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阿育王塔
第一幕:皇命至,憨匠聚
时间:隋大业元年,秋,巳时
地点:汴州城工匠市集,“宫束班”木工作坊
人物:
- 陈石:“宫束班”班主,四十六岁,左手腕有一道深疤(当年修漕运码头被木料划伤),总揣着一把磨得发亮的鲁班尺
- 周铁:“宫束班”大匠,三十五岁,铁匠出身,能徒手捏弯粗铁条,脸上总沾着铁屑
- 林木:“宫束班”小匠,十八岁,是陈石捡来的孤儿,痴迷榫卯结构,兜里常装着小木楔
- 郑吏:汴州府督造官,四十岁,身着青色官服,手持鎏金文书,神态严肃
- 数名民间工匠(瓦匠、石匠、漆匠等)
(场景:市集喧闹,“宫束班”作坊前堆着木料,陈石正用鲁班尺量一根大梁,周铁在旁打铁钉,林木蹲在地上拼木榫模型。郑吏带着两名差役穿过人群,文书上的“皇命”二字格外显眼,工匠们纷纷围拢过来。)
郑吏:(站在作坊台阶上,展开文书高声宣读)奉陛下旨意,汴州需建阿育王塔,供奉释迦牟尼佛骨舍利,限三年完工!特征召“宫束班”为总领匠班,统管百余名工匠,粮饷三倍,若逾期或出纰漏,按律问罪!
(人群哗然,有工匠小声议论:“阿育王塔!听说要建十三层,比皇宫的角楼还高!”“三年哪够?稍有差池还要定罪,这活太险了!”)
周铁:(放下铁锤,抹了把脸上的汗,凑到陈石身边)班主,三倍粮饷是诱惑,但这塔可不是普通活计,万一……
陈石:(打断他,目光落在文书上“佛骨舍利”四字,鲁班尺在掌心轻轻敲击)咱们工匠凭手艺吃饭,建塔供佛,是积德的事。再说,皇命难违,与其怕,不如把活干好。
林木:(举着手里的木榫模型跑过来)班主!我昨晚试了“十字扣榫”,比普通榫卯结实三倍,建塔的木架用这个,肯定稳!
(郑吏见陈石没应声,上前一步)陈班主,“宫束班”是汴州最好的匠班,当年修汴河石桥,你带人在水里泡了三个月,硬是把桥基打牢了,这阿育王塔,非你不可。
陈石:(终于抬头,左手腕的疤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我应了,但有两个条件:第一,所有用料必须按我们的要求选,青砖要烧够百天,木料得是十年以上的楠木;第二,工地上的事,得听我们工匠的,不能为了赶工期瞎指挥。
郑吏:(略一沉吟,点头)只要能如期完工,这两个条件,我准了!
(陈石转身对围拢的工匠们拱手)各位兄弟,建阿育王塔是大事,也是难事,愿意跟我们宫束班干的,咱们一起把这旷世精品立起来;不愿意的,我绝不勉强。
(工匠们你看我我看你,一名老瓦匠率先开口:“陈班主办事靠谱,我跟你干!”接着,石匠、漆匠纷纷响应,不多时,百余名工匠聚齐,陈石把鲁班尺举过头顶)
陈石:好!从今日起,咱们就是阿育王塔的建造人,记住:用料要真,尺寸要准,手艺要精,绝不糊弄!
(众人齐声应和,声音盖过市集的喧闹,郑吏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第二幕:地基难,憨法破
时间:隋大业元年,冬,未时
地点:阿育王塔工地,塔基坑旁
人物:
- 陈石
- 周铁
- 林木
- 慧能:汴州大云寺住持,七十岁,身着灰布僧袍,手持念珠,眼神温和
- 吴监:朝廷派来的监工,三十岁,尖脸,身着绯色官服,总拿着算盘算账
(场景:工地中央挖了一个两丈深、三丈宽的塔基坑,十几名工匠正用夯土锤夯土,周铁光着膀子,喊着号子带头,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流。陈石蹲在坑边,用鲁班尺量土壤的紧实度,林木在一旁的木板上记录数据。慧能站在坑边,静静看着,吴监则在一旁拨弄算盘,时不时皱眉。)
吴监:(突然开口,语气不满)陈班主,这地基都夯了一个月了,才夯了五尺深,照这速度,光地基就得半年,三年怎么完工?我看你们就是故意拖延!
