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守城战中,援军的存在是扭转战局的关键变量。其核心逻辑在于三方力量平衡:攻城方需同时应对城内守军与外部援军的夹击,若援军能成功突破包围并与守军形成协同,则攻城方必败。正如《尉缭子》所言:“攻者不下十余万之众,其有必救之军者则有必守之城;无必救之军者无必守之城”。有援军则守军士气、兵力、后勤均可得到补充,形成“内外夹攻”之势。
里应外合的夹击战术。
援军到达后,需与守军约定信号(如烽火、鼓声),同时发起进攻。例如,援军可从外围撕开包围圈,吸引攻城方的注意力;守军则从城内杀出,抢占关键战略要地(如城门、高地),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安丰之战中,吕文德率援军突破蒙古包围圈入城,与杜杲会合后,内外夹击焚烧攻城器械,最终迫使蒙古军撤退。
切断攻城方的补给与退路。
援军可与守军协同,攻击攻城方的后勤线路(如粮道、营寨),削弱其持续作战能力。例如,钓鱼城之战中,南宋援军沿长江逆流而上,与蒙古军队在江上交战,冲破部分防线,为钓鱼城带来物资支持;同时,守军利用地形优势,攻击蒙古军队的营地,打乱其部署。
朔州清军在一月初,在小雪里,一边将城池改装成满城的街道壁垒,一边修建可以组装的城头木砖结构炮击堡垒,一边派出线膛枪骑兵伏击妈祖军的补给线。
第三点很烦,让妈祖军不得不把新一批的新兵补充进辎重运输队,不断加强运输队的火力。
邱三田他们,也接收到了任务,那就是每天派出十个班,每人两匹战马,袭扰清军的补给线。
这群货,只要不在前线值班,就在后方的军营里练习骑马,十几天下来至少人人都能骑马,加速和转向。怎么说呢。。。就是一群会骑马的步兵。
牛野在太原府的战线上,组织原来清军的夜不收和来自北美阿拉斯加公司员工的经验整理出一整套雪地战斗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雪地伪装术,雪地环境的显着特征是强反射光与单一白色背景,侦查人员需通过伪装打破自身轮廓,避免被敌方骑兵发现。
穿着全套白色雪地伪装服,选择与积雪颜色高度匹配的伪装服(如白色免服、雪地披风),覆盖全身,包括头部、手部,减少身体与环境的对比度。
所有参与侦查和伏击的部队,要埋伏一条小道两边,五十米之内不被教练队伍发现,才算合格。
利用自然环境遮挡,依托树木、岩石、雪坡等天然遮蔽物,避免暴露在开阔地带。行进时选择树木稍稠密的地区,借助树干、枝叶遮挡身体;宿营时搭建雪洞或利用地形凹陷处,减少帐篷、睡袋等装备的可见性。
消除自己行进的痕迹,尽量选择已有的动物踪迹,如野兽脚印行走,避免踩踏新鲜积雪;若必须开辟新路线,走在最后的小队要用树枝、树叶覆盖和扫清足迹,或选择下坡、逆风方向行进,减少脚印的深度和可见性。
其次,防止骑兵追踪的具体策略,切断追踪线索与反制手段。
骑兵的核心优势是机动性与追踪能力,通过马匹的脚印、气味识别目标。
故意制造虚假行进路线,如在岔路口选择相反方向行走一段距离后,再折返正确路线,用树枝、石头摆放成类似人行的痕迹,引导骑兵向错误方向追击。
骑兵依赖马匹的嗅觉追踪,侦查人员需避免留下强烈气味。例如,不携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用湿布擦拭装备表面的汗液;若条件允许,可使用油涂抹面部、手部,减少皮肤分泌的气味。
反制骑兵冲击,若遭遇骑兵追击,利用雪地环境限制其机动性。例如,选择狭窄的山谷、密林等骑兵难以展开的地形,用岩石、树木设置障碍;第一时间采用“射人先射马”的战术,优先攻击骑兵的马匹,马匹是骑兵的核心目标,马倒后骑兵失去机动能力,削弱其冲击力。
最后是雪地行进需兼顾速度与隐蔽,避免因过度疲劳或噪音暴露位置:
雪地行走时身体微微前倾,降低重心,减少滑倒风险;用滑雪板或雪鞋分散体重,避免陷入深雪(深雪会留下明显的脚印,且行走困难)。行进时脚步要轻,避免踩断树枝、发出声响。
