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束班造屋记:帝喾帐前的\"夯土爆笑录\"
咱宫束班的藏经阁里,除了那片烧焦的麻布,还压着半块带泥的夯土——据说是当年在帝喾的亳都工地上,石陀一夯砸偏了,溅到木禾后脑勺上的土疙瘩,后来被老祖宗们当成\"镇班之宝\"收着。颛顼帝那会儿造铜刀的笑料还没在部落联盟里传开,这群憨货又在帝喾手下干起了盖房子的营生,硬是把\"茅茨土阶,四阿重屋\"这等开天辟地的大事,折腾成了比铜刀淬火更热闹的年度喜剧。
夯土能把自己夯进泥里?石陀的\"地心引力实验\"
帝喾要建新都的消息传到宫束班时,墨老正拿着那把带草茎的铜刀给弟子们开\"忆苦思甜会\"。有信使骑着快马闯进来,卷起的尘土差点把铜刀上的包浆都擦掉:\"帝有旨!濮水畔建亳都,要'茅茨土阶'——茅草顶,土台阶,还得是'四阿重屋'!\"
\"啥叫四阿重屋?\"木禾啃着野枣问。旁边陶瓮刚把铜刀擦得发亮,闻言把刀往石砧上一放:\"听祭司说,就是屋顶四面都带坡,还得盖两层,跟摞起来的大窝头似的。\"
墨老摸了摸烟袋锅,想起当年烧草棚的事,黑脸上难得露出点犹豫:\"铜刀是硬的,土是软的,怕不是更难弄?\"
可旨意难违,一群人推着石碾子、扛着茅草捆就往亳都工地赶。头一桩事就是筑土阶——把黄黏土掺上草茎,浇了水闷透,再拿石夯砸结实。石陀自告奋勇当\"夯手\",说自己当年鼓风能把风囊抡出火星,砸土肯定不在话下。
结果第一天就出了岔子。那石夯足有三十斤重,石陀抡圆了胳膊往下砸,力道是够了,就是准头差得离谱。一夯下去没砸在土堆上,反倒砸在旁边的泥坑里,溅起的泥浆跟下雨似的,把蹲在旁边筛草茎的陶瓮糊成了泥人。陶瓮抹了把脸,从泥里抠出只蟋蟀,举到石陀面前:\"你这是夯土还是给我戴泥帽子?连蛐蛐都被你惊出来了!\"
更绝的是第二天。石陀学聪明了,先在土堆上画了个圈,发誓要每一夯都砸在圈里。可他越紧张越出错,抡到第三下时,脚底下一滑,整个人跟着石夯往前扑,\"噗通\"一声栽进刚和好的泥里,只露个脑袋在外面,活像地里新种的萝卜。木禾笑得直不起腰,拿根树枝戳了戳他的屁股:\"石陀哥,你这是想给土阶当肥料?\"
路过的祭司本来抱着龟甲要去占卜,瞧见这场景,龟甲\"啪嗒\"掉在地上,捂着肚子笑到蹲在地上:\"墨老啊墨老,你这弟子是来盖房子的,还是来表演'人夯合一'的?\"
最后还是墨老想出办法,让四个人抬着石夯,石陀站在中间喊号子,\"嘿哟\"一声往下砸。这下倒是准了,就是石陀喊号子太投入,把\"一二三\"喊成了\"铜刀亮\",引得路过的民夫跟着起哄,后来整个工地都传遍了:\"宫束班盖房不喊号,专喊铜刀凑热闹。\"
茅草顶能长出蘑菇?木禾的\"屋顶生态实验\"
土阶好不容易砸出个模样,该盖屋顶了。\"四阿重屋\"的关键在屋顶,得先搭木架,再铺茅草,两层屋顶还得错开,不然下雨天准漏。墨老给木禾派了活:领着几个弟子铺茅草,要求铺得密不透风,连只麻雀都钻不进去。
木禾倒是认真,每天天不亮就去割茅草,还特意挑那些长得顺溜的,说这样铺起来好看。可他忘了茅草这东西怕潮,铺的时候光顾着往上摞,没想着留出排水的坡度。结果一场大雨下来,顶层的茅草吸饱了水,把下层压得塌了个角,雨水顺着缝隙往下滴,滴在刚打好的土阶上,冲出一个个小泥坑。
墨老气得拿烟袋锅敲木禾的脑袋:\"你这铺的是屋顶还是沼泽地?再这么弄,用不了一个月,咱这屋顶就得长出蘑菇来!\"
