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郭嘉的视线-《赤火汉末魂》

  春寒料峭,连邺城司空府的书房里都渗着股湿冷的意味。

  炭盆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角落里堆积如山的竹简帛书带来的沉沉暮气。

  空气里混着墨臭、微霉的卷宗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却总也散不尽的药汤苦味。

  郭嘉就陷在这一片混沌中央。

  一件厚实的旧裘裹着他消瘦的身躯,领口的狐毛衬得他脸色愈发苍白,不见多少血色。可他伏案疾书时,那双深陷的眼眸却亮得骇人,像两点寒星,锐利地刮过每一份送来的文书。

  曹操大军远征在外,这后方的千头万绪,四方暗涌,便都压在他这副早已被酒色和殚精竭虑掏空了的骨架上。

  并州来的消息,起初就像丢进大河里的小石子,连个响动都听不见。

  无非是些“马匪滋扰”、“胡骑掠边”的老生常谈,夹杂在各地报来的鸡毛蒜皮里,寻常的让人打不起精神。

  高干那老滑头的奏报更是轻飘飘的,一句“疑与胡骑勾结”就想把干系推个干净。

  直到校事府那份密报混在例行公文里送进来。

  郭嘉的目光在那几行字上顿住了。

  “…号‘赤火’…自北疆来…击溃南匈奴左贤王部二千骑…斩其裨王呼衍灼…”

  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冰冷的案面,发出极轻的“嗒、嗒”声。

  他推开手边那碗早已凉透的药汤,身子微微前倾。

  不对劲。

  这绝不是什么寻常流寇。

  两千匈奴骑,不是两千头猪。

  那是左贤王刘豹麾下的精锐,是能在边郡来去如风的狼群。

  能正面击溃他们,还能阵斩裨王…这得是多硬的骨头?多狠的手腕?

  “赤火…”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像咀嚼一枚陌生的硬核,尝到一丝非同寻常的涩味。

  他猛地起身,厚裘滑落也浑然不觉,几步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

  目光如钩,死死钉在并州北部,那片与塞外胡地犬牙交错的区域。

  手指划过雁门、云中…北疆…

  一些原本零散、模糊的关于北疆近期动荡的记忆碎片,瞬间被这条线串了起来。

  是了。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从那边过来的。那个姓陈的首领…

  他回到案前,手指飞快地翻检出另外几份看似不起眼的商旅见闻、边境民情琐记。上面的字句此刻变得触目惊心:

  “…打仗厉害,却不抢穷苦人,反开仓放粮…”

  “…好多村里人念叨他们好…”

  “…说什么‘均田地’…”

  “均田地”!

  郭嘉的心猛地一沉,像被冰水浸透。

  这三个字,比“斩将溃敌”更让他心悸。

  这不是土匪,这根本不是土匪该想的事!这是要刨根!是要掀桌子!

  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上来,激起一阵压抑不住的剧烈咳嗽。

  他用手帕捂住嘴,肩头耸动,好一会儿才平复下来,苍白的脸上泛起病态的潮红。

  他眼里那点寒星此刻已燃成了冰冷的火焰。

  这伙人,有能耐,有地盘,现在还想收买人心,更要紧的是,他们有一套能蛊惑穷苦人的说辞!

  他们不是在抢劫,他们是在种根!要把根扎进这烂泥一样的世道里,扎进那些活不下去的贱民心里!

  一旦让他们在并北站稳脚跟,与塞外勾连,再向南窥伺…等到主公收拾完袁氏残局回头一看,身后恐怕已不是昔日的江山了!

  不能再等了。

  他一把抓过笔,也顾不上墨汁溅染了袖口,奋笔疾书。字迹凌厉,几乎要戳破帛纸。

  “明公亲启:”

  “并北之患,非疥癣之疾,实腹心之痈也!‘赤火’者,其志非小,其策极狡!假抗胡之名,行收民之实;拥虎狼之锐,怀叵测之心!‘均田地’之说,实乃动摇国本、祸乱纲常之谬毒!…”

  “…嘉观其用兵深得法度,抚民极具蛊惑,假以时日,必成心腹大患!恳请明公速定北疆,并州高干,首鼠两端,万不可恃!宜遣精兵良将,北镇查探,务求犁庭扫穴,断其萌芽!万勿因小失大,遗祸千秋!”

  写罢,他重重掷笔,封好帛书,声音嘶哑地唤来心腹。

  “快马!直送主公军前!一刻不得延误!”