小分队行进时采用纵队或楔形队形,队员之间保持5-10米的间距,避免集中目标;前导队员负责探路,检查积雪深度、障碍物,后续队员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行进时尽量贴近地形地物(如树干、岩石),避免在开阔地带停留;若需休息,选择背风、隐蔽的地方(如树下、岩石后),并安排警戒人员观察周围动静。
若遭遇骑兵追击或暴露,需快速采取隐蔽措施,避免被俘或歼灭。
迅速分散与隐藏,听到警报或发现骑兵踪迹,立即向不同方向分散如向密林、山谷,利用地形隐藏如躲在树后、岩石缝隙;若无法分散,集中火力攻击骑兵的正面或侧翼,打乱其阵型后迅速撤离。
若有烟雾弹或火种,可在远离行进路线的方向制造烟雾,如燃烧湿树枝,产生浓烟能够遮挡视线,误导骑兵向错误方向追击;但需注意避免暴露自身位置。
若被迫留下痕迹,如脚印、马蹄印,迅速用雪覆盖或用树枝掩盖,减少骑兵追踪的可能性。
从一月初,到一月中旬,邱三田他们进行了大约十五天的紧急训练,于是五个行动小组,每个小组两个班,就被撒出去开始了他们的伏击行动。
朔州战场,大西洋舰队的陆战队和朔州城对峙的主战场在东面城门区域。
满清援军的军营在朔州城的西南面,每天夜里双方都向敌人后方派出侦查兵和夜不收。
邱三田现在是排副,他带着两个班的战士,也在一月十六日夜里,迎着大雪出了大营向着西南面的荒野而去。
这个队伍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把两个班的六零迫击炮都带了出来,用两匹马拉的雪橇,跟在队伍后面前进,雪橇后面捆着树枝,一边走,一边扫掉足迹。
大雪里,行进的很慢,走了大约四个小时,也就走出十五里不到,所有人和马都冻的不行,才进入了一片树林,开始建立一个小型营地。
他们先找到林间的低洼地,在低洼地上,支起帐篷,然后十个人用镐子开始向下一点点挖开,另外十个人去林间砍伐枯木。
又过了一个小时候,在挖深了一点的低洼地里,上面搭建起四个大帐篷,再用灌木枯枝覆盖在表面。
在低洼地里点燃干柴,四周用帆布遮光,用随身水囊的清水,众人煮了一点咸肉末米粥喝了,整个身体开始暖和起来。
邱三田绕着低洼地走了一圈,让人把靠近的两棵树砍倒,因为火光会被这两棵树照亮,远处能看见。
烧融雪水,放凉后,用过滤竹筒过滤,然后再次煮沸,装入小铁皮水壶,作为暖水壶扔进羊皮睡袋。
为了杀菌,马祖军野外的战队,严格要求只能喝装有干净沙粒过滤的竹筒水,而且必须二次烧开。
把战马牵进其中两个帐篷,扔进干草料,在油布饮水槽里倒上加了盐的过滤温水,安顿好所有马匹。士兵再入住另外两个,留下四个卫兵在低洼地边缘守夜,再留下两个看守火源,众人开始轮流睡觉。
第二天,天亮后,所有人留在这个临时营地里,他们一半人在树林里采集木材和干草,另外一半人从低洼地里向外挖出一条十五米的壕沟,然后再挖出一个半人深,可以容纳四五人作战的小阵地。把挖出来的泥土堆在两边,这里面的人就能低头行走不被外面人看见。
按照作战手册,整个阵地第一个阶段像是一个哑铃的形状,这样的阵地还再会挖一个,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形防御体。
这样,无论任何一个方向过来的敌人,都会面对两个射击点的交叉火力。
第二天夜里,吃完晚饭后,第一个营地留下三人六马看守,他们继续挖掘第三个防御坑,并采集木料和草料。
其余人再次消失在原野里,向着更南面而去
邱三田带着十七人跨过恢河,他们向南再次走出了十五里地,再次找到一个树林开始扎营,整个过程和前一天一样。
这两个据点是他们行动计划安排的,这里是前期侦查兵给出的隐蔽地点。
之后的行动,他们将自我决定。
出发前,郑一娘巡视所有行动队伍给他们的指令是,“打掉敌人的补给车队,给老娘把所有粮草和马车都一把火烧了!敢打我们的车队,我们要去找回场子!”
