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清穿21-《综影视子鱼的快穿之旅》

  太子看着胤褆离开的背影,再看看自己面前的纸张。

  他脑中闪过无数的念头,最后,还是带着东西去了乾清宫。

  趁着时间还早,还是别让此事过夜的好。

  等康熙看着太子熟悉的请安姿势,再看看由他呈送上来的纸,一时之间,心底生出莫名的感觉。

  好像,上一次进献玻璃方子,胤礽也是这样的情况。

  也因为那次,让康熙知晓了太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打江山?

  他还真敢想!

  不过,康熙在心底,也是欣慰自己儿子有这样的野心和冲劲的。

  不过,在本心上来说,康熙是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去打拼一个江山的。

  别的不说,就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连康熙自己都无法保证安全。

  刀剑无眼,看可不是说说的。

  太子作为一国储君,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康熙是不会让太子去冒险的。

  也因为太子的那番言论,让康熙意识到,不是太子需要这个储君之位。

  而是……他需要太子,大清需要太子。

  太子不光代表了胤礽,也代表着一种身份和声音。

  大清在他的统治下,确实是安稳不少。

  可是,康熙也不会自负的以为,此时的大清就是盛世太平。

  他经受不住儿子远离的不安,大清也经不起储君待定的不稳。

  在康熙设想过种种情况后,倒是没有了之前对太子的各种要求和严防死守。

  至少,他不能让太子在有了异心之后,还要面对被人随时监视的生活环境。

  到那时,便是他将皇位拱手送上,怕是早已心寒的太子都无心留在大清。

  那样的局面,才是康熙所不想看到的。

  也就是想清楚这一点后,康熙对于太子搬宫出去住的决定有多么肯定。

  还好!

  还好有胤褆那小子点明毓庆宫太小的事实,也顺势让他说出让太子出宫建太子府。

  毓庆宫,到底是紫禁城的一部分。

  胤礽虽为太子,可也受制于他的管制。

  可一旦搬出宫去住,胤礽的受限范围就小了很多。

  而他想做的事,也会顺利的多。

  他想要过的生活,也不再需要考虑宫里的各位主子。

  毕竟,太子的一应用度,比肩康熙。

  甚至,有些东西康熙自己都不舍得用,却很舍得赐给太子。

  之前康熙还不觉得有什么,他认为自己那样做,完全是疼爱太子的一种表现。

  当然,其中也有给太子造势的因素在。

  毕竟,太子嘛,事关国体。

  可有些时候,恩赐,也会成为致命的毒药。

  他曾经所放任的那些行为,在未来都会成为群臣攻讦太子的理由。

  甚至,也会是他为太子治罪的把柄。

  即便,这大多数的理由,都有他自己的默许和促成。

  更或者说,是经由康熙一手造就的。

  可是,皇帝是没有错的。

  即便是错了,也是别人的错。

  康熙之前似乎也意识到了,才会想着抬起胤褆与太子对战。

  可惜,胤褆不是个好的磨刀石。

  不,或者说,一开始,胤褆就是被康熙的那点父爱给刺激的。

  只是这刺激的能效不大,没能持续多久,胤褆自己就清醒了。

  即便后来明珠等多方势力言语激励,惠妃想以母族的势力助力胤褆与胤礽一争……

  可胤褆就像是泄了气的肚皮,没一点冲劲。

  这孩子摆烂的彻底,即便他一直被康熙压着在上书房读书,即便到现在都不曾有领取过什么差事。

  可他还是我行我素的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比什么都知足。

  至于胤礽,在没有了胤褆的刺激后,胤礽也不似之前那般紧绷。

  至少,他现在的状态看着,更游刃有余些。

  康熙给太子安排的差事,他也都会办好。

  若是没差事可干,也不会跟之前一样用功。

  整日将心力放在朝政上,将自己给绷成一根弦。

  这样的太子,让康熙有些新奇,却也更加看好现在的胤礽。

  之前康熙与太子之间若有若无的矛盾,似乎在太子的四两拨千斤的态度中,转化为淡然。

  也就在这时,康熙才真正意识到,太子已经长成,不再需要什么磨刀石去磨去自身棱角。

  太子自己,就可以将自己身上的各种优缺点进行调配。

  至少,只要他想,就可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哪怕……那个人是康熙自己,也不例外!

