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宫束班造唾壶记
场景一:大兴城宫束班工坊 - 日 - 内
【工坊宽敞,木架上码着素坯、釉料罐,墙角炭炉燃着幽红炭火。十余个身着粗布短褐的工匠围在中央长案旁,案上摊着半块刻好缠枝纹的陶范,地上散落着陶刀、毛刷】
老匠头(王伯,六十岁,手背布满老茧,手持铜制刮刀)
(敲了敲案角,眉头皱成川字)都给我精神些!这批青釉器是要送进东宫的,出半点差错,咱们宫束班的牌子就砸了!
【人群里传来两声低笑,三个年轻工匠凑在角落,偷偷摆弄着一块捏成兔形的陶泥】
李三郎(二十岁,脸上沾着白釉,手里捏着陶泥兔耳朵)
(压低声音)王伯也太紧张了,不就是个装唾沫的壶嘛,刻那么些花纹,太子妃还能盯着看半个时辰?
赵小乙(十八岁,凑过去戳了戳陶泥兔的眼睛)
要我说,不如咱们加点新鲜的!上次见波斯商队带的鎏金盒上有卷草纹,比这忍冬纹好看多了。
陈阿四(十九岁,翻出怀里半张皱巴巴的图纸,纸上画着歪歪扭扭的团花)
我昨儿梦到个纹样,你看——团花绕着树叶,像不像春日里树上开的花?要是印在唾壶上,说不定能让东宫的人眼前一亮。
【王伯转身,手里铜刀“当”地磕在案上,三人立刻把陶泥、图纸藏到身后】
王伯
(走到三人面前,目光扫过李三郎沾着陶泥的指尖)你们三个,昨儿教的印花技法练熟了?敢在工坊里偷懒,今天每人多捏三个杯坯!
【李三郎吐了吐舌头,赵小乙偷偷把图纸塞进腰带,陈阿四赶紧拿起案上素坯,假装打磨边缘】
场景二:宫束班工坊 - 暮 - 内
【夕阳透过木窗,在地上投下长条形光斑。其他工匠已散去,李三郎、赵小乙、陈阿四偷偷溜回工坊,点亮了两盏油灯】
赵小乙(从怀里掏出用油纸包着的陶泥,放在案上)
还好我把早上的泥料藏起来了,咱们今儿就试试那新纹样!
【陈阿四展开图纸,李三郎拿过陶刀,三人围在案前,你一言我一语修改纹样——团花改得更圆,树叶边缘加了细微锯齿,还在花纹间隙添了几缕缠绕的细枝】
陈阿四(指着图纸)
唾壶的盖得配个腊扦状的钮,上次见库房里有个旧瓷钮,样式正好。
李三郎(拿起一块素坯,比量着图纸)
肩部得刻圈三角纹当边饰,不然光有团花太单调。对了,釉料得用东边窑场送来的淡青釉,那釉色透亮,烧出来肯定好看。
【三人分工:李三郎捏制唾壶坯体,赵小乙用模子印刻腹部纹样,陈阿四打磨盖钮。油灯芯子噼啪作响,陶泥在指尖转动,直到月亮爬上工坊屋檐,坯体才基本成型】
赵小乙(揉着发酸的手腕)
可算弄完了,明儿一早偷偷上釉,再找王伯的徒弟把它混进窑里烧,保准没人发现。
陈阿四(把坯体轻放在木架最上层,盖好油纸)
要是烧砸了,咱们三个可就等着挨王伯的竹板吧。
李三郎(拍了拍两人肩膀,笑得露出白牙)
放心!咱们宫束班的手艺,还能砸在个唾壶上?
场景三:宫束班工坊 - 三日后 - 日 - 内
【窑门刚打开,热气裹挟着陶土香扑面而来。工匠们围在窑口,王伯手持长钩,小心翼翼勾出烧好的器物】
王伯(勾出一个青釉唾壶,眉头突然舒展)
哎?这唾壶的纹样怎么不一样?三角纹边饰齐整,团花印得也透亮,釉色还这么匀净——是谁做的?
