稍微带点“斜度”,这样拧的时候能越拧越紧。阿福,你这脑子,做木工时灵,一到细活就犯憨。
李阿福:(嘿嘿笑)还是老栓师傅厉害!我这就去把轴削成锥形。
(赵小幺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两根粗丝线,气喘吁吁地)
赵小幺:福叔!铁蛋哥!我去布庄要了两根粗丝线,他们说这线结实,能当弦用!
(王铁蛋接过丝线,拉了拉,确实结实,又拿来两个小铜钉,钉在琴身的下端)
王铁蛋:弦得有个固定的地儿,这铜钉当“弦柱”,把线绷在上头。阿福,你把轴弄好,咱就绷弦!
(李阿福拿着弦轴去工具房削,王铁蛋继续打磨琴身,张老栓则坐在一旁,用刻刀在琴头刻了个简单的云纹——他没刻复杂的花样,说“是自己玩的,不用太花哨”。半个时辰后,李阿福拿着削好的弦轴回来,两人一起把丝线绷在轴上,又调了调松紧。)
李阿福:(抱着乐器,坐在竹椅上,用手指拨了拨弦)“噔——噔——”,哎!有声音!就是这声儿有点闷,不像琵琶那么亮。
王铁蛋:(凑过去听)是有点闷,是不是月孔太小了?我再把孔挖大点儿试试?
(张老栓走过来,用手指敲了敲琴身,又拨了拨弦,皱着眉)
张老栓:不是孔小,是琴身太厚了。桐木虽然轻,但你这琴身刨得有一指厚,声音透不出来。得把琴身里面再挖薄点,尤其是月孔周围,要挖得“薄而不裂”。
(王铁蛋一听,赶紧拿起小刨子,从月孔伸进去,小心翼翼地刨里面的木料——这活精细,稍不注意就会把琴身刨穿。李阿福在一旁看着,大气都不敢出,赵小幺则拿着小刷子,时不时把里面的木屑扫出来。)
赵小幺:(小声)铁蛋哥,慢点儿,别刨穿了!这可是咱三天的心血!
王铁蛋:(头也不抬)知道知道!我手上有准头!
(又过了一个时辰,王铁蛋把刨子拿出来,张老栓再敲琴身,声音明显亮了些。李阿福再拨弦,“噔噔”的声音带着点清脆,像雨滴打在桐叶上。)
李阿福:(高兴得跳起来)成了!这声儿好听!老栓师傅,铁蛋,小幺,你们快听听!
(他抱着乐器,弹了个简单的调子——虽然不成章法,但弦声清脆,倒也悦耳。王铁蛋凑过来,也想试试,结果手太粗,拨弦时差点把线弄松,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赵小幺:(拉着张老栓的袖子)老栓爷爷,这玩意儿还没名字呢!咱给它起个名吧?
张老栓:(看着乐器,想了想)琵琶是“弹拨乐”,这玩意儿比琵琶小,形状像个“阮咸”(古代一种圆形乐器)的缩小版,不如就叫“阮”?简单好记。
李阿福:(拍着手)“阮”!好名字!就叫阮!以后咱宫束班闲了,就抱着阮弹着玩!
第三幕:意外流传,市井巷陌闻阮声
场景
宫束班工坊门口,半月后,傍晚。
工坊门口挂着盏灯笼,李阿福坐在门槛上,抱着阮弹着自己编的小调,王铁蛋坐在一旁,用脚跟着节奏打拍子,赵小幺则在旁边跟着哼。路过的行人时不时停下脚步,听一会儿,有的还问这是什么乐器。
【开场】
(刘掌柜提着个布袋子,从西市过来——他常来宫束班淘木料,今儿个正好路过,听见琴声,停下脚步)
刘掌柜:(凑过来,眼睛盯着阮)阿福兄弟,你这抱的是什么?弹出来的声儿怪好听的,既不像琵琶,也不像胡琴。
李阿福:(停下拨弦,笑着说)刘掌柜,这叫“阮”,是咱哥几个闲得慌,自己做的玩意儿——用桐木做的,比琵琶小,好抱,声儿也亮。
刘掌柜:(伸手想摸,又缩回去,怕碰坏)自己做的?这手艺可不赖!你看我那乐器铺,天天有人来问有没有“轻便的弹拨乐”,尤其是那些姑娘家,嫌琵琶沉,胡琴又得拉弓,你这阮正好合她们的意。
王铁蛋:(插话说)刘掌柜,你可别打它的主意!这是咱自己玩的,不卖!
