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茶路笔记-《青娘的商业智慧》

  夜深,山风轻拂。青娘在木屋里点着一盏小小的油灯,灯光把桌面照得温暖而安静。她从茶箱里取出一本厚厚的册子,封面上写着三个字——\"茶路笔记\"。

  这不是普通的账本,而是她一路走来的思考、观察、试错与心得。她习惯在每一个重要节点写下自己的判断,再在实践中检验、修正。

  \"茶路,不是一条直线。\"她在第一页写下这句话,\"它绕过人的贪心,穿过山的阻隔,最终通向一杯干净的茶。\"

  二

  她翻开新的一页,写下今天的日期,然后画了一个简单的表格:

  日期 产地 海拔 天气 采摘标准 鲜叶重量 问题 改进

  六月初八 南坡沈家 780m 阴转小雨 一芽两叶 20斤 个别鱼叶 采收前再检

  六月初八 北坡赵家 650m 阴 老丛标准 15斤 叶色偏深 控制萎凋时间

  六月初八 西坡李家 720m 阴 一芽两叶 18斤 无 —

  她不是为了记而记,而是为了让每一次的经验可以被复制。她相信,标准不是写在墙上就够了,还要写进每一个人的日常。

  三

  她又写了一段\"验收日志\":

  \"今日验收共53斤。问题主要有二:一是鱼叶未剔净,二是鲜叶有日晒痕迹。解决办法:1. 采收前由组长统一示范;2. 鲜叶下树后立即入竹篮,覆盖湿布;3. 增设临时遮雨棚。\"

  她停了停,又加了一条:\"明日起,每组配备一名'标准员',专责剔叶与复检。\"

  四

  青娘合上笔记,吹灭油灯,准备休息。刚躺下,屋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她起身开门,见是沈行舟,肩上扛着一捆竹竿,手里还提着几张油布。

  \"你还没睡?\"青娘有些惊讶。

  \"睡不着。\"沈行舟笑了笑,\"想着明天可能下雨,就去山脚借了些竹竿和油布,打算搭个临时遮雨棚。\"

  青娘心中一暖:\"我刚在笔记里也写了这件事。\"

  \"你的笔记?\"沈行舟有些好奇,\"能给我看看吗?\"

  青娘点头,把他请进屋,重新点亮油灯,翻开笔记。沈行舟看得很认真,不时发出\"嗯\"的声音。

  \"你这笔迹,像是在画一条路。\"他看完,抬起头,\"一条从山里到城里的路。\"

  \"也是一条从想法到标准的路。\"青娘补充,\"路画清楚了,走的人就不会迷路。\"

  五

  第二天一早,天果然下起了小雨。青娘和沈行舟带着几个年轻人,在验收台旁边搭起了一个简易的遮雨棚。竹竿做骨架,油布做顶,四角压上石头,一个能挡雨又通风的小棚就搭好了。

  \"这样,鲜叶就不怕雨淋了。\"沈行舟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成果。

  \"也不怕太阳晒了。\"青娘补充,\"我们还要在旁边挖一条排水沟,防止积水。\"

  几个人分工合作,很快排水沟也挖好了。茶农们陆续到来,看到遮雨棚和排水沟,脸上都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青娘,你想得真周到。\"王婶说。

  \"不是我想得周到,是昨天的问题提醒了我。\"青娘微笑,\"我们每天都在学习。\"

  六

  验收开始前,青娘让每组的\"标准员\"站到前排,手里都拿着一个小竹篮。她示范如何快速剔叶:\"只做一件事——把鱼叶、病虫叶、老叶挑出来,其他不动。动作要快,心要稳。\"

  标准员们开始工作。青娘在一旁观察,发现他们的动作虽然还不够熟练,但比昨天快了许多。她知道,这就是笔记的力量——把昨天的问题变成今天的流程。

  七

  验收进行得很顺利。青娘发现,今天的鲜叶质量明显比昨天好。她在笔记里写下:

  \"改进见效:鱼叶比例下降,日晒叶基本杜绝。新增遮雨棚与排水沟有效。建议:将'标准员'制度固定下来,纳入组长考核。\"

  她抬头,看到沈行舟正拿着一个小本子,学着她的样子记录。他写得很慢,但很认真。

  \"你也开始记笔记了?\"青娘问。

  \"嗯。\"沈行舟有些不好意思,\"你说得对,路画清楚了,才不会迷路。\"

  八

  中午,雨停了。天空被洗得干干净净,阳光从云缝里洒下来,照得茶园一片明亮。青娘趁着休息,把昨天的预付记录整理了一下。

  \"今天下午,我们把'返利'的计算方式也写清楚。\"她对沈行舟说,\"不是等到月底才告诉大家,而是现在就让每个人知道,他们每多交一斤合格的茶,将来能多拿多少返利。\"