  可康熙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儿子,怎么感觉,这孩子比之前还要自若?

  礼节什么的,太子一直表现的很完美。

  可现在,在完美之上,康熙又隐隐感觉到了另一种恣意?

  是的,就是恣意。

  怀着疑惑的心情,康熙打开了胤礽进献的纸张。

  这比折子更加直白且没规矩的纸,要是放在平日里,康熙指定会多念叨胤礽几句。

  至少,上奏的信息,该有个样子才是。

  可现在,看着纸张里写的东西,康熙心里又震惊了。

  他没想到,这样的东西,胤礽还会给出第二份。

  不过,康熙看着太子这熟悉的套路,心里也打起了鼓。

  他也没心情跟太子绕弯子,直言道:“说吧,你这又是从哪得来的?”

  胤礽的能力,康熙自是认可的。

  可是,康熙也清楚胤礽于这些东西,并不精通。

  至于他的那些手下,康熙不觉得有人有这样的能力。

  若真有,报效他这个皇帝,可比还是太子的胤礽要来的有效果的多。

  至少,康熙想要嘉奖一个人,不用考虑太多。

  而太子要是想抬举手下,首先要过的,就是康熙这关。

  康熙要是不同意,即便太子有心,也没有办法。

  或许太子有,可他敢因为一个优秀的手下,去与自己的皇父生出嫌隙?

  选择……不言而喻!

  康熙心中的笃定,让他看向太子时,也心生好奇。

  结果,还不等康熙在心里阴谋论呢,就听到太子跟竹筒倒豆子似的,直接将今日胤褆去他府上的事给抖落了个干净。

  别的不提,康熙也在心里好奇,这胤褆怎么有这么多的主意?

  而且,这两次都没有想过来找他这个皇阿玛!

  这一点,不得不让康熙重视。

  至于胤褆去找太子的事,若是之前,康熙还会想着这大皇子胤褆会不会与太子合谋什么……

  可现在,面对一个有心想去打拼一个江山的太子,康熙觉得,就算是两人合谋了什么,也是对外。

  至少,现在他们两人都对大清江山没什么想法。

  至于别的皇子,不管表面伪装的再怎么完美,康熙作为帝王,还是能够探查出他们心里的那些小心思。

  只可惜,时间不足,他们这些皇子都被压在上书房读书。

  与朝堂上,也没有半点作用。

  就算是有母族势力,暂时也起不了作用。

  这大清的江山,本来是一只大虎带着一只幼虎在巡视山林。

  结果,这幼虎长大了,不想在自家山头里玩闹,非要去别的山林里闯荡。

  康熙心里为可以独占山林而松了一口气时,也会担心自家那只幼虎。

  至于别的小崽,康熙就没什么心情去想了。

  眼神复杂的看了胤礽半响,康熙这才呐呐开口道:“这胤褆……最近是不是太亲近你了?”

  什么好事都想着太子,这若是换了旁人,康熙指定会想胤褆是不是想勾结官员?

  可这是给太子送好处,康熙眼神微妙的同时,也在想,胤褆是什么时候对胤礽改观的?

  自小,这两兄弟就有些不对付。

  可康熙没有想到,自己还有看到两个儿子握手言和的一面。

  “亲近?”

  这个词放在他和大哥身上好吗?

  胤礽嘴角抽抽,想起每次大哥来太子府的样子,可不似与自己兄弟亲近的样子。

  至少,不是太子以为的那种兄友弟恭的亲近。

  更像是……可以交付后背的那种信任……

  是这样吗?

  若是今日皇阿玛没提,胤礽自己也不会去想。

  可现在仔细一想,胤礽心里,竟然很笃定这样的想法。

  至少,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他是可以放心将自己的后辈交由大哥守护。

  想着,胤礽脸上的笑,更真实了些。

  “可能……是有一点吧?”

