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攻心-《赤火汉末魂》

  被俘的江东二将,董袭与陈武,并未被投入阴湿囚牢,而是分别安置在两顶相邻的干净军帐中。

  伤口得到医治,饮食无忧。

  这种“礼遇”让性情刚烈的董袭烦躁不安,却让素来沉稳寡言的陈武更加沉默,心中疑虑更深。

  几日后的黄昏,赵将先来到了陈武的帐中。他没穿甲胄,只着一身半旧的青布棉袍,像个寻常的教书先生。

  “子烈将军,伤势无碍否?”赵将开门见山,“将军素以勇毅沉稳着称,今日赵某前来,并非劝降,只想与将军论一论时局。”

  陈武抬眼看了看赵将,目光沉静,却不发一言,显然打定主意不接话。

  赵将不以为意,继续道:“将军可知,为何青鱼峡一役,我军能精准设伏?非是赵某能掐会算,而是峡口张村的百姓,因贵军前番征粮过甚,断了他们冬储的生路,故而主动来报。将军麾下儿郎勇则勇矣,可曾想过,为何昔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情景不再,反而民心向了我们这些‘山野流寇’?”

  陈武眉头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但仍紧闭双唇。

  赵将知道,对陈武这等性格,点到即止比滔滔不绝更有用。

  他起身道:“将军可自行观察思量。待他日,或许愿与赵某或吴侯,聊聊这‘民心’二字的分量。” 说完便离开了陈武的营帐,向着董袭的方向走去。

  手里多提了一小坛酒。

  “元代将军,冒昧打扰。”赵将语气随意,像是在招呼一位老友,自顾自在案几旁坐下,将酒坛放在桌上,“军中禁酒,这是老乡送的土酿,味道糙了些,但能驱寒。将军若有兴致,不妨共饮一碗?”

  董袭紧绷着脸,冷哼一声,扭过头去:“赵将军何必作态!要杀要剐,悉听尊便!董袭堂堂男儿,不受嗟来之食!”

  赵将也不恼,拍开泥封,给自己倒了一碗浑浊的酒液,醇厚的香气在帐中弥漫开来。

  “两军阵前,将军是敌。放下兵器,你我便都是这乱世挣扎求活的人。”

  他抿了一口酒,缓缓道,“今日不来论胜负,只想请将军随我去看几处地方。看完了,若将军仍觉得我赵某人是惺惺作态,要杀要剐,赵某绝无怨言。”

  他的态度太过平静,反而激起了董袭一丝混杂着愤怒和好奇的心绪。董袭猛地站起身:“看便看!某倒要瞧瞧,你能耍什么花样!”

  赵将笑了笑,起身引路。

  他们去的第一个地方,是营地边缘的伤兵营。

  此时正是晚饭时分,除了忙碌的军医,还有许多穿着粗布衣裳的妇人姑娘,端着热气腾腾的粥碗和汤药,细心喂给伤员。

  伤兵里有赤火战士,也有不少江东俘虏。

  董袭亲眼看见,一个断了腿的赤火老兵,一边龇牙咧嘴地忍着换药的疼,一边对旁边一个腹部裹着厚厚纱布的江东年轻俘虏粗声粗气地说:“……小崽子,算你命大……肠子没流出来……好好喝药,别学老子逞能……”

  那年轻的江东兵嘴唇翕动,眼圈微红,低低应了一声:“嗯……谢……谢老哥。”

  董袭的脚步钉在了原地。

  敌我伤兵同处一室,得到同样的救治,甚至还有这种近乎粗鲁的关怀?

  这完全颠覆了他对“俘虏”二字的认知。

  接着,赵将带他走进附近一个刚秋收完毕的村庄。

  夕阳余晖洒在谷场上,金黄的稻草堆得像小山,孩童们在其间追逐嬉闹。

  几个老人靠在墙根下,闲话家常。见到赵将,村民们纷纷笑着打招呼:“赵将军来啦!”“家里新打的栗子,将军拿点尝尝?”

