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槐香里的影子
林晚秋拖着行李箱站在槐香里巷口时,暮色正像浸了墨的棉絮般缓缓沉降。老式居民楼的墙皮斑驳如老人的皱纹,墙缝里钻出的野草在晚风里簌簌发抖,空气中飘着一股潮湿的霉味,混着老槐树独特的苦涩香气,形成一种说不出的诡异气息。巷口那块歪斜的路牌上,“槐香里”三个红漆字早已褪色,边缘爬满暗绿色的苔藓,像某种不祥的预兆。
“姑娘,住这儿?”一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挎着竹篮从巷内走出,篮子里的艾草蔫头耷脑。她浑浊的眼睛在林晚秋身上停顿片刻,忽然咧开没牙的嘴笑了,“新来的?晚上别开后窗。”
林晚秋还没来得及细问,老太太已经佝偻着背拐进另一条岔路,蓝布衫的衣角消失在斑驳的墙影里,只留下艾草的清香在鼻尖萦绕。她低头看了眼手机导航,确认这里就是中介说的“槐香里37号”,深吸一口气,拖着行李箱踏上青石板路。
37号是栋两层小楼,木格窗糊着泛黄的纸,门楣上挂着褪色的红灯笼。钥匙插进锁孔时发出刺耳的“咔哒”声,门轴转动的瞬间,一股混合着灰尘和朽木的气味扑面而来。客厅中央摆着张老旧的八仙桌,桌腿上的红漆剥落大半,墙角的蛛网在穿堂风里轻轻晃动。
“还好带了消毒液。”林晚秋放下行李箱,从包里翻出消毒喷雾四处喷洒。她是自由插画师,为了赶一个民俗绘本的稿子才租下这处老房子——中介说这里保留着完整的旧式格局,租金便宜,最重要的是离档案馆很近。
收拾到深夜,林晚秋在二楼卧室铺好床垫,窗外的月光透过木格窗棂,在地板上投下交错的影子,像某种神秘的符咒。她揉着酸胀的肩膀走到窗边,忽然想起老太太的话,鬼使神差地推开了后窗。
后窗正对着一片荒废的天井,墙角的老槐树长得枝繁叶茂,浓密的枝叶几乎要探进窗内。晚风拂过树叶,发出“沙沙”的轻响,恍惚间竟像是有人在低声絮语。林晚秋打了个寒颤,刚要关窗,眼角余光瞥见树下站着个模糊的黑影。
那影子很高很瘦,一动不动地背对着她,乌黑的长发垂到腰际。林晚秋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她猛地揉了揉眼睛,再定睛看去时,树下空空如也,只有风吹树叶的影子在地面上扭曲摇晃。
“看错了吧。”她喃喃自语,慌忙关上窗户落锁,后背已经沁出冷汗。
凌晨三点,林晚秋被一阵奇怪的声音吵醒。那声音很轻,像是有人在用指甲轻轻刮擦玻璃,“沙沙,沙沙”,规律地从后窗传来。她屏住呼吸侧耳倾听,声音断断续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仿佛就在窗户外徘徊。
她攥着手机壮胆,蹑手蹑脚地走到窗边,透过窗纸的缝隙向外张望。月光下,老槐树的枝条在风中摇摆,树影婆娑间,那个高瘦的黑影又出现了。这次它面对着窗户,惨白的脸在月光下隐约可见,黑洞洞的眼窝正直勾勾地盯着她的方向。
“啊!”林晚秋吓得后退半步,手机“啪”地掉在地上。刮擦声戛然而止,窗外只剩下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她蜷缩在床上瑟瑟发抖,直到天快亮时才昏昏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林晚秋顶着黑眼圈冲到巷口的杂货铺。守店的老头戴着老花镜,正在用红线捆扎艾草。“大爷,问您个事儿,”她喘着气问,“37号后面的天井……以前出过什么事吗?”
老头抬眼看她,镜片后的目光突然变得锐利:“你看见什么了?”