第三天夜里,再次留下三名步兵和六匹马,邱三田的这支小队还剩下十四人和三十匹马,他们带着两门小炮再次出发了。
他们的伏击地点是阳方口镇北面的码头,这里有大量的粮食在这里过河,送去河对面的清军大营。
这群少年兵选了一处小山包,在望远镜可以看到码头的地方向下挖了一个个单兵坑,把羊毛睡袋放进去,再在上面盖上白布,吃了一点干粮就哆哆嗦嗦的钻了进去。
邱三田不允许生火。这边的清军很多,而且没有密林,除非挖出很深的壕沟上面能盖油布,否则烧火会被清兵发现。
一月底的朔州,寒风如刀。
黑夜像泼墨般笼罩着阳方口镇北边的土坡,邱三田趴在冻硬的黄土上,呼出的白气在望远镜前凝成细密的水珠。他不时用冻僵的手指擦拭镜片,透过那模糊的圆孔,死死盯着三里外朔州码头微弱的火光。
码头边的景象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十几个帐篷像被随意丢弃的破麻袋,蜷缩在河岸边。七八个火堆星星点点地亮着,在漆黑的夜幕下投下摇晃的影子。火光映照着清军士兵冻得通红的脸庞,那些面孔在明灭的光线中忽明忽暗,如同鬼魅。
邱三田牙齿不住地打颤。他裹紧身上的皮袄,却仍挡不住刺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渗入骨髓。
副手是个十六日出头的少年人,嘴唇已经冻得发紫:"头,我数了,十一个帐篷,两大的像是放粮草的,没有人进出。那些清兵每隔半个时辰就换一班。"
邱三田的望远镜微微调整,捕捉到一个身材魁梧的军官正在训话。那人腰佩长刀,站在火堆旁,火光将他棱角分明的脸庞照得忽明忽暗。他说话时喷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凝结,又立刻消散。
"至少是个把总。"邱三田判断道,"身边跟着的亲兵有四个。"
十几个清军士兵正在巡逻。他们裹着厚重的棉袄,脚上的皮靴踩在冻土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火堆旁,几个士兵正轮流烤火,时不时跺跺脚,搓搓手,驱散寒意。更多的士兵则在码头边来回走动,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他们巡逻的范围很大。"副手继续低声报告,"连河岸都有人守着,每隔十几步就站着一个人。"
邱三田的望远镜转向河面。结了冰的河面在月光下泛着幽幽的蓝光,几艘小船被放在岸边。
"河面全部冻住了。"邱三田皱眉,"他们的粮食全靠马车运输"
风突然大了起来,卷着细碎的冰粒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
邱三田往土坡下缩了缩,土坡上的枯草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发出沙沙的响声。望远镜里,那些火堆的火光在风中摇曳,投下的影子也随之舞动,仿佛无数扭曲的幽灵在跳舞。
"他们换岗真勤。"副手搓着手嘀咕道,"才半个时辰就换一班"
邱三田没接话,继续盯着那些来回走动的人影。那些清军还在巡逻,一圈又一圈,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困兽。他们的脚步声在寒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咔嚓咔嚓"地踩在冻土上。
"三田,咱们什么时候动手?"副手靠过来压低声音问,他呼出的白气喷在望远镜上,又立刻凝结成霜花。
邱三田没有立即回答。他放下望远镜,揉了揉冻僵的手指,又举起来继续观察。那些清军还在巡逻,火光映照下,他们的影子在冰面上拉得很长很长。
"再等等。"他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他举起望远镜,看向河的对岸,大约两里地外,那里有星星点点的火光,那是清军大营的篝火。
邱三田是要烧,可他想烧的其实是清军大营。
他在心里盘算,这一次他们带来的绝大多数都是凝固汽油弹,共有六十枚,炮弹有二十枚,要让这两门炮,八十枚炮弹,发挥最大的破坏力。
他对副手说道,“你都冻坏了,先去睡觉,我和木头留下来值班”
然后,他做了一个雪球,扔向十五米外的木头,做了一个值班的手势,对面回了一个明白了的手势。
白天,一队队马车进入码头,又进入对面军营,但是很快,马车出来了,说明这个边营门的附近就是粮仓。
