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踪的实习生
1.1 最后一次任务
2012年4月25日清晨,19岁的韩耀像往常一样搭乘公司班车,来到距离昆明市30公里外的晋宁县晋城镇工地。这个来自云南昭通镇雄县的年轻人,正在昆明一家岩土工程勘探公司实习。
韩耀的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普遍很好,认为他是个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工地上的重活累活,他总是默默承担,毫无怨言。这天早上8点半,工地负责人郭经理让韩耀回宿舍取两份文件。办公区和员工宿舍区挨在一起,从工地走到办公区大概需要20分钟左右。
韩耀爽快地答应了,转身离开。然而,这看似平常的一次任务,却成了他与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接触。上午10点,郭经理看了看表,发现韩耀还没有回来,便拨打他的手机,却发现对方已经关机。
中午回到工地吃饭时,郭经理询问其他同事,才得知韩耀在上午9点多已经取了文件返回。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郭经理立即带着几位工人在周边的树林、水塘寻找,还派人去了附近的网吧、旅馆,但都没有发现韩耀的踪迹。
1.2 绝望的母亲
当天晚上10点,韩耀的母亲成联艳接到了公司打来的电话,询问韩耀是否联系过家里。成联艳回答没有,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便匆匆挂断了。
第二天,成联艳放心不下,叫上五六位亲戚,忧心忡忡地踏上了前往晋宁县的寻亲路。到达工地后,成联艳向警方报了案,并拿着儿子的照片向周围的人打听。一位老人告诉她,在这条小路上失踪的人最少有五个,基本上都是青少年,失踪的地点都指向了一个叫做鑫云冷库的地方。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位老人提到,这些失踪案件已经发生了好几年,但当地警方一直没有重视。成联艳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她带着这些信息找到了当地报社。2012年5月3日,云南一家媒体刊登了一篇报道《小镇青年离奇走失,牵出连环失踪案》。
这篇报道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一些人看到报道后,联想起自家孩子失踪的经历,纷纷联系韩耀的家人。人们惊讶地发现,在这个仅有几万人口的小镇上,竟然发生了如此多的失踪案件。
1.3 可怕的发现
韩耀的家人发动亲戚朋友拿着寻人启事到处传,还在网上求助。他们沿着韩耀可能走过的路线仔细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在走访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共同点:所有失踪者最后出现的地点都集中在214省道和鑫云冷库附近。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失踪者中,除了一名八旬老人和37岁的男子,其余都是年龄在12岁到22岁之间的年轻人。从2005年5月至2012年4月,共有17人离奇失踪,尤其是在2012年5月前的8个月中,竟有6名青少年失踪,失踪地点在长约2公里、宽约0.5公里的长方形区域内。
韩耀的父母将这些失踪案件反馈给办案人员,得到的回复却极度敷衍。他们甚至被指责是在造谣生事。绝望的家长们联名上书至派出所,场面一度失控,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他们的录音被办案人员抢走并删除。
面对这种情况,韩耀的家人决定借助媒体和网络的力量发声。他们的努力终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昆明市警方成立了连环失踪案专案组,开始对这一系列案件进行深入调查。
二、恶魔的成长史
2.1 暴力家庭
1955年8月,张永明出生在云南省晋宁县晋城镇南门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张永明的父母过世得早,大哥早年到邻县做上门女婿,大姐嫁到外地,他和二哥一直没有来往,二哥死的时候,张永明甚至没去看一眼。
张永明的家庭环境充满了暴力和冲突。据村民描述,他的父母脾气都很暴躁,尤其是母亲,性格极其狂暴。村里的老人们称,张永明的母亲在解放前曾有过杀人经历。有一次,她与一个卖酒的发生争执,醉酒之后将对方杀死。由于当时案件侦破技术有限、证据不足,案件最终成为了一桩悬案。
张永明的二哥小名叫"能荣",年轻时也曾因杀人坐过牢。1980年,他在菜市场与邻居争吵时,用锄头击打对方头部,几乎把对方的整个头都给锄了下来。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对张永明的性格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扭曲的童年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张永明逐渐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他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周围的同学都对他敬而远之,甚至给他起了个"杀人魔后代"的绰号。
十四五岁时,张永明和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陆世荣一起玩耍。一天晚上,因为天色已晚,陆世荣的家又有些远,张永明便邀请他到自己家过夜。