陈石:(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吴监,塔基是塔的根,根不稳,塔再高也会倒。这土得一层一层夯,每层夯完要用铁钎扎,扎不进去半寸才算合格,急不得。
慧能:(上前一步,双手合十)吴大人,老衲曾去西域,见当地建佛塔,塔基要埋入地下三丈,且掺入糯米汁和石灰,历经百年都不塌。陈班主的做法,是为了塔的长久。
吴监:(瞪了慧能一眼)老和尚懂什么!朝廷要的是进度,不是百年后的事!再给你们十天,地基必须夯完两丈深,否则,我就上书弹劾你们!
(吴监甩袖离开,周铁气得攥紧拳头)班主,这吴监就是外行指挥内行,十天夯完两丈深,除非咱们不睡觉!
林木:(突然眼睛一亮,从兜里掏出一张纸)班主!我昨天去汴河边上看船工卸粮,他们用“分层垫土法”,一层土一层碎石,又快又结实,咱们塔基也试试?
(陈石接过纸,纸上画着塔基的分层图:最底层铺一尺厚的碎石,中间铺一尺厚的黄土掺糯米汁,最上面铺半尺厚的石灰土,每层都标了夯打的次数。他盯着图纸看了半晌,突然笑了)
陈石:好小子!这法子可行!周铁,你带人把碎石、糯米汁运过来,咱们分三班倒,白天夯两层,晚上点上火把再夯两层,每层夯完必须用铁钎扎,不合格就重来!
周铁:(接过图纸,咧嘴一笑)放心吧班主,保证没问题!
(接下来的十天,工地上灯火通明,工匠们轮班夯土,陈石每天只睡两个时辰,盯着每一层地基的质量。第十天傍晚,吴监来检查,让差役用铁钎扎地基,铁钎只扎进去三分,他脸色才缓和下来。)
吴监:(哼了一声)算你们运气好,接下来砌塔身,可别再耽误!
(陈石没理他,只是蹲在塔基旁,用手摸了摸夯实的土,心里清楚:这只是第一步,更难的还在后面。)
第三幕:木架险,憨智解
时间:隋大业二年,夏,辰时
地点:阿育王塔七层施工现场,木架旁
人物:
- 陈石
- 周铁
- 林木
- 慧能
- 两名年轻木匠(甲、乙)
(场景:塔身已建到七层,木架搭建到了九层高度,十几名木匠站在脚手架上,用绳子吊着木料。周铁站在六层,指挥木匠调整木料的位置,陈石拿着图纸,仰头看着木架的顶端,眉头紧锁——九层的主梁要横跨三丈,普通的木料承受不住重量,而且怎么把主梁吊到九层,也是个难题。)
林木:(站在陈石身边,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班主,是不是主梁的事?我昨晚用楠木做了个小模型,主梁跨度三丈,中间会往下弯,要是真用这么长的木料,肯定会断。
陈石:(点头)不仅是承重,这么重的主梁,怎么吊到九层也是个问题,脚手架承受不住,用吊车又怕不稳。
(慧能走过来,看到陈石愁眉不展,指了指不远处的汴河)陈班主,老衲见汴河上的船,用“滑轮组”吊货物,又省力又稳,咱们能不能用类似的法子?
(陈石眼睛一亮,猛地拍了下大腿)对啊!滑轮组!咱们在九层的塔角装三个定滑轮,再用十几根粗麻绳编成长绳,把主梁绑好,几十个人一起拉,肯定能吊上去!至于主梁承重,咱们可以在主梁中间加“斜撑木”,用“三角榫”固定,三角最稳,这样主梁就不会弯了!
周铁:(跑过来,一脸怀疑)滑轮组?斜撑木?这法子没人试过啊,万一出岔子,主梁掉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陈石:(拿起一块楠木,用刻刀刻出三角榫)咱们先做个大模型试试,要是可行再用在真塔上。林木,你赶紧画滑轮组和斜撑木的图纸,标好尺寸;周铁,你带人做三个定滑轮,用生铁铸的,结实!
(接下来三天,林木画好了图纸,周铁铸好了定滑轮,工匠们在工地旁搭了个缩小版的木架模型。第四天,陈石亲自指挥,用滑轮组吊模型主梁,再加上斜撑木固定——主梁稳稳地架在模型上,用手推都纹丝不动。)
林木:(兴奋地跳起来)班主!成了!这法子真行!
