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崖边来客
青崖镇的雾,是活的。
寅时三刻,林砚舟的乌篷船刚泊进镇口的浅滩,那雾就从江面爬上来,像无数细白的丝线,缠上船头挂着的青竹帘。他抬手拨开帘上的雾珠,指尖触到一片冰凉,顺着竹纹往下滑,恰好接住从舱外飘进来的半片枯叶——是枫香树的叶子,边缘已经被秋霜染成了绛红色。
“客官,青崖镇到了。”撑船的老艄公哑着嗓子喊,声音在雾里散得七零八落,“这几日雾大,镇上的路不好走,您要是去‘望崖居’,顺着码头的青石板直走,见着那棵老槐树左拐便是。”
林砚舟点点头,弯腰拎起随身的紫檀木匣子。匣子沉甸甸的,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物,只有一本线装的《青崖风物志》,封皮已经被摩挲得发亮。他是三天前接到表兄沈砚山的信,信里只说“青崖镇出了些怪事,盼你速来”,落款日期是七日前,字迹潦草得像是仓促写就。
沈砚山是青崖镇唯一的西医,在镇东头开了家“存仁堂”,性子素来沉稳,若非出了天大的事,绝不会这样急着叫他来。林砚舟是个闲人,半生痴迷于破些乡野奇案、坊间秘闻,接到信便即刻动身,从苏州一路赶了过来。
踏上码头的青石板,雾更浓了。石板缝里冒出的青苔沾着露水,踩上去滑腻腻的。路两旁的屋子都隐在雾中,只露出黑黢黢的屋檐轮廓,偶尔有哪家的鸡啼声穿透雾霭,却听不出具体的方向。林砚舟按照老艄公的指引,顺着石板路往前走,走了约莫半盏茶的功夫,果然看见一棵粗壮的老槐树,树干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枝桠上挂着些不知谁家晒的玉米棒子,在雾里晃悠着,像一个个沉默的影子。
左拐后,路变得窄了些,尽头隐约可见一栋青砖灰瓦的小楼,门楣上挂着块木匾,上书“望崖居”三个楷书,字体遒劲,只是木匾边缘已经有些腐朽。这该是沈砚山信里提过的客栈,他说自己近来常住在这儿,方便照看镇西头的一桩“案子”。
林砚舟走上台阶,正要敲门,门板却“吱呀”一声自己开了。屋里飘出一股淡淡的煤烟味,混着草药的气息,昏黄的煤油灯在大堂深处摇曳,映出一个佝偻的身影。
“客官是打外头来的?”那人转过身,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脸上布满皱纹,眼睛却很亮,像浸在水里的黑琉璃,“要住店?”
“在下林砚舟,找沈砚山先生。”林砚舟道明来意。
老妇人听到“沈砚山”三个字,眼神几不可察地暗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平和:“沈先生啊,他昨日后晌就出去了,说是去镇西的‘落云崖’,到现在还没回来。”
“落云崖?”林砚舟皱眉,《青崖风物志》里提过这地方,说是青崖镇的尽头,崖壁陡峭,底下是滔滔江水,常年云雾缭绕,当地人都很少去,“他去那里做什么?”
“谁知道呢。”老妇人一边擦着桌子,一边叹着气,“这半个月来,沈先生天天往落云崖跑。自打‘那件事’出了,镇上的人都不敢靠近那儿,也就沈先生胆子大。”
“哪件事?”林砚舟追问。
老妇人放下抹布,朝门口看了一眼,像是怕被雾里的什么东西听见,压低了声音:“客官是外乡人,怕是不知道。半个月前,镇里的赵老爷,就在落云崖上失踪了。”
“失踪?”
“是啊。”老妇人点点头,声音压得更低了,“赵老爷是镇上的大善人,那天是他六十寿辰,中午还在府里摆了宴席,下午说要去落云崖上赏景,带着两个家丁,结果家丁在崖下的草坡上等了两个时辰,也没见他下来。后来全镇的人都去搜了,崖上崖下翻了个遍,连个人影都没找着,只在崖边的石头上,发现了他常戴的那顶黑呢子帽。”
林砚舟心里一动,沈砚山信里说的“怪事”,莫非就是这件?他刚要再问,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粗重的喘息,一个年轻后生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脸上满是惊慌,额头上还沾着些泥土。
“王婆婆!不好了!”后生扶着门框,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沈先生……沈先生在落云崖出事了!”