【李三郎、赵小乙、陈阿四从人群后挤出来,低着头,手都攥着衣角】
陈阿四(小声)
王伯,是我们三个……那天偷懒,想试试新纹样,没敢跟您说。
【王伯拿起唾壶,对着光转动,淡青色釉面泛着玻璃光泽,腹部团花、树叶、忍冬纹层层相扣,盖钮端正,连底足的胎骨都打磨得光滑】
王伯(突然笑了,用铜刀轻轻敲了敲唾壶腹部)
你们这三个憨货,平时练活没这么上心,玩心一来倒做出好东西了!这纹样比老样式鲜活,釉色也控得稳,东宫要是问起,我就说这是咱们宫束班新试的样式。
【李三郎猛地抬头,眼睛亮起来】
真的?王伯不罚我们了?
王伯(把唾壶递给李三郎,又瞪了他一眼)
罚!怎么不罚?下次要改纹样,得先跟我商量,不许再偷偷摸摸的。不过这唾壶做得好,赏你们每人半吊钱,下午不用练坯,去坊市买些点心吃。
【赵小乙拉着陈阿四的胳膊,偷偷比了个“耶”的手势。陈阿四捧着唾壶,手指轻轻拂过釉面的花纹,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唾壶上,淡青釉色里仿佛盛着春日的光】
陈阿四(轻声)
说不定过些日子,太子妃用着这唾壶,还会夸咱们宫束班的手艺呢。
【李三郎拍了拍他的后背,三人凑在一起,看着案上的青釉印花带盖唾壶,笑得比窑里的炭火还热乎】
场景四:东宫偏殿 - 日 - 内
【侍女捧着漆盘,盘里放着那只青釉印花带盖唾壶,呈给太子妃】
太子妃(拿起唾壶,指尖划过腹部的团花纹)
这唾壶的纹样倒别致,比之前的忍冬纹更显生动,釉色也清透,是谁家工坊做的?
侍女(躬身回话)
回太子妃,是工部宫束班送来的,说是新试的样式。
太子妃(把唾壶放在案上,对着光看了看)
宫束班的工匠倒有巧思,往后这类器物,让他们多做些新纹样来。
【阳光透过窗纱,落在唾壶的青釉上,花纹在光影里若隐若现。远在大兴城另一端的宫束班工坊里,李三郎、赵小乙、陈阿四正拿着赏钱,在坊市的点心铺前争论该买桂花糕还是芝麻糖——他们还不知道,自己一时玩心做的唾壶,已被东宫记在了心上】
隋·宫束班造唾壶记
场景五:宫束班工坊
【晨光刚漫过工坊门槛,李三、赵小乙、陈阿四就捧着点心匣子冲了进来,桂花糕的甜香混着陶土味飘满屋子。王伯正对着案上一堆素坯出神,见三人进来,手里的陶拍轻轻敲了敲桌面】
王伯(目光扫过点心匣子,嘴角藏着笑意) 东宫的消息昨儿傍晚就到了,太子妃夸那唾壶纹样鲜活,让工部传令,再赶制十只同款,送进各宫嫔妃住处。
【李三郎手里的点心匣子“啪”地落在案上,赵小乙眼睛瞪得溜圆,陈阿四下意识摸了摸腰间——上次画纹样的图纸还藏在那儿】
赵小乙(声音发颤) 十、十只?还要送进各宫?要是哪只烧得不如上次,岂不是要挨罚?
王伯(拿起一块素坯,递给李三郎) 慌什么?上次你们三个偷偷改纹样,敢想敢做,现在有正经差事了,倒怂了?从今日起,工坊腾出半间屋子,专门做这青釉印花唾壶,你们三个当领头,把纹样拓在陶范上,教其他工匠怎么印才齐整。
【陈阿四赶紧掏出那张皱巴巴的图纸,小心翼翼展平。阳光落在图纸上,团花、树叶的线条虽有些歪扭,却透着股鲜活劲儿】
陈阿四(指着图纸) 王伯,我们还想在三角纹边饰里加几缕细藤,这样肩部看着更饱满,您看行不?
王伯(凑过去看了看,点头) 可以。但记住,釉料得用上次的淡青釉,施釉时要匀,不能漏了底足的胎骨——东宫的人眼尖,半点瑕疵都能看出来。
【李三郎立刻拿起陶刀,在素坯上比量着画细藤,赵小乙跑去搬陶范,陈阿四找来了毛刷,工坊里瞬间热闹起来,连平时最沉默的老工匠,都凑过来想看新纹样】
场景六:宫束班工坊 - 夜 - 内
【油灯点了五盏,把工坊照得亮堂堂的。十只唾壶素坯整齐排在案上,李三郎正教两个年轻工匠拓纹样,手指按着陶范,一点点对齐坯体】
李三郎(声音沙哑) 左手得稳住陶范,右手轻轻压,不能歪,不然团花就偏了。你看这只,树叶的锯齿得印清晰,不然烧出来就模糊了。
【赵小乙蹲在釉料缸旁,手里拿着长柄毛刷,一遍遍搅拌釉料。釉料泛着淡青色,像把春日的湖水装进了缸里】
赵小乙(抬头喊) 三郎,釉料调好了!比上次的更透亮,你快过来试试!