(正式吊装主梁那天,工地上挤满了人,几十名工匠握着麻绳,陈石站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一面小红旗)
陈石:大家听我指挥,慢慢来,别慌!拉!
(小红旗落下,工匠们齐声喊着号子,主梁缓缓升起,一点点靠近九层的木架。周铁站在九层,指挥工匠调整主梁的位置,林木则在一旁盯着斜撑木的榫卯——当主梁稳稳卡在木架上,斜撑木的三角榫扣紧的那一刻,工地爆发出欢呼声。)
慧能:(双手合十)阿弥陀佛,陈班主真是巧思,这法子怕是要传后世了。
陈石:(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都是为了塔,只要塔稳,传不传后世不重要。咱们还得接着往上建,直到十三层。
第四幕:塔刹急,憨劲扛
时间:隋大业三年,冬,寅时
地点:阿育王塔十三层施工现场,塔下空地
人物:
- 陈石
- 周铁
- 林木
- 吴监
- 百余名工匠
- 四名府兵
(场景:塔身已建到十三层,只剩下塔顶的“塔刹”还没安装。这晚下了鹅毛大雪,工地被白雪覆盖,寒风呼啸,刮在脸上像刀子割。陈石、周铁、林木和百余名工匠站在塔下,吴监带着府兵,手里拿着一份黄色的圣旨。)
吴监:(展开圣旨,声音因寒冷而发颤,却依旧严厉)奉陛下口谕,阿育王塔需在腊月三十前举行开光仪式,今日已是腊月二十,只剩十天,塔刹必须安装完毕!若逾期,你们所有人都要流放边疆!
周铁:(忍不住怒吼)吴监!这雪下得这么大,塔刹有两千多斤重,要运到十三层塔顶,工匠们站在脚手架上都站不稳,怎么装?这不是逼死人吗!
吴监:(瞪着周铁,手里的圣旨抖了抖)陛下的旨意,谁敢违抗?你们宫束班不是能耐吗?再想个“憨法子”啊!
(工匠们都低着头,没人说话,寒风卷着雪花打在脸上,生疼。林木悄悄拉了拉陈石的衣角,陈石却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名工匠。)
陈石:(声音不高,却很坚定)兄弟们,咱们建这塔三年了,从地基到十三层,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大家心里清楚。现在就差最后一步,咱们不能放弃。塔刹重,咱们就拆成底座、相轮、宝珠三部分运;雪大滑,咱们就在塔的四周搭“防滑梯”,铺上稻草和麻绳;天寒,咱们就多喝姜汤,轮班干,不歇气!
一名老瓦匠:(大声说)陈班主说得对!咱们工匠有的是力气,这点苦不算啥,干!
百余名工匠:(齐声响应)干!干!
(吴监没想到工匠们会答应,愣了一下,随即冷哼一声)好!我就看着你们干,要是出了岔子,可别怨我!
(接下来的十天,工地成了雪地里的“战场”。周铁带领工匠们拆塔刹——两千多斤的塔刹,硬是被拆成三部分;林木则带人搭防滑梯,每铺一块木板,就用麻绳绑紧,再撒上稻草;陈石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给工匠们熬姜汤,盯着每一步工序,晚上只睡一个时辰。)
(第五天,塔刹的底座运到了十三层;第七天,相轮也运了上去;第九天晚上,只剩下最后一部分“宝珠”。这时,一名年轻工匠在运宝珠时脚下打滑,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幸好周铁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
年轻工匠:(吓得浑身发抖,眼泪混着雪花往下流)班主,我怕……
陈石:(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左手腕的疤在油灯下格外清晰)别怕,咱们工匠的命硬,只要咱们心齐,就没有干不成的活。来,喝碗姜汤,暖和暖和,咱们一起把宝珠运上去。
(第十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工地上时,宝珠终于稳稳地安装在塔刹顶端。工匠们都累得坐在雪地里,大口喘着气,脸上却带着笑容——他们做到了!)
林木:(指着塔顶的塔刹,兴奋地喊)班主!你看!塔刹在阳光下亮闪闪的,真好看!
