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骨云梁:宫束班造黄鹤楼
人物表
- 老木:宫束班班主,年近六旬,左手缺半指,善辨木性,话少心热,人称“木痴”
- 小石:二十岁,老木徒弟,手巧嘴碎,爱打听鬼神轶事,总把“这不可能”挂嘴边
- 阿禾:十九岁,随父学漆艺,因父病替班加入宫束班,能以漆绘再现云雾流动之态
- 老墨:五十岁,木工老手,总爱挑毛病,实则担心活计不扎实,藏着一本祖传《营构秘录》
- 吴景:东吴建威中郎将,监造黄鹤楼,严肃刻板,唯孙权之命是从
- 白发翁:神秘老者,常着青布衫,雨天现身工地,懂木构玄机,似有神通
- 工匠若干:宫束班成员、临时征召的民匠
- 士兵若干:东吴守军
第一幕:征召急,憨匠聚武昌
场景一:武昌城外,木作坊,晨
【晨光穿破薄雾,木屑在光里飘飞。老木正用刨子刨一根香樟木,刨花卷成雪白的浪。小石蹲在一旁,给木楔子刻花纹,刻着刻着就走了神。】
小石:师父,您说这东吴的官儿,怎么突然要建高楼?说是“了望军情”,我听街口卖茶的王婆说,是吴王想给天上的神仙搭个歇脚的地儿呢!
【老木没抬头,把刨好的木料竖起来,眯眼瞅着木纹走向。】
老木:刨子要贴紧木身,走神会伤手。还有,神仙不爱歇没根的楼。
【“哐当”一声,作坊门被推开。吴景带着两个士兵走进来,甲胄上还沾着露水。】
吴景:谁是宫束班老木?
【老木放下刨子,直起身,左手的断指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老木:在下。
吴景:吴王有令,建黄鹤楼于蛇山之巅,需能“凌云望江,历百年不倾”。听闻宫束班善造精巧木构,三日内,带齐工具到蛇山工地报到。误期,按军法处置。
【吴景扔下半袋铜钱,转身就走。小石赶紧捡起钱袋,掂量着咧嘴笑。】
小石:师父!这钱够咱们买半年的木料了!就是……蛇山那地方,前阵子老有人说夜里听见木头“吱呀”响,像有东西在拆架子,怪吓人的。
【老木走到作坊门口,望向蛇山方向。山尖隐在云里,像一根插在江面上的木柱。】
老木:怕就别去。
小石:我不是怕!我就是……想知道那响声到底是啥!
【这时,阿禾挎着漆箱跑进来,额角沾着汗。】
阿禾:老木班主?我爹染了风寒,没法来,我替他来应班。我会调漆,还能画纹样,您看……
【老木瞅了眼她漆箱里的漆料,指尖蘸了点朱红漆,在木头上画了道弧线,竟像一道小彩虹。】
老木:漆要能裹住木头的气,你试试。
【阿禾立刻取了笔,蘸着掺了云母粉的漆,在那道弧线旁补了几笔云纹。阳光一照,云纹像在动。老木点点头。】
场景二:蛇山工地,午
【蛇山顶上,已搭起临时木架。老墨正对着一堆松木发脾气,手里的斧头往地上一剁,震得木屑乱跳。】
老墨:这是什么破料!纹理斜得能当滑梯,用它做梁,风一吹就得塌!吴将军,这活没法干!
【吴景皱着眉,刚要说话,老木带着小石、阿禾走过来。】
老木:松木斜纹,可做“悬鱼”。把它锯成薄片,雕成鱼形,挂在檐角,既能挡雨,又能借风势抵消摇晃。
【老墨转头瞪着老木,翻出怀里的《营构秘录》,指着其中一页。】
老墨:《秘录》里说“梁必用直纹硬木”,你倒好,拿废料当宝贝!我看你们宫束班,就是一群只会耍小聪明的憨货!
小石:你才憨货!我师父辨木比你认自家孙子还准!
【阿禾赶紧拉了拉小石的袖子。老木没理会争执,走到一根被弃置的楠木前,用手敲了敲。木头发出“咚咚”的闷响,不像普通楠木那样清脆。】
老木:这木里有空腔,是“空心楠”。但空腔里藏着树脂,经年不腐。把它劈成两半,掏空内腔,做成“通音管”,藏在柱里,雨天能顺着管排水,还能让楼里说话有回响,像在云里说话。
【吴景走过来,盯着那根楠木,语气缓和了些。】
吴景:若真能如此,便按你说的办。但吴王要这楼“凌云”,你怎么让它看起来像在云里?
