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百业待兴,教育为先-《赤火汉末魂》

  加密的信使不仅传递着军情与论文,也逐渐开始输送各地民生恢复、工坊生产、田亩收成的报告。

  陈烬、韩澈、赵将几乎在同一时间,从不同的数据与现象中,捕捉到了一个相同的关键信号:军事上的胜利和理论上的创新,若没有坚实的社会根基和源源不断的建设人才,终将是空中楼阁。

  北疆,北赤火堡。

  陈烬看着孟瑶提交的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新整合的草原部落对铁器、农具、医药的巨大需求,以及北疆自身工坊产能的瓶颈。他召集了秦狼、卫恒和几位新晋的管理干部。

  “仗,不能一直打下去。就算打完了,我们留给百姓的是什么?一片焦土,还是一个新的世道?”

  陈烬的手指敲着桌面,“秦狼,你的骑兵能冲垮敌人的阵型,但冲不出肥美的草场和温暖的帐篷。卫恒,你的工事能挡住敌人的刀箭,但挡不住冬天的风雪和疾病的蔓延。”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我们需要会打铁、会治病、会计数、会教书的自己人!需要能让这片土地自己生出力量来的人!军事学院开了个好头,但现在,我们要办更多的学堂!”

  很快,北疆决议优先兴办三所专门学院:

  北疆畜牧兽医学院:集合汉地农耕经验与草原牧养智慧,研究牲畜育种、疫病防治、草场改良,旨在稳固北疆的生存根基。

  漠南工矿学院:依托阴山沿线发现的零星矿脉和现有工匠基础,培养探矿、冶炼、锻造人才,旨在解决北疆亟需的金属工具和武器自给问题。

  边塞医护学堂:招募汉匈两地懂得草药和民间医术者,结合《赤火手记》中的现代医学常识,培养战地救护和基层防疫人员,应对战争与恶劣环境带来的伤亡。

  中原,赤火谷。

  韩澈与林枫、吴瀚对着地图和账本,感到了另一种压力。中原根据地相对稳定,人口稠密,事务繁杂。

  “土地分下去了,农具发出去了,但纠纷多了,账目乱了,修缮水利缺乏懂行的人,工坊生产总是卡在几个关键技术环节。”

  韩澈叹了口气,“光靠我们几个,加上一群认字的战士,管不过来。我们需要懂规矩、懂技术、能做事的人。”

  林枫点头:“法治需要法官,管理需要会计,建设需要工匠。军事学院培养的是利刃,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支撑利刃挥出去的臂膀和身躯。”

  吴瀚补充道:“我们的工坊不能再靠老师傅的经验口传心授了,需要标准,需要图纸,需要能看懂图纸、能计算材料的学徒。”

  中原的决定更为系统:

  赤火行政学院:培养基层管理、司法、税收、户籍管理人才,教授《赤火律》和基本管理技能,旨在建立高效的基层政权。

  百工技艺学院:下设冶金、织造、木工、建筑等科,旨在标准化生产技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和初级工程师,提升根据地工业能力。

  中原农政学堂:深入研究中原精耕细作农业,推广新式农具,兴修水利,培养农业技术员,确保根据地的粮食安全。

  江南,鄱阳湖区。

  赵将听着“经纬”关于后勤补给的汇报和“磐石”关于新占领区治理困难的陈述,眉头微蹙。

  他的地盘扩张最快,遇到的问题也最光怪陆离。

  “缴获的江东战船,我们的水手只会开,不会修,更别说仿造。山越兄弟带来的奇特草药,我们的郎中不认识。新占区的集市贸易,我们的人算账还算不过本地奸商。”

  赵将的语气依旧平淡,但问题却切中要害。“打仗,打的是钱粮,是后勤,是人心。这些光靠枪杆子抓不来。”

  庞统摇扇笑道:“将军所言极是。欲定东南,需通百工,知商贸,甚至要懂这江南的云雨山水。此非一日之功,需育专才。”

  于是江南的计划也极具地域特色:

  江东船舶学院:研究战舰、商船的设计、建造、维修,培养造船工程师和水手长,旨在打造并维持一支强大的水师。

  荆扬商贸学院:学习记账、核算、物流、甚至基本的商业律法,培养能管理市场、经营贸易、与外界打交道的商业人才,盘活根据地经济。

  南方医药学院:重点研究南方特有疾病、瘴气防治以及山越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培养适应南方环境的医疗队伍。

  几乎是不约而同,三位领导人将目光从战场投向了课堂。

  他们深知,军事的锋芒决定了政权能走多快,而教育的厚度才决定了政权能走多远。

  一道道兴办专门学院的命令从三地发出,赤火公社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分出一部分宝贵的资源,投向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战绩,却关乎未来的领域。

  百业待兴,教育为先。思想的火种,不再仅仅用于点燃战火,更开始照亮建设新世界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