陈石:(看着塔顶,眼眶有些湿润)是啊,好看……咱们这群“憨货”,真把这旷世精品立起来了。
第五幕:开光日,憨名传
时间:隋大业三年,腊月三十,辰时
地点:阿育王塔下,广场
人物:
- 陈石
- 周铁
- 林木
- 慧能
- 吴监
- 汴州百姓(数千人,男女老少皆有)
- 三名高僧(来自长安、洛阳、扬州)
(场景:雪停了,阳光照在阿育王塔上,十三层塔身洁白如玉,塔刹上的宝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颗巨大的钻石。广场上挤满了百姓,有的提着篮子,有的抱着孩子,都来观看开光仪式。慧能和三名高僧站在塔前,手持佛珠,身后摆放着佛骨舍利的金棺。陈石、周铁、林木和百余名工匠站在一旁,身上穿着新做的青色布衣,脸上带着疲惫却自豪的笑容。)
慧能:(高声说道)今日乃阿育王塔开光之日,此塔高十三层,历时三年,由汴州“宫束班”陈石班主带领百余名工匠建造,用料精良,结构稳固,实乃旷世精品!老衲代表大云寺,感谢各位工匠,感谢朝廷,感谢汴州百姓!
(百姓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高喊:“陈班主辛苦!”“工匠们辛苦!”)
吴监:(走上前,难得露出诚恳的表情,对陈石拱手)陈班主,之前是我太过严苛,多有得罪。这阿育王塔能如期落成,你们是大功之臣,我会向陛下上奏,为你们请赏。
陈石:(摆手)吴监客气了,咱们只是做了工匠该做的事。这塔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工匠的心血,是朝廷的支持,也是百姓的期盼。只要塔能护佑一方百姓,比什么赏都强。
(三名高僧开始主持开光仪式,诵经声响起,百姓们纷纷跪下,双手合十,祈求平安。陈石看着眼前的阿育王塔,想起了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在水里泡着打地基,用滑轮组吊主梁,冒着大雪运塔刹……左手腕的疤似乎不再疼了,心里满是踏实。)
林木:(拉着陈石的袖子,指着塔上的木架)班主!咱们用的“十字扣榫”和“三角斜撑”,以后其他工匠建塔,肯定也会用!
周铁:(笑着说)那是!咱们宫束班这群“憨货”,不仅建了塔,还留下了手艺,值了!
(开光仪式结束后,百姓们围上来,给工匠们递馒头、送热汤。一名老妇人拉着陈石的手,眼里含着泪)陈班主,以后咱们汴州有这塔护着,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第一幕:皇命至,憨匠聚
时间:隋大业元年,秋,巳时
地点:汴州城工匠市集,“宫束班”木工作坊
人物:
- 陈石:“宫束班”班主,四十六岁,左手腕有一道深疤(当年修漕运码头被木料划伤),总揣着一把磨得发亮的鲁班尺
- 周铁:“宫束班”大匠,三十五岁,铁匠出身,能徒手捏弯粗铁条,脸上总沾着铁屑
- 林木:“宫束班”小匠,十八岁,是陈石捡来的孤儿,痴迷榫卯结构,兜里常装着小木楔
- 郑吏:汴州府督造官,四十岁,身着青色官服,手持鎏金文书,神态严肃
- 数名民间工匠(瓦匠、石匠、漆匠等)
(场景:市集喧闹,“宫束班”作坊前堆着木料,陈石正用鲁班尺量一根大梁,周铁在旁打铁钉,林木蹲在地上拼木榫模型。郑吏带着两名差役穿过人群,文书上的“皇命”二字格外显眼,工匠们纷纷围拢过来。)
郑吏:(站在作坊台阶上,展开文书高声宣读)奉陛下旨意,汴州需建阿育王塔,供奉释迦牟尼佛骨舍利,限三年完工!特征召“宫束班”为总领匠班,统管百余名工匠,粮饷三倍,若逾期或出纰漏,按律问罪!
(人群哗然,有工匠小声议论:“阿育王塔!听说要建十三层,比皇宫的角楼还高!”“三年哪够?稍有差池还要定罪,这活太险了!”)
周铁:(放下铁锤,抹了把脸上的汗,凑到陈石身边)班主,三倍粮饷是诱惑,但这塔可不是普通活计,万一……
陈石:(打断他,目光落在文书上“佛骨舍利”四字,鲁班尺在掌心轻轻敲击)咱们工匠凭手艺吃饭,建塔供佛,是积德的事。再说,皇命难违,与其怕,不如把活干好。
林木:(举着手里的木榫模型跑过来)班主!我昨晚试了“十字扣榫”,比普通榫卯结实三倍,建塔的木架用这个,肯定稳!