【老木抬头看了看天,云正从山尖飘过。】
老木:等下雨就知道了。
第二幕:雨遇仙,木构藏玄机
场景一:蛇山工地,雨夜
【连下了三天雨,工地泥泞不堪。工匠们都躲在临时棚里,小石正给阿禾讲鬼故事,讲得唾沫横飞。】
小石:我听我姥姥说,以前有个木匠,偷了神社的木头盖房,夜里就有小鬼来敲窗户,说“还我骨头”!
阿禾:你别瞎讲,木头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护着你。
【老墨坐在角落里,翻着《营构秘录》,眉头越皱越紧。老木站在棚外,望着雨中的木架,雨水打湿了他的青布衫。】
【这时,一个白发翁撑着竹伞走过来,脚步轻得没踩出泥坑。他走到木架前,用手指敲了敲一根横梁。】
白发翁:这梁的榫卯,差了半分。雨天木材发胀,半年后就会松脱。
【老木回头,见白发翁的伞面没沾半点泥,心里诧异。】
老木:先生懂木构?
白发翁:略知一二。你用“燕尾榫”接梁,是好法子,但忘了“雨缩晴胀”。该在榫头处留半分“气缝”,填上掺了麻丝的灰泥,既能防水,又能让木头有伸缩的余地。
【老木眼睛一亮,赶紧让小石拿纸笔来。白发翁又指向檐角的木柱。】
白发翁:柱脚直接埋在土里,十年就会烂。该用“石础”垫着,石础上刻“八卦纹”,不是为了辟邪,是为了让雨水顺着纹路流走,不积在柱底。
【小石拿着纸笔跑过来,手忙脚乱地记。老墨也凑了过来,盯着白发翁的手,忽然指着《营构秘录》里的一页。】
老墨:先生说的,和这《秘录》里的“藏水法”一模一样!您是……
【白发翁笑了笑,把伞递给老木。】
白发翁:我就是个路过的老木匠。这黄鹤楼,不是给神仙歇脚的,是给百姓挡风雨、望平安的。你们造楼时,多想想“人”,楼就会有“魂”。
【说完,白发翁转身走进雨幕,身影很快就消失了。小石追出去看,只看见雨丝斜斜地飘,连个脚印都没留下。】
小石:师父!他是不是神仙啊?伞还在这儿呢!
【老木拿起伞,伞柄是整根桃木做的,上面刻着细小的云纹,摸起来竟不沾雨水。】
老木:是个懂行的人。按他说的改。
场景二:蛇山工地,月余后,晨
【木架已初具规模,横梁上的燕尾榫留了气缝,柱下垫了刻着八卦纹的石础。阿禾正在给檐角的悬鱼上漆,她调的漆里掺了江底的细沙,阳光一照,鱼身上像闪着水光。】
阿禾:小石,你看这悬鱼,我给它画了鱼鳞纹,风吹的时候,影子落在墙上,像鱼在游。
小石:好看是好看,就是……咱们这楼,能像吴王说的“凌云”吗?现在看着,就是个普通的高楼嘛。
【老墨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块木板,上面刻着复杂的“斗拱”图样。】
老墨:以前是我错了,你们这“憨办法”还真管用。你看这斗拱,我按《秘录》里的法子改了,一层叠一层,总共十二层,既能承重,又能让檐角翘起来,像要飞似的。
【老木站在楼的最高处,往下喊。】
老木:小石,把那根空心楠木的通音管装上!
【小石赶紧扛着通音管跑上去。通音管一装上,老木在楼上说话,楼下的人听得清清楚楚,声音里还带着淡淡的回响,像从云里传来。】
吴景:这声音……倒真有“凌云”的意思。可外观呢?怎么让它看起来像在云里?
【老木没说话,指了指天上。这时,晨雾慢慢飘过来,缠在楼的木架上。阿禾漆的云纹在雾里若隐若现,檐角的悬鱼在雾中晃动,竟像云里的鱼在游。】
阿禾:是雾!阿禾忽然明白过来,咱们选的木料,都是纹理疏松的,雨天会吸潮气,晴天又会散出来,能让楼周围总绕着一层薄雾!
