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匿形潜踪·安全屋的晨曦二-《林一探案集:第一季》

  一股混合着淡淡樟脑丸、旧纸张和灰尘的、略带凉意的空气,扑面而来。

  韩笑侧身让冷秋月先进去,自己随后闪入,

  并迅速反手将门关上,落下两道沉重的门闩。

  房间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韩笑似乎对这里极其熟悉,他在墙上摸索了一下,打开了一个开关。

  一盏功率很低的、带有厚重磨砂灯罩的壁灯亮了起来,

  散发出昏黄而柔和的光线,刚好足以照亮门口一小片区域,

  而房间深处依旧沉浸在黑暗中,避免了光线从窗户缝隙泄露出去的风险。

  冷秋月借着这微弱的光线,打量着这个即将成为她新“巢穴”的地方。

  这是一个阁楼式的房间,屋顶是倾斜的,有些低矮,但面积比想象中要宽敞。

  房间被一道厚重的、从天花板垂到地面的深色帘幕隔成了前后两个部分。

  她现在所处的是前半部分,像是一个简易的起居室兼工作区。

  家具很少,且都十分老旧朴素。一张铺着素色桌布的小方桌,两把藤椅,

  一个靠墙摆放的、带有许多小抽屉的旧书架,

  书架上整齐地码放着一排排书籍,但书脊上没有任何书名,显然是作为伪装。

  角落里有一个小小的洗手池和一个单眼煤气灶,算是简易的厨房区域。

  整个空间虽然简陋,但却异常整洁,一尘不染,

  仿佛有人定期打扫,却又没有任何生活气息。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与世隔绝的、时间停滞般的宁静。

  韩笑走到窗边——那里并排有两扇窗户,但都被厚重的、

  里外两层的黑色绒布窗帘严严实实地遮挡着,密不透光。

  他小心翼翼地拉开内侧窗帘的一角,露出窗户本身。

  冷秋月看到,窗户玻璃是那种老式的、带有细微波浪纹的磨砂玻璃,从外面根本看不清室内情况。

  更关键的是,窗户外面,还加装了一层坚固的、漆成与外墙同色的钢制栅栏。

  “这里是绝对安全的,”韩笑转过身,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显得有些低沉,

  “这栋楼的结构特殊,这个阁楼是后来加盖的,不记录在房产档案里。

  左右隔壁的单元要么空置,要么住的都是些年事已高、深居简出的老人。

  上下楼只有这一条服务楼梯,视野死角多,易守难攻。”

  他带着冷秋月走到房间后半部分,拉开那道厚重的帘幕。

  后面是一个更小的空间,摆放着一张简单的单人床,一个衣柜,

  和一个看起来像是储物用的、包着铁皮的大箱子。

  韩笑打开那个铁皮箱子,里面竟然是一个小型的秘密储藏室!

  分层放着罐头食品、压缩饼干、瓶装水、常用药品、绷带、电池、煤油灯、

  甚至还有几本不同领域的工具书和一套简易的收音机零件(可组装成短波接收机)。

  储备物资足够一个人维持数周的基本生存需求。

  “这里有独立的储水罐和简单的净水装置,”

  韩笑指着洗手池下方一个不起眼的阀门,

  “电力是偷接的线路,但为了安全,尽量少开灯,多用煤油灯。通讯……”

  他走到书架前,看似随意地抽出一本厚厚的《辞海》,打开,里面竟然被掏空,藏

  着一部小巧的、没有拨号盘、只有一根输出线缆的特殊电话机,

  “……只有这一条单向加密线路,只能接听,不能打出。

  只有在最紧急的情况下,我才会通过这个联系你。

  平时,我们通过‘死信箱’传递信息,地点和方式我会另行通知你。”

  冷秋月默默地听着,抚摸着那冰冷粗糙的墙壁,

  感受着这个空间带来的那种前所未有的、近乎窒息的安全感,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孤独感。

  这里是一个完美的避难所,也是一个精致的牢笼。

  韩笑交代完所有注意事项,又从随身带来的一个布包里拿出一些新鲜食物、一份最新的报纸和几本闲书。

  “你先安心在这里住下,适应一下环境。外面的事情,交给我和老林。

  没有我的明确指令,绝对不要擅自外出,也不要试图用任何方式联系外界。”他的语气严肃,不容置疑。

  冷秋月点了点头:“我明白。放心吧,我知道轻重。”