刘掌柜:(哈哈笑)我不买你的,我是想问问,你们能不能多做几个?我铺子里帮你们代卖,卖出去的钱,咱三七分——你们七,我三!你看咋样?
(张老栓从工坊里出来,听见刘掌柜的话,没立刻拒绝,而是问)
张老栓:(看着刘掌柜)你铺子里的客人,大多是市井百姓,这阮卖多少钱合适?
刘掌柜:(想了想)琵琶得卖五十文,你这阮小,用料少,卖二十文就行——便宜实惠,百姓买得起。要是做得精致点,刻上花纹,卖三十文也成。
李阿福:(有点心动)二十文?那要是一个月卖十个,就能多赚二百文,够咱买两斤肉吃了!老栓师傅,要不咱试试?
张老栓:(点头)试试也行。不过得按“规矩”做——木料要选好的桐木,弦要用结实的丝线,不能偷工减料。咱宫束班做的东西,哪怕是个玩物,也得耐用。
王铁蛋:(撸起袖子)行!我来打磨琴身,保证光溜溜的!阿福你做弦轴,小幺负责扫木屑,咱再做五个,给刘掌柜送去!
(接下来的十天,宫束班的几人除了做日常的门活,其余时间都在做阮。张老栓教他们在琴身刻上简单的花纹——有的刻云纹,有的刻莲花,赵小幺还在一个阮的琴头刻了个小兔子,说是给小姑娘们的。五个阮做好后,刘掌柜亲自来取,看着打磨得光亮、刻着花纹的阮,笑得合不拢嘴。)
【转场】
半个月后,刘掌柜再次来到宫束班,一进门就嚷嚷着要再要十个阮。
刘掌柜:(手里拿着个空布袋子)阿福兄弟,你们做的阮卖火了!头五个三天就卖完了——有姑娘买去弹着玩,有教书先生买去教学生,还有戏班子的人来问,能不能做个大点儿的,他们想拿去伴奏!
李阿福:(惊讶地)这么快就卖完了?还有人要大的?
张老栓:(若有所思)大的也能做,就按琵琶的比例缩小一半,弦改成四根,声儿能更丰富些。小幺,你去把上次剩下的桐木搬出来,咱这次做十个,五个小的,五个大的。
(赵小幺高兴地去搬木料,王铁蛋则跑去布庄,要了更粗的丝线——他说“大阮的弦得结实,不然绷不紧”。几人又忙了起来,这次做的阮,张老栓在琴身刻了更细致的花纹,还在琴杆上写了“宫束班制”四个字——他说“咱做的东西,得让人家知道是谁做的,不能砸了宫束班的牌子”。)
【高潮】
又过了一个月,长安的市井巷陌里,渐渐能听到阮的声音了——西市的茶馆里,有艺人抱着阮弹小调;东市的姑娘们,三五成群地坐在院子里,你弹我唱;甚至宫里的小太监,也托人从刘掌柜的铺子里买了个小阮,说是给小公主玩。
一天傍晚,李阿福、王铁蛋、张老栓和赵小幺坐在工坊门口,每人抱着一个阮——李阿福抱的是最早做的那个,琴身已经有些磨损;王铁蛋抱的是个大阮,弦是粗丝线做的;张老栓抱的是个刻着云纹的小阮,声儿最亮;赵小幺抱的是自己刻了兔子的那个,宝贝得不行。四人一起弹着张老栓编的调子,琴声清脆,飘在长安的暮色里,引得路过的行人驻足倾听。
王铁蛋:(弹完调子,笑着说)没想到咱几个憨货,闲得慌做的玩意儿,还能传遍长安!