  信使的身影消失在门外长廊的阴暗处。

  郭嘉扶着桌案,又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仿佛要把五脏六腑都掏出来。

  他望向窗外,邺城的天空灰蒙蒙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那股来自北方的“赤火”,让他这个算无遗策的鬼才,第一次生出了一种难以掌控的、强烈的不安。

  并州的春天来得迟,凛风依旧卷着沙砾,抽打在人的脸上。

  南匈奴左贤王刘豹的怒火,却比这寒风更烈。

  呼衍灼的败亡和赤火军的出现,被他视为奇耻大辱,更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

  他迅速纠集了本部精锐骑兵,又威逼利诱了数个亲近的匈奴部落,同时遣使携重礼联络了几支实力最强的并北汉人豪强武装。

  很快,一支以刘豹骑兵为主力、掺杂着豪强私兵的联军,人数逾万,浩浩荡荡地向北压来,意图以泰山压顶之势,将这支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赤火”碾碎在长城脚下。

  消息传到赤火军临时营地,气氛顿时凝重起来。敌众我寡,硬碰硬绝非良策。

  陈烬却显得异常平静。

  他站在简陋的沙盘前,目光如炬,手指在代表敌我势力的标识间缓缓移动。

  “刘豹想一口吃掉我们,豪强们想趁机捞一把。”

  陈烬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但他们不是铁板一块。刘豹求速战,豪强惜羽毛,各部之间联络不畅,互有猜忌。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他抬起头,看向秦狼、卫恒和几位新任命的营队长:“我们不跟他们硬拼。我们要让他们变成瞎子、聋子,然后…把他们一刀刀割碎。”

  一场超越这个时代军事认知的机动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刘豹联军前锋抵达预想的决战区域,却扑了个空。

  赤火军主力仿佛凭空消失,只留下废弃的营垒痕迹。

  就在刘豹疑神疑鬼,判断赤火是否望风而逃时,噩耗从东南方百里外传来:一支负责侧翼警戒、由豪强张氏率领的千余人队,在行军途中遭到毁灭性打击!攻击者正是“消失”的赤火主力!

  秦狼一马当先,赤火骑兵如同从天而降,在局部形成了绝对优势。

  战斗毫无悬念,张氏家主当场战死,部众或灭或降。

  赤火军迅速打扫战场,携带缴获,旋即再次消失在苍茫山峦之中。

  刘豹勃然大怒,急令大军转向东南。

  同时,为了报复和威慑,他派出一支两千人的匈奴偏师,扑向传闻中几个“私通赤火”的村庄,意图焚村杀人。

  然而,这支偏师刚离开主力不到一天,就在一处狭窄谷地遭遇卫恒率领的赤火步兵伏击!

  卫恒依托提前构筑的简易工事和强劲弩箭,给予匈奴骑兵重大杀伤。

  与此同时,陈烬亲率一支轻骑,如同鬼魅般绕到刘豹主力侧后,虚张声势,作出一副要迂回包抄、断其归路的姿态。

  刘豹大惊失色,唯恐后路被断,急忙下令全军停止前进,收缩防守。

  那支派去报复的偏师得不到支援,在卫恒的持续打击下伤亡惨重,狼狈逃回。

  赤火军为何能如此精准地把握战机,总能出现在敌人最薄弱的位置?

  答案在于陈烬牢牢掌握着内线机动优势和情报主动权。

  并北的贫苦农民和牧民,早已受够匈奴和豪强的欺压。

  孟瑶的工作队将他们组织起来,成了赤火最明亮的“眼睛”和最灵活的“耳朵”。

  匈奴骑兵一动,就有牧民通过烽火或快马报信;豪强武装有什么异动,村里的秘密农会成员就能把消息传出来。

  陈烬的指挥部里,地图上的敌军动向几乎实时更新。

  他就像看着棋盘下棋,而对手却是半个瞎子。

  反观刘豹联军,深入陌生地域,百姓畏之如虎,根本得不到有效情报,成了真正的聋子和瞎子。他们只能被动地跟着赤火军“创造”出的节奏疲于奔命。

  接下来的半个月,成了刘豹联军的噩梦。

  赤火军时分时合,行踪飘忽不定。

  今天还在西边烧了豪强李家的粮仓,明天就像幽灵一样出现在东面击溃了匈奴的一个后勤车队。

  他们充分利用地形,夜行晓宿,长途奔袭,每一次出现都必然打在联军最难受的地方。

  联军兵力虽众,却被拉扯得七零八落,士气低落至极。

  豪强们开始后悔,纷纷找借口保存实力,不肯再卖力前进。

  刘豹的匈奴骑兵也失去了锐气,他们习惯了草原上的正面冲杀,从未遇到过这样捉摸不定的对手,恐惧和沮丧在军中蔓延。

  终于,在一次赤火军故意露出的“破绽”引诱下,一支急于雪耻的匈奴部队孤军深入,被陈烬和秦狼主力围困在一处绝谷之中。

  刘豹率主力来救,却遭到卫恒部队的顽强阻击和侧翼赤火小部队的不断骚扰,迟迟不能突破。

  绝谷中的匈奴部队在绝望中被全歼。

  消息传来,刘豹知道大势已去,再拖下去,恐怕自己都要栽在这里。他不得不怀着无尽的屈辱和愤怒,下令撤军。

  至此,陈烬凭借其“鬼魅”般的大范围机动战术,依托内线信息和民众支持,集中优势兵力,连续歼灭多股分散之敌,最终成功击退了兵力远胜于己的联军,赢得了并北之战的阶段性胜利。

  经此一役,“赤火陈烬”用兵如神、行踪莫测的名声,彻底响彻并州,甚至传向了更远的中原。

  所有人都意识到,北方来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极其可怕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