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貔貅怒斥,狄帐生变-《喋血江山:从边陲狼烟到九五之尊》

  玉门关的集市,因缴获的财富和楚骁默许的有限贸易,竟显出几分畸形的繁荣。皮货、药材、盐铁、甚至还有零星从中原流出的瓷器丝绸,在尘土飞扬的街边摊档上进行着最原始的以物易物或金银交易。关内守军的家属、新附的流民、胆大包天的行商,以及那些眼神闪烁、身份暧昧的“归化”狄人,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混乱却生机勃勃的图景。

  那队来自京城的“商旅”被放入关内,安置在一处看管严密的驿馆。为首的使者,名叫孙敬修,是个四十岁上下的文士,面皮白净,三缕长须打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里透着惯常的精明与谨慎。他带来的厚礼被楚骁的人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却石沉大海,求见的请求也被一次次以“军务繁忙”为由挡回。

  孙敬修并不急躁,每日里只是带着随从在关内有限的范围“闲逛”,与摊贩、士卒、甚至偶尔遇到的低级军官“闲聊”,语气谦和,言语间却总是不经意地流露出对京城“新朝”的推崇,对漠北王“靖难之功”的颂扬,以及对楚骁“英雄了得”却屈居边陲的“惋惜”。

  “将军如此大才,若能得遇明主,何必在这苦寒之地与狄虏搏命?京城繁华,王爷求贤若渴,封侯拜相,岂非易如反掌?”类似的话语,经过精心包装,如同水银泻地,悄无声息地渗透着。

  关内并非铁板一块。新附之人人心未定,军中亦有思乡或渴望富贵者。这些话语,总能找到一些耳朵。

  王校尉将探听到的回报给楚骁,面带忧色:“将军,此人巧舌如簧,长期滞留,恐动摇军心。不如……”

  “不如什么?砍了?”楚骁正在试拉一张新制成的强弓,弓弦发出令人牙酸的绷紧声,“两军交战还不斩来使,何况人家是来‘送礼’的。”

  他松开弓弦,嗡鸣声在室内回荡:“让他说。正好看看,关内哪些人心思活了。”

  “可……”

  “放心。”楚骁放下弓,眼神冰冷,“狗叫得再凶,也吓不住真敢咬人的。告诉下面弟兄,京城来的老爷们钱多话也多,听听就好,谁要是信了,想跟着去京城享福,老子绝不拦着,还送盘缠。只是去了,就别想再回来。”

  王校尉心中一凛,知道这是最严厉的警告。将军是要借这使者的口,清洗内部不稳之人。

  果然,命令传达后,关内气氛为之一肃。绝大多数士卒对此嗤之以鼻,他们刚跟着将军打了胜仗,吃饱了饭,拿到了赏赐,对那遥远的京城和素未谋面的“王爷”毫无好感。少数心思浮动者,也被这严厉的警告和周围同伴的眼神吓得缩回了念头。

  孙敬修很快发现,他的“闲谈”效果越来越差,甚至开始引来毫不掩饰的敌意和嘲讽。他知道,第一步行不通了。

  几日后,他再次递上拜帖,这次言辞更加恳切,并暗示携有漠北王关乎“西北大局”的“重要提议”。

  这一次,楚骁终于同意在都督行营见他。

  行营内依旧简陋,甚至带着未散尽的药味和皮革铁锈气息。楚骁大马金刀地坐在主位,未着甲胄,只一身暗色武服,肩头伤处的凸起隐约可见。他没什么表情,看着孙敬修如同看着一件物品。

  孙敬修整理衣冠,一丝不苟地行礼,笑容得体:“下官孙敬修,奉漠北王爷之命,特来拜见楚将军。将军虎威,威震边陲,王爷闻之,亦深为赞叹,常言若得将军这般英才辅佐,何愁天下不定?”

  楚骁没接话,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孙敬修略感尴尬,继续道:“王爷知将军镇守边关,劳苦功高,特命下官带来薄礼,并有一言相告。如今天下动荡,奸佞虽除,然四海未宁。王爷承天命,顺人心,正位大宝乃迟早之事。将军乃人中之杰,岂可明珠暗投,久居边塞?王爷愿以‘征西大将军’之位相待,总揽西北五道军政,世袭罔替。玉门关乃至将军所取之地,皆归将军节制。只需将军上表归心,共扶社稷。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条件优厚得惊人,几乎是裂土封王。

  行营内侍立的王校尉、胡彪等人,呼吸都微微一滞。

  楚骁终于抬眼,看了看孙敬修,忽然笑了:“征西大将军?世袭罔替?赵元庚倒是大方。”

  孙敬修心中一喜,以为说动了他。

  却听楚骁话锋一转,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嘲弄:“可惜啊,老子这人,野惯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