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昌河制造厂-《大运送我重开军旅》

  1998年10月8日 江西景德镇

  叶修的吉普车在昌河飞机制造厂大门前急刹时,车头几乎撞上一辆正往外驶的微型面包车。

  那辆白色"昌河"面包车后窗上,"抗洪抢险模范单位"的红色贴纸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叶处长小心!这是我们厂的拳头产品!"前来接机的厂办主任老张笑着拉开车门,"去年卖了五万辆,利润全填给直升机车间买数控机床了!"

  在这股夹杂着航空煤油与油漆味的穿堂风中,叶修终于第一次看清了这座传奇工厂的全貌。

  他的目光首先被左侧那轰鸣作响的汽车生产线吸引。生产线旁,工人们忙碌地操作着各种机器,汽车零部件在传送带上不断流转,整个场面热火朝天。

  接着,他的视线转向右侧那戒备森严的航空器总装车间。车间门口设有门禁系统,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

  透过车间的大窗户,可以看到里面停放着几架尚未完工的飞机,工人们正专注地进行着组装工作。

  而在中间的篮球场上,几个工人正利用维修梯练习直升机旋翼的安装动作。

  老张领着叶修穿过装配区,叶修则迅速地在记事本上勾勒出这个三线工厂的独特生态。

  他用简洁的线条描绘出生产线、总装车间和篮球场的位置,以及工人们的工作场景。

  这个工厂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同的生产区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叶修对这个工厂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他相信在这里一定能挖掘到许多有趣的故事。

  "别看我们厂子土,当年可是用造面包车的钱养活了直升机!"

  老张拍着直-8机体上未干的防锈漆,"法国'超黄蜂'(SA321)的图纸消化了十五年,去年终于实现全国产化。"

  叶修指尖抚过铆钉——这里每一颗都比轰-6用的精致。

  车间尽头,三架正在组装的直-8A机身泛着冷光,舱门处可见新加装的"南斗"卫星导航天线。

  这种最大起飞重量13吨的中型直升机,将成为陆军航空兵跨江作战的核心装备。

  "抗洪时我们改装了六架。"总工程师指着墙上的照片:拆除武器的直-8吊运着巨型沙袋,在九江决口上空悬停。"可惜发动机功率不足,满载时..."

  突然响起的警报声打断谈话。厂区广播急促宣布:"02试飞台紧急情况!所有技术干部立即就位!"

  试飞场上,一架直-11原型机像喝醉的蜻蜓般剧烈摇摆。

  叶修通过望远镜看到,主旋翼桨毂处不断迸出蓝色火花。

  "传动轴过热!"试飞员的声音从塔台喇叭里炸响,"申请紧急迫降!"

  老张脸色煞白:"那是新型复合材料旋翼的验证机!"

  叶修已经冲向技术台。抢过通话器,他脱口而出:"立即切换备用润滑系统!打开所有散热风门!"——这是前世他在陆军航空兵学院进修时记下的直-11特情处置条例。

  飞机在离地三十米处突然稳住姿态,缓缓降落在标志圈内。

  叶修这才发现后背已经湿透。事后检查发现,法国进口的传动轴承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出现微米级变形,而国产替代件尚未通过耐久测试。

  "我们缺的从来不是设计图纸。"当晚的故障分析会上,满头白发的材料专家敲着黑板,"是这些。"

  他指向电子显微镜照片——轴承钢里的碳化物颗粒分布像散沙般杂乱。"同样配方,德国人就能做出均匀的..."

  会议室突然安静。叶修意识到,这或许比SAR面临的技术壁垒更可怕——基础工业的"毛细血管"。

  借着检修间隙,叶修系统梳理了我们直升机家底。在标着"机密"的统计表上,数字冷静得残酷:

  | 直-5 | 苏联米-4仿制 | 47架(逐步退役)| 活塞发动机功率不足,高原性能差 | 改装消防/救灾用途 |

  | 直-8 | 法国SA321国产化 | 12架 | 国产化率仅76%,关键轴承依赖进口 | 换装新型涡轴-6C发动机 |

  | 直-9| 法国SA365N引进组装 | 28架 | 价格昂贵(单价相当于30辆主战坦克) | 国产化攻关(哈飞负责) |

  | 直-11 | 自主研制(参考EC120)| 5架(试装) | 复合材料工艺不成熟,传动系统可靠性低 | 预研电传飞控系统 |

  | 米-17| 俄罗斯进口 | 18架 | 缺乏国产维修体系,出勤率不足60% | 联合建立大修线(昌河牵头) |

  "其实最缺的是这个。"

  深夜的车间里,机械师老周偷偷给叶修看他的"宝贝"——本泛黄的故障记录簿。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因缺少专用工具导致的维修事故:

  用活动扳手拧精密齿轮造成咬死、拿汽车刹车油暂代液压油引发密封圈膨胀...

  "苏联人给维护手册时,连螺丝刀扭矩都精确到0.1牛·米。"老周苦笑,"咱们当年用秤砣吊着扳手估摸着力矩。"

  叶修在报告里单独列出一章:《直升机后勤保障体系标准化建设亟待加强》。

  他特意附上那张老周用游标卡尺测量汽车皮带轮的照片——在缺乏航空级检测设备的年代,这些土办法支撑着东大旋翼机的飞行。

  离厂前,叶修被邀请试乘最新下线的"昌河王"面包车。驾驶座上的销售科长一脸自豪:"装了ABS和助力转向!出口非洲的版本还能选装空调!"

  当车子驶过直升机试飞台时,叶修突然喊停。

  他盯着窗外——几个工人正把面包车的电子仪表总成拆解下来,往某型直升机的航电试验台上接线。

  "别紧张,只是借用信号发生器。"陪同的工程师解释,"民品电子元件的环境适应性测试标准,比军标还严苛呢。"

  这个瞬间被叶修写进报告结尾:

  昌河厂"以民养军"模式证明,部分民用技术标准(如汽车电子可靠性)已超越军用规范。

  建议总装修订《军用电子设备通用规范》,吸纳民用产业链创新成果。

  回京的航班上,舷窗外云海翻腾。叶修想起直-11险情时,试飞员那句带着景德镇口音的无线电呼号:"昌河728,我要带她回家!"

  他忽然明白,航空工业最珍贵的或许不是某型装备,而是这种在面包车与直升机之间、在土办法与高精尖之间反复横跳的韧性。

  就像那架用汽车零件测试航电的老旧直-8——它的身影将很快被更先进的机型取代,但那些在极限条件下积累的经验,终将在某片未知的天空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