  她的声音有些沙哑,但眼神坚定。

  韩笑深深地看了她一眼,那目光中有嘱托,有关切,也有一种并肩作战的信任。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然后便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打开门,消失在昏暗的楼梯拐角。

  沉重的铁门再次合拢,落闩声在寂静中回荡。

  偌大的空间里,只剩下冷秋月一个人,以及那盏孤灯投下的、有限的昏黄光晕。

  外面世界的一切喧嚣、危险、追逐,仿佛都被这扇门彻底隔绝了。

  一种巨大的、突如其来的寂静,包裹了她。

  她缓缓走到那张单人床边坐下,床板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身心积累已久的疲惫,如同潮水般瞬间涌了上来。

  她感到四肢百骸都酸痛无力,太阳穴突突直跳。

  她索性躺了下来,闭上眼睛,任由黑暗吞噬自己的意识。

  这一觉,她睡得昏天黑地,没有梦境,没有干扰,只有深沉的、近乎昏迷般的睡眠。

  直到第二天清晨,一丝微弱的光线,顽强地从厚重窗帘边缘的缝隙挤了进来,

  在昏暗的地板上投下一道细长的、苍白的光带,她才悠悠转醒。

  她坐起身,感觉精神恢复了不少,虽然身体的疲惫感仍在,

  但那种时刻被窥视、被追逐的紧张感,确实大大缓解了。

  她起身,按照韩笑的嘱咐,用储存的冷水简单洗漱,吃了一点罐头食物。

  然后,她拉开帘幕,回到前半部分的工作区,在桌边坐下。

  在绝对的安全和寂静中,她开始冷静地复盘整个事件。

  从嘉尔登酒店的枪声,到贝尔津什参赞的日记,

  再到张阿四的落网和那页指向“青瓷会”的日记,

  最后到针对她本人的、由那个代号“清道夫”的神秘小组执行的精密恐吓与追杀……

  线索如同散落的珠子,被一根无形的线串联起来。

  对手的反应速度、资源的调动能力、手段的专业与狠辣,

  都指向一个能量巨大、结构严密、且冷酷无情的庞大组织。

  “清洁工”的出现,恐怕真的只是这个巨大冰山浮出水面的微小一角。

  她意识到,自己无意中触碰到的,可能是一个足以撼动上海乃至更广阔地域格局的深层秘密。

  然而,安全屋的庇护,也意味着调查的停滞。

  她与外界的信息渠道被彻底切断,如同被拔掉了触角的昆虫,

  暂时失去了感知外界危险和获取情报的能力。

  她熟悉的线人、信息源,现在都无法联系,也不敢联系。

  她赖以生存的记者身份和公开活动平台,也已暂时放弃。

  这种从明处转入暗处的被动,让她感到一种有力使不上的焦灼。

  但很快,她调整了心态。这段被迫的“潜伏期”,或许并非完全是坏事。

  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不受干扰的静思机会。

  以往,她总是被各种线索和即时危险推着走,很少有时间沉下心来,

  系统地梳理庞杂的信息,挖掘表象之下的深层联系。

  她走到那个作为伪装的书籍前,随意抽出一本,里面果然是空心的。

  但她需要的不是这个。她回到桌边,打开自己带来的那个藤箱,

  从最底层取出一个崭新的、牛皮纸封面的厚笔记本和一支钢笔。这是她为自己准备的“蛰伏期”工具。

  晨曦的光芒,透过厚厚的窗帘缝隙,顽强地扩大着它的领地,在桌面上投下一片越来越亮的光斑。

  光斑的边缘,恰好落在她刚刚翻开的笔记本的扉页上。

  冷秋月拧开钢笔帽,笔尖在空白的纸页上方悬停片刻。

  她的目光沉静,脑海中掠过无数个关键词:朱雀控股、孔雀石项目、K先生、

  拉脱维亚参赞、青瓷会、清道夫、冰裂纹、蜘蛛网纹路……

  最终,笔尖落下,墨水在纸面上洇开一个清晰而有力的字迹。

  那是她深入这场迷雾的核心起点,也是她决心在蛰伏中深挖到底的根源:

  “朱雀……”

  外部世界的威胁暂时被隔绝在这厚重的墙壁之外,

  但在这绝对寂静的安全屋内,一场更加深入、更加专注的内心战斗,才刚刚拉开序幕。

  风暴眼内的短暂平静,孕育着下一轮更猛烈爆发所需的力量。

  本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