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万里长江-《大运送我重开军旅》

  总装作战值班室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九江段水位已超54年最高纪录,永安大堤出现管涌群!军委命令你部立即进入一级战备,新型SAR平台转应急救灾!运输机已从汉中西郊机场起飞,两小时后抵达你处!"

  叶修缓缓抬起头,原本阴沉的天空此刻已经被厚厚的乌云所笼罩,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黑色的帷幕所覆盖。

  突然间,豆大的雨点开始猛烈地砸落下来,打在跑道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色花朵。

  他的目光迅速转向正在接受祝贺的两位总工,然后毫不犹豫地转身,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冲向他们。

  当他靠近两位总工时,他压低了声音,语气急促地说道:“立刻组织技术保障组,飞机要执行紧急任务!”

  林总工听到这句话,眼睛猛地瞪得大大的,满脸惊愕地问道:“现在?可是标准测试流程还没有完成啊……”

  叶修根本没有给他解释的时间,他一把拽过林总工,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焦急:“九江大堤要垮了!中央防总需要这双‘眼睛’去监控千里江堤!”

  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话语,一道耀眼的闪电突然劈开了天际,紧接着是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暴雨如注般倾泻而下。

  机库内瞬间变得忙碌起来,技术员们冒着倾盆大雨,迅速推来了各种检测设备,争分夺秒地进行起飞前的复查工作。

  叶修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机腹那个造价堪比等重量黄金的雷达吊舱,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在这一瞬间,他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 603 所墙上的那句标语——“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

  运输机轰鸣的机舱里,叶修翻阅着刚收到的灾情简报。

  自六月起,长江流域持续暴雨,中下游水位全线超警戒。

  但真正致命的,是被称为"悬河"的九江段——因长期泥沙淤积,这里河床竟比城区高出3米!一旦决口,洪水将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叶处长,您看这个。"同行的技术参谋递过卫星电话,"防总最新通报。"

  传真纸上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叶修攥紧了拳头:

  7月26日:九江站水位23.03米,超历史最高0.83米

  7月28日:永安大堤发现直径1.5米管涌,2000官兵死守。

  "现在最危险的是这段。"参谋指向地图上九江至武汉的红色标记,"水文站被冲毁七个,我们失去了近200公里的实时监测能力。"

  叶修望向舷窗外翻滚的云海。他突然明白为何军委如此急切——在传统光学侦察因暴雨失效时,只有SAR能穿透云层,为抗洪大军点亮"天眼"。

  九江临时机场的跑道上,积水已经深达脚踝,仿佛整个机场都被浸泡在一片汪洋之中。

  就在这时,一架经过改装的轰6飞机,冒着倾盆大雨,艰难地降落在跑道上。

  等候多时的工程兵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迅速用沙袋围住了飞机的起落架,以确保飞机在积水的跑道上能够稳定停放。

  叶修从6爷上跳下,还没来得及站稳,雨水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瞬间浸透了他的常服。他顾不上这些,目光紧盯着远处的堤坝。

  在那堤坝上,数万官兵正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

  一辆辆卡车不断地将整吨重的石料投入决口,试图堵住那汹涌的洪水。

  "我是长江防总技术组的王磊!"突然,一名戴着眼镜的工程师,满脸焦急地拽住了叶修,"请你立刻带着设备去指挥所!情况非常紧急!"

  叶修没有丝毫犹豫,他提起设备,跟着王磊一路小跑,穿过积水的跑道,来到了临时指挥所。

  临时指挥所设在一辆重型卡车上,车内空间虽然不大,但十几块屏幕却将各处的险情展现得一清二楚。

  当SAR(合成孔径雷达)的首批图像传来时,满身泥浆的将军猛地拍了一下桌子,兴奋地喊道:"太好了!"

  只见屏幕上,微波成像清晰地标出了堤坝背水面的渗流带。这些用肉眼难以发现的"暗伤",正是溃堤的前兆。"报告!"操作员突然大喊,"D3区发现管涌群!坐标已传输至工兵旅!"

  叶修凑近屏幕,倒吸一口凉气。图像上,距主决口仅500米的堤坝内部,竟有六处管涌形成联通的暗河,而地表仅微微凹陷。若再晚发现几小时...

  "叶处长!"王工程师突然抓住他的手臂,"能调整雷达模式吗?我们需要监测洪峰主体移动速度!"

  技术团队立即投入战斗。在震耳欲聋的暴雨声中,叶修亲自调试干涉模式参数。

  当第二架次带回的数据经过处理后,大屏幕上竟呈现出惊心动魄的立体洪流图——

  通过多普勒效应测算出的流速矢量,清晰显示出洪峰将在12小时内冲击武汉!

  "快报告防总!"将军抓起红色电话,"建议立即启用荆江分洪区!"

  连续工作36小时后,叶修在机库角落靠着工具箱昏沉睡去。

  朦胧中,他听见技术员们的惊呼:"水位开始下降了!"

  摇摇晃晃走到指挥车前,新闻上正在播报长江汛情。

  "...长江第三次洪峰已安全通过武汉,九江决口成功合龙..."画面切换到彻夜奋战的官兵,他们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叶修抬头望向渐亮的天色。跑道尽头,那架满身泥水的轰6静静停放着,机腹雷达罩上不知被谁系了条红绸,在晨风中轻轻飘扬。

  他突然想起林总工送行时说的话:"这老家伙,总算又为国尽了一次忠。"

  保密电话再次震动。总部领导声音罕见地带着温度:

  "小叶,你们立大功了。SAR图像帮我们保住了三座重点城市,减灾效益超百亿。军委决定,加速该型号定型列装!"

  雨停了。初升的阳光穿透云层,照在跑道积水上映出粼粼金光。

  叶修摸出口袋里那张试飞合影——背景里的"六爷"雄姿英发。此刻他终于懂得,所谓"大国重器",不仅在于能摧毁什么,更在于能守护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