“我……我昨晚看到个黑影,还听到刮窗户的声音。”
老头放下手里的红线,沉默半晌才缓缓开口:“那棵老槐树下,三十年前埋过一个姑娘。”他的声音沙哑得像磨砂纸,“听说那姑娘长得好看,就是心思重,后来跟人吵了架,大半夜吊死在槐树上了。”
林晚秋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头顶:“那她……”
“埋在树下了。”老头拿起一把艾草塞进她手里,“拿着吧,辟邪。晚上千万关好后窗,别让她进来。”
回到37号,林晚秋把艾草挂在窗框上,可心里的不安却越来越强烈。她坐在桌前想画点东西转移注意力,笔尖在纸上勾勒出老槐树的轮廓时,却不由自主地添上了一个站在树下的黑影。画到那双眼睛时,笔尖突然顿住——纸上的黑影正微微歪着头,嘴角似乎向上弯起,露出一个诡异的笑容。
傍晚时分,天空飘起细雨。林晚秋拉上窗帘准备做饭,厨房的水龙头突然自己滴起水来,“嘀嗒,嘀嗒”,在寂静的屋里格外清晰。她走过去拧紧水龙头,转身的瞬间,眼角的余光瞥见水槽里映出一个模糊的影子。
那影子垂着长发,正从她身后缓缓靠近。
第二章:染血的嫁衣
雨下了整整三天,槐香里的青石板路被泡得油光锃亮,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林晚秋这几天都把自己关在屋里赶稿,可总觉得有双眼睛在暗处盯着她——晾在阳台的衣服会莫名掉在地上,画到一半的稿子上会出现奇怪的墨点,夜里总能听到若有若无的啜泣声。
“必须找点事做,不然要被逼疯了。”第四天清晨雨停后,林晚秋决定去档案馆查资料,顺便散散心。她锁门时发现门楣上的红灯笼不知何时掉了下来,摔在地上裂成两半,红色的绸缎被泥水浸得发黑。
档案馆在老城区的深处,是栋民国时期的红砖墙建筑。管理员是个戴金丝眼镜的老先生,听说林晚秋在研究本地民俗,热情地把她领到古籍阅览室。“我们这儿刚收了一批旧物件,是从槐香里拆迁的老房子里找到的,你或许会感兴趣。”
林晚秋跟着老先生来到库房,角落里堆着几个落满灰尘的木箱。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时,一股浓重的霉味混杂着淡淡的血腥味扑面而来。箱子里叠着一件暗红色的嫁衣,苏绣的凤凰图案已经发黑,领口和袖口的布料上还残留着暗褐色的污渍。
“这是……”林晚秋的手指刚碰到嫁衣的边缘,就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
“听说是民国年间的东西,”老先生推了推眼镜,“那户人家的小姐出嫁前突然疯了,穿着嫁衣在屋里上吊了。后来这房子几经易主,怪事不断,这次拆迁才把这些旧物收上来。”
林晚秋的心跳开始加速,她注意到嫁衣的下摆处绣着一朵小小的槐花,针脚细密,颜色却比其他地方更深,像是用血染成的。她拿出手机想拍照,屏幕却突然闪烁起来,画面里出现一片扭曲的红光,隐约能看到一个穿着嫁衣的人影在晃动。
“怎么了?”老先生察觉到她的异样。
“没、没事。”林晚秋慌忙收起手机,指尖还在微微发颤。她匆匆记下几个民俗典故,便借口身体不适离开了档案馆。
回到槐香里时,巷口围了一群人。林晚秋挤进去一看,只见昨天卖给她艾草的杂货铺老头躺在地上,脸色发青,双目圆睁,嘴角还残留着白沫。几个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正在抬担架,旁边的警察在做笔录。
“王大爷这是怎么了?”林晚秋拉住一个邻居问道。
“不知道啊,”邻居压低声音,“今早发现他倒在店门口,听说昨晚有人看到37号后窗亮着灯,还有女人的哭声……”
林晚秋的心猛地一沉,她昨晚确实没睡好,总觉得窗外有人影晃动。难道王大爷的死和那个黑影有关?她不敢再想下去,快步跑回37号,反锁房门后靠在门板上大口喘气。
夜幕降临时,屋里的怪事变本加厉。先是灯泡忽明忽暗,接着八仙桌的抽屉自己弹开,里面的杂物散落一地。林晚秋抱着膝盖缩在墙角,突然听到楼梯上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像是有人穿着高跟鞋在慢慢上楼。
脚步声在卧室门口停下,接着是轻轻的敲门声。林晚秋捂住嘴不敢出声,门外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幽幽怨怨的,像是在哭又像是在笑:“我的嫁衣……你看到我的嫁衣了吗?”