邱三田再次观察河对岸,他要找一个低洼地,让六零炮可以架设起来,同时开炮的火光让河这边和大营那边的清军都不可见。
再次入夜,天空下起了大雪。
八点钟后,人的视线在黑夜里超过三十米啥也看不见。
在河的这边留下四个人接应,邱三田带着十个人两门炮,二十匹战马快速通过河面,在离开码头五百米外的一个低洼地里开始疯狂的向下挖掘。
十二点时,向下挖开了一米,两门迫击炮座进去,邱三田开始了下达炮击命令。
坑底,微弱的煤油灯下,一群少年围拢过来,他展开地图,地图上是六十个方格,“三班的炮,给老子从西南角,按照方格向中间轰;四班的炮,从东南角开始,也往中间轰,每一个方格子一枚燃烧弹;”
他最后指着河对岸的营地说道:“二十枚爆炸弹,你们最后打,随便轰,给老子全部轰进清军大营。”
寒风呼啸,大雪如絮,天地间一片苍茫。
两门六〇迫击炮沉默地架设在雪地里,炮管上已结了一层薄霜。炮兵们裹着厚重的棉袄,手指冻得僵硬,却仍熟练地装填着炮弹。
第一轮射击,凝固汽油弹。
十五分钟内,六十发炮弹呼啸而出,在夜空中划出低沉的弧线,随后狠狠砸进清军大营的西南角。没有火光,没有爆炸的轰鸣,只有沉闷的“噗嗤”声,像是有什么东西重重砸进雪堆。
但很快,燃烧开始了。
凝固汽油弹的胶状燃料溅射而出,粘在帐篷、粮垛、草料堆上,随后缓缓渗透。起初只是零星的火星,像冬夜里远处农家的灶火,微弱而不起眼。可转眼间,火焰便猛地窜起,舔舐着干燥的布料与干草,迅速蔓延。
第二轮射击,爆炸弹。
三分钟后,二十发高爆弹轰然炸裂,震得雪地微微颤抖。爆炸的冲击波将燃烧的凝固汽油的火势进一步扩散,木质的帐篷支架在爆炸中崩塌,火星四溅,引燃了更多堆积的粮草。
清军大营乱作一团。
士兵们提着水桶、拖着沙土冲向火场,可大雪覆盖的地面湿滑难行,水桶里的没有水只有冰坨子,脚步沉重如灌铅。火焰在雪夜里疯狂肆虐,吞噬着一切,帐篷烧成了焦黑的骨架,粮食在高温下爆裂,草料堆炸开,火星飞溅到更远的地方。
西南角的火势最为猛烈,整片区域很快陷入一片火海,黑烟滚滚,映红了半边夜空。
清军反应迟缓,却仍试图反击。
“找到炮位!给我打回去!”清军将领暴怒地咆哮,声音在风雪中显得嘶哑而无力。
可炮兵们根本找不到对方的位置,没有火光,大雪遮蔽了视线,风吹的满天都是浓烟,爆炸的震动也被雪地吸收,连炮弹的落点都难以分辨。
冲到河对面的骑兵大声叫喊:
“河对岸!马蹄声!他们一定在对岸!”有士兵大喊。
将领立刻下令:“骑兵!过河!追!”
两百骑兵迅速集结,踏着结冰的河面冲向对岸。可冰面太滑,战马刚一加速,蹄子便打滑,整支队伍顿时失控,马匹纷纷摔倒在冰面上,骑士们被甩落,狼狈地爬起来,又跌回去。
等他们终于踉踉跄跄地渡过河面,马蹄声早已消失在茫茫大雪中,只留下两百茫然四顾的清军骑兵,将领指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大声喊道:“随我追!”。
一群蠢货,越追,离得越远!
而此时,清军大营的西南角,大火已经完全烧起来了,这无法控制的巨大火焰,烧了一整夜。
帐篷、粮食、草料,军械,全部化为灰烬。火舌舔舐着一切可燃之物,最后还引燃了火药库,巨大的爆炸,让大地都在震动,存放粮草的地方,连积雪都被高温烤化,露出焦黑的地面居然被烧的陶片化。
这火大的没了边际,隔着大雪在两里外都能看到升腾上夜空几十米的火龙。
远处,其他伏击的部队和侦察兵远远望见那片冲天的火光,在雪夜里如同地狱的火炬,照亮了半边天空。
十个过河的小兵,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伏击。
他们没有正面冲锋,没有短兵相接,只是架起两门迫击炮,在大雪掩护下,用六十发凝固汽油弹和二十发爆炸弹,将清军大营的粮草付之一炬。
火光映红了雪夜,也映红了他们狼狈逃窜的背影。
邱三田带着所有人在逃窜,这群少年一边逃,一边回头看向来的地方,所有少年都在纵情挥舞马鞭,都在放声哈哈大笑,虽然他们满头的兜帽和肩膀上都是大雪,却浑身热乎乎的毫无一点寒意。
其余的小队也趁着清军混乱对沿途的各个小粮食据点和驿站发动了攻击,一个个燃烧的驿站和小粮食据点,一个个被点燃,如同黑夜里的火炬,照亮了朔州的寒夜。
三天后,一个抓来的舌头,告诉所有人一个消息,清军大营断粮了!
于是,邱三田再次升官了,这一次他正式成为排长,带着做任务的两个班,在加入三个新兵班组建起了一个新的排。
郑一娘亲自给他颁发军功章,笑着说:“三田,从此,你家在移民村就永远都能领军龄田的粮食,高兴不?”
邱三田乐呵呵的大声说道:“高兴!”