木禾被敲得直缩脖子,转头就想了个\"妙招\"——在茅草底下垫一层干芦苇。这主意本来不错,可他选的芦苇太长,铺到屋檐时垂下来一大截,风一吹跟帘子似的晃悠。有天帝喾带着大臣来视察,刚走到屋前,一阵风刮过,芦苇帘子\"哗啦\"一声掉下来,正好盖在帝的脑袋上。旁边侍卫吓得拔刀,结果掀开芦苇一看,帝正抓着根芦花憋笑:\"木禾这孩子,是怕我晒太阳,特意给我搭了个遮阳棚?\"
更让墨老头疼的是铺第二层屋顶。\"重屋\"讲究上下层屋檐错开,这样雨水才不会顺着墙流。可木禾数学实在太差,拿着绳子量了半天,还是把上层屋檐搭在了下层正上方。陶瓮看得直皱眉:\"你这哪是重屋,分明是把两个屋顶摞成了夹心饼!\"
木禾不信,非说这样\"稳当\"。结果下暴雨那天,雨水顺着上层屋檐直接砸在下层面上,再从缝隙里灌进屋里,把刚铺的土炕都泡成了泥塘。石陀正蹲在炕上擦铜刀,冷不丁屁股底下一凉,跳起来一看,自己成了\"泥里捞刀\"的主角,气得拿着铜刀追着木禾砍:\"我让你盖夹心饼!我让你盖夹心饼!\"
最后还是陶瓮想了办法,在上下层屋檐之间垫了几块斜着的木板,让雨水顺着木板往两边流。铺茅草时,他还教大家把草梢朝里、草根朝外,一层压一层,跟鱼鳞似的。等铺完了,木禾摸着屋顶嘀咕:\"早知道这么麻烦,还不如直接盖个山洞呢。\"这话被路过的帝喾听见了,笑着说:\"山洞能住人,可住不了要让百姓安居的心意啊。\"
立柱能长歪?一群人的\"歪脖子树工程\"
\"四阿重屋\"最难的是立柱子。要撑起两层屋顶,底下的木柱得笔直结实,不然风一吹就晃悠。宫束班从山里砍来十几根粗松木,去皮打磨,看着倒也像样,可立起来才发现,没一根是直的——不是向左歪,就是向右斜,活像一片被狂风刮过的歪脖子树林。
石陀拍着胸脯说他有办法,找来根绳子,一头拴在柱顶,一头吊块石头,说这样就能看出柱子歪不歪。道理是对的,可他吊石头的时候没算好重量,\"咚\"一声把柱顶砸出个坑,那柱子本来就有点歪,这下更歪得厉害,斜着看跟要倒似的。
有个老木匠路过,看得直摇头:\"你们这是盖房子还是搭戏台?这柱子歪得,唱戏的站旁边都得跟着打趔趄。\"
墨老急得嘴上起泡,干脆让弟子们围着柱子站成一圈,喊着号子往直了扳。二十多号人使出吃奶的劲,脸憋得通红,那柱子倒是动了动,可一松手又弹回去,还顺带把木禾的草鞋勾了下来,露出他磨破的脚后跟。木禾疼得龇牙咧嘴,抱着柱子喊:\"它跟我有仇!它肯定跟我有仇!\"
后来还是帝喾派来的工匠教了他们法子:在柱脚挖深坑,填上碎石夯实,再把柱子立进去,周围用黏土糊严实。陶瓮还在柱身两侧钉了斜木撑,这下柱子总算站直了。可等立到最后一根时,大家才发现,这根柱子比别的短了一截——石陀砍树时量错了尺寸,把\"两丈\"记成了\"一丈八\"。
一群人围着短柱子傻眼了。石陀挠了挠头,突然拍手:\"有了!咱把它底下垫几块石头不就长高了?\"说着就往柱脚塞石头,塞到第三块时,柱子倒是够高了,可摇摇晃晃跟踩高跷似的。木禾看得心惊胆战:\"这要是塌了,砸着人咋办?\"
墨老没辙,只好让人把柱子锯短,改成支撑屋檐的短柱。没想到歪打正着,这短柱往外挑出一截,正好能挡住斜着飘来的雨水。帝喾来看时,摸着短柱直点头:\"这法子好!既省了木料,又挡了雨,你们这是把错处修成了巧处啊。\"
旁边祭司偷偷对墨老说:\"帝这是给你们留面子呢,不过这短柱确实机灵。\"墨老嘿嘿一笑,烟袋锅里的火星都亮了三分。
落成那天,屋顶掉了片茅草