  董袭甚至看到,村口的打谷场上,几十个青壮和半大少年正随着口令操练,动作虽显稚嫩,神情却异常认真。带领他们的,是一个缺了只耳朵、走路微跛的赤火老兵。

  “他们……为何如此?”董袭忍不住脱口问道,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

  这些平民看向军人的眼神里,没有恐惧,没有疏离,只有一种近乎家人的熟稔和信任。

  赵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着那片刚收割完的田野:“元代将军,你看这些田。每一块田归谁种,收成怎么分,都是村里自己议定的章程。缴足公粮,剩下的全是自家口粮,谁也夺不走。赤火军要做的,就是守住这个章程,让乡亲们能安心在这片土地上活下去。”

  他转过头,目光深邃地看着董袭,“你江东的士卒,或许也能为其主效死,但他们可曾知道,自己拼死守护的,究竟是什么?是孙氏的霸业,还是自家妻儿老小能安稳度日的指望?”

  董袭默然。

  他想起了军中士卒偶尔谈及家乡苛捐杂税时的愁苦面容,想起了为筹集军资而增设的种种赋税。

  一股复杂的情绪在他胸中翻涌。

  最后,赵将引他登上一处高坡。

  暮色四合,长江如一条暗淡的玉带,横亘在苍茫大地之上,对岸的灯火依稀可见,那是江东。

  “元代将军,”赵将的声音在江风中显得格外沉静,“你我都明白,如今天下,曹操势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扫荡北方指日可待。待他统一中原,麾下虎狼之师顺江而下,试问,单凭江东六郡,可能抵挡?”

  他停顿片刻,让江风吹拂着彼此的衣袍:“我赤火与江东之争,看似地盘摩擦,实则是两条路之争。孙氏欲保江东基业,延续豪门旧序;我赤火所求,不过是给这乱世苍生一条新的活路,一条‘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活路。今日请你来看,并非炫耀,只是想让你知道,在这长江南岸,还有这样一群人,在用另一种方式求生。”

  赵将的目光锐利起来,直视董袭:“曹操,才是你我共同的大敌!他若得势,岂容江东偏安?又岂容我赤火异端存世?孙将军英雄一世,难道真要与我等在此缠斗不休,耗尽江东元气,最终让曹孟德坐收渔翁之利吗?若孙吴与赤火能暂息兵戈,哪怕只是默契共御北敌,于孙氏,于我等,于这江南江北期盼太平的黎民百姓,岂非真正的大义?”

  董袭浑身一震,如遭雷击般僵立当场。

  他望着脚下奔流不息的大江,望着对岸那片他为之效忠、征战多年的土地,赵将的话语像重锤,一下下敲击着他固有的认知。

  忠义、霸业、民生、大势……这些词汇在他脑中激烈碰撞。

  赵将不再多言,只是轻轻将那一小坛酒放在董袭身边。

  “将军是明白人,何去何从,请自斟酌。若他日将军觉得赵某今日之言尚有几分道理,愿修书一封与吴侯陈明利害,赵某定当设法送达,并恭送将军南归。”

  说罢,赵将拱手一礼,转身悄然离去,融入了渐浓的暮色之中。

  高坡上,只剩下董袭一人,面对苍茫江流,内心卷起滔天巨浪。

  攻心之策,无声无息,却比千军万马更具威力。

  当赵将在江边对董袭说出那番“共抗曹操”的言论时,隔壁帐中的陈武,其实正由一名赤火军的年轻文书陪同,在营地内有限度地走动。

  他恰好看到了伤兵营里敌我伤兵共处的情景,也远远望见了那个民兵操练的村庄。

  他没有像董袭那样激动地质问,只是默默地看着,眉头锁得更紧。

  夜色渐深,赵将离开后,董袭心潮澎湃,难以自持,竟忍不住隔着帐幕,压低声音向隔壁喊道:“子烈!子烈兄!你可睡了?”

  陈武低沉的声音传来:“未曾。”

  “你……你今日可曾出去?可曾看到那些……”董袭的声音带着困惑与激动,“那些泥腿子,竟……竟……”

  “看到了。”陈武的声音依旧平稳,但细听之下,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

  “那赵将所言……曹操之势,吴侯之业,民心所向……你如何看?”董袭急切地问。

  帐幕那边沉默了片刻,方才传来陈武缓慢而沉重的声音:“元代,耳目所见,或非虚妄。然……我等身为吴臣,忠义二字,重于泰山。此事……关乎甚大,需慎思,不可妄言。”

  董袭闻言,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躁动的心稍微冷静下来,却也陷入了更深的迷茫。

  而陈武则在黑暗中睁着眼睛,赵将的话、白日的见闻、董袭的激动、以及自己坚守的忠义信念,在他脑中激烈交战。

  他比董袭想得更深,也因此更感痛苦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