此时,另外一个少年李大虎此时正带着一千骑兵的先头部队,正在穿越秦岭,他们从南阳出发,向西沿丹水谷地北上,经析邑关进入秦岭山区,再沿商於古道(今沪陕高速大致走向)西行,经过商州、丹凤,穿越武关,继续向西北至蓝田,最后进入关中平原,抵达长安。全程约500公里,其中武关至长安段约200公里,多为山路,地势险峻。
李大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派伪装成清军的骑兵封锁南阳到析邑关的所有通路,再飞速拿下南阳。
然后,取了南阳的官印和军印调令文书,以军官调动为由头,带着一千伪装成清兵的骑兵,直扑析邑关。
少年虎胆,手举调令文书,孤身带着一百骑兵直接闯过析邑关,在析邑关之后二十里山道险要处埋设地雷,建立山地防线,劫断所有前往武关的清军和商贾。
八百骑兵用五十门迫击炮和五门95炮开始强攻武关,这一次他们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攻下析邑关。
山道间一百士兵打死三百多清军,俘虏超过五百人,没有一兵一卒能够去武关报信。
留下一百骑兵把守关门,李大虎在接到消息的那一刻,再次挥手指向武关的方向,骑兵队再次如同洪流,滚滚而行。
里应外合的夹击战术。
援军到达后,需与守军约定信号(如烽火、鼓声),同时发起进攻。例如,援军可从外围撕开包围圈,吸引攻城方的注意力;守军则从城内杀出,抢占关键战略要地(如城门、高地),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安丰之战中,吕文德率援军突破蒙古包围圈入城,与杜杲会合后,内外夹击焚烧攻城器械,最终迫使蒙古军撤退。
切断攻城方的补给与退路。
援军可与守军协同,攻击攻城方的后勤线路(如粮道、营寨),削弱其持续作战能力。例如,钓鱼城之战中,南宋援军沿长江逆流而上,与蒙古军队在江上交战,冲破部分防线,为钓鱼城带来物资支持;同时,守军利用地形优势,攻击蒙古军队的营地,打乱其部署。
朔州清军在一月初,在小雪里,一边将城池改装成满城的街道壁垒,一边修建可以组装的城头木砖结构炮击堡垒,一边派出线膛枪骑兵伏击妈祖军的补给线。
第三点很烦,让妈祖军不得不把新一批的新兵补充进辎重运输队,不断加强运输队的火力。
邱三田他们,也接收到了任务,那就是每天派出十个班,每人两匹战马,袭扰清军的补给线。
这群货,只要不在前线值班,就在后方的军营里练习骑马,十几天下来至少人人都能骑马,加速和转向。怎么说呢。。。就是一群会骑马的步兵。
牛野在太原府的战线上,组织原来清军的夜不收和来自北美阿拉斯加公司员工的经验整理出一整套雪地战斗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雪地伪装术,雪地环境的显着特征是强反射光与单一白色背景,侦查人员需通过伪装打破自身轮廓,避免被敌方骑兵发现。
穿着全套白色雪地伪装服,选择与积雪颜色高度匹配的伪装服(如白色免服、雪地披风),覆盖全身,包括头部、手部,减少身体与环境的对比度。
所有参与侦查和伏击的部队,要埋伏一条小道两边,五十米之内不被教练队伍发现,才算合格。
利用自然环境遮挡,依托树木、岩石、雪坡等天然遮蔽物,避免暴露在开阔地带。行进时选择树木稍稠密的地区,借助树干、枝叶遮挡身体;宿营时搭建雪洞或利用地形凹陷处,减少帐篷、睡袋等装备的可见性。
消除自己行进的痕迹,尽量选择已有的动物踪迹,如野兽脚印行走,避免踩踏新鲜积雪;若必须开辟新路线,走在最后的小队要用树枝、树叶覆盖和扫清足迹,或选择下坡、逆风方向行进,减少脚印的深度和可见性。
其次,防止骑兵追踪的具体策略,切断追踪线索与反制手段。
骑兵的核心优势是机动性与追踪能力,通过马匹的脚印、气味识别目标。
故意制造虚假行进路线,如在岔路口选择相反方向行走一段距离后,再折返正确路线,用树枝、石头摆放成类似人行的痕迹,引导骑兵向错误方向追击。
骑兵依赖马匹的嗅觉追踪,侦查人员需避免留下强烈气味。例如,不携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用湿布擦拭装备表面的汗液;若条件允许,可使用油涂抹面部、手部,减少皮肤分泌的气味。
