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被耽误的好地名!-《天幕:帝王破防请各位陛下冷静!》

  嬴政看着“华夏获得高铁核心技术”的字幕,紧绷的眉头终于舒展

  语气里满是欣慰:“好!好一个‘各家所长为我所用’!终于不用再被他国技术卡脖子,还能实现自主创新,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才是强国该有的样子!”

  【“凭借着‘市场换技术’的精准布局,中国不仅整合了四国的高铁技术精华,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最终掌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从此,‘华夏高铁’不再是‘组装货’,而是成为了‘华夏制造’的国家名片,驶向全球。”】

  “国家名片!说得好!”

  朱棣看着视频里华夏高铁飞驰的画面,眼神里满是自豪,“我大明有郑和宝船扬威海外,后世有华夏高铁享誉全球,都是咱华夏的骄傲!”

  林远看着光屏里满是赞叹的古人们,笑着补充:“你们可别小看这‘自主知识产权’,”

  “有了它,中国高铁才能想建就建,还能出口到其他国家,真正做到‘中国技术,服务世界’。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当年铁道部那一场‘以退为进、以谋取胜’的谈判啊!”

  视频画面一转,解说声带着几分惋惜响起:“有些城市,明明藏着千年风华的古名

  却因改名失了韵味,成了‘改名失败’的典型。

  今天咱们就来盘点

  那些被‘耽误’的好地名。”

  此时,李白正与贺知章对坐饮酒,酒壶刚倾出半盏清酒,听到“古地名”三字

  他立马放下酒杯,眼睛亮了起来,笑道:“哦?地名也有‘成败’之说?某倒要听听,哪些古名被改得没了滋味。”

  贺知章也颔首:“地名藏着文脉,改得不好,可就丢了千年故事了。”

  【“首当其冲的,便是河北石家庄,它的古名,叫常山。

  提起常山,谁不会想到三国时期那声‘吾乃常山赵子龙’?

  常山在三国时便是要地,因赵云而名传天下,自带一股金戈铁马的豪情。

  可如今成了‘石家庄’

  试想一下:若赵子龙当年阵前喊的是‘我乃石家庄赵子龙’

  那股武将的英气,是不是瞬间少了大半?”】

  “石家庄赵子龙?”

  赵云正立在刘邦身后,听到这话,猛地一僵,手不自觉地按在剑柄上,打了个冷战

  他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便是“常山赵子龙”的名号,若换成“石家庄赵子龙”,别说阵前威慑敌军,怕是自己都觉得别扭。

  “这……这名字也太市井了!”

  他低声嘟囔,脸色有些发白,“某宁愿还叫常山,也不愿跟‘石家庄’扯上关系。”

  刘备看着赵云窘迫的模样,忍不住笑出声:“子龙莫急!不过是后世改名,你这‘常山赵子龙’的名号,早就刻在史书里了,改不了!”

  张飞也打趣:“要是当年你喊‘石家庄赵子龙’,怕是曹操得先笑场,哪还敢跟你对阵?”

  【“再看河南淇县,它的古名,是朝歌。

  朝歌啊,那可是3000多年前的商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当年商纣王虽失国,可朝歌的繁华,却在史书里藏了千年。

  如今成了‘淇县’,若非特意提起,谁还会想起,这小县城曾是当年的天下中心?”】

  “朝歌……”

  嬴政看着光屏里淇县的画面,眼神悠远,“朕也曾路过朝歌,那城郭的恢弘,至今还记得。”

  “如今改叫淇县,倒像把千年的文脉,都埋进了尘土里。”

  李斯也叹息:“地名是根,朝歌藏着商的历史,改了名,怕是连后人都忘了这里曾是商都。”

  朱元璋也点头:“就是怕丢了文脉。淇县改得不好,丢了老祖宗的故事啊。”

  【“还有内蒙古包头,它的古名,叫九原。

  古语有云‘九州之外,谓之九原’,九原在秦汉时便是北方重镇,三国时期的吕布,便是‘九原吕布’!

  吕布虽桀骜,可‘九原’二字,自带一股北方草原的苍劲,配他的勇武恰如其分。

  可如今成了‘包头’,若说‘包头吕布’,怎么听都像市井里的寻常汉子,没了半分‘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傲气。”】

  “包头吕布?”

  吕布本就因之前视频里“乌江自刎”的项羽而心绪不宁,听到这话,脸色瞬间阴沉下来,拳头攥得咯咯响

  他这辈子最在意“人中吕布”的名头,“九原”二字是他的出身印记,换成“包头”,简直是对他的羞辱。

  “荒谬!”

  他低喝一声,眼中闪过厉色

  “某乃九原吕布,不是什么包头吕布!这名字改得狗屁不通!”

  曹操看着吕布炸毛的模样,忍不住挑眉:“奉先,你也别恼,后世改名,又不是你能做主的。”

  “不过说真的,‘包头吕布’确实没‘九原吕布’听着威风。”

  吕布狠狠瞪了曹操一眼,却也没反驳,他心里也清楚,这话是实情。

  【“再说说山东临沂,它的古名,叫琅琊。

  琅琊因境内琅琊山得名,早在春秋时便是名地,后来的琅琊王氏

  更是撑起东晋半壁江山的望族,‘王与马,共天下’的故事,就从琅琊开始。

  ‘琅琊’二字,读着就有书卷气,藏着世家的风雅。

  可如今成了‘临沂’,虽也带水,却没了‘琅琊’那股千年沉淀的韵味。”】

  “琅琊改临沂?”

  李世民猛地皱紧眉头,端着茶杯的手顿在半空,语气里满是不满

  “胡闹!琅琊多好的名字!既有山水之灵,又有世家之风,改个‘临沂’,平白少了三分韵味!这改名的人,怕是没读过‘琅琊王氏’的故事!”

  房玄龄也附和:“陛下所言极是。”

  “琅琊是文脉之地,改了名,连带着当年琅琊王氏的风雅,都少了几分依托。”

  “后世若有人问‘琅琊在哪’,怕是没几个人知道,就是如今的临沂。”

  PS求波免费的小礼物,非常感谢各位观众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