折腾了小半年,亳都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总算有了模样。土阶被夯得硬邦邦,光着脚踩上去都硌得慌;茅草屋顶铺得整整齐齐,阳光一照泛着金黄;柱子虽然还有点歪,可站得稳稳当当,连风都吹不动。
落成那天,帝喾带着文武百官来观礼,还特意让宫束班的人站在前面。墨老整理着满是补丁的衣裳,紧张得手心冒汗。石陀偷偷往嘴里塞了块野枣糕,被木禾瞪了一眼:\"帝看着呢,斯文点!\"
正当帝要开口说话时,突然一阵风吹过,屋顶\"哗啦\"一声,掉下来一片茅草,不偏不倚落在帝的脚边。石陀吓得嘴里的枣糕都掉了,木禾赶紧往柱子后面躲,陶瓮倒是镇定,弯腰捡起茅草说:\"帝您看,这草长得结实,掉下来都带着根呢。\"
帝捡起茅草,掂了掂,突然哈哈大笑:\"好!连茅草都舍不得离开这房子,可见你们盖得扎实!\"又指着那歪歪扭扭的柱子,\"这柱子虽歪,却能承重;这土阶虽糙,却能立足;这屋顶虽漏过雨,却挡得住风霜。你们这群人啊,看着憨,手里的活却藏着股子韧劲。\"
后来,那片掉下来的茅草被宫束班收进了藏经阁,跟烧焦的麻布、带泥的夯土摆在一起。老祖宗们说,这三样东西是宫束班的\"三宝\":烧焦的麻布记着火里求财的勇,带泥的夯土记着土里刨食的韧,掉落的茅草记着错里生巧的智。
如今宗门里的小徒弟们听这段故事,总问:\"后来那房子塌了吗?\"老执事们就会敲敲烟袋锅,望着窗外的夕阳说:\"听说亳都的那座重屋,风吹雨打了百十年,直到大禹治水那会儿还立着呢。你说为啥?因为每块土、每根草、每根柱子里,都掺着那群憨货的傻劲儿啊——傻到认准一件事,就死磕到底,磕着磕着,就成了后人眼里的传奇。\"
可不是嘛,这世上的巧匠,哪个不是从憨货过来的?当年在帝喾帐前闹的那些笑话,如今都成了宫束班最金贵的手艺经。
咱宫束班的藏经阁里,除了那片烧焦的麻布,还压着半块带泥的夯土——据说是当年在帝喾的亳都工地上,石陀一夯砸偏了,溅到木禾后脑勺上的土疙瘩,后来被老祖宗们当成\"镇班之宝\"收着。颛顼帝那会儿造铜刀的笑料还没在部落联盟里传开,这群憨货又在帝喾手下干起了盖房子的营生,硬是把\"茅茨土阶,四阿重屋\"这等开天辟地的大事,折腾成了比铜刀淬火更热闹的年度喜剧。
夯土能把自己夯进泥里?石陀的\"地心引力实验\"
帝喾要建新都的消息传到宫束班时,墨老正拿着那把带草茎的铜刀给弟子们开\"忆苦思甜会\"。有信使骑着快马闯进来,卷起的尘土差点把铜刀上的包浆都擦掉:\"帝有旨!濮水畔建亳都,要'茅茨土阶'——茅草顶,土台阶,还得是'四阿重屋'!\"
\"啥叫四阿重屋?\"木禾啃着野枣问。旁边陶瓮刚把铜刀擦得发亮,闻言把刀往石砧上一放:\"听祭司说,就是屋顶四面都带坡,还得盖两层,跟摞起来的大窝头似的。\"
墨老摸了摸烟袋锅,想起当年烧草棚的事,黑脸上难得露出点犹豫:\"铜刀是硬的,土是软的,怕不是更难弄?\"
可旨意难违,一群人推着石碾子、扛着茅草捆就往亳都工地赶。头一桩事就是筑土阶——把黄黏土掺上草茎,浇了水闷透,再拿石夯砸结实。石陀自告奋勇当\"夯手\",说自己当年鼓风能把风囊抡出火星,砸土肯定不在话下。
结果第一天就出了岔子。那石夯足有三十斤重,石陀抡圆了胳膊往下砸,力道是够了,就是准头差得离谱。一夯下去没砸在土堆上,反倒砸在旁边的泥坑里,溅起的泥浆跟下雨似的,把蹲在旁边筛草茎的陶瓮糊成了泥人。陶瓮抹了把脸,从泥里抠出只蟋蟀,举到石陀面前:\"你这是夯土还是给我戴泥帽子?连蛐蛐都被你惊出来了!\"