【陈阿四坐在角落,手里拿着一块小坯体,反复施釉。他指尖沾着釉料,额头上渗着汗——上次有只小杯施釉太厚,烧出来裂了纹,这次他半点不敢马虎】
陈阿四(对着光看坯体) 釉层得薄厚均匀,近足处要慢慢收,不然烧的时候会流釉,就像上次那只……
【王伯端着一碗热茶走过来,放在陈阿四身边。他看着案上整齐的素坯,又看了看满头大汗的三人,眼神软了下来】
王伯(叹了口气) 别熬太晚,明儿一早要装窑,烧窑得盯着火候,要是困了,就先去隔壁屋歇会儿。
李三郎(直起腰,揉了揉肩膀) 不困!王伯,您看这十只素坯,每只的纹样都齐整,釉料也调得正好,烧出来肯定比上次的还好看!
【王伯笑了,伸手拍了拍李三郎的后背。油灯的光落在三人脸上,沾着陶泥和釉料的脸上,满是期待】
场景七:窑场 - 日 - 内
【窑门紧闭,窑顶的烟筒冒着青烟。李三郎、赵小乙、陈阿四蹲在窑外,眼睛盯着窑口的火照——那是块沾了釉料的小坯体,能看出窑内的火候】
赵小乙(搓着手,来回踱步) 都烧了三个时辰了,火照怎么还没变色?不会是火候不够吧?
陈阿四(拉着他蹲下) 急什么?王伯说过,青釉要烧到“亮火”,火照得变成淡青色才成。上次那只唾壶,烧了四个时辰呢。
【正说着,王伯拿着长钩走过来,小心翼翼勾出火照。火照泛着淡青色,釉面透亮,三人瞬间站了起来】
李三郎(声音激动) 成了!火候到了!
【王伯点点头,又把火照放回去,盖上窑门。接下来的时辰,三人没敢离开半步,连饭都是在窑边吃的。直到夕阳西下,王伯才说可以停火,让窑自然降温】
场景八:宫束班工坊 - 三日后 - 日 - 内
【窑门打开,热气散去后,十只青釉印花带盖唾壶整齐地摆在案上。淡青色的釉面泛着玻璃光泽,肩部的三角纹边饰齐整,腹部的团花、树叶、忍冬纹层层相扣,连盖钮都透着精致】
工部主事(穿着官服,手里拿着册子,仔细打量唾壶) 好!宫束班果然有本事,这十只唾壶比上次那只还要精致,太子妃要是见了,肯定满意。
【李三郎、赵小乙、陈阿四站在一旁,看着主事把唾壶装进漆盒,心里又骄傲又紧张——这是他们第一次领头做宫廷器物,生怕出半点差错】
主事(合上漆盒,看向王伯) 往后东宫再有器物需求,工部还找宫束班。对了,太子妃还问起,上次那只唾壶的纹样是谁想的,说有巧思。
【王伯笑着指了指三人】 回主事,是这三个小子。上次玩心大发,偷偷改了纹样,没成想倒合了太子妃的心意。
主事(看向三人,点头称赞) 年轻人敢想敢做,是好事。好好干,将来宫束班的手艺,还得靠你们传承。
【主事带着唾壶离开后,工坊里爆发出欢呼声。李三郎拿起一块小陶泥,捏了个小小的唾壶形状,赵小乙在上面画了朵团花,陈阿四则沾了点釉料,轻轻涂在上面】
陈阿四(举着小陶泥,笑着说) 以后咱们再做新纹样,说不定还能让皇帝陛下都知道宫束班的名字!