李阿福:(挠挠头)这还得谢老栓师傅,要是没有您指导,咱这阮早散架了。
张老栓:(喝了口茶,慢悠悠地)不是我指导得好,是咱用了心——做任何东西,只要用心,就能做好。这阮能流传开,是因为它“实在”——轻便、好听、便宜,百姓用得上。
赵小幺:(抱着阮,蹦蹦跳跳)以后咱还要做更多的阮,让洛阳、扬州的人也能听到阮的声音!
(夕阳西下,灯笼的光映在四人的脸上,阮的琴声还在继续,混着远处的叫卖声、孩童的笑声,成了长安傍晚最温柔的声音。)
唐·宫束班制阮记(续)
第四幕:岁月留声,宫束阮名传后世
场景
宫束班工坊,十年后,秋日。
工坊里的木料堆换了新的,工具也添了不少,但墙上挂着的一把旧阮——正是李阿福最早做的那个,琴身磨损,弦也换过几次,却被擦得锃亮。李阿福已经成了宫束班的木工师傅,王铁蛋成了漆工师傅,赵小幺则能独立做阮,张老栓已经八十岁,很少动手做活,却常坐在工坊里,看着年轻人做阮。
【开场】
(一个穿着书生服的年轻人走进工坊,手里拿着一本乐谱,对着李阿福拱手)
书生:请问可是宫束班的李师傅?晚辈是从洛阳来的,听说长安宫束班做的阮最好,特来求购一把——晚辈学阮三年,一直想有一把“宫束阮”。
李阿福:(笑着点头)我就是李阿福。你想要什么样的阮?小的轻便,大的声儿亮,你随便选。
书生:(指着墙上的旧阮)晚辈想问问,那把旧阮是……
王铁蛋:(凑过来说)那是十年前,咱几个闲得慌,做的第一把阮!当时就是觉得好玩,没想到现在能传到洛阳去。
(张老栓从里间出来,听见这话,慢悠悠走到书生面前,指了指旧阮)
张老栓:那把阮的木料,是当年做宫灯剩下的桐木,琴身里的月孔,还是铁蛋用小刨子一点点挖出来的——那会儿阿福连弦轴都削不圆,小幺还总在旁边添乱。
书生:(眼里满是敬佩)原来这阮还有这么一段故事!晚辈在洛阳时,就听乐坊的先生说,“宫束阮”音色透亮,还耐用,有的阮用了五六年,声儿还是一样亮。
(赵小幺抱着刚做好的一把阮从里间出来,阮身上刻着精致的缠枝莲纹,琴杆上“宫束班制”四个字用朱砂描过,格外醒目)
赵小幺:(把阮递给书生)你试试这把!木料选的是陈年老桐木,我还在琴身里贴了层薄竹片,声儿能更润些。这几年咱琢磨着改良,小阮加了个琴枕,按弦更顺手;大阮换了牛筋弦,弹起来更有力道。
(书生接过阮,手指拨弦,“噔——”的一声,音色清亮又带着暖意,比他之前用的阮更有韵味。他弹了一段《长安秋》,琴声里满是秋意,听得众人都静了下来。)
书生:(放下阮,激动地)就是这个味儿!这把阮我要了!回去后,我一定跟洛阳的朋友好好说说,让他们也来买“宫束阮”!
(送走书生,李阿福取下墙上的旧阮,用布轻轻擦拭)
李阿福:真没想到,当年瞎琢磨的玩意儿,现在成了咱宫束班的招牌。前儿个还有波斯来的商人,想把阮带到西域去呢。
王铁蛋:(笑着说)那咱可得多做些!我琢磨着,给西域的阮刻上葡萄纹,他们肯定喜欢。对了,老栓师傅,您还记得不?十年前做第一把阮时,阿福把弦绷断了三次,还差点把琴身刨穿!