老墨:还有这斗拱,翘起来的檐角能引风,把雾聚在楼边。你们这群憨货,原来早算好了!
【小石挠挠头,嘿嘿笑。】
小石:我师父没说,我也是刚知道!
第三幕:楼落成,憨匠留传奇
场景一:黄鹤楼顶层,竣工前一日,黄昏
【夕阳把江水染成金红色,黄鹤楼的木构在夕阳下泛着暖光。老木、小石、阿禾、老墨站在顶层,看着远处的江面。】
老墨: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造这么气派的楼。以前总挑你们毛病,是怕你们砸了宫束班的名声,也怕这楼不结实,误了吴王的事,更误了百姓的平安。
【阿禾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木盒,打开,里面是四块小木牌,分别刻着“木”“石”“禾”“墨”四个字。】
阿禾:我给咱们四个刻的,以后看见这牌子,就想起咱们一起造楼的日子。
【小石接过木牌,挂在腰上,又把自己刻的小木头人拿出来,放在顶层的梁上。】
小石:这是“镇梁神”,我姥姥说,放个小木人在梁上,楼就不会塌。我还在它背上刻了咱们宫束班的名字。
老木:别瞎刻,梁上不能留私活。
【嘴上这么说,老木却从怀里掏出一把小刨子,在梁上轻轻刨了一下,去掉了一块小毛刺。那处木纹,正好形成了一道小小的云纹,和阿禾漆的云纹连在了一起。】
【这时,白发翁又出现了,他手里拿着一壶酒,递给老木。】
白发翁:楼快成了,喝一口吧。你们这群憨匠,用最笨的法子,造了最灵的楼。
老木:不笨,木头懂就行。
【白发翁笑了,指着江面。远处,一队商船正顺着江水流过来,船上的人看见了黄鹤楼,都指着楼欢呼。】
白发翁:你看,以后行船的人,看见这楼,就知道到武昌了,就知道家不远了。这楼,比神仙的歇脚地管用。
【说完,白发翁又消失了。那壶酒留在石桌上,酒香飘在雾里,竟带着松木的清香。】
场景二:黄鹤楼前,竣工当日,午
【吴王孙权亲自前来观楼,文武百官、百姓围在楼前。黄鹤楼的檐角翘向天空,薄雾绕在楼身,斗拱层层叠叠,像云里的宫殿。】
孙权:好楼!果然“凌云望江”!是谁造的?
【吴景指着老木一群人。老木、小石、阿禾、老墨站在人群前,手足无措。小石紧张得忘了词,阿禾的脸涨得通红,老墨把《营构秘录》抱在怀里,像抱着宝贝。】
老木:是宫束班,还有所有工匠。楼是木头造的,也是人心造的。
【孙权走过来,摸了摸楼的木柱,柱子温润,像有体温。】
孙权:赏!宫束班赏黄金百两,绸缎百匹!
【百姓欢呼起来。小石高兴得跳起来,老墨的眼眶红了,阿禾悄悄抹了抹眼泪。】
【这时,一阵风吹来,檐角的悬鱼晃动,影子落在墙上,像鱼在游。通音管里传来风的声音,竟像轻轻的歌声。百姓都说,这是楼有了魂,是神仙在夸楼造得好。】
小石:师父!您听见没?神仙都夸咱们了!
【老木抬头看楼,阳光穿过雾,照在梁上的小木人身上,小木人的影子,竟像在朝他笑。他左手的断指轻轻碰了碰木柱,像是在和老朋友打招呼。】
老木:不是神仙夸,是木头懂。
【远处,白发翁站在山脚下,看着黄鹤楼,青布衫在风里飘。他笑了笑,转身走进树林,再也没出现过。】
尾声:武昌街头,多年后,暮
【一个老木匠带着徒弟走过黄鹤楼,徒弟指着楼问。】
徒弟:师父,这楼是谁造的?真好看,像在云里。
老木匠:是一群憨匠,叫宫束班。听说他们造楼的时候,有神仙指点,还在梁上放了镇梁神。
徒弟:真的有神仙吗?