林晚秋吓得浑身发抖,她想起档案馆里那件染血的嫁衣,难道是它的主人找来了?敲门声越来越急,门板开始微微晃动,仿佛随时都会被撞开。她突然想起王大爷给的艾草,慌忙抓起床头的艾草束扔向门口。
敲门声戛然而止,门外的脚步声渐渐远去,楼梯 creak creak 作响,最后消失在楼下。林晚秋瘫坐在地上,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才敢起身。
第二天一早,林晚秋去警局提供线索,可警察只当她是惊吓过度产生的幻觉。她失魂落魄地走回槐香里,路过37号的后巷时,发现老槐树下多了一个新堆的土堆,土堆上放着一件暗红色的东西——正是档案馆里那件染血的嫁衣。
嫁衣被露水打湿,贴在泥土上,领口的污渍在晨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林晚秋刚要报警,却看到嫁衣的袖子动了动,仿佛有只无形的手正从里面伸出来。她吓得转身就跑,跑出巷口时回头望去,只见一个穿着嫁衣的人影正从土堆里慢慢坐起来,乌黑的长发遮住了脸,只有一双惨白的手露在外面,死死地抓着地面的泥土。
第三章:消失的门牌
王大爷的死像一块巨石投入槐香里平静的水面,巷子里的气氛变得愈发压抑。邻居们看林晚秋的眼神都带着异样,有人说她是灾星,自从她来了之后巷子里就没安生过;还有人偷偷在37号门口烧纸钱,灰烬被风吹得四处飘散。
林晚秋想过搬走,但民俗绘本的截稿日期临近,她已经没有时间重新找地方。更重要的是,她隐约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那个黑影、染血的嫁衣、王大爷的死,这些事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而答案或许就藏在槐香里的历史中。
她再次来到档案馆,这次直接找到了负责接收旧物的老先生。“张教授,我想看看37号以前的资料。”林晚秋开门见山。
张教授沉吟片刻,从档案柜里抽出一卷泛黄的卷宗:“这栋房子确实有点问题。民国时期它是一户姓沈的人家的宅院,沈家小姐就是穿那件嫁衣自杀的。后来这房子换过好几任主人,奇怪的是,住在这里的人要么突然搬走,要么就会遇到不测。”
卷宗里夹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栋气派的两层小楼,门楣上挂着“沈府”的牌匾,院子里的老槐树比现在矮得多。林晚秋注意到照片里的院墙角落有块模糊的门牌,上面的数字似乎不是“37”。
“这门牌……”
“哦,槐香里以前改过门牌号,”张教授解释道,“三十年前重新编号时,37号原来的位置应该是……”他翻到卷宗后面的地图,指着一个标记说,“这里,原来是14号。”
林晚秋的心猛地一跳,14这个数字让她想起了什么。她翻出手机里拍的37号门牌号照片,对比卷宗里的老地图,突然发现现在的37号其实是在原来14号和15号之间的位置,像是硬生生挤出来的一块地方。
“这怎么可能?”她喃喃自语。
“老城区的房子改建过很多次,门牌混乱也正常。”张教授没太在意,“对了,你上次看的那件嫁衣,我们发现衣角绣着个‘婉’字,应该是沈家小姐的名字。”
婉……林晚秋默念着这个名字,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画面:那天在档案馆看到手机屏幕里的红衣人影,似乎正对着她无声地说着什么。
回到槐香里,林晚秋特意留意了巷子里的门牌号。从1号数到36号都很正常,可到了36号后面,本该是37号的位置却空了一块,而她住的那栋小楼孤零零地立在旁边,门楣上的“37号”像是后来钉上去的,边缘还能看到旧钉子的痕迹。
“原来这里根本没有37号。”林晚秋倒吸一口凉气,她想起中介当时含糊其辞的态度,难道对方早就知道这里有问题?