更绝的是第二天。石陀学聪明了,先在土堆上画了个圈,发誓要每一夯都砸在圈里。可他越紧张越出错,抡到第三下时,脚底下一滑,整个人跟着石夯往前扑,\"噗通\"一声栽进刚和好的泥里,只露个脑袋在外面,活像地里新种的萝卜。木禾笑得直不起腰,拿根树枝戳了戳他的屁股:\"石陀哥,你这是想给土阶当肥料?\"
路过的祭司本来抱着龟甲要去占卜,瞧见这场景,龟甲\"啪嗒\"掉在地上,捂着肚子笑到蹲在地上:\"墨老啊墨老,你这弟子是来盖房子的,还是来表演'人夯合一'的?\"
最后还是墨老想出办法,让四个人抬着石夯,石陀站在中间喊号子,\"嘿哟\"一声往下砸。这下倒是准了,就是石陀喊号子太投入,把\"一二三\"喊成了\"铜刀亮\",引得路过的民夫跟着起哄,后来整个工地都传遍了:\"宫束班盖房不喊号,专喊铜刀凑热闹。\"
茅草顶能长出蘑菇?木禾的\"屋顶生态实验\"
土阶好不容易砸出个模样,该盖屋顶了。\"四阿重屋\"的关键在屋顶,得先搭木架,再铺茅草,两层屋顶还得错开,不然下雨天准漏。墨老给木禾派了活:领着几个弟子铺茅草,要求铺得密不透风,连只麻雀都钻不进去。
木禾倒是认真,每天天不亮就去割茅草,还特意挑那些长得顺溜的,说这样铺起来好看。可他忘了茅草这东西怕潮,铺的时候光顾着往上摞,没想着留出排水的坡度。结果一场大雨下来,顶层的茅草吸饱了水,把下层压得塌了个角,雨水顺着缝隙往下滴,滴在刚打好的土阶上,冲出一个个小泥坑。
墨老气得拿烟袋锅敲木禾的脑袋:\"你这铺的是屋顶还是沼泽地?再这么弄,用不了一个月,咱这屋顶就得长出蘑菇来!\"
木禾被敲得直缩脖子,转头就想了个\"妙招\"——在茅草底下垫一层干芦苇。这主意本来不错,可他选的芦苇太长,铺到屋檐时垂下来一大截,风一吹跟帘子似的晃悠。有天帝喾带着大臣来视察,刚走到屋前,一阵风刮过,芦苇帘子\"哗啦\"一声掉下来,正好盖在帝的脑袋上。旁边侍卫吓得拔刀,结果掀开芦苇一看,帝正抓着根芦花憋笑:\"木禾这孩子,是怕我晒太阳,特意给我搭了个遮阳棚?\"
更让墨老头疼的是铺第二层屋顶。\"重屋\"讲究上下层屋檐错开,这样雨水才不会顺着墙流。可木禾数学实在太差,拿着绳子量了半天,还是把上层屋檐搭在了下层正上方。陶瓮看得直皱眉:\"你这哪是重屋,分明是把两个屋顶摞成了夹心饼!\"
木禾不信,非说这样\"稳当\"。结果下暴雨那天,雨水顺着上层屋檐直接砸在下层面上,再从缝隙里灌进屋里,把刚铺的土炕都泡成了泥塘。石陀正蹲在炕上擦铜刀,冷不丁屁股底下一凉,跳起来一看,自己成了\"泥里捞刀\"的主角,气得拿着铜刀追着木禾砍:\"我让你盖夹心饼!我让你盖夹心饼!\"
最后还是陶瓮想了办法,在上下层屋檐之间垫了几块斜着的木板,让雨水顺着木板往两边流。铺茅草时,他还教大家把草梢朝里、草根朝外,一层压一层,跟鱼鳞似的。等铺完了,木禾摸着屋顶嘀咕:\"早知道这么麻烦,还不如直接盖个山洞呢。\"这话被路过的帝喾听见了,笑着说:\"山洞能住人,可住不了要让百姓安居的心意啊。\"
立柱能长歪?一群人的\"歪脖子树工程\"
\"四阿重屋\"最难的是立柱子。要撑起两层屋顶,底下的木柱得笔直结实,不然风一吹就晃悠。宫束班从山里砍来十几根粗松木,去皮打磨,看着倒也像样,可立起来才发现,没一根是直的——不是向左歪,就是向右斜,活像一片被狂风刮过的歪脖子树林。
石陀拍着胸脯说他有办法,找来根绳子,一头拴在柱顶,一头吊块石头,说这样就能看出柱子歪不歪。道理是对的,可他吊石头的时候没算好重量,\"咚\"一声把柱顶砸出个坑,那柱子本来就有点歪,这下更歪得厉害,斜着看跟要倒似的。