老木匠:有没有神仙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憨匠,把心放进了木头里,所以这楼,能站几百年,能让看见它的人,想起家的方向。
【夕阳西下,黄鹤楼的影子落在江面上,和江水一起,流了一年又一年。梁上的小木人,还在静静地守着楼,守着那些关于憨匠、木头和云的故事。】
人物表
- 老木:宫束班班主,年近六旬,左手缺半指,善辨木性,话少心热,人称“木痴”
- 小石:二十岁,老木徒弟,手巧嘴碎,爱打听鬼神轶事,总把“这不可能”挂嘴边
- 阿禾:十九岁,随父学漆艺,因父病替班加入宫束班,能以漆绘再现云雾流动之态
- 老墨:五十岁,木工老手,总爱挑毛病,实则担心活计不扎实,藏着一本祖传《营构秘录》
- 吴景:东吴建威中郎将,监造黄鹤楼,严肃刻板,唯孙权之命是从
- 白发翁:神秘老者,常着青布衫,雨天现身工地,懂木构玄机,似有神通
- 工匠若干:宫束班成员、临时征召的民匠
- 士兵若干:东吴守军
第一幕:征召急,憨匠聚武昌
场景一:武昌城外,木作坊,晨
【晨光穿破薄雾,木屑在光里飘飞。老木正用刨子刨一根香樟木,刨花卷成雪白的浪。小石蹲在一旁,给木楔子刻花纹,刻着刻着就走了神。】
小石:师父,您说这东吴的官儿,怎么突然要建高楼?说是“了望军情”,我听街口卖茶的王婆说,是吴王想给天上的神仙搭个歇脚的地儿呢!
【老木没抬头,把刨好的木料竖起来,眯眼瞅着木纹走向。】
老木:刨子要贴紧木身,走神会伤手。还有,神仙不爱歇没根的楼。
【“哐当”一声,作坊门被推开。吴景带着两个士兵走进来,甲胄上还沾着露水。】
吴景:谁是宫束班老木?
【老木放下刨子,直起身,左手的断指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老木:在下。
吴景:吴王有令,建黄鹤楼于蛇山之巅,需能“凌云望江,历百年不倾”。听闻宫束班善造精巧木构,三日内,带齐工具到蛇山工地报到。误期,按军法处置。
【吴景扔下半袋铜钱,转身就走。小石赶紧捡起钱袋,掂量着咧嘴笑。】
小石:师父!这钱够咱们买半年的木料了!就是……蛇山那地方,前阵子老有人说夜里听见木头“吱呀”响,像有东西在拆架子,怪吓人的。
【老木走到作坊门口,望向蛇山方向。山尖隐在云里,像一根插在江面上的木柱。】
老木:怕就别去。
小石:我不是怕!我就是……想知道那响声到底是啥!
【这时,阿禾挎着漆箱跑进来,额角沾着汗。】
阿禾:老木班主?我爹染了风寒,没法来,我替他来应班。我会调漆,还能画纹样,您看……
【老木瞅了眼她漆箱里的漆料,指尖蘸了点朱红漆,在木头上画了道弧线,竟像一道小彩虹。】
老木:漆要能裹住木头的气,你试试。
【阿禾立刻取了笔,蘸着掺了云母粉的漆,在那道弧线旁补了几笔云纹。阳光一照,云纹像在动。老木点点头。】
场景二:蛇山工地,午
【蛇山顶上,已搭起临时木架。老墨正对着一堆松木发脾气,手里的斧头往地上一剁,震得木屑乱跳。】
老墨:这是什么破料!纹理斜得能当滑梯,用它做梁,风一吹就得塌!吴将军,这活没法干!
【吴景皱着眉,刚要说话,老木带着小石、阿禾走过来。】
老木:松木斜纹,可做“悬鱼”。把它锯成薄片,雕成鱼形,挂在檐角,既能挡雨,又能借风势抵消摇晃。
【老墨转头瞪着老木,翻出怀里的《营构秘录》,指着其中一页。】
老墨:《秘录》里说“梁必用直纹硬木”,你倒好,拿废料当宝贝!我看你们宫束班,就是一群只会耍小聪明的憨货!
小石:你才憨货!我师父辨木比你认自家孙子还准!
【阿禾赶紧拉了拉小石的袖子。老木没理会争执,走到一根被弃置的楠木前,用手敲了敲。木头发出“咚咚”的闷响,不像普通楠木那样清脆。】
老木:这木里有空腔,是“空心楠”。但空腔里藏着树脂,经年不腐。把它劈成两半,掏空内腔,做成“通音管”,藏在柱里,雨天能顺着管排水,还能让楼里说话有回响,像在云里说话。
【吴景走过来,盯着那根楠木,语气缓和了些。】
吴景:若真能如此,便按你说的办。但吴王要这楼“凌云”,你怎么让它看起来像在云里?