(郑吏见陈石没应声,上前一步)陈班主,“宫束班”是汴州最好的匠班,当年修汴河石桥,你带人在水里泡了三个月,硬是把桥基打牢了,这阿育王塔,非你不可。
陈石:(终于抬头,左手腕的疤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我应了,但有两个条件:第一,所有用料必须按我们的要求选,青砖要烧够百天,木料得是十年以上的楠木;第二,工地上的事,得听我们工匠的,不能为了赶工期瞎指挥。
郑吏:(略一沉吟,点头)只要能如期完工,这两个条件,我准了!
(陈石转身对围拢的工匠们拱手)各位兄弟,建阿育王塔是大事,也是难事,愿意跟我们宫束班干的,咱们一起把这旷世精品立起来;不愿意的,我绝不勉强。
(工匠们你看我我看你,一名老瓦匠率先开口:“陈班主办事靠谱,我跟你干!”接着,石匠、漆匠纷纷响应,不多时,百余名工匠聚齐,陈石把鲁班尺举过头顶)
陈石:好!从今日起,咱们就是阿育王塔的建造人,记住:用料要真,尺寸要准,手艺要精,绝不糊弄!
(众人齐声应和,声音盖过市集的喧闹,郑吏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第二幕:地基难,憨法破
时间:隋大业元年,冬,未时
地点:阿育王塔工地,塔基坑旁
人物:
- 陈石
- 周铁
- 林木
- 慧能:汴州大云寺住持,七十岁,身着灰布僧袍,手持念珠,眼神温和
- 吴监:朝廷派来的监工,三十岁,尖脸,身着绯色官服,总拿着算盘算账
(场景:工地中央挖了一个两丈深、三丈宽的塔基坑,十几名工匠正用夯土锤夯土,周铁光着膀子,喊着号子带头,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流。陈石蹲在坑边,用鲁班尺量土壤的紧实度,林木在一旁的木板上记录数据。慧能站在坑边,静静看着,吴监则在一旁拨弄算盘,时不时皱眉。)
吴监:(突然开口,语气不满)陈班主,这地基都夯了一个月了,才夯了五尺深,照这速度,光地基就得半年,三年怎么完工?我看你们就是故意拖延!
陈石:(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吴监,塔基是塔的根,根不稳,塔再高也会倒。这土得一层一层夯,每层夯完要用铁钎扎,扎不进去半寸才算合格,急不得。
慧能:(上前一步,双手合十)吴大人,老衲曾去西域,见当地建佛塔,塔基要埋入地下三丈,且掺入糯米汁和石灰,历经百年都不塌。陈班主的做法,是为了塔的长久。
吴监:(瞪了慧能一眼)老和尚懂什么!朝廷要的是进度,不是百年后的事!再给你们十天,地基必须夯完两丈深,否则,我就上书弹劾你们!
(吴监甩袖离开,周铁气得攥紧拳头)班主,这吴监就是外行指挥内行,十天夯完两丈深,除非咱们不睡觉!
林木:(突然眼睛一亮,从兜里掏出一张纸)班主!我昨天去汴河边上看船工卸粮,他们用“分层垫土法”,一层土一层碎石,又快又结实,咱们塔基也试试?
(陈石接过纸,纸上画着塔基的分层图:最底层铺一尺厚的碎石,中间铺一尺厚的黄土掺糯米汁,最上面铺半尺厚的石灰土,每层都标了夯打的次数。他盯着图纸看了半晌,突然笑了)
陈石:好小子!这法子可行!周铁,你带人把碎石、糯米汁运过来,咱们分三班倒,白天夯两层,晚上点上火把再夯两层,每层夯完必须用铁钎扎,不合格就重来!
周铁:(接过图纸,咧嘴一笑)放心吧班主,保证没问题!
(接下来的十天,工地上灯火通明,工匠们轮班夯土,陈石每天只睡两个时辰,盯着每一层地基的质量。第十天傍晚,吴监来检查,让差役用铁钎扎地基,铁钎只扎进去三分,他脸色才缓和下来。)
吴监:(哼了一声)算你们运气好,接下来砌塔身,可别再耽误!