第二章 崖下疑踪
林砚舟跟着那后生往落云崖赶的时候,雾稍微散了些,能看清身前几步远的路。后生叫狗蛋,是沈砚山诊所里的学徒,早上按沈砚山的吩咐去望崖居送药,听王婆婆说沈砚山一夜未归,心里不安,就往落云崖跑,结果在崖边的石缝里,发现了沈砚山常穿的那件白大褂。
“沈先生昨天早上出门时,还跟我说,要是他傍晚没回诊所,就让我去落云崖找他。”狗蛋一边跑,一边带着哭腔说,“我以为他只是去采药,哪想到……哪想到会出事啊!”
落云崖比林砚舟想象中更险峻。崖顶是一片狭长的平台,铺着些碎石子,边缘长着几丛顽强的野草,被江风吹得东倒西歪。平台尽头是笔直的崖壁,往下望去,只见白茫茫的云雾翻滚,根本看不到江面,只能听见江水撞击岩石的轰鸣声,闷闷的,像藏在地下的惊雷。
狗蛋指着崖边一块凸起的巨石:“林先生,您看!沈先生的白大褂,就在那儿!”
林砚舟快步走过去,果然看见一件白色的大褂挂在石缝里,衣角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伸手将大褂取下来,布料冰凉,还沾着些露水,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像是装着什么东西。他伸手一摸,摸出一个小小的牛皮本子,封面印着“存仁堂”三个字,是沈砚山的出诊日志。
翻开日志,前几页都是些寻常的问诊记录,直到半个月前,也就是赵老爷失踪那天,字迹突然变得潦草起来:
“十月十三,晴。赵府寿宴,见赵老爷面色苍白,似有隐疾,欲问诊,被其以‘老毛病’推脱。午后,赵老爷携家丁往落云崖,戌时未归,家丁报官。同衙役往崖上搜寻,仅见黑呢帽一顶,帽檐有裂痕,似被硬物撞击。”
“十月十四,雾。再探落云崖,崖边草丛发现半枚铜扣,样式与赵老爷寿宴时所穿马褂上的扣子一致。铜扣旁有浅坑,似是重物落地所致。”
“十月十七,阴。赵府管家来报,赵老爷书房抽屉被撬,丢失账本一册。问其详情,支支吾吾,似有隐瞒。”
“十月二十,雾。有人见赵老爷失踪前一日,曾与镇西‘隆兴当铺’的老板周鹤亭在茶馆密谈,神色凝重。往当铺查探,周鹤亭称只是闲聊,言辞闪烁。”
日志写到十月二十,也就是昨天,就没了下文。最后一页只写了一句话,字迹歪歪扭扭,像是在极度慌乱中写下的:“崖下有光,不是月……”
“崖下有光?”林砚舟喃喃自语,抬头望向崖下的云雾。这落云崖常年被云雾笼罩,别说月光,就算是大晴天,阳光也很难穿透雾层照到崖下,沈砚山说的“光”,会是什么?
他蹲下身,仔细查看那块凸起的巨石。石头表面光滑,显然是被人常年踩踏所致,边缘处有几道新鲜的划痕,像是指甲抓挠留下的。巨石旁边的草丛里,散落着几棵被踩断的野草,草茎上还沾着一点褐色的污渍,林砚舟用指尖蘸了一点,放在鼻尖闻了闻,是碘酒的味道——沈砚山出诊时,总会在随身的药箱里备着碘酒。
“林先生,您说沈先生会不会……”狗蛋站在一旁,声音颤抖着,不敢说下去。
林砚舟没有回答,他站起身,沿着崖顶的平台慢慢走动,目光仔细扫过每一寸地面。平台不大,除了碎石和野草,没有其他特别的东西。走到平台西侧的角落时,他忽然停住了脚步——那里的碎石地上,有一串浅浅的脚印,脚印很小,不像是成年男子的,倒像是个女子的绣鞋踩出来的,而且脚印朝着崖边,却没有返回的痕迹。
“狗蛋,赵老爷失踪那天,除了他和两个家丁,还有别人去落云崖吗?”林砚舟问。
狗蛋愣了一下,仔细回想了片刻:“好像……有。我听衙役大哥说,那天傍晚搜山的时候,在崖下的草坡上,发现了一只女子的珠花,说是镇上‘锦绣阁’老板娘苏玉容常戴的样式。后来问苏老板娘,她说是前一天去崖下采草药,不小心丢的,可那天明明是赵老爷失踪的日子,她却说是前一天,大家都觉得奇怪,但也没证据说她撒谎。”
“苏玉容?”林砚舟将这个名字记在心里,又指了指地上的脚印,“你看这脚印,像是苏玉容的吗?”