张老栓:(眯着眼笑)怎么不记得?那会儿你急得直跳脚,说要把阿福的刨子扔了。现在好了,你们都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师傅,小幺也能自己带学徒了。
(赵小幺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指了指工坊外——几个学徒正围着木料,学着画阮的图样,有模有样的。)
傍晚,夕阳透过窗棂,洒在工坊里。李阿福、王铁蛋、张老栓坐在门槛上,赵小幺抱着阮,弹起了当年张老栓编的调子。琴声飘出工坊,路过的孩童跟着哼,卖糖人的担子在门口停下,掌柜的也跟着打拍子。
远处,长安的城门渐渐关上,灯笼一盏盏亮起。张老栓看着眼前的景象,轻声说:“物件啊,只要有用心,就能留得住。这阮,是咱宫束班的念想,也是长安百姓的乐子,能传下去,就好。”
第五幕:阮声远扬
场景
长安西市,次年春日。
西市热闹非凡,卖丝绸的、卖香料的、卖小吃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刘掌柜的乐器铺前围满了人,铺子里挂着各式各样的阮——小阮刻着花鸟,大阮雕着云纹,还有给孩童做的迷你阮,小巧玲珑。铺外搭了个小台子,一个穿绿裙的姑娘正抱着阮弹《春江曲》,琴声悠扬,引得不少人驻足。
(李阿福和王铁蛋提着一筐新做好的阮,走进刘掌柜的铺子。刘掌柜一见他们,立刻迎了上来,脸上笑开了花)
刘掌柜:哎哟,你们可来了!这筐阮要是再晚来一天,我就得派人去工坊催了!你看外面,姑娘弹的那把阮,昨天刚到就被人订了,还有洛阳、扬州的订单,堆了一桌子!
李阿福:(看着铺子里的人,惊讶地)这么火?我还以为过了年,买阮的人会少点呢。
王铁蛋:(指着一把刻着波斯花纹的阮)刘掌柜,这把阮是咋回事?我记得咱没做过这样的啊。
刘掌柜:(笑着说)这是西域商人订的!他们说,要把阮带到大食去,让那边的人也听听。我跟他们说,这阮是长安宫束班做的,做工最好,他们二话不说就订了二十把!对了,宫里的尚乐局也派人来问,想让你们做一批阮,给乐工们用——这下,咱“宫束阮”可是进宫了!
(正说着,一个穿着宫装的侍女走进铺子,身后跟着两个侍卫。侍女对着刘掌柜拱手)
侍女:刘掌柜,尚乐局吩咐,来取宫束班做的阮。听说你们这儿有新做的“花阮”,音色最好,麻烦拿给我看看。
(李阿福赶紧从筐里拿出一把花阮,琴身上刻着牡丹纹,用金粉描了边,格外精致。侍女接过阮,拨了拨弦,满意地点点头)
侍女:果然名不虚传!这阮的音色,比尚乐局现有的琵琶还透亮。回宫后,我一定跟贵妃娘娘好好说说,让她也听听“宫束阮”的声音。
(送走侍女,王铁蛋激动地拍了下李阿福的肩膀)
王铁蛋:听见没?贵妃娘娘都要听咱做的阮!当年咱要是知道这阮能这么出息,说不定还不敢做呢!
李阿福:(笑着说)可不是嘛!当年就是闲得慌,想做个玩意儿解闷,现在倒成了大事。对了,刘掌柜,上次说的给孩童做的迷你阮,卖得咋样?
刘掌柜:(指着铺角的一堆迷你阮)早就卖完了!家长们都说,孩子拿着迷你阮学弹琴,比玩泥巴强。我还跟几个私塾先生商量,把阮放进学堂,让孩子们学弹小曲,既有趣又能识字。
(这时,铺外的姑娘弹完了《春江曲》,围观的人拍手叫好。一个老妇人走上前,问姑娘能不能教她弹阮——老妇人说,她孙子在外地做官,想学会了弹给孙子听。姑娘笑着答应,从铺里拿了把小阮,教老妇人按弦。)
张老栓:(不知何时也来了,站在人群后,看着这一幕,轻声说)阮这物件,不挑人,老人能弹,孩子能玩,百姓能乐,这样才好。咱宫束班做了一辈子工艺门,没想到最后,倒是阮让更多人记住了咱。
(李阿福、王铁蛋、赵小幺围过来,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暖意。春日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那些透亮的阮上,琴声、笑声、吆喝声混在一起,成了长安西市最热闹的烟火气。)
(多年后,长安的宫束班依旧在做阮,从长安到洛阳,从扬州到西域,都能听到“宫束阮”的声音。有人说,宫束班的阮里,藏着长安的烟火气,也藏着一群憨货的用心——正是这份用心,让阮跨越了岁月,成了流传千年的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