(陈石没理他,只是蹲在塔基旁,用手摸了摸夯实的土,心里清楚:这只是第一步,更难的还在后面。)
第三幕:木架险,憨智解
时间:隋大业二年,夏,辰时
地点:阿育王塔七层施工现场,木架旁
人物:
- 陈石
- 周铁
- 林木
- 慧能
- 两名年轻木匠(甲、乙)
(场景:塔身已建到七层,木架搭建到了九层高度,十几名木匠站在脚手架上,用绳子吊着木料。周铁站在六层,指挥木匠调整木料的位置,陈石拿着图纸,仰头看着木架的顶端,眉头紧锁——九层的主梁要横跨三丈,普通的木料承受不住重量,而且怎么把主梁吊到九层,也是个难题。)
林木:(站在陈石身边,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班主,是不是主梁的事?我昨晚用楠木做了个小模型,主梁跨度三丈,中间会往下弯,要是真用这么长的木料,肯定会断。
陈石:(点头)不仅是承重,这么重的主梁,怎么吊到九层也是个问题,脚手架承受不住,用吊车又怕不稳。
(慧能走过来,看到陈石愁眉不展,指了指不远处的汴河)陈班主,老衲见汴河上的船,用“滑轮组”吊货物,又省力又稳,咱们能不能用类似的法子?
(陈石眼睛一亮,猛地拍了下大腿)对啊!滑轮组!咱们在九层的塔角装三个定滑轮,再用十几根粗麻绳编成长绳,把主梁绑好,几十个人一起拉,肯定能吊上去!至于主梁承重,咱们可以在主梁中间加“斜撑木”,用“三角榫”固定,三角最稳,这样主梁就不会弯了!
周铁:(跑过来,一脸怀疑)滑轮组?斜撑木?这法子没人试过啊,万一出岔子,主梁掉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陈石:(拿起一块楠木,用刻刀刻出三角榫)咱们先做个大模型试试,要是可行再用在真塔上。林木,你赶紧画滑轮组和斜撑木的图纸,标好尺寸;周铁,你带人做三个定滑轮,用生铁铸的,结实!
(接下来三天,林木画好了图纸,周铁铸好了定滑轮,工匠们在工地旁搭了个缩小版的木架模型。第四天,陈石亲自指挥,用滑轮组吊模型主梁,再加上斜撑木固定——主梁稳稳地架在模型上,用手推都纹丝不动。)
林木:(兴奋地跳起来)班主!成了!这法子真行!
(正式吊装主梁那天,工地上挤满了人,几十名工匠握着麻绳,陈石站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一面小红旗)
陈石:大家听我指挥,慢慢来,别慌!拉!
(小红旗落下,工匠们齐声喊着号子,主梁缓缓升起,一点点靠近九层的木架。周铁站在九层,指挥工匠调整主梁的位置,林木则在一旁盯着斜撑木的榫卯——当主梁稳稳卡在木架上,斜撑木的三角榫扣紧的那一刻,工地爆发出欢呼声。)
慧能:(双手合十)阿弥陀佛,陈班主真是巧思,这法子怕是要传后世了。
陈石:(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都是为了塔,只要塔稳,传不传后世不重要。咱们还得接着往上建,直到十三层。
第四幕:塔刹急,憨劲扛
时间:隋大业三年,冬,寅时
地点:阿育王塔十三层施工现场,塔下空地
人物:
- 陈石
- 周铁
- 林木
- 吴监
- 百余名工匠
- 四名府兵
(场景:塔身已建到十三层,只剩下塔顶的“塔刹”还没安装。这晚下了鹅毛大雪,工地被白雪覆盖,寒风呼啸,刮在脸上像刀子割。陈石、周铁、林木和百余名工匠站在塔下,吴监带着府兵,手里拿着一份黄色的圣旨。)
吴监:(展开圣旨,声音因寒冷而发颤,却依旧严厉)奉陛下口谕,阿育王塔需在腊月三十前举行开光仪式,今日已是腊月二十,只剩十天,塔刹必须安装完毕!若逾期,你们所有人都要流放边疆!
周铁:(忍不住怒吼)吴监!这雪下得这么大,塔刹有两千多斤重,要运到十三层塔顶,工匠们站在脚手架上都站不稳,怎么装?这不是逼死人吗!
吴监:(瞪着周铁,手里的圣旨抖了抖)陛下的旨意,谁敢违抗?你们宫束班不是能耐吗?再想个“憨法子”啊!
