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长江煤炭盗窃案-《大案要案详情录》

  一、消失的三百吨煤

  2022年11月10日凌晨三点,长江扬中段水域被浓得化不开的雾气笼罩。山东某物流公司的调度室里,沈先生盯着屏幕上四个突然变成灰色的光点,指节捏得发白。这四艘货船本该在两小时前抵达镇江港,此刻AIS信号却像被浓雾吞噬般消失了,卫星电话拨过去,只有一片忙音。

  清晨七点,雾气稍散,货船终于重新出现在监控里,缓缓驶入港口。但当沈先生赶到码头核对 cargo 时,铁锹插入煤堆的瞬间,他心里的寒意比江风更甚——四艘船的煤炭总量,比出发时少了整整300吨。

  "不可能是正常损耗。"沈先生扯着码头负责人的胳膊,声音发颤,"合同里写死了损耗率不超过3%,这都快10%了!"更让他毛骨悚然的是,船员们异口同声说"夜里机器故障停了两小时",但船体检查单上,所有设备都显示正常。

  报警电话打进长江航运公安局镇江分局时,刑侦支队的李警官正在吃早饭。"300吨煤,市价35万。"他放下油条,指尖在地图上点出扬中夹江的位置,"这片水域是三不管地带,暗滩多,常年有雾。"

  第一批勘查人员登上货船时,发现了三个反常之处:驾驶舱的监控硬盘被格式化,货舱封签断裂处切口整齐,像是被专业工具剪断,而甲板角落的排水口里,卡着半片蓝色塑料——那是小型驳船常用的篷布碎片。

  "不是单独作案。"李警官蹲在甲板上,用镊子夹起塑料碎片对着光看,"能在两小时内转移300吨煤,至少需要三艘驳船,一台移动吊机,还有人配合切断信号。"

  二、幽灵驳船

  调取沿线监控的警员在机房里熬了三个通宵。11月9日晚十点十五分,监控画面被浓雾切割得支离破碎,但仍能看到四艘货船在扬中夹江一处无名浅滩停靠。十分钟后,三个模糊的黑影从雾里钻出来,靠上货船船尾。

  "放大这里。"李警官指着画面角落,那里有一盏忽明忽暗的灯,"是驳船的导航灯,改装过,功率比正常的小一半。"

  顺着这缕灯光,警方在丹阳某码头的监控里找到了线索。11月8日下午,一艘没有船号的蓝色驳船在这里加油,加油工回忆,船上的人"说话带安徽口音,买了四桶柴油,还问哪里能修吊机"。更关键的是,加油工记得船主付账时,用的是一张边缘磨损的百元钞票,编号开头是HD73。

  与此同时,对货船船员的询问陷入僵局。四个船员一口咬定"机器故障",但当警官问"故障时谁在驾驶室",四人的回答出现了微妙的偏差——两人说船长在,两人说大副在。

  "突破口在封签上。"技术科的老张拿着放大镜观察断裂的封签,"这种铅封需要专用工具才能切断再复原,市面上不好买。"他比对了全国近五年的同类盗窃案,发现2019年安徽马鞍山曾发生过类似案件,作案团伙使用的封签工具,与这次的切口痕迹高度吻合。

  11月15日,一个名叫马某兵的安徽籍男子进入警方视线。他有三次盗窃前科,2021年刑满释放后,在镇江租了个仓库,而仓库的位置,距离丹阳码头只有十五公里。更可疑的是,马某兵的银行账户在11月10日凌晨有三笔现金存入,总额12万,汇款地点是镇江一家农村信用社——那家信用社的监控里,存钱的人戴着口罩,但露出的手腕上有块褪色的纹身,图案和马鞍山案犯的纹身高度相似。

  三、链条

  对马某兵的监视持续了二十天。警方发现他每周三下午都会去镇江某茶馆,和一个穿黑色夹克的男人见面。夹克男每次都提着一个黑色布袋,离开时布袋是空的。

  12月5日,警方在茶馆外将两人当场抓获。布袋里是五沓现金,共50万,而夹克男正是其中一艘货船的船长王某超。审讯室里,王某超只扛了四个小时就崩溃了——他交代,马某兵从2022年3月就开始联系他,说"有办法让损耗变多"。

  "第一次是在安徽铜陵。"王某超的声音发飘,"马某兵让我在指定水域停一小时,他派驳船来'扫仓',给了我3万块。"所谓的"扫仓",就是用小型吊机将货舱底部的煤炭转移到驳船,每次能偷30吨左右。

  随着王某超的招供,一个涉及42人的犯罪链条逐渐清晰。马某兵负责联系货船船长和销赃渠道,他的两个同乡张氏兄弟负责调度驳船和吊机,还有31名货船船员作为"内应",在运输途中配合停船、断电、伪造航行记录。

  "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李警官翻着审讯记录,"每次盗窃的量控制在合同损耗率的三倍以内,这样货主即使发现异常,也很难取证。"为了让"损耗"显得更真实,他们甚至会故意在甲板上撒些煤渣,制造"运输泄漏"的假象。

