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金陵的吴铭,并未立刻得到皇帝的召见。宫门递牌子后,便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这在他的预料之中,陛下此刻的心思,恐怕全在如何炮制胡惟庸这头庞然大物上,无暇顾及他这把刚刚归鞘的刀。
他乐得清闲,回到了阔别数月的伯爵府。
府邸依旧,但气氛却有些微妙。下人们恭敬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疏远和敬畏,显然他在北疆的“凶名”已然传开。徐妙锦早已接到消息,在二门处等候。数月不见,她清减了些许,眉眼间带着难以掩饰的担忧和牵挂,见到吴铭安然归来,眼圈瞬间就红了,却强忍着没有落泪,只是上前仔细打量他,目光最终落在他似乎已无大碍的肩头。
“回来就好。”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这四个字,却包含了无尽的情意。
吴铭心中一暖,握住她微凉的手:“嗯,回来了。让你担心了。”
回到内室,屏退左右,夫妻二人这才有机会细细叙话。吴铭将北疆经历删繁就简,略去最凶险的部分,大致说了一遍。徐妙锦听得心惊动魄,紧紧握着他的手,直到听完才长长松了口气。
“陛下让你回京等候,也不知是福是祸。”徐妙锦忧心忡忡,“如今京城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胡相虽称病,但其党羽仍在四处活动。夫君此次查案,怕是得罪了太多人。”
“无妨。”吴铭安慰她,“陛下既然让我回来,自有安排。我们静观其变即可。”他没有将朱元璋那句“另有任用”告诉徐妙锦,免得她更加担心。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吴铭归京的第三日,便有访客登门。来的不是旁人,竟是中书省的一位舍人,姓李,算是胡惟庸的门生之一。此人带着厚礼,言辞谦恭,只说久仰吴伯爷大名,特来拜会,绝口不提朝局政事,只聊些风花雪月、金石古玩。
吴铭心中冷笑,面上却虚与委蛇,收下礼物,说了些不着边际的闲话。那李舍人坐了片刻,便识趣地告辞。
此后数日,类似的拜访竟络绎不绝。有六部的中层官员,有江南籍的翰林清流,甚至还有几位看似不相干的勋贵子弟。有的明显是胡党前来试探拉拢,有的则可能是单纯的好奇或投机,还有的,则可能是某些势力派来观察他这个“变量”的。
吴铭一律以“伤病未愈,静心休养”为由,闭门谢客,所有礼物却都让管家登记造册,原封不动地收好——这些都是将来可能用得上的“证据”或“人情”。
徐妙锦对此颇为担忧:“这些人……怕是都没安好心。”
“跳梁小丑,不必理会。”吴铭淡淡道,“陛下不动,他们比我们更慌。”
果然,又过了几日,当胡惟庸称病不朝的消息越来越确凿,京城的气氛愈发诡异时,这些拜访便骤然减少了。仿佛所有人都收到了某种信号,开始蛰伏起来,静待那惊天动地的雷霆落下。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宁静中,宫里的旨意终于到了。
来的依然是一名面无表情的太监,没有圣旨,只有口谕。
“陛下口谕:吴铭明日辰时,武英殿见驾。”
简单直接,没有任何多余的字眼。
吴铭心中一震,立刻躬身:“臣领旨。”
送走太监,他深吸一口气。该来的,终于来了。这次面圣,将决定他未来的命运,甚至可能透露陛下对胡惟庸案最终的态度。
翌日辰时,吴铭换上朝服,准时来到武英殿外。
通报后,他被内侍引入殿中。朱元璋依旧坐在那堆如山高的奏章之后,似乎永远有批阅不完的公文。殿内光线有些昏暗,只有皇帝案前点着明亮的烛火,将他那张饱经风霜、不怒自威的脸映照得半明半暗。
“臣吴铭,叩见陛下。”吴铭依礼参拜。
朱元璋没有立刻叫他起来,也没有抬头,依旧慢条斯理地批阅着一份奏章,朱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
这种沉默的威压,比任何呵斥都更令人心悸。
良久,朱元璋才放下朱笔,抬起头,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吴铭身上。
“起来吧。”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
“谢陛下。”吴铭起身,垂手恭立。
“北边的差事,办得不错。”朱元璋开口,依旧是那口带着凤阳口音的官话,“账查清楚了,蛀虫也揪出来了,边军的风气,也能肃清一阵子。”
“臣愚钝,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方能不负圣望。”吴铭谨慎地回答。
“嗯。”朱元璋不置可否地哼了一声,话锋却陡然一转,“就是胆子忒大了点,什么都敢往上捅。就不怕把自己也填进去?”