然而,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却差点变成一场噩梦。半夜时分,张永明的父母被儿子房间里传来的惨叫声惊醒。他们赶紧起身查看,发现陆世荣被绑在床上,而张永明正拿着一把刀,准备向陆世荣砍去。
张永明的父母反应迅速,立刻出手制止,这才阻止了悲剧的发生。事后,陆世荣向警方揭露了张永明的罪行,但由于当时张永明还未成年,且陆世荣并未受到实质性伤害,张永明没有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只是被送进少管所教育了半年。
这次事件后,张永明的名声变得更差了。村民们对他指指点点,甚至故意破坏他家的东西。这让张永明心中充满了怨恨,他开始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扭曲的看法。
2.3 初次杀人
1979年,24岁的张永明犯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桩命案。被害人是16岁的杨树荣,他在晋宁县晋城镇广济村三节桥村居住。杨树荣是张永明在瓦窑场工作时认识的朋友,两人关系不错,经常一起出去玩。
一天晚上,张永明和杨树荣在距离南门村十公里外的一家小吃店吃宵夜。吃完饭后,两人一起离开,但不久后就分开了。张永明声称自己直接回家了,而杨树荣则独自离开。
半个月后,有人在南门村附近河边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具裸体男尸。尸体四肢扭曲,漂浮在河水与洞壁的交界处,已经高度腐烂。警方经过调查后确认,死者正是半个月前失踪的杨树荣。
杨树荣本身为外地务工人员,平日社交圈子并不广泛,也无结怨的仇家。因此,警方很快锁定其平日接触最多的好友,也是其同事的张永明为重要嫌疑人。
张永明被警方控制后,很快供认了自己的罪行。他承认是自己将杨树荣杀害,并企图毁尸灭迹。令人震惊的是,张永明的作案动机匪夷所思——他仅仅是因为对暴力的渴望与猎 S 人的兴奋感,而对昔日好友痛下杀手。
由于此事性质过于恶劣,引起了周边村民的极度恐慌,张永明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来,他在监狱中表现"良好",多次获得减刑,最终于1997年9月刑满释放,结束了18年零6个月的监禁生活。
三、重返人间的恶魔
3.1 平静的表象
1997年,张永明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家乡晋宁县晋城镇南门村。此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兄弟姐妹也都离开了村子,只剩下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地住在老宅里。
出狱后的张永明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暴躁易怒,而是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与人发生争执。他
        1.1 最后一次任务
2012年4月25日清晨,19岁的韩耀像往常一样搭乘公司班车,来到距离昆明市30公里外的晋宁县晋城镇工地。这个来自云南昭通镇雄县的年轻人,正在昆明一家岩土工程勘探公司实习。
韩耀的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普遍很好,认为他是个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工地上的重活累活,他总是默默承担,毫无怨言。这天早上8点半,工地负责人郭经理让韩耀回宿舍取两份文件。办公区和员工宿舍区挨在一起,从工地走到办公区大概需要20分钟左右。
韩耀爽快地答应了,转身离开。然而,这看似平常的一次任务,却成了他与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接触。上午10点,郭经理看了看表,发现韩耀还没有回来,便拨打他的手机,却发现对方已经关机。
中午回到工地吃饭时,郭经理询问其他同事,才得知韩耀在上午9点多已经取了文件返回。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郭经理立即带着几位工人在周边的树林、水塘寻找,还派人去了附近的网吧、旅馆,但都没有发现韩耀的踪迹。
1.2 绝望的母亲
当天晚上10点,韩耀的母亲成联艳接到了公司打来的电话,询问韩耀是否联系过家里。成联艳回答没有,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便匆匆挂断了。
第二天,成联艳放心不下,叫上五六位亲戚,忧心忡忡地踏上了前往晋宁县的寻亲路。到达工地后,成联艳向警方报了案,并拿着儿子的照片向周围的人打听。一位老人告诉她,在这条小路上失踪的人最少有五个,基本上都是青少年,失踪的地点都指向了一个叫做鑫云冷库的地方。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位老人提到,这些失踪案件已经发生了好几年,但当地警方一直没有重视。成联艳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她带着这些信息找到了当地报社。2012年5月3日,云南一家媒体刊登了一篇报道《小镇青年离奇走失,牵出连环失踪案》。
这篇报道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一些人看到报道后,联想起自家孩子失踪的经历,纷纷联系韩耀的家人。人们惊讶地发现,在这个仅有几万人口的小镇上,竟然发生了如此多的失踪案件。
1.3 可怕的发现