王伯(看着三人,笑得满脸皱纹) 别光顾着高兴,接下来还有新活计。不过今日破例,放你们半天假,去坊市好好玩玩。
【三人欢呼着跑出工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像洒在案上的青釉唾壶上,满是朝气。而案上的十只唾壶,正被送往东宫,即将成为各宫嫔妃案上的雅致器物——谁能想到,这些精美绝伦的器物,竟源于三个工匠一时的玩心呢?】
场景一:大兴城宫束班工坊 - 日 - 内
【工坊宽敞,木架上码着素坯、釉料罐,墙角炭炉燃着幽红炭火。十余个身着粗布短褐的工匠围在中央长案旁,案上摊着半块刻好缠枝纹的陶范,地上散落着陶刀、毛刷】
老匠头(王伯,六十岁,手背布满老茧,手持铜制刮刀)
(敲了敲案角,眉头皱成川字)都给我精神些!这批青釉器是要送进东宫的,出半点差错,咱们宫束班的牌子就砸了!
【人群里传来两声低笑,三个年轻工匠凑在角落,偷偷摆弄着一块捏成兔形的陶泥】
李三郎(二十岁,脸上沾着白釉,手里捏着陶泥兔耳朵)
(压低声音)王伯也太紧张了,不就是个装唾沫的壶嘛,刻那么些花纹,太子妃还能盯着看半个时辰?
赵小乙(十八岁,凑过去戳了戳陶泥兔的眼睛)
要我说,不如咱们加点新鲜的!上次见波斯商队带的鎏金盒上有卷草纹,比这忍冬纹好看多了。
陈阿四(十九岁,翻出怀里半张皱巴巴的图纸,纸上画着歪歪扭扭的团花)
我昨儿梦到个纹样,你看——团花绕着树叶,像不像春日里树上开的花?要是印在唾壶上,说不定能让东宫的人眼前一亮。
【王伯转身,手里铜刀“当”地磕在案上,三人立刻把陶泥、图纸藏到身后】
王伯
(走到三人面前,目光扫过李三郎沾着陶泥的指尖)你们三个,昨儿教的印花技法练熟了?敢在工坊里偷懒,今天每人多捏三个杯坯!
【李三郎吐了吐舌头,赵小乙偷偷把图纸塞进腰带,陈阿四赶紧拿起案上素坯,假装打磨边缘】
场景二:宫束班工坊 - 暮 - 内
【夕阳透过木窗,在地上投下长条形光斑。其他工匠已散去,李三郎、赵小乙、陈阿四偷偷溜回工坊,点亮了两盏油灯】
赵小乙(从怀里掏出用油纸包着的陶泥,放在案上)
还好我把早上的泥料藏起来了,咱们今儿就试试那新纹样!
【陈阿四展开图纸,李三郎拿过陶刀,三人围在案前,你一言我一语修改纹样——团花改得更圆,树叶边缘加了细微锯齿,还在花纹间隙添了几缕缠绕的细枝】
陈阿四(指着图纸)
唾壶的盖得配个腊扦状的钮,上次见库房里有个旧瓷钮,样式正好。
李三郎(拿起一块素坯,比量着图纸)
肩部得刻圈三角纹当边饰,不然光有团花太单调。对了,釉料得用东边窑场送来的淡青釉,那釉色透亮,烧出来肯定好看。
【三人分工:李三郎捏制唾壶坯体,赵小乙用模子印刻腹部纹样,陈阿四打磨盖钮。油灯芯子噼啪作响,陶泥在指尖转动,直到月亮爬上工坊屋檐,坯体才基本成型】
赵小乙(揉着发酸的手腕)
可算弄完了,明儿一早偷偷上釉,再找王伯的徒弟把它混进窑里烧,保准没人发现。
陈阿四(把坯体轻放在木架最上层,盖好油纸)
要是烧砸了,咱们三个可就等着挨王伯的竹板吧。
李三郎(拍了拍两人肩膀,笑得露出白牙)
放心!咱们宫束班的手艺,还能砸在个唾壶上?
场景三:宫束班工坊 - 三日后 - 日 - 内
【窑门刚打开,热气裹挟着陶土香扑面而来。工匠们围在窑口,王伯手持长钩,小心翼翼勾出烧好的器物】
王伯(勾出一个青釉唾壶,眉头突然舒展)
哎?这唾壶的纹样怎么不一样?三角纹边饰齐整,团花印得也透亮,釉色还这么匀净——是谁做的?