  \"好。\"沈行舟点头,\"我去把组长们叫来。\"

  九

  下午,青娘在遮雨棚下挂了一块小黑板,写下\"返利计算示例\":

  \"基准价:100文\/斤;

  返利档位:

  - 100斤 ≤ 月销量 < 200斤:返利2%

  - 200斤 ≤ 月销量 < 300斤:返利4%

  - 月销量 ≥ 300斤:返利6%

  示例:

  - 月交150斤:

  货款:150斤 x 100文 = 15,000文

  返利:15,000文 x 2% = 300文

  合计:15,300文

  - 月交300斤:

  货款:300斤 x 100文 = 30,000文

  返利:30,000文 x 6% = 1,800文

  合计:31,800文\"

  \"这只是示例。\"青娘解释,\"我们的基准价会每月初根据茶市行情调整,但返利比例不变。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按这个公式,算出自己的收入。\"

  茶农们围在黑板前,认真地看着、算着。有人小声地算着自己的情况,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样算,我要是每月交两百斤,就能多拿八百文?\"阿牛有些不敢相信。

  \"是的。\"青娘点头,\"前提是合格。不合格,不仅没有返利,还要扣减预付。\"

  \"那我得更用心了。\"阿牛郑重地点头。

  十

  傍晚,青娘又翻开笔记,写下今天的\"反思\":

  \"今日最大的收获,不是多收了多少斤茶,而是大家开始用'计算'代替'猜测'。当每个人都能算出自己的收入,他们就会主动维护标准。标准不是我给的,是他们自己算出来的。\"

  她合上笔记,抬头看见沈行舟正望着窗外发呆。

  \"在想什么?\"她问。

  \"再想回城的试茶会。\"沈行舟转过身,\"我在想,城里的客人会不会也像我们这样,认真地算一杯茶的价值。\"

  \"会的。\"青娘微笑,\"只要我们把每一步都做扎实,他们就会看到。\"

  十一

  夜深了,山里安静得只剩下虫鸣。青娘把笔记放进一个小木匣里,又在匣盖上写了四个字:\"以茶为本\"。

  她熄了灯,躺在床上,却没有立刻睡着。她的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这几天的画面——遮雨棚、排水沟、黑板上的公式、茶农们认真计算的样子……每一个细节,都让她更加坚定。

  \"路,确实画清楚了。\"她在心里说,\"接下来,就是一步步走下去。\"

  十二

  第二天一早,青娘和沈行舟一起去北坡。她想看看\"老丛标准\"执行得如何。刚到北坡,就看到赵老和几个茶农在茶行间忙碌。他们的动作比昨天熟练了许多,挑出来的茶样干净整齐。

  \"青娘,你来啦。\"赵老热情地打招呼,\"你看,我们按你说的做了。\"

  青娘接过茶样,满意地点头:\"很好。叶质厚实,无病虫叶,无老叶。这就是我想要的'老丛标准'。\"

  她在笔记里又添了一句:\"老丛标准可行,建议长期保留,并在明年春季扩种时参考此标准选苗。\"

  十三

  中午,青娘收到了陆砚的来信。信里说,城里的试茶会已经定在三日后,邀请了几位名士和资深茶客,还请了一位有名的评茶师。陆砚在信里问她,是否需要准备什么特别的东西。

  青娘看完信,对沈行舟说:\"我们后天回城。\"

  \"那山里的事?\"沈行舟问。

  \"交给周老和各位组长。\"青娘看向周老,\"周老,这里就拜托您了。\"

  \"放心去吧。\"周老微笑,\"有我在,标准就在。\"

  青娘笑了:\"有您在,我更放心。\"

  十四

  回城的前一天,青娘把\"茶路笔记\"交给了周老。

  \"这是我这几天的记录,您帮我照看。\"她说,\"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就按笔记里的方法解决。如果没有写,就按'品质第一'的原则处理。\"

  周老接过笔记,郑重地点头:\"我会的。\"

  青娘又把笔记的副本交给了沈行舟:\"你也拿着一份。我们在城里和山里,用同一本笔记说话。\"

  \"好。\"沈行舟接过,\"我们用同一本笔记说话。\"

  十五

  傍晚,青娘站在茶园的最高处。她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心中充满了感慨。她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并不容易,但她有信心走下去。

  \"茶路笔记,不只是我的。\"她在心里说,\"它属于每一个用心做茶的人。\"

  她转身下山,脚步坚定而有力。月光洒在她的身上,仿佛为她披上了一层银色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