这话意味深长,既像是责备,又像是试探。
吴铭心中一凛,知道关键时刻来了,躬身道:“臣只知道忠心王事,依律办案。所见所闻,据实奏报,乃是御史本分。至于其他,非臣所敢虑,亦非臣所应虑。”
他把“忠心王事”和“依律办案”摆在前面,强调自己是职责所在,同时暗示一切决断在于皇帝。
朱元璋盯着他看了片刻,忽然笑了笑,只是那笑容里没什么温度:“好个御史本分。咱就
        他乐得清闲,回到了阔别数月的伯爵府。
府邸依旧,但气氛却有些微妙。下人们恭敬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疏远和敬畏,显然他在北疆的“凶名”已然传开。徐妙锦早已接到消息,在二门处等候。数月不见,她清减了些许,眉眼间带着难以掩饰的担忧和牵挂,见到吴铭安然归来,眼圈瞬间就红了,却强忍着没有落泪,只是上前仔细打量他,目光最终落在他似乎已无大碍的肩头。
“回来就好。”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这四个字,却包含了无尽的情意。
吴铭心中一暖,握住她微凉的手:“嗯,回来了。让你担心了。”
回到内室,屏退左右,夫妻二人这才有机会细细叙话。吴铭将北疆经历删繁就简,略去最凶险的部分,大致说了一遍。徐妙锦听得心惊动魄,紧紧握着他的手,直到听完才长长松了口气。
“陛下让你回京等候,也不知是福是祸。”徐妙锦忧心忡忡,“如今京城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胡相虽称病,但其党羽仍在四处活动。夫君此次查案,怕是得罪了太多人。”
“无妨。”吴铭安慰她,“陛下既然让我回来,自有安排。我们静观其变即可。”他没有将朱元璋那句“另有任用”告诉徐妙锦,免得她更加担心。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吴铭归京的第三日,便有访客登门。来的不是旁人,竟是中书省的一位舍人,姓李,算是胡惟庸的门生之一。此人带着厚礼,言辞谦恭,只说久仰吴伯爷大名,特来拜会,绝口不提朝局政事,只聊些风花雪月、金石古玩。
吴铭心中冷笑,面上却虚与委蛇,收下礼物,说了些不着边际的闲话。那李舍人坐了片刻,便识趣地告辞。
此后数日,类似的拜访竟络绎不绝。有六部的中层官员,有江南籍的翰林清流,甚至还有几位看似不相干的勋贵子弟。有的明显是胡党前来试探拉拢,有的则可能是单纯的好奇或投机,还有的,则可能是某些势力派来观察他这个“变量”的。
吴铭一律以“伤病未愈,静心休养”为由,闭门谢客,所有礼物却都让管家登记造册,原封不动地收好——这些都是将来可能用得上的“证据”或“人情”。
徐妙锦对此颇为担忧:“这些人……怕是都没安好心。”
“跳梁小丑,不必理会。”吴铭淡淡道,“陛下不动,他们比我们更慌。”
果然,又过了几日,当胡惟庸称病不朝的消息越来越确凿,京城的气氛愈发诡异时,这些拜访便骤然减少了。仿佛所有人都收到了某种信号,开始蛰伏起来,静待那惊天动地的雷霆落下。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宁静中,宫里的旨意终于到了。
来的依然是一名面无表情的太监,没有圣旨,只有口谕。
“陛下口谕:吴铭明日辰时,武英殿见驾。”
简单直接,没有任何多余的字眼。
吴铭心中一震,立刻躬身:“臣领旨。”
送走太监,他深吸一口气。该来的,终于来了。这次面圣,将决定他未来的命运,甚至可能透露陛下对胡惟庸案最终的态度。
翌日辰时,吴铭换上朝服,准时来到武英殿外。
通报后,他被内侍引入殿中。朱元璋依旧坐在那堆如山高的奏章之后,似乎永远有批阅不完的公文。殿内光线有些昏暗,只有皇帝案前点着明亮的烛火,将他那张饱经风霜、不怒自威的脸映照得半明半暗。
“臣吴铭,叩见陛下。”吴铭依礼参拜。
朱元璋没有立刻叫他起来,也没有抬头,依旧慢条斯理地批阅着一份奏章,朱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
这种沉默的威压,比任何呵斥都更令人心悸。
良久,朱元璋才放下朱笔,抬起头,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吴铭身上。
“起来吧。”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
“谢陛下。”吴铭起身,垂手恭立。
“北边的差事,办得不错。”朱元璋开口,依旧是那口带着凤阳口音的官话,“账查清楚了,蛀虫也揪出来了,边军的风气,也能肃清一阵子。”
“臣愚钝,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方能不负圣望。”吴铭谨慎地回答。
“嗯。”朱元璋不置可否地哼了一声,话锋却陡然一转,“就是胆子忒大了点,什么都敢往上捅。就不怕把自己也填进去?”
这话意味深长,既像是责备,又像是试探。
吴铭心中一凛,知道关键时刻来了,躬身道:“臣只知道忠心王事,依律办案。所见所闻,据实奏报,乃是御史本分。至于其他,非臣所敢虑,亦非臣所应虑。”
他把“忠心王事”和“依律办案”摆在前面,强调自己是职责所在,同时暗示一切决断在于皇帝。
朱元璋盯着他看了片刻,忽然笑了笑,只是那笑容里没什么温度:“好个御史本分。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