有个老木匠路过,看得直摇头:\"你们这是盖房子还是搭戏台?这柱子歪得,唱戏的站旁边都得跟着打趔趄。\"
墨老急得嘴上起泡,干脆让弟子们围着柱子站成一圈,喊着号子往直了扳。二十多号人使出吃奶的劲,脸憋得通红,那柱子倒是动了动,可一松手又弹回去,还顺带把木禾的草鞋勾了下来,露出他磨破的脚后跟。木禾疼得龇牙咧嘴,抱着柱子喊:\"它跟我有仇!它肯定跟我有仇!\"
后来还是帝喾派来的工匠教了他们法子:在柱脚挖深坑,填上碎石夯实,再把柱子立进去,周围用黏土糊严实。陶瓮还在柱身两侧钉了斜木撑,这下柱子总算站直了。可等立到最后一根时,大家才发现,这根柱子比别的短了一截——石陀砍树时量错了尺寸,把\"两丈\"记成了\"一丈八\"。
一群人围着短柱子傻眼了。石陀挠了挠头,突然拍手:\"有了!咱把它底下垫几块石头不就长高了?\"说着就往柱脚塞石头,塞到第三块时,柱子倒是够高了,可摇摇晃晃跟踩高跷似的。木禾看得心惊胆战:\"这要是塌了,砸着人咋办?\"
墨老没辙,只好让人把柱子锯短,改成支撑屋檐的短柱。没想到歪打正着,这短柱往外挑出一截,正好能挡住斜着飘来的雨水。帝喾来看时,摸着短柱直点头:\"这法子好!既省了木料,又挡了雨,你们这是把错处修成了巧处啊。\"
旁边祭司偷偷对墨老说:\"帝这是给你们留面子呢,不过这短柱确实机灵。\"墨老嘿嘿一笑,烟袋锅里的火星都亮了三分。
落成那天,屋顶掉了片茅草
折腾了小半年,亳都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总算有了模样。土阶被夯得硬邦邦,光着脚踩上去都硌得慌;茅草屋顶铺得整整齐齐,阳光一照泛着金黄;柱子虽然还有点歪,可站得稳稳当当,连风都吹不动。
落成那天,帝喾带着文武百官来观礼,还特意让宫束班的人站在前面。墨老整理着满是补丁的衣裳,紧张得手心冒汗。石陀偷偷往嘴里塞了块野枣糕,被木禾瞪了一眼:\"帝看着呢,斯文点!\"
正当帝要开口说话时,突然一阵风吹过,屋顶\"哗啦\"一声,掉下来一片茅草,不偏不倚落在帝的脚边。石陀吓得嘴里的枣糕都掉了,木禾赶紧往柱子后面躲,陶瓮倒是镇定,弯腰捡起茅草说:\"帝您看,这草长得结实,掉下来都带着根呢。\"
帝捡起茅草,掂了掂,突然哈哈大笑:\"好!连茅草都舍不得离开这房子,可见你们盖得扎实!\"又指着那歪歪扭扭的柱子,\"这柱子虽歪,却能承重;这土阶虽糙,却能立足;这屋顶虽漏过雨,却挡得住风霜。你们这群人啊,看着憨,手里的活却藏着股子韧劲。\"
后来,那片掉下来的茅草被宫束班收进了藏经阁,跟烧焦的麻布、带泥的夯土摆在一起。老祖宗们说,这三样东西是宫束班的\"三宝\":烧焦的麻布记着火里求财的勇,带泥的夯土记着土里刨食的韧,掉落的茅草记着错里生巧的智。
如今宗门里的小徒弟们听这段故事,总问:\"后来那房子塌了吗?\"老执事们就会敲敲烟袋锅,望着窗外的夕阳说:\"听说亳都的那座重屋,风吹雨打了百十年,直到大禹治水那会儿还立着呢。你说为啥?因为每块土、每根草、每根柱子里,都掺着那群憨货的傻劲儿啊——傻到认准一件事,就死磕到底,磕着磕着,就成了后人眼里的传奇。\"
可不是嘛,这世上的巧匠,哪个不是从憨货过来的?当年在帝喾帐前闹的那些笑话,如今都成了宫束班最金贵的手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