【老木抬头看了看天,云正从山尖飘过。】
老木:等下雨就知道了。
第二幕:雨遇仙,木构藏玄机
场景一:蛇山工地,雨夜
【连下了三天雨,工地泥泞不堪。工匠们都躲在临时棚里,小石正给阿禾讲鬼故事,讲得唾沫横飞。】
小石:我听我姥姥说,以前有个木匠,偷了神社的木头盖房,夜里就有小鬼来敲窗户,说“还我骨头”!
阿禾:你别瞎讲,木头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护着你。
【老墨坐在角落里,翻着《营构秘录》,眉头越皱越紧。老木站在棚外,望着雨中的木架,雨水打湿了他的青布衫。】
【这时,一个白发翁撑着竹伞走过来,脚步轻得没踩出泥坑。他走到木架前,用手指敲了敲一根横梁。】
白发翁:这梁的榫卯,差了半分。雨天木材发胀,半年后就会松脱。
【老木回头,见白发翁的伞面没沾半点泥,心里诧异。】
老木:先生懂木构?
白发翁:略知一二。你用“燕尾榫”接梁,是好法子,但忘了“雨缩晴胀”。该在榫头处留半分“气缝”,填上掺了麻丝的灰泥,既能防水,又能让木头有伸缩的余地。
【老木眼睛一亮,赶紧让小石拿纸笔来。白发翁又指向檐角的木柱。】
白发翁:柱脚直接埋在土里,十年就会烂。该用“石础”垫着,石础上刻“八卦纹”,不是为了辟邪,是为了让雨水顺着纹路流走,不积在柱底。
【小石拿着纸笔跑过来,手忙脚乱地记。老墨也凑了过来,盯着白发翁的手,忽然指着《营构秘录》里的一页。】
老墨:先生说的,和这《秘录》里的“藏水法”一模一样!您是……
【白发翁笑了笑,把伞递给老木。】
白发翁:我就是个路过的老木匠。这黄鹤楼,不是给神仙歇脚的,是给百姓挡风雨、望平安的。你们造楼时,多想想“人”,楼就会有“魂”。
【说完,白发翁转身走进雨幕,身影很快就消失了。小石追出去看,只看见雨丝斜斜地飘,连个脚印都没留下。】
小石:师父!他是不是神仙啊?伞还在这儿呢!
【老木拿起伞,伞柄是整根桃木做的,上面刻着细小的云纹,摸起来竟不沾雨水。】
老木:是个懂行的人。按他说的改。
场景二:蛇山工地,月余后,晨
【木架已初具规模,横梁上的燕尾榫留了气缝,柱下垫了刻着八卦纹的石础。阿禾正在给檐角的悬鱼上漆,她调的漆里掺了江底的细沙,阳光一照,鱼身上像闪着水光。】
阿禾:小石,你看这悬鱼,我给它画了鱼鳞纹,风吹的时候,影子落在墙上,像鱼在游。
小石:好看是好看,就是……咱们这楼,能像吴王说的“凌云”吗?现在看着,就是个普通的高楼嘛。
【老墨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块木板,上面刻着复杂的“斗拱”图样。】
老墨:以前是我错了,你们这“憨办法”还真管用。你看这斗拱,我按《秘录》里的法子改了,一层叠一层,总共十二层,既能承重,又能让檐角翘起来,像要飞似的。
【老木站在楼的最高处,往下喊。】
老木:小石,把那根空心楠木的通音管装上!
【小石赶紧扛着通音管跑上去。通音管一装上,老木在楼上说话,楼下的人听得清清楚楚,声音里还带着淡淡的回响,像从云里传来。】
吴景:这声音……倒真有“凌云”的意思。可外观呢?怎么让它看起来像在云里?
【老木没说话,指了指天上。这时,晨雾慢慢飘过来,缠在楼的木架上。阿禾漆的云纹在雾里若隐若现,檐角的悬鱼在雾中晃动,竟像云里的鱼在游。】
阿禾:是雾!阿禾忽然明白过来,咱们选的木料,都是纹理疏松的,雨天会吸潮气,晴天又会散出来,能让楼周围总绕着一层薄雾!