狗蛋凑过去看了看,摇了摇头:“苏老板娘穿的绣鞋是三寸金莲,这脚印看起来比她的大一些,像是……像是穿男装靴子的女子?”
林砚舟皱了皱眉,刚要说话,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伴着清脆的铜铃声,穿透雾霭,朝着崖顶而来。很快,两个身穿青色衙役服的人出现在平台入口,为首的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面容黝黑,眼神锐利,腰间挎着一把腰刀,看到林砚舟,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快步走了过来。
“你是谁?在这里做什么?”汉子语气严肃,带着几分警惕。
“在下林砚舟,是沈砚山先生的表弟,接到他的信赶来的。”林砚舟拱了拱手,“听闻沈先生在此出事,特来查看。敢问阁下是?”
“在下张烈,是青崖镇的捕头。”张烈的目光在林砚舟身上扫了一圈,又落在他手里的白大褂和出诊日志上,“沈先生的事,狗蛋已经去衙门报了。我们正要过来搜查,你既然是沈先生的表弟,又是从苏州来的,想必就是那位擅长查案的林先生吧?沈先生之前在信里跟我提过你。”
林砚舟有些意外,没想到沈砚山还跟张烈提过自己。他点点头:“不敢当,只是略懂些查案的门道。沈先生失踪,恐怕和半个月前赵老爷的案子有关,不知张捕头能否给我讲讲当时的详情?”
张烈叹了口气,走到崖边,望着底下的云雾:“实不相瞒,这案子已经困住我们半个月了。赵老爷叫赵德昌,是镇上的大户,为人还算和善,就是性子有些孤僻,除了打理家业,平日里就
        青崖镇的雾,是活的。
寅时三刻,林砚舟的乌篷船刚泊进镇口的浅滩,那雾就从江面爬上来,像无数细白的丝线,缠上船头挂着的青竹帘。他抬手拨开帘上的雾珠,指尖触到一片冰凉,顺着竹纹往下滑,恰好接住从舱外飘进来的半片枯叶——是枫香树的叶子,边缘已经被秋霜染成了绛红色。
“客官,青崖镇到了。”撑船的老艄公哑着嗓子喊,声音在雾里散得七零八落,“这几日雾大,镇上的路不好走,您要是去‘望崖居’,顺着码头的青石板直走,见着那棵老槐树左拐便是。”
林砚舟点点头,弯腰拎起随身的紫檀木匣子。匣子沉甸甸的,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物,只有一本线装的《青崖风物志》,封皮已经被摩挲得发亮。他是三天前接到表兄沈砚山的信,信里只说“青崖镇出了些怪事,盼你速来”,落款日期是七日前,字迹潦草得像是仓促写就。
沈砚山是青崖镇唯一的西医,在镇东头开了家“存仁堂”,性子素来沉稳,若非出了天大的事,绝不会这样急着叫他来。林砚舟是个闲人,半生痴迷于破些乡野奇案、坊间秘闻,接到信便即刻动身,从苏州一路赶了过来。
踏上码头的青石板,雾更浓了。石板缝里冒出的青苔沾着露水,踩上去滑腻腻的。路两旁的屋子都隐在雾中,只露出黑黢黢的屋檐轮廓,偶尔有哪家的鸡啼声穿透雾霭,却听不出具体的方向。林砚舟按照老艄公的指引,顺着石板路往前走,走了约莫半盏茶的功夫,果然看见一棵粗壮的老槐树,树干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枝桠上挂着些不知谁家晒的玉米棒子,在雾里晃悠着,像一个个沉默的影子。
左拐后,路变得窄了些,尽头隐约可见一栋青砖灰瓦的小楼,门楣上挂着块木匾,上书“望崖居”三个楷书,字体遒劲,只是木匾边缘已经有些腐朽。这该是沈砚山信里提过的客栈,他说自己近来常住在这儿,方便照看镇西头的一桩“案子”。
林砚舟走上台阶,正要敲门,门板却“吱呀”一声自己开了。屋里飘出一股淡淡的煤烟味,混着草药的气息,昏黄的煤油灯在大堂深处摇曳,映出一个佝偻的身影。
“客官是打外头来的?”那人转过身,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脸上布满皱纹,眼睛却很亮,像浸在水里的黑琉璃,“要住店?”