反制骑兵冲击,若遭遇骑兵追击,利用雪地环境限制其机动性。例如,选择狭窄的山谷、密林等骑兵难以展开的地形,用岩石、树木设置障碍;第一时间采用“射人先射马”的战术,优先攻击骑兵的马匹,马匹是骑兵的核心目标,马倒后骑兵失去机动能力,削弱其冲击力。
最后是雪地行进需兼顾速度与隐蔽,避免因过度疲劳或噪音暴露位置:
雪地行走时身体微微前倾,降低重心,减少滑倒风险;用滑雪板或雪鞋分散体重,避免陷入深雪(深雪会留下明显的脚印,且行走困难)。行进时脚步要轻,避免踩断树枝、发出声响。
小分队行进时采用纵队或楔形队形,队员之间保持5-10米的间距,避免集中目标;前导队员负责探路,检查积雪深度、障碍物,后续队员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行进时尽量贴近地形地物(如树干、岩石),避免在开阔地带停留;若需休息,选择背风、隐蔽的地方(如树下、岩石后),并安排警戒人员观察周围动静。
若遭遇骑兵追击或暴露,需快速采取隐蔽措施,避免被俘或歼灭。
迅速分散与隐藏,听到警报或发现骑兵踪迹,立即向不同方向分散如向密林、山谷,利用地形隐藏如躲在树后、岩石缝隙;若无法分散,集中火力攻击骑兵的正面或侧翼,打乱其阵型后迅速撤离。
若有烟雾弹或火种,可在远离行进路线的方向制造烟雾,如燃烧湿树枝,产生浓烟能够遮挡视线,误导骑兵向错误方向追击;但需注意避免暴露自身位置。
若被迫留下痕迹,如脚印、马蹄印,迅速用雪覆盖或用树枝掩盖,减少骑兵追踪的可能性。
从一月初,到一月中旬,邱三田他们进行了大约十五天的紧急训练,于是五个行动小组,每个小组两个班,就被撒出去开始了他们的伏击行动。
朔州战场,大西洋舰队的陆战队和朔州城对峙的主战场在东面城门区域。
满清援军的军营在朔州城的西南面,每天夜里双方都向敌人后方派出侦查兵和夜不收。
邱三田现在是排副,他带着两个班的战士,也在一月十六日夜里,迎着大雪出了大营向着西南面的荒野而去。
这个队伍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把两个班的六零迫击炮都带了出来,用两匹马拉的雪橇,跟在队伍后面前进,雪橇后面捆着树枝,一边走,一边扫掉足迹。
大雪里,行进的很慢,走了大约四个小时,也就走出十五里不到,所有人和马都冻的不行,才进入了一片树林,开始建立一个小型营地。
他们先找到林间的低洼地,在低洼地上,支起帐篷,然后十个人用镐子开始向下一点点挖开,另外十个人去林间砍伐枯木。
又过了一个小时候,在挖深了一点的低洼地里,上面搭建起四个大帐篷,再用灌木枯枝覆盖在表面。
在低洼地里点燃干柴,四周用帆布遮光,用随身水囊的清水,众人煮了一点咸肉末米粥喝了,整个身体开始暖和起来。
邱三田绕着低洼地走了一圈,让人把靠近的两棵树砍倒,因为火光会被这两棵树照亮,远处能看见。
烧融雪水,放凉后,用过滤竹筒过滤,然后再次煮沸,装入小铁皮水壶,作为暖水壶扔进羊皮睡袋。
为了杀菌,马祖军野外的战队,严格要求只能喝装有干净沙粒过滤的竹筒水,而且必须二次烧开。
把战马牵进其中两个帐篷,扔进干草料,在油布饮水槽里倒上加了盐的过滤温水,安顿好所有马匹。士兵再入住另外两个,留下四个卫兵在低洼地边缘守夜,再留下两个看守火源,众人开始轮流睡觉。
第二天,天亮后,所有人留在这个临时营地里,他们一半人在树林里采集木材和干草,另外一半人从低洼地里向外挖出一条十五米的壕沟,然后再挖出一个半人深,可以容纳四五人作战的小阵地。把挖出来的泥土堆在两边,这里面的人就能低头行走不被外面人看见。
按照作战手册,整个阵地第一个阶段像是一个哑铃的形状,这样的阵地还再会挖一个,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形防御体。
这样,无论任何一个方向过来的敌人,都会面对两个射击点的交叉火力。
第二天夜里,吃完晚饭后,第一个营地留下三人六马看守,他们继续挖掘第三个防御坑,并采集木料和草料。
其余人再次消失在原野里,向着更南面而去
邱三田带着十七人跨过恢河,他们向南再次走出了十五里地,再次找到一个树林开始扎营,整个过程和前一天一样。
这两个据点是他们行动计划安排的,这里是前期侦查兵给出的隐蔽地点。
之后的行动,他们将自我决定。
出发前,郑一娘巡视所有行动队伍给他们的指令是,“打掉敌人的补给车队,给老娘把所有粮草和马车都一把火烧了!敢打我们的车队,我们要去找回场子!”
