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深海的基因库-《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

  “深渊之光”监测站的全息屏上,全球深海生态修复进度条正在缓缓推进。林深盯着这些跳动的数字,手指在控制台上轻轻敲击:“大洋洋21%,印度洋15%,北太平洋28%……但南大洋还是零。”

  苏念调出南极海域的卫星图:“那里的情况更复杂。罗斯海冰架融化,洋流变化剧烈,传统的珊瑚种植方法根本行不通。佩德罗说,他们需要一套能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修复系统。”

  王雪抱着四岁的小棠走进来,孩子手里捧着个透明的玻璃罐,里面装着发光的浮游生物:“大虫子说,它有办法。昨晚会见时,它的触须画出了一片雪花。”

  林深的眼睛亮了。深海生物的“绘画”从不无意义,那片雪花,或许是某种关键信息的暗示。

  “准备‘极光号’。”他说,“这次要带完整的生物样本库。我们需要在南大洋,建立第一个深海极端环境基因库。”

  一、南极的冰雪世界

  “极光号”破冰船在南极海域航行时,甲板上堆满了厚重的防寒装备。林小川穿着臃肿的羽绒服,哈出的白气在空气中凝成霜花:“苏姐姐,这里的冰比我们想象的厚多了。”

  苏念检查着水下机器人的防冻系统:“水温-2℃,盐度34.5‰。对于来自热带珊瑚礁的样本来说,这里是另一个星球。”

  南极科考站的负责人伊娃博士迎上来,金发被风吹得凌乱:“欢迎来到世界尽头。我们的珊瑚移植试验失败了十七次。最后一次,样本在海底待了不到二十四小时就冻僵了。”

  王雪摸着小棠冻红的脸颊:“我们带来了深渊的‘抗冻剂’。”

  伊娃博士将信将疑:“深渊?那种连阳光都没有的地方,怎么可能会有适合南极的东西?”

  二、深渊的馈赠

  林深带领团队下潜时,“极光号”的声呐捕捉到了熟悉的信号——深渊生物正在发送“雪花”图案的低频脉冲。

  “是基因编码信号!”苏念兴奋地说,“它在向我们传递抗寒基因的信息!”

  探照灯照亮的海底,是一片晶莹剔透的冰原。巨大的冰山漂浮在水中,像漂浮的宫殿。而在这些冰山之间,居然生长着一片片淡蓝色的冰藻,它们在零下的温度里依然保持着活力。

  “看那里!”林小川指着前方,“有个发光的冰洞!”

  众人游近,发现是个半透明的冰洞,里面生长着一种奇特的生物——它的身体呈半透明状,散发着淡蓝色的荧光,触手上长着细小的冰晶。

  “这是深渊的‘冰虫’。”苏念快速分析,“它的体内含有特殊的抗冻蛋白,能让它在零下环境中保持细胞活性。”

  深渊生物的信号突然加强。林深取出随身携带的基因采集器,小心地采集了冰虫的样本。

  “它在教我们如何适应极端环境。”林深说,“不是通过改变环境,而是通过改变自己。”

  三、基因的对话

  回到科考站,团队开始了紧张的基因研究。

  “这太不可思议了。”伊娃博士盯着显微镜,“这种冰虫的抗冻蛋白,能在细胞内形成保护性的冰晶结构,防止细胞破裂。而且它的能耗极低,适合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

  苏念调出深渊生物的基因序列:“更神奇的是,它的基因和热泉区的生物有87%的同源性。这说明,生命在不同极端环境中,会演化出相似的适应策略。”

  王雪和小棠也加入了研究。小棠用显微镜观察冰虫样本,奶声奶气地问:“小虫子,你能教我们怎么在冰里游泳吗?”

  伊娃博士被逗笑了:“也许它能。如果我们能提取出这种抗冻基因,移植到珊瑚里,它们就能在南极海底生存了。”

  接下来的两周,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成功地从冰虫体内提取出抗冻基因,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其植入珊瑚的基因组。

  “第一次试验。”林深按下按钮,将改造后的珊瑚幼苗放入南极海域的测试区。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二十四小时后,通过水下摄像头,他们看见那些珊瑚幼苗依然保持着活力,在冰冷的南大洋海底缓慢生长。

  “成功了!”伊娃博士激动地拥抱林深,“你们做到了!这是生物学上的奇迹!”

  四、深海基因库的诞生

  基于这次成功的试验,团队决定在南极建立一个深海极端环境基因库。

  “这里将成为全球深海生物的‘诺亚方舟’。”林深在奠基仪式上说,“我们将收集来自世界各地深海极端环境的生物样本,提取它们的适应基因,为未来的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种子’。”

  伊娃博士表示支持:“我们科考站将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持。这个基因库,将是人类与深海和解的象征。”

  王雪摸着基因库的基石,基石上刻着深渊生物的甲片图案:“我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