“在下林砚舟,找沈砚山先生。”林砚舟道明来意。
老妇人听到“沈砚山”三个字,眼神几不可察地暗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平和:“沈先生啊,他昨日后晌就出去了,说是去镇西的‘落云崖’,到现在还没回来。”
“落云崖?”林砚舟皱眉,《青崖风物志》里提过这地方,说是青崖镇的尽头,崖壁陡峭,底下是滔滔江水,常年云雾缭绕,当地人都很少去,“他去那里做什么?”
“谁知道呢。”老妇人一边擦着桌子,一边叹着气,“这半个月来,沈先生天天往落云崖跑。自打‘那件事’出了,镇上的人都不敢靠近那儿,也就沈先生胆子大。”
“哪件事?”林砚舟追问。
老妇人放下抹布,朝门口看了一眼,像是怕被雾里的什么东西听见,压低了声音:“客官是外乡人,怕是不知道。半个月前,镇里的赵老爷,就在落云崖上失踪了。”
“失踪?”
“是啊。”老妇人点点头,声音压得更低了,“赵老爷是镇上的大善人,那天是他六十寿辰,中午还在府里摆了宴席,下午说要去落云崖上赏景,带着两个家丁,结果家丁在崖下的草坡上等了两个时辰,也没见他下来。后来全镇的人都去搜了,崖上崖下翻了个遍,连个人影都没找着,只在崖边的石头上,发现了他常戴的那顶黑呢子帽。”
林砚舟心里一动,沈砚山信里说的“怪事”,莫非就是这件?他刚要再问,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粗重的喘息,一个年轻后生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脸上满是惊慌,额头上还沾着些泥土。
“王婆婆!不好了!”后生扶着门框,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沈先生……沈先生在落云崖出事了!”
第二章 崖下疑踪
林砚舟跟着那后生往落云崖赶的时候,雾稍微散了些,能看清身前几步远的路。后生叫狗蛋,是沈砚山诊所里的学徒,早上按沈砚山的吩咐去望崖居送药,听王婆婆说沈砚山一夜未归,心里不安,就往落云崖跑,结果在崖边的石缝里,发现了沈砚山常穿的那件白大褂。
“沈先生昨天早上出门时,还跟我说,要是他傍晚没回诊所,就让我去落云崖找他。”狗蛋一边跑,一边带着哭腔说,“我以为他只是去采药,哪想到……哪想到会出事啊!”
落云崖比林砚舟想象中更险峻。崖顶是一片狭长的平台,铺着些碎石子,边缘长着几丛顽强的野草,被江风吹得东倒西歪。平台尽头是笔直的崖壁,往下望去,只见白茫茫的云雾翻滚,根本看不到江面,只能听见江水撞击岩石的轰鸣声,闷闷的,像藏在地下的惊雷。
狗蛋指着崖边一块凸起的巨石:“林先生,您看!沈先生的白大褂,就在那儿!”