  最让人咋舌的是他们的销赃网络。马某兵将偷来的煤炭以市场价七折卖给李某——一个在常州开煤场的老板,李某再掺进正规煤炭里,卖给周边的小型发电厂。警方在李某的煤场查扣的账本显示,从2022年3月到11月,他们共倒卖煤炭2690吨,非法获利44.3万元。

  "李某的煤场有个暗秤。"参与抓捕的民警回忆,"表面上用正规地磅,实际上在地下埋了个遥控装置,能让称重结果少10%。"这个装置是马某兵找人改装的,每次使用后,李某都会给马某兵5000元"设备维护费"。

  四、雾中抓捕

  收网行动定在12月20日凌晨。这天长江流域预报有大雾,正是团伙惯常作案的时机。600名警力分成23个小组,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北三省的13个码头和仓库。

  李警官负责抓捕马某兵的核心据点——镇江某废弃码头。凌晨两点,雾气浓得像牛奶,他带着队员摸到码头值班室窗外,听见里面在算账。"这次湖北的船装的是焦粉,纯度高,能多卖两万。"是马某兵的声音。

  破门的瞬间,马某兵正往铁皮柜里塞账本,柜门上还贴着张简易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十几个长江沿线的"安全停靠点"。张氏兄弟试图从后窗跳江逃跑,被埋伏的警员摁在泥里,嘴里还骂着"这雾怎么不更大点"。

  与此同时,安徽马鞍山的抓捕组遇到了麻烦。目标仓库的门锁是特制的,液压钳剪了三次才打开。等冲进去,发现地上铺着塑料布,墙角堆着十几个空编织袋,袋口残留的黑色粉末经检测是焦炭——正是11月从湖北黄冈货船被盗的物资。

  最远的抓捕组在湖北黄冈的一艘货船上。当警员登上船时,船员们正在往驳船上吊煤,吊机的钢丝绳上还挂着个计时器,显示"已作业47分钟"。"还差13分钟就能装满。"一个船员下意识地说,随即瘫坐在甲板上。

  这场横跨三省的抓捕行动持续了七个小时,共抓获42人,查扣涉案船舶18艘,吊机7台,被盗煤炭、焦粉等物资2400余吨。在马某兵的手机里,警方发现了更惊人的东西——一个加密相册,里面是31名合作船员的身份证照片和家庭住址,备注着"可合作需加钱新手"等字样。

  五、账本里的秘密

  审讯室的灯光惨白,照在马某兵布满皱纹的脸上。他起初拒不承认,直到李警官把账本拍在桌上——那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次盗窃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分赃金额。

  "第一次是2022年3月,在安徽芜湖。"马某兵的声音越来越低,"我以前在船上当过大副,知道哪里的监控有死角。"他出狱后发现,很多货船为了省油,会关闭部分监控,这让他动了歪心思。

  张氏兄弟负责的驳船是改装过的。"把货舱加高了30公分,能多装5吨。"弟弟张某交代,"还在船底装了个暗格,遇到检查就把煤藏进去。"他们的吊机也是特制的,折叠起来像个普通的铁架子,展开后能伸到货船的货舱里。

  最关键的"内应"是货船船员。王某超说,马某兵会先打听船员的工资,"要是月薪低于八千,基本一找一个准"。每次作案后,船员能分到总赃款的30%,"比跑一趟船挣得多"。为了防止船员反悔,马某兵还会录下他们的作案过程,"不听话就发给船公司"。

  在李某的煤场,警方找到了更隐蔽的操作。他有两个账本,明账记着正规交易,暗账则记录着赃物的流向。"最好卖的是焦粉,钢厂收的时候不细看。"李某交代,他会把赃物和正规物资按1:3的比例混合,"颜色差不多,没人能看出来"。

  让警方震惊的是,这个团伙甚至有"应急预案"。一旦某个码头加强巡查,马某兵就会给合作船员发暗号——"江面起风了",意思是暂停作案。他们还会定期"团建",在镇江某饭店聚餐,表面上是"船运交流会",实际上是分配下阶段的作案目标。

  六、失物返还

  2023年3月15日,镇江港举行了赃物返还仪式。沈先生看着一船船煤炭被运回,眼圈泛红。"这些煤够我们工厂用一个月。"他给警方送的锦旗上,"追赃挽损"四个字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

  返还的不仅是煤炭。在湖北黄冈,一家化工企业的负责人领回了被盗的200吨焦粉,他攥着检测报告说:"幸好追回来了,这批货要是流入市场,不知道会造出多少不合格的产品。"

  涉案人员的判决陆续下来。马某兵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50万元;张氏兄弟各判十二年,罚金40万元;李某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三年三个月,罚金20万元。31名船员中,12人被判缓刑,19人因情节较轻,处罚金后取保候审。

  在法院的判决书里,有段细节令人唏嘘:马某兵的儿子正在读大学,他每次作案后,都会往儿子的银行卡里存5000元,备注"生活费"。而张氏兄弟的驳船,原本是打算用来搞合法运输的,"就是觉得来钱太慢"。

  案件告破后,李警官去了趟长江边。江面上雾已经散了,货船来来往往,AIS信号在监控屏幕上连成一条发光的线。他想起马某兵说的最后一句话:"那些船,晚上看起来就像漂在水上的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