第三天夜里,再次留下三名步兵和六匹马,邱三田的这支小队还剩下十四人和三十匹马,他们带着两门小炮再次出发了。
他们的伏击地点是阳方口镇北面的码头,这里有大量的粮食在这里过河,送去河对面的清军大营。
这群少年兵选了一处小山包,在望远镜可以看到码头的地方向下挖了一个个单兵坑,把羊毛睡袋放进去,再在上面盖上白布,吃了一点干粮就哆哆嗦嗦的钻了进去。
邱三田不允许生火。这边的清军很多,而且没有密林,除非挖出很深的壕沟上面能盖油布,否则烧火会被清兵发现。
一月底的朔州,寒风如刀。
黑夜像泼墨般笼罩着阳方口镇北边的土坡,邱三田趴在冻硬的黄土上,呼出的白气在望远镜前凝成细密的水珠。他不时用冻僵的手指擦拭镜片,透过那模糊的圆孔,死死盯着三里外朔州码头微弱的火光。
码头边的景象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十几个帐篷像被随意丢弃的破麻袋,蜷缩在河岸边。七八个火堆星星点点地亮着,在漆黑的夜幕下投下摇晃的影子。火光映照着清军士兵冻得通红的脸庞,那些面孔在明灭的光线中忽明忽暗,如同鬼魅。
邱三田牙齿不住地打颤。他裹紧身上的皮袄,却仍挡不住刺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渗入骨髓。
副手是个十六日出头的少年人,嘴唇已经冻得发紫:"头,我数了,十一个帐篷,两大的像是放粮草的,没有人进出。那些清兵每隔半个时辰就换一班。"
邱三田的望远镜微微调整,捕捉到一个身材魁梧的军官正在训话。那人腰佩长刀,站在火堆旁,火光将他棱角分明的脸庞照得忽明忽暗。他说话时喷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凝结,又立刻消散。
"至少是个把总。"邱三田判断道,"身边跟着的亲兵有四个。"
十几个清军士兵正在巡逻。他们裹着厚重的棉袄,脚上的皮靴踩在冻土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火堆旁,几个士兵正轮流烤火,时不时跺跺脚,搓搓手,驱散寒意。更多的士兵则在码头边来回走动,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他们巡逻的范围很大。"副手继续低声报告,"连河岸都有人守着,每隔十几步就站着一个人。"
邱三田的望远镜转向河面。结了冰的河面在月光下泛着幽幽的蓝光,几艘小船被放在岸边。
"河面全部冻住了。"邱三田皱眉,"他们的粮食全靠马车运输"
风突然大了起来,卷着细碎的冰粒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
邱三田往土坡下缩了缩,土坡上的枯草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发出沙沙的响声。望远镜里,那些火堆的火光在风中摇曳,投下的影子也随之舞动,仿佛无数扭曲的幽灵在跳舞。
"他们换岗真勤。"副手搓着手嘀咕道,"才半个时辰就换一班"
邱三田没接话,继续盯着那些来回走动的人影。那些清军还在巡逻,一圈又一圈,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困兽。他们的脚步声在寒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咔嚓咔嚓"地踩在冻土上。
"三田,咱们什么时候动手?"副手靠过来压低声音问,他呼出的白气喷在望远镜上,又立刻凝结成霜花。
邱三田没有立即回答。他放下望远镜,揉了揉冻僵的手指,又举起来继续观察。那些清军还在巡逻,火光映照下,他们的影子在冰面上拉得很长很长。
"再等等。"他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他举起望远镜,看向河的对岸,大约两里地外,那里有星星点点的火光,那是清军大营的篝火。
邱三田是要烧,可他想烧的其实是清军大营。
他在心里盘算,这一次他们带来的绝大多数都是凝固汽油弹,共有六十枚,炮弹有二十枚,要让这两门炮,八十枚炮弹,发挥最大的破坏力。
他对副手说道,“你都冻坏了,先去睡觉,我和木头留下来值班”
然后,他做了一个雪球,扔向十五米外的木头,做了一个值班的手势,对面回了一个明白了的手势。
白天,一队队马车进入码头,又进入对面军营,但是很快,马车出来了,说明这个边营门的附近就是粮仓。
邱三田再次观察河对岸,他要找一个低洼地,让六零炮可以架设起来,同时开炮的火光让河这边和大营那边的清军都不可见。
再次入夜,天空下起了大雪。
八点钟后,人的视线在黑夜里超过三十米啥也看不见。
在河的这边留下四个人接应,邱三田带着十个人两门炮,二十匹战马快速通过河面,在离开码头五百米外的一个低洼地里开始疯狂的向下挖掘。
十二点时,向下挖开了一米,两门迫击炮座进去,邱三田开始了下达炮击命令。
坑底,微弱的煤油灯下,一群少年围拢过来,他展开地图,地图上是六十个方格,“三班的炮,给老子从西南角,按照方格向中间轰;四班的炮,从东南角开始,也往中间轰,每一个方格子一枚燃烧弹;”
他最后指着河对岸的营地说道:“二十枚爆炸弹,你们最后打,随便轰,给老子全部轰进清军大营。”
寒风呼啸,大雪如絮,天地间一片苍茫。
两门六〇迫击炮沉默地架设在雪地里,炮管上已结了一层薄霜。炮兵们裹着厚重的棉袄,手指冻得僵硬,却仍熟练地装填着炮弹。
第一轮射击,凝固汽油弹。
十五分钟内,六十发炮弹呼啸而出,在夜空中划出低沉的弧线,随后狠狠砸进清军大营的西南角。没有火光,没有爆炸的轰鸣,只有沉闷的“噗嗤”声,像是有什么东西重重砸进雪堆。
但很快,燃烧开始了。
凝固汽油弹的胶状燃料溅射而出,粘在帐篷、粮垛、草料堆上,随后缓缓渗透。起初只是零星的火星,像冬夜里远处农家的灶火,微弱而不起眼。可转眼间,火焰便猛地窜起,舔舐着干燥的布料与干草,迅速蔓延。
第二轮射击,爆炸弹。
三分钟后,二十发高爆弹轰然炸裂,震得雪地微微颤抖。爆炸的冲击波将燃烧的凝固汽油的火势进一步扩散,木质的帐篷支架在爆炸中崩塌,火星四溅,引燃了更多堆积的粮草。
清军大营乱作一团。
士兵们提着水桶、拖着沙土冲向火场,可大雪覆盖的地面湿滑难行,水桶里的没有水只有冰坨子,脚步沉重如灌铅。火焰在雪夜里疯狂肆虐,吞噬着一切,帐篷烧成了焦黑的骨架,粮食在高温下爆裂,草料堆炸开,火星飞溅到更远的地方。
西南角的火势最为猛烈,整片区域很快陷入一片火海,黑烟滚滚,映红了半边夜空。
清军反应迟缓,却仍试图反击。
“找到炮位!给我打回去!”清军将领暴怒地咆哮,声音在风雪中显得嘶哑而无力。
可炮兵们根本找不到对方的位置,没有火光,大雪遮蔽了视线,风吹的满天都是浓烟,爆炸的震动也被雪地吸收,连炮弹的落点都难以分辨。
冲到河对面的骑兵大声叫喊:
“河对岸!马蹄声!他们一定在对岸!”有士兵大喊。
将领立刻下令:“骑兵!过河!追!”