林砚舟快步走过去,果然看见一件白色的大褂挂在石缝里,衣角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伸手将大褂取下来,布料冰凉,还沾着些露水,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像是装着什么东西。他伸手一摸,摸出一个小小的牛皮本子,封面印着“存仁堂”三个字,是沈砚山的出诊日志。
翻开日志,前几页都是些寻常的问诊记录,直到半个月前,也就是赵老爷失踪那天,字迹突然变得潦草起来:
“十月十三,晴。赵府寿宴,见赵老爷面色苍白,似有隐疾,欲问诊,被其以‘老毛病’推脱。午后,赵老爷携家丁往落云崖,戌时未归,家丁报官。同衙役往崖上搜寻,仅见黑呢帽一顶,帽檐有裂痕,似被硬物撞击。”
“十月十四,雾。再探落云崖,崖边草丛发现半枚铜扣,样式与赵老爷寿宴时所穿马褂上的扣子一致。铜扣旁有浅坑,似是重物落地所致。”
“十月十七,阴。赵府管家来报,赵老爷书房抽屉被撬,丢失账本一册。问其详情,支支吾吾,似有隐瞒。”
“十月二十,雾。有人见赵老爷失踪前一日,曾与镇西‘隆兴当铺’的老板周鹤亭在茶馆密谈,神色凝重。往当铺查探,周鹤亭称只是闲聊,言辞闪烁。”
日志写到十月二十,也就是昨天,就没了下文。最后一页只写了一句话,字迹歪歪扭扭,像是在极度慌乱中写下的:“崖下有光,不是月……”
“崖下有光?”林砚舟喃喃自语,抬头望向崖下的云雾。这落云崖常年被云雾笼罩,别说月光,就算是大晴天,阳光也很难穿透雾层照到崖下,沈砚山说的“光”,会是什么?
他蹲下身,仔细查看那块凸起的巨石。石头表面光滑,显然是被人常年踩踏所致,边缘处有几道新鲜的划痕,像是指甲抓挠留下的。巨石旁边的草丛里,散落着几棵被踩断的野草,草茎上还沾着一点褐色的污渍,林砚舟用指尖蘸了一点,放在鼻尖闻了闻,是碘酒的味道——沈砚山出诊时,总会在随身的药箱里备着碘酒。
“林先生,您说沈先生会不会……”狗蛋站在一旁,声音颤抖着,不敢说下去。
林砚舟没有回答,他站起身,沿着崖顶的平台慢慢走动,目光仔细扫过每一寸地面。平台不大,除了碎石和野草,没有其他特别的东西。走到平台西侧的角落时,他忽然停住了脚步——那里的碎石地上,有一串浅浅的脚印,脚印很小,不像是成年男子的,倒像是个女子的绣鞋踩出来的,而且脚印朝着崖边,却没有返回的痕迹。
“狗蛋,赵老爷失踪那天,除了他和两个家丁,还有别人去落云崖吗?”林砚舟问。
狗蛋愣了一下,仔细回想了片刻:“好像……有。我听衙役大哥说,那天傍晚搜山的时候,在崖下的草坡上,发现了一只女子的珠花,说是镇上‘锦绣阁’老板娘苏玉容常戴的样式。后来问苏老板娘,她说是前一天去崖下采草药,不小心丢的,可那天明明是赵老爷失踪的日子,她却说是前一天,大家都觉得奇怪,但也没证据说她撒谎。”
“苏玉容?”林砚舟将这个名字记在心里,又指了指地上的脚印,“你看这脚印,像是苏玉容的吗?”
狗蛋凑过去看了看,摇了摇头:“苏老板娘穿的绣鞋是三寸金莲,这脚印看起来比她的大一些,像是……像是穿男装靴子的女子?”
林砚舟皱了皱眉,刚要说话,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伴着清脆的铜铃声,穿透雾霭,朝着崖顶而来。很快,两个身穿青色衙役服的人出现在平台入口,为首的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面容黝黑,眼神锐利,腰间挎着一把腰刀,看到林砚舟,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快步走了过来。
“你是谁?在这里做什么?”汉子语气严肃,带着几分警惕。
“在下林砚舟,是沈砚山先生的表弟,接到他的信赶来的。”林砚舟拱了拱手,“听闻沈先生在此出事,特来查看。敢问阁下是?”
“在下张烈,是青崖镇的捕头。”张烈的目光在林砚舟身上扫了一圈,又落在他手里的白大褂和出诊日志上,“沈先生的事,狗蛋已经去衙门报了。我们正要过来搜查,你既然是沈先生的表弟,又是从苏州来的,想必就是那位擅长查案的林先生吧?沈先生之前在信里跟我提过你。”
林砚舟有些意外,没想到沈砚山还跟张烈提过自己。他点点头:“不敢当,只是略懂些查案的门道。沈先生失踪,恐怕和半个月前赵老爷的案子有关,不知张捕头能否给我讲讲当时的详情?”
张烈叹了口气,走到崖边,望着底下的云雾:“实不相瞒,这案子已经困住我们半个月了。赵老爷叫赵德昌,是镇上的大户,为人还算和善,就是性子有些孤僻,除了打理家业,平日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