【李三郎、赵小乙、陈阿四从人群后挤出来,低着头,手都攥着衣角】
陈阿四(小声)
王伯,是我们三个……那天偷懒,想试试新纹样,没敢跟您说。
【王伯拿起唾壶,对着光转动,淡青色釉面泛着玻璃光泽,腹部团花、树叶、忍冬纹层层相扣,盖钮端正,连底足的胎骨都打磨得光滑】
王伯(突然笑了,用铜刀轻轻敲了敲唾壶腹部)
你们这三个憨货,平时练活没这么上心,玩心一来倒做出好东西了!这纹样比老样式鲜活,釉色也控得稳,东宫要是问起,我就说这是咱们宫束班新试的样式。
【李三郎猛地抬头,眼睛亮起来】
真的?王伯不罚我们了?
王伯(把唾壶递给李三郎,又瞪了他一眼)
罚!怎么不罚?下次要改纹样,得先跟我商量,不许再偷偷摸摸的。不过这唾壶做得好,赏你们每人半吊钱,下午不用练坯,去坊市买些点心吃。
【赵小乙拉着陈阿四的胳膊,偷偷比了个“耶”的手势。陈阿四捧着唾壶,手指轻轻拂过釉面的花纹,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唾壶上,淡青釉色里仿佛盛着春日的光】
陈阿四(轻声)
说不定过些日子,太子妃用着这唾壶,还会夸咱们宫束班的手艺呢。
【李三郎拍了拍他的后背,三人凑在一起,看着案上的青釉印花带盖唾壶,笑得比窑里的炭火还热乎】
场景四:东宫偏殿 - 日 - 内
【侍女捧着漆盘,盘里放着那只青釉印花带盖唾壶,呈给太子妃】
太子妃(拿起唾壶,指尖划过腹部的团花纹)
这唾壶的纹样倒别致,比之前的忍冬纹更显生动,釉色也清透,是谁家工坊做的?
侍女(躬身回话)
回太子妃,是工部宫束班送来的,说是新试的样式。
太子妃(把唾壶放在案上,对着光看了看)
宫束班的工匠倒有巧思,往后这类器物,让他们多做些新纹样来。
【阳光透过窗纱,落在唾壶的青釉上,花纹在光影里若隐若现。远在大兴城另一端的宫束班工坊里,李三郎、赵小乙、陈阿四正拿着赏钱,在坊市的点心铺前争论该买桂花糕还是芝麻糖——他们还不知道,自己一时玩心做的唾壶,已被东宫记在了心上】
隋·宫束班造唾壶记
场景五:宫束班工坊
【晨光刚漫过工坊门槛,李三、赵小乙、陈阿四就捧着点心匣子冲了进来,桂花糕的甜香混着陶土味飘满屋子。王伯正对着案上一堆素坯出神,见三人进来,手里的陶拍轻轻敲了敲桌面】
王伯(目光扫过点心匣子,嘴角藏着笑意) 东宫的消息昨儿傍晚就到了,太子妃夸那唾壶纹样鲜活,让工部传令,再赶制十只同款,送进各宫嫔妃住处。
【李三郎手里的点心匣子“啪”地落在案上,赵小乙眼睛瞪得溜圆,陈阿四下意识摸了摸腰间——上次画纹样的图纸还藏在那儿】
赵小乙(声音发颤) 十、十只?还要送进各宫?要是哪只烧得不如上次,岂不是要挨罚?
王伯(拿起一块素坯,递给李三郎) 慌什么?上次你们三个偷偷改纹样,敢想敢做,现在有正经差事了,倒怂了?从今日起,工坊腾出半间屋子,专门做这青釉印花唾壶,你们三个当领头,把纹样拓在陶范上,教其他工匠怎么印才齐整。
【陈阿四赶紧掏出那张皱巴巴的图纸,小心翼翼展平。阳光落在图纸上,团花、树叶的线条虽有些歪扭,却透着股鲜活劲儿】
陈阿四(指着图纸) 王伯,我们还想在三角纹边饰里加几缕细藤,这样肩部看着更饱满,您看行不?
王伯(凑过去看了看,点头) 可以。但记住,釉料得用上次的淡青釉,施釉时要匀,不能漏了底足的胎骨——东宫的人眼尖,半点瑕疵都能看出来。
【李三郎立刻拿起陶刀,在素坯上比量着画细藤,赵小乙跑去搬陶范,陈阿四找来了毛刷,工坊里瞬间热闹起来,连平时最沉默的老工匠,都凑过来想看新纹样】
场景六:宫束班工坊 - 夜 - 内
【油灯点了五盏,把工坊照得亮堂堂的。十只唾壶素坯整齐排在案上,李三郎正教两个年轻工匠拓纹样,手指按着陶范,一点点对齐坯体】
李三郎(声音沙哑) 左手得稳住陶范,右手轻轻压,不能歪,不然团花就偏了。你看这只,树叶的锯齿得印清晰,不然烧出来就模糊了。
【赵小乙蹲在釉料缸旁,手里拿着长柄毛刷,一遍遍搅拌釉料。釉料泛着淡青色,像把春日的湖水装进了缸里】
赵小乙(抬头喊) 三郎,釉料调好了!比上次的更透亮,你快过来试试!