傍晚时分,林晚秋在37号的地窖里发现了一个暗格。暗格里藏着一个积满灰尘的木盒,打开木盒,里面装着几本日记和一沓旧照片。照片上是个穿着旗袍的年轻女子,眉眼温婉,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梨涡——正是沈家小姐沈婉。
日记里记录着沈婉从豆蔻年华到出嫁前的生活。前面的字迹娟秀轻快,满是少女的憧憬;可到了最后几页,字迹变得潦草凌乱,墨渍晕染,透着浓浓的绝望。
“他说会回来娶我,可他走了三年,杳无音信。”
“父母逼我嫁给顾家少爷,可我不
        林晚秋拖着行李箱站在槐香里巷口时,暮色正像浸了墨的棉絮般缓缓沉降。老式居民楼的墙皮斑驳如老人的皱纹,墙缝里钻出的野草在晚风里簌簌发抖,空气中飘着一股潮湿的霉味,混着老槐树独特的苦涩香气,形成一种说不出的诡异气息。巷口那块歪斜的路牌上,“槐香里”三个红漆字早已褪色,边缘爬满暗绿色的苔藓,像某种不祥的预兆。
“姑娘,住这儿?”一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挎着竹篮从巷内走出,篮子里的艾草蔫头耷脑。她浑浊的眼睛在林晚秋身上停顿片刻,忽然咧开没牙的嘴笑了,“新来的?晚上别开后窗。”
林晚秋还没来得及细问,老太太已经佝偻着背拐进另一条岔路,蓝布衫的衣角消失在斑驳的墙影里,只留下艾草的清香在鼻尖萦绕。她低头看了眼手机导航,确认这里就是中介说的“槐香里37号”,深吸一口气,拖着行李箱踏上青石板路。
37号是栋两层小楼,木格窗糊着泛黄的纸,门楣上挂着褪色的红灯笼。钥匙插进锁孔时发出刺耳的“咔哒”声,门轴转动的瞬间,一股混合着灰尘和朽木的气味扑面而来。客厅中央摆着张老旧的八仙桌,桌腿上的红漆剥落大半,墙角的蛛网在穿堂风里轻轻晃动。
“还好带了消毒液。”林晚秋放下行李箱,从包里翻出消毒喷雾四处喷洒。她是自由插画师,为了赶一个民俗绘本的稿子才租下这处老房子——中介说这里保留着完整的旧式格局,租金便宜,最重要的是离档案馆很近。
收拾到深夜,林晚秋在二楼卧室铺好床垫,窗外的月光透过木格窗棂,在地板上投下交错的影子,像某种神秘的符咒。她揉着酸胀的肩膀走到窗边,忽然想起老太太的话,鬼使神差地推开了后窗。
后窗正对着一片荒废的天井,墙角的老槐树长得枝繁叶茂,浓密的枝叶几乎要探进窗内。晚风拂过树叶,发出“沙沙”的轻响,恍惚间竟像是有人在低声絮语。林晚秋打了个寒颤,刚要关窗,眼角余光瞥见树下站着个模糊的黑影。
那影子很高很瘦,一动不动地背对着她,乌黑的长发垂到腰际。林晚秋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她猛地揉了揉眼睛,再定睛看去时,树下空空如也,只有风吹树叶的影子在地面上扭曲摇晃。
“看错了吧。”她喃喃自语,慌忙关上窗户落锁,后背已经沁出冷汗。
凌晨三点,林晚秋被一阵奇怪的声音吵醒。那声音很轻,像是有人在用指甲轻轻刮擦玻璃,“沙沙,沙沙”,规律地从后窗传来。她屏住呼吸侧耳倾听,声音断断续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仿佛就在窗户外徘徊。
她攥着手机壮胆,蹑手蹑脚地走到窗边,透过窗纸的缝隙向外张望。月光下,老槐树的枝条在风中摇摆,树影婆娑间,那个高瘦的黑影又出现了。这次它面对着窗户,惨白的脸在月光下隐约可见,黑洞洞的眼窝正直勾勾地盯着她的方向。
“啊!”林晚秋吓得后退半步,手机“啪”地掉在地上。刮擦声戛然而止,窗外只剩下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她蜷缩在床上瑟瑟发抖,直到天快亮时才昏昏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林晚秋顶着黑眼圈冲到巷口的杂货铺。守店的老头戴着老花镜,正在用红线捆扎艾草。“大爷,问您个事儿,”她喘着气问,“37号后面的天井……以前出过什么事吗?”
老头抬眼看她,镜片后的目光突然变得锐利:“你看见什么了?”