(工匠们都低着头,没人说话,寒风卷着雪花打在脸上,生疼。林木悄悄拉了拉陈石的衣角,陈石却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名工匠。)
陈石:(声音不高,却很坚定)兄弟们,咱们建这塔三年了,从地基到十三层,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大家心里清楚。现在就差最后一步,咱们不能放弃。塔刹重,咱们就拆成底座、相轮、宝珠三部分运;雪大滑,咱们就在塔的四周搭“防滑梯”,铺上稻草和麻绳;天寒,咱们就多喝姜汤,轮班干,不歇气!
一名老瓦匠:(大声说)陈班主说得对!咱们工匠有的是力气,这点苦不算啥,干!
百余名工匠:(齐声响应)干!干!
(吴监没想到工匠们会答应,愣了一下,随即冷哼一声)好!我就看着你们干,要是出了岔子,可别怨我!
(接下来的十天,工地成了雪地里的“战场”。周铁带领工匠们拆塔刹——两千多斤的塔刹,硬是被拆成三部分;林木则带人搭防滑梯,每铺一块木板,就用麻绳绑紧,再撒上稻草;陈石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给工匠们熬姜汤,盯着每一步工序,晚上只睡一个时辰。)
(第五天,塔刹的底座运到了十三层;第七天,相轮也运了上去;第九天晚上,只剩下最后一部分“宝珠”。这时,一名年轻工匠在运宝珠时脚下打滑,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幸好周铁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
年轻工匠:(吓得浑身发抖,眼泪混着雪花往下流)班主,我怕……
陈石:(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左手腕的疤在油灯下格外清晰)别怕,咱们工匠的命硬,只要咱们心齐,就没有干不成的活。来,喝碗姜汤,暖和暖和,咱们一起把宝珠运上去。
(第十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工地上时,宝珠终于稳稳地安装在塔刹顶端。工匠们都累得坐在雪地里,大口喘着气,脸上却带着笑容——他们做到了!)
林木:(指着塔顶的塔刹,兴奋地喊)班主!你看!塔刹在阳光下亮闪闪的,真好看!
陈石:(看着塔顶,眼眶有些湿润)是啊,好看……咱们这群“憨货”,真把这旷世精品立起来了。
第五幕:开光日,憨名传
时间:隋大业三年,腊月三十,辰时
地点:阿育王塔下,广场
人物:
- 陈石
- 周铁
- 林木
- 慧能
- 吴监
- 汴州百姓(数千人,男女老少皆有)
- 三名高僧(来自长安、洛阳、扬州)
(场景:雪停了,阳光照在阿育王塔上,十三层塔身洁白如玉,塔刹上的宝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颗巨大的钻石。广场上挤满了百姓,有的提着篮子,有的抱着孩子,都来观看开光仪式。慧能和三名高僧站在塔前,手持佛珠,身后摆放着佛骨舍利的金棺。陈石、周铁、林木和百余名工匠站在一旁,身上穿着新做的青色布衣,脸上带着疲惫却自豪的笑容。)
慧能:(高声说道)今日乃阿育王塔开光之日,此塔高十三层,历时三年,由汴州“宫束班”陈石班主带领百余名工匠建造,用料精良,结构稳固,实乃旷世精品!老衲代表大云寺,感谢各位工匠,感谢朝廷,感谢汴州百姓!
(百姓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高喊:“陈班主辛苦!”“工匠们辛苦!”)
吴监:(走上前,难得露出诚恳的表情,对陈石拱手)陈班主,之前是我太过严苛,多有得罪。这阿育王塔能如期落成,你们是大功之臣,我会向陛下上奏,为你们请赏。
陈石:(摆手)吴监客气了,咱们只是做了工匠该做的事。这塔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工匠的心血,是朝廷的支持,也是百姓的期盼。只要塔能护佑一方百姓,比什么赏都强。
(三名高僧开始主持开光仪式,诵经声响起,百姓们纷纷跪下,双手合十,祈求平安。陈石看着眼前的阿育王塔,想起了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在水里泡着打地基,用滑轮组吊主梁,冒着大雪运塔刹……左手腕的疤似乎不再疼了,心里满是踏实。)
林木:(拉着陈石的袖子,指着塔上的木架)班主!咱们用的“十字扣榫”和“三角斜撑”,以后其他工匠建塔,肯定也会用!
周铁:(笑着说)那是!咱们宫束班这群“憨货”,不仅建了塔,还留下了手艺,值了!
(开光仪式结束后,百姓们围上来,给工匠们递馒头、送热汤。一名老妇人拉着陈石的手,眼里含着泪)陈班主,以后咱们汴州有这塔护着,日子肯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