老墨:还有这斗拱,翘起来的檐角能引风,把雾聚在楼边。你们这群憨货,原来早算好了!
【小石挠挠头,嘿嘿笑。】
小石:我师父没说,我也是刚知道!
第三幕:楼落成,憨匠留传奇
场景一:黄鹤楼顶层,竣工前一日,黄昏
【夕阳把江水染成金红色,黄鹤楼的木构在夕阳下泛着暖光。老木、小石、阿禾、老墨站在顶层,看着远处的江面。】
老墨: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造这么气派的楼。以前总挑你们毛病,是怕你们砸了宫束班的名声,也怕这楼不结实,误了吴王的事,更误了百姓的平安。
【阿禾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木盒,打开,里面是四块小木牌,分别刻着“木”“石”“禾”“墨”四个字。】
阿禾:我给咱们四个刻的,以后看见这牌子,就想起咱们一起造楼的日子。
【小石接过木牌,挂在腰上,又把自己刻的小木头人拿出来,放在顶层的梁上。】
小石:这是“镇梁神”,我姥姥说,放个小木人在梁上,楼就不会塌。我还在它背上刻了咱们宫束班的名字。
老木:别瞎刻,梁上不能留私活。
【嘴上这么说,老木却从怀里掏出一把小刨子,在梁上轻轻刨了一下,去掉了一块小毛刺。那处木纹,正好形成了一道小小的云纹,和阿禾漆的云纹连在了一起。】
【这时,白发翁又出现了,他手里拿着一壶酒,递给老木。】
白发翁:楼快成了,喝一口吧。你们这群憨匠,用最笨的法子,造了最灵的楼。
老木:不笨,木头懂就行。
【白发翁笑了,指着江面。远处,一队商船正顺着江水流过来,船上的人看见了黄鹤楼,都指着楼欢呼。】
白发翁:你看,以后行船的人,看见这楼,就知道到武昌了,就知道家不远了。这楼,比神仙的歇脚地管用。
【说完,白发翁又消失了。那壶酒留在石桌上,酒香飘在雾里,竟带着松木的清香。】
场景二:黄鹤楼前,竣工当日,午
【吴王孙权亲自前来观楼,文武百官、百姓围在楼前。黄鹤楼的檐角翘向天空,薄雾绕在楼身,斗拱层层叠叠,像云里的宫殿。】
孙权:好楼!果然“凌云望江”!是谁造的?
【吴景指着老木一群人。老木、小石、阿禾、老墨站在人群前,手足无措。小石紧张得忘了词,阿禾的脸涨得通红,老墨把《营构秘录》抱在怀里,像抱着宝贝。】
老木:是宫束班,还有所有工匠。楼是木头造的,也是人心造的。
【孙权走过来,摸了摸楼的木柱,柱子温润,像有体温。】
孙权:赏!宫束班赏黄金百两,绸缎百匹!
【百姓欢呼起来。小石高兴得跳起来,老墨的眼眶红了,阿禾悄悄抹了抹眼泪。】
【这时,一阵风吹来,檐角的悬鱼晃动,影子落在墙上,像鱼在游。通音管里传来风的声音,竟像轻轻的歌声。百姓都说,这是楼有了魂,是神仙在夸楼造得好。】
小石:师父!您听见没?神仙都夸咱们了!
【老木抬头看楼,阳光穿过雾,照在梁上的小木人身上,小木人的影子,竟像在朝他笑。他左手的断指轻轻碰了碰木柱,像是在和老朋友打招呼。】
老木:不是神仙夸,是木头懂。
【远处,白发翁站在山脚下,看着黄鹤楼,青布衫在风里飘。他笑了笑,转身走进树林,再也没出现过。】
尾声:武昌街头,多年后,暮
【一个老木匠带着徒弟走过黄鹤楼,徒弟指着楼问。】
徒弟:师父,这楼是谁造的?真好看,像在云里。
老木匠:是一群憨匠,叫宫束班。听说他们造楼的时候,有神仙指点,还在梁上放了镇梁神。
徒弟:真的有神仙吗?
老木匠:有没有神仙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憨匠,把心放进了木头里,所以这楼,能站几百年,能让看见它的人,想起家的方向。
【夕阳西下,黄鹤楼的影子落在江面上,和江水一起,流了一年又一年。梁上的小木人,还在静静地守着楼,守着那些关于憨匠、木头和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