“我……我昨晚看到个黑影,还听到刮窗户的声音。”
老头放下手里的红线,沉默半晌才缓缓开口:“那棵老槐树下,三十年前埋过一个姑娘。”他的声音沙哑得像磨砂纸,“听说那姑娘长得好看,就是心思重,后来跟人吵了架,大半夜吊死在槐树上了。”
林晚秋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头顶:“那她……”
“埋在树下了。”老头拿起一把艾草塞进她手里,“拿着吧,辟邪。晚上千万关好后窗,别让她进来。”
回到37号,林晚秋把艾草挂在窗框上,可心里的不安却越来越强烈。她坐在桌前想画点东西转移注意力,笔尖在纸上勾勒出老槐树的轮廓时,却不由自主地添上了一个站在树下的黑影。画到那双眼睛时,笔尖突然顿住——纸上的黑影正微微歪着头,嘴角似乎向上弯起,露出一个诡异的笑容。
傍晚时分,天空飘起细雨。林晚秋拉上窗帘准备做饭,厨房的水龙头突然自己滴起水来,“嘀嗒,嘀嗒”,在寂静的屋里格外清晰。她走过去拧紧水龙头,转身的瞬间,眼角的余光瞥见水槽里映出一个模糊的影子。
那影子垂着长发,正从她身后缓缓靠近。
第二章:染血的嫁衣
雨下了整整三天,槐香里的青石板路被泡得油光锃亮,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林晚秋这几天都把自己关在屋里赶稿,可总觉得有双眼睛在暗处盯着她——晾在阳台的衣服会莫名掉在地上,画到一半的稿子上会出现奇怪的墨点,夜里总能听到若有若无的啜泣声。
“必须找点事做,不然要被逼疯了。”第四天清晨雨停后,林晚秋决定去档案馆查资料,顺便散散心。她锁门时发现门楣上的红灯笼不知何时掉了下来,摔在地上裂成两半,红色的绸缎被泥水浸得发黑。
档案馆在老城区的深处,是栋民国时期的红砖墙建筑。管理员是个戴金丝眼镜的老先生,听说林晚秋在研究本地民俗,热情地把她领到古籍阅览室。“我们这儿刚收了一批旧物件,是从槐香里拆迁的老房子里找到的,你或许会感兴趣。”
林晚秋跟着老先生来到库房,角落里堆着几个落满灰尘的木箱。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时,一股浓重的霉味混杂着淡淡的血腥味扑面而来。箱子里叠着一件暗红色的嫁衣,苏绣的凤凰图案已经发黑,领口和袖口的布料上还残留着暗褐色的污渍。
“这是……”林晚秋的手指刚碰到嫁衣的边缘,就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
“听说是民国年间的东西,”老先生推了推眼镜,“那户人家的小姐出嫁前突然疯了,穿着嫁衣在屋里上吊了。后来这房子几经易主,怪事不断,这次拆迁才把这些旧物收上来。”
林晚秋的心跳开始加速,她注意到嫁衣的下摆处绣着一朵小小的槐花,针脚细密,颜色却比其他地方更深,像是用血染成的。她拿出手机想拍照,屏幕却突然闪烁起来,画面里出现一片扭曲的红光,隐约能看到一个穿着嫁衣的人影在晃动。
“怎么了?”老先生察觉到她的异样。
“没、没事。”林晚秋慌忙收起手机,指尖还在微微发颤。她匆匆记下几个民俗典故,便借口身体不适离开了档案馆。
回到槐香里时,巷口围了一群人。林晚秋挤进去一看,只见昨天卖给她艾草的杂货铺老头躺在地上,脸色发青,双目圆睁,嘴角还残留着白沫。几个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正在抬担架,旁边的警察在做笔录。
“王大爷这是怎么了?”林晚秋拉住一个邻居问道。
“不知道啊,”邻居压低声音,“今早发现他倒在店门口,听说昨晚有人看到37号后窗亮着灯,还有女人的哭声……”
林晚秋的心猛地一沉,她昨晚确实没睡好,总觉得窗外有人影晃动。难道王大爷的死和那个黑影有关?她不敢再想下去,快步跑回37号,反锁房门后靠在门板上大口喘气。
夜幕降临时,屋里的怪事变本加厉。先是灯泡忽明忽暗,接着八仙桌的抽屉自己弹开,里面的杂物散落一地。林晚秋抱着膝盖缩在墙角,突然听到楼梯上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像是有人穿着高跟鞋在慢慢上楼。
脚步声在卧室门口停下,接着是轻轻的敲门声。林晚秋捂住嘴不敢出声,门外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幽幽怨怨的,像是在哭又像是在笑:“我的嫁衣……你看到我的嫁衣了吗?”