两百骑兵迅速集结,踏着结冰的河面冲向对岸。可冰面太滑,战马刚一加速,蹄子便打滑,整支队伍顿时失控,马匹纷纷摔倒在冰面上,骑士们被甩落,狼狈地爬起来,又跌回去。
等他们终于踉踉跄跄地渡过河面,马蹄声早已消失在茫茫大雪中,只留下两百茫然四顾的清军骑兵,将领指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大声喊道:“随我追!”。
一群蠢货,越追,离得越远!
而此时,清军大营的西南角,大火已经完全烧起来了,这无法控制的巨大火焰,烧了一整夜。
帐篷、粮食、草料,军械,全部化为灰烬。火舌舔舐着一切可燃之物,最后还引燃了火药库,巨大的爆炸,让大地都在震动,存放粮草的地方,连积雪都被高温烤化,露出焦黑的地面居然被烧的陶片化。
这火大的没了边际,隔着大雪在两里外都能看到升腾上夜空几十米的火龙。
远处,其他伏击的部队和侦察兵远远望见那片冲天的火光,在雪夜里如同地狱的火炬,照亮了半边天空。
十个过河的小兵,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伏击。
他们没有正面冲锋,没有短兵相接,只是架起两门迫击炮,在大雪掩护下,用六十发凝固汽油弹和二十发爆炸弹,将清军大营的粮草付之一炬。
火光映红了雪夜,也映红了他们狼狈逃窜的背影。
邱三田带着所有人在逃窜,这群少年一边逃,一边回头看向来的地方,所有少年都在纵情挥舞马鞭,都在放声哈哈大笑,虽然他们满头的兜帽和肩膀上都是大雪,却浑身热乎乎的毫无一点寒意。
其余的小队也趁着清军混乱对沿途的各个小粮食据点和驿站发动了攻击,一个个燃烧的驿站和小粮食据点,一个个被点燃,如同黑夜里的火炬,照亮了朔州的寒夜。
三天后,一个抓来的舌头,告诉所有人一个消息,清军大营断粮了!
于是,邱三田再次升官了,这一次他正式成为排长,带着做任务的两个班,在加入三个新兵班组建起了一个新的排。
郑一娘亲自给他颁发军功章,笑着说:“三田,从此,你家在移民村就永远都能领军龄田的粮食,高兴不?”
邱三田乐呵呵的大声说道:“高兴!”
此时,另外一个少年李大虎此时正带着一千骑兵的先头部队,正在穿越秦岭,他们从南阳出发,向西沿丹水谷地北上,经析邑关进入秦岭山区,再沿商於古道(今沪陕高速大致走向)西行,经过商州、丹凤,穿越武关,继续向西北至蓝田,最后进入关中平原,抵达长安。全程约500公里,其中武关至长安段约200公里,多为山路,地势险峻。
李大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派伪装成清军的骑兵封锁南阳到析邑关的所有通路,再飞速拿下南阳。
然后,取了南阳的官印和军印调令文书,以军官调动为由头,带着一千伪装成清兵的骑兵,直扑析邑关。
少年虎胆,手举调令文书,孤身带着一百骑兵直接闯过析邑关,在析邑关之后二十里山道险要处埋设地雷,建立山地防线,劫断所有前往武关的清军和商贾。
八百骑兵用五十门迫击炮和五门95炮开始强攻武关,这一次他们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攻下析邑关。
山道间一百士兵打死三百多清军,俘虏超过五百人,没有一兵一卒能够去武关报信。
留下一百骑兵把守关门,李大虎在接到消息的那一刻,再次挥手指向武关的方向,骑兵队再次如同洪流,滚滚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