  之前听大哥与他亲近,胤礽自己也觉得听着别扭。

  可等想清楚后,他就觉得这亲近二字,透着比血缘更加紧密的牵绊。

  好像……他与胤褆之间,也可以用上亲情二字。

  看着胤礽脸上的变化,康熙真心觉得,这孩子,比之前讲究事事完美的太子,更加有生气。

  似乎,太子越来越好,他就更加不舍得放手让太子出去闯荡。

  打江山什么的,还是算了。

  心底再次否决了这个想法的康熙,看着太子,没将心里的打算给说出来。

  毕竟,只要他这个皇帝不开口,太子就没有理由离开大清。

  打江山的第一步,康熙就先给太子堵了。

  康熙指了指放在案桌上的纸张,问道:“胤褆这小子,现在也学会了耍滑头。他自己没本事办,就去找你这个太子。”

  说完,康熙顿了顿,继而又说道:“你也是,明明自己有能力去达成你大哥的要求,可偏偏来麻烦朕。怎么,是看朕的政事还不够多,需要时时刻刻为你兄弟二人操心?”

  太子对于皇阿玛的说教,没放在心上。

  今日他若是不来找皇阿玛说清楚,只怕对方才会在心里多想。

  胤礽一脸坦然道:“儿子们……确实是不够省心。”

  这话,直接将所有皇子都包含在内。

  总不能,他与大哥在这里受着,其他皇子不被皇阿玛惦记吧?

  “你啊你……”

  康熙无奈,对于太子直接认下的态度,只能就此作罢。

  隔空点了点胤礽,康熙这才正色道:“既然这现成的方子有了,朕会安排人去实验。

  只要结果是好的,你与胤褆,朕都会记一功!”

  此次的水泥和钢筋方子,并不适合交给市场。

  也就是说,这东西,得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

  这些东西,对于大清的建设,有着显着效果。

  康熙不觉得,在一拥有这样的利器,就该直接对百姓公布其奥秘。

  至少,他得利用这些东西,将大清的基本脉络给构建完整。

  至于之后,他倒是可以出售成品给民间,加快百姓基建的速度。

  其实,在来之前,胤礽就有想过这水泥和钢筋方子会被如何安排?

  身为储君的胤礽,在还没有下定决心之前,他所想的,还是大清的利弊。

  当有一项或者是多项利于大清发展的举措,胤礽也会想着优先国家的基础作为出发点。

  皇阿玛的安排,与胤礽的想法不谋而合。

  甚至,是他一早就设想好的一种结果。

  所以,胤礽当下就赞同道:“皇阿玛英明!”

  这话往日说的多了,一听就是奉承之言。

  可现在听着胤礽的声音,康熙明显能够感觉的出胤礽语气里的赞同。

  先前有了玻璃方子,已经让国库充盈了不少。

  至少康熙现在想做个什么决策,户部也不敢说什么没钱的话来推诿。

  而现在,又有了水泥和钢筋的方子,都不用康熙细想,就能够想象到未来几年大清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什么。

  尤其是那纸张上明确写了水泥和钢筋,于道路建设和水利工程一道,作用更大!

  而这两点,算是挠到了康熙的痒处。

  毕竟,大清的国土面积太大。

  道路的建设,迫在眉睫。

  而每年都会发生水患,受灾的百姓一茬接一茬,皇家就是有再多的救济粮,也抵不住那么大的无底洞啊!

  而只要修建好堤坝,阻隔了水患的危机,于河岸两边的百姓而言,就是一件利于千秋的功绩。

  与太子详细商讨了关于水泥和钢筋的使用细节,康熙这才放太子离开。

  只是因为……到了宫门下钥的时间,而不是康熙说累了。

  太子之后的日子,都在跟进水泥和钢筋一事。

  至于玻璃,则完全交由胤禟去处理。

  不过,在交代之前,胤礽还是顺嘴提了一句,让胤禟多让匠人去开发玻璃的产品。

  玻璃窗有了,那么玻璃杯呢?

  只要换个词,就可以将日常用品全都以玻璃的形式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