【陈阿四坐在角落,手里拿着一块小坯体,反复施釉。他指尖沾着釉料,额头上渗着汗——上次有只小杯施釉太厚,烧出来裂了纹,这次他半点不敢马虎】
陈阿四(对着光看坯体) 釉层得薄厚均匀,近足处要慢慢收,不然烧的时候会流釉,就像上次那只……
【王伯端着一碗热茶走过来,放在陈阿四身边。他看着案上整齐的素坯,又看了看满头大汗的三人,眼神软了下来】
王伯(叹了口气) 别熬太晚,明儿一早要装窑,烧窑得盯着火候,要是困了,就先去隔壁屋歇会儿。
李三郎(直起腰,揉了揉肩膀) 不困!王伯,您看这十只素坯,每只的纹样都齐整,釉料也调得正好,烧出来肯定比上次的还好看!
【王伯笑了,伸手拍了拍李三郎的后背。油灯的光落在三人脸上,沾着陶泥和釉料的脸上,满是期待】
场景七:窑场 - 日 - 内
【窑门紧闭,窑顶的烟筒冒着青烟。李三郎、赵小乙、陈阿四蹲在窑外,眼睛盯着窑口的火照——那是块沾了釉料的小坯体,能看出窑内的火候】
赵小乙(搓着手,来回踱步) 都烧了三个时辰了,火照怎么还没变色?不会是火候不够吧?
陈阿四(拉着他蹲下) 急什么?王伯说过,青釉要烧到“亮火”,火照得变成淡青色才成。上次那只唾壶,烧了四个时辰呢。
【正说着,王伯拿着长钩走过来,小心翼翼勾出火照。火照泛着淡青色,釉面透亮,三人瞬间站了起来】
李三郎(声音激动) 成了!火候到了!
【王伯点点头,又把火照放回去,盖上窑门。接下来的时辰,三人没敢离开半步,连饭都是在窑边吃的。直到夕阳西下,王伯才说可以停火,让窑自然降温】
场景八:宫束班工坊 - 三日后 - 日 - 内
【窑门打开,热气散去后,十只青釉印花带盖唾壶整齐地摆在案上。淡青色的釉面泛着玻璃光泽,肩部的三角纹边饰齐整,腹部的团花、树叶、忍冬纹层层相扣,连盖钮都透着精致】
工部主事(穿着官服,手里拿着册子,仔细打量唾壶) 好!宫束班果然有本事,这十只唾壶比上次那只还要精致,太子妃要是见了,肯定满意。
【李三郎、赵小乙、陈阿四站在一旁,看着主事把唾壶装进漆盒,心里又骄傲又紧张——这是他们第一次领头做宫廷器物,生怕出半点差错】
主事(合上漆盒,看向王伯) 往后东宫再有器物需求,工部还找宫束班。对了,太子妃还问起,上次那只唾壶的纹样是谁想的,说有巧思。
【王伯笑着指了指三人】 回主事,是这三个小子。上次玩心大发,偷偷改了纹样,没成想倒合了太子妃的心意。
主事(看向三人,点头称赞) 年轻人敢想敢做,是好事。好好干,将来宫束班的手艺,还得靠你们传承。
【主事带着唾壶离开后,工坊里爆发出欢呼声。李三郎拿起一块小陶泥,捏了个小小的唾壶形状,赵小乙在上面画了朵团花,陈阿四则沾了点釉料,轻轻涂在上面】
陈阿四(举着小陶泥,笑着说) 以后咱们再做新纹样,说不定还能让皇帝陛下都知道宫束班的名字!
王伯(看着三人,笑得满脸皱纹) 别光顾着高兴,接下来还有新活计。不过今日破例,放你们半天假,去坊市好好玩玩。
【三人欢呼着跑出工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像洒在案上的青釉唾壶上,满是朝气。而案上的十只唾壶,正被送往东宫,即将成为各宫嫔妃案上的雅致器物——谁能想到,这些精美绝伦的器物,竟源于三个工匠一时的玩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