林晚秋吓得浑身发抖,她想起档案馆里那件染血的嫁衣,难道是它的主人找来了?敲门声越来越急,门板开始微微晃动,仿佛随时都会被撞开。她突然想起王大爷给的艾草,慌忙抓起床头的艾草束扔向门口。
敲门声戛然而止,门外的脚步声渐渐远去,楼梯 creak creak 作响,最后消失在楼下。林晚秋瘫坐在地上,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才敢起身。
第二天一早,林晚秋去警局提供线索,可警察只当她是惊吓过度产生的幻觉。她失魂落魄地走回槐香里,路过37号的后巷时,发现老槐树下多了一个新堆的土堆,土堆上放着一件暗红色的东西——正是档案馆里那件染血的嫁衣。
嫁衣被露水打湿,贴在泥土上,领口的污渍在晨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林晚秋刚要报警,却看到嫁衣的袖子动了动,仿佛有只无形的手正从里面伸出来。她吓得转身就跑,跑出巷口时回头望去,只见一个穿着嫁衣的人影正从土堆里慢慢坐起来,乌黑的长发遮住了脸,只有一双惨白的手露在外面,死死地抓着地面的泥土。
第三章:消失的门牌
王大爷的死像一块巨石投入槐香里平静的水面,巷子里的气氛变得愈发压抑。邻居们看林晚秋的眼神都带着异样,有人说她是灾星,自从她来了之后巷子里就没安生过;还有人偷偷在37号门口烧纸钱,灰烬被风吹得四处飘散。
林晚秋想过搬走,但民俗绘本的截稿日期临近,她已经没有时间重新找地方。更重要的是,她隐约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那个黑影、染血的嫁衣、王大爷的死,这些事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而答案或许就藏在槐香里的历史中。
她再次来到档案馆,这次直接找到了负责接收旧物的老先生。“张教授,我想看看37号以前的资料。”林晚秋开门见山。
张教授沉吟片刻,从档案柜里抽出一卷泛黄的卷宗:“这栋房子确实有点问题。民国时期它是一户姓沈的人家的宅院,沈家小姐就是穿那件嫁衣自杀的。后来这房子换过好几任主人,奇怪的是,住在这里的人要么突然搬走,要么就会遇到不测。”
卷宗里夹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栋气派的两层小楼,门楣上挂着“沈府”的牌匾,院子里的老槐树比现在矮得多。林晚秋注意到照片里的院墙角落有块模糊的门牌,上面的数字似乎不是“37”。
“这门牌……”
“哦,槐香里以前改过门牌号,”张教授解释道,“三十年前重新编号时,37号原来的位置应该是……”他翻到卷宗后面的地图,指着一个标记说,“这里,原来是14号。”
林晚秋的心猛地一跳,14这个数字让她想起了什么。她翻出手机里拍的37号门牌号照片,对比卷宗里的老地图,突然发现现在的37号其实是在原来14号和15号之间的位置,像是硬生生挤出来的一块地方。
“这怎么可能?”她喃喃自语。
“老城区的房子改建过很多次,门牌混乱也正常。”张教授没太在意,“对了,你上次看的那件嫁衣,我们发现衣角绣着个‘婉’字,应该是沈家小姐的名字。”
婉……林晚秋默念着这个名字,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画面:那天在档案馆看到手机屏幕里的红衣人影,似乎正对着她无声地说着什么。
回到槐香里,林晚秋特意留意了巷子里的门牌号。从1号数到36号都很正常,可到了36号后面,本该是37号的位置却空了一块,而她住的那栋小楼孤零零地立在旁边,门楣上的“37号”像是后来钉上去的,边缘还能看到旧钉子的痕迹。
“原来这里根本没有37号。”林晚秋倒吸一口凉气,她想起中介当时含糊其辞的态度,难道对方早就知道这里有问题?
傍晚时分,林晚秋在37号的地窖里发现了一个暗格。暗格里藏着一个积满灰尘的木盒,打开木盒,里面装着几本日记和一沓旧照片。照片上是个穿着旗袍的年轻女子,眉眼温婉,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梨涡——正是沈家小姐沈婉。
日记里记录着沈婉从豆蔻年华到出嫁前的生活。前面的字迹娟秀轻快,满是少女的憧憬;可到了最后几页,字迹变得潦草凌乱,墨渍晕染,透着浓浓的绝望。
“他说会回来娶我,可他走了三年,杳无音信。”
“父母逼我嫁给顾家少爷,可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