韩耀的家人发动亲戚朋友拿着寻人启事到处传,还在网上求助。他们沿着韩耀可能走过的路线仔细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在走访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共同点:所有失踪者最后出现的地点都集中在214省道和鑫云冷库附近。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失踪者中,除了一名八旬老人和37岁的男子,其余都是年龄在12岁到22岁之间的年轻人。从2005年5月至2012年4月,共有17人离奇失踪,尤其是在2012年5月前的8个月中,竟有6名青少年失踪,失踪地点在长约2公里、宽约0.5公里的长方形区域内。
韩耀的父母将这些失踪案件反馈给办案人员,得到的回复却极度敷衍。他们甚至被指责是在造谣生事。绝望的家长们联名上书至派出所,场面一度失控,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他们的录音被办案人员抢走并删除。
面对这种情况,韩耀的家人决定借助媒体和网络的力量发声。他们的努力终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昆明市警方成立了连环失踪案专案组,开始对这一系列案件进行深入调查。
二、恶魔的成长史
2.1 暴力家庭
1955年8月,张永明出生在云南省晋宁县晋城镇南门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张永明的父母过世得早,大哥早年到邻县做上门女婿,大姐嫁到外地,他和二哥一直没有来往,二哥死的时候,张永明甚至没去看一眼。
张永明的家庭环境充满了暴力和冲突。据村民描述,他的父母脾气都很暴躁,尤其是母亲,性格极其狂暴。村里的老人们称,张永明的母亲在解放前曾有过杀人经历。有一次,她与一个卖酒的发生争执,醉酒之后将对方杀死。由于当时案件侦破技术有限、证据不足,案件最终成为了一桩悬案。
张永明的二哥小名叫"能荣",年轻时也曾因杀人坐过牢。1980年,他在菜市场与邻居争吵时,用锄头击打对方头部,几乎把对方的整个头都给锄了下来。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对张永明的性格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扭曲的童年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张永明逐渐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他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周围的同学都对他敬而远之,甚至给他起了个"杀人魔后代"的绰号。
十四五岁时,张永明和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陆世荣一起玩耍。一天晚上,因为天色已晚,陆世荣的家又有些远,张永明便邀请他到自己家过夜。
然而,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却差点变成一场噩梦。半夜时分,张永明的父母被儿子房间里传来的惨叫声惊醒。他们赶紧起身查看,发现陆世荣被绑在床上,而张永明正拿着一把刀,准备向陆世荣砍去。
张永明的父母反应迅速,立刻出手制止,这才阻止了悲剧的发生。事后,陆世荣向警方揭露了张永明的罪行,但由于当时张永明还未成年,且陆世荣并未受到实质性伤害,张永明没有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只是被送进少管所教育了半年。
这次事件后,张永明的名声变得更差了。村民们对他指指点点,甚至故意破坏他家的东西。这让张永明心中充满了怨恨,他开始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扭曲的看法。
2.3 初次杀人
1979年,24岁的张永明犯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桩命案。被害人是16岁的杨树荣,他在晋宁县晋城镇广济村三节桥村居住。杨树荣是张永明在瓦窑场工作时认识的朋友,两人关系不错,经常一起出去玩。
一天晚上,张永明和杨树荣在距离南门村十公里外的一家小吃店吃宵夜。吃完饭后,两人一起离开,但不久后就分开了。张永明声称自己直接回家了,而杨树荣则独自离开。
半个月后,有人在南门村附近河边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具裸体男尸。尸体四肢扭曲,漂浮在河水与洞壁的交界处,已经高度腐烂。警方经过调查后确认,死者正是半个月前失踪的杨树荣。
杨树荣本身为外地务工人员,平日社交圈子并不广泛,也无结怨的仇家。因此,警方很快锁定其平日接触最多的好友,也是其同事的张永明为重要嫌疑人。
张永明被警方控制后,很快供认了自己的罪行。他承认是自己将杨树荣杀害,并企图毁尸灭迹。令人震惊的是,张永明的作案动机匪夷所思——他仅仅是因为对暴力的渴望与猎 S 人的兴奋感,而对昔日好友痛下杀手。
由于此事性质过于恶劣,引起了周边村民的极度恐慌,张永明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来,他在监狱中表现"良好",多次获得减刑,最终于1997年9月刑满释放,结束了18年零6个月的监禁生活。
三、重返人间的恶魔
3.1 平静的表象
1997年,张永明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家乡晋宁县晋城镇南门村。此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兄弟姐妹也都离开了村子,只剩下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地住在老宅里。
出狱后的张永明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暴躁易怒,而是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与人发生争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