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京城差事-《影阁风云:寒刃破局》

  阿澈收拾行李时,二柱子塞给他一包东西,打开看是几块干粮。"路上吃,京城的吃食不一定合口味。"二柱子挠着头笑。赵虎站在旁边,手里攥着把小刀,木柄上刻着个"虎"字,"这个你带着,路上防身。"

  阿澈接过来揣进怀里,拍了拍两人的肩膀:"我走了,营盘的事多上心。"

  李将军派了两个士兵护送,快马加鞭,三天就到了京城。刚进城门,就见兵部的小厮在等着,"阿澈大人,刘大人在府里等您。"

  刘大人的府邸不算大,进了正厅,见他正对着一堆卷宗发愁。"可算来了。"刘大人起身倒茶,"皇上让你回来,是要查漕运的事。"

  "漕运?"阿澈皱眉,"那不是户部管的吗?"

  "前阵子漕运船沉了三艘,丢了五十箱官银。"刘大人敲着桌子,"户部查了半个月,说是遇上了水匪,可皇上觉得不对劲,让兵部插手,我寻思着你最合适。"

  阿澈接过卷宗翻了翻,沉船的地方在淮河下游,岸边发现过几具尸体,穿着漕运兵的衣服。"水匪有啥特征?"

  "说是蒙着脸,只露俩眼睛,下手狠得很。"刘大人叹气,"漕运总督是个老滑头,问啥都说不清楚,你去了可得留心。"

  第二天一早,阿澈带着兵部的文书,坐上去淮安的船。同船的还有几个商人,一路吵吵嚷嚷,倒不觉得闷。行到淮河段,船老大突然把船停了,站在船头往水里瞅。

  "咋不走了?"阿澈探头看。

  "大人,前面是沉船的地方,最近不太平。"船老大搓着手,"昨天还有艘商船被抢了。"

  阿澈让船老大靠岸,找了个茶馆歇脚。邻桌几个渔民正聊天,说夜里见过怪船,悄没声地在水里漂,船板是黑的,看着像鬼船。

  "见过船上的人吗?"阿澈凑过去问。

  一个老渔民嘬着旱烟:"上月见过一回,半夜起网时撞见的,船上的人穿黑衣,手里都拿着刀,我吓得赶紧躲进芦苇荡。"

  正说着,外面一阵喧哗,几个穿漕运制服的人进来,拍着桌子要酒要肉。为首的是个胖子,脖子上挂着串佛珠,看着不像当兵的。

  "王把头,今天又来巡查?"店小二哈着腰笑。

  "少废话,上最好的酒。"王把头翘着腿,眼睛瞟着邻桌的姑娘。

  阿澈低头喝茶,听见他们闲聊,说今晚"货"到,让弟兄们机灵点。

  天黑后,阿澈租了条小渔船,往渔民说的芦苇荡划。刚藏好,就见远处漂来艘黑船,悄没声地靠了岸。王把头带着十几个漕运兵在岸边等着,搬下来十几个箱子,往黑船上送。

  阿澈悄悄划过去,听见王把头跟黑船上的人说话:"这趟货够肥吧?上面查得紧,下趟得等俩月。"

  黑船上的人没说话,递过来个包袱,王把头掂了掂,笑开了花。

  等黑船开走,阿澈悄悄跟上去。船走了约莫一个时辰,进了个隐蔽的河湾,岸边有个山洞,箱子被抬了进去。

  阿澈在暗处数着,山洞里至少有三十个人,都穿黑衣,腰间挂着弯刀——跟血楼的人打扮很像。

  他悄悄退回来,连夜赶回淮安城,让人给刘大人送消息,自己则守在漕运总督府外。

  第二天一早,总督刚出门,就被阿澈拦住。"张总督,漕运的事,我得跟你聊聊。"

  张总督脸色发白,"阿澈大人有话进府说。"进了书房,他扑通跪下,"大人,我说实话,那五十箱官银是被漕运兵监守自盗,跟血楼的人分了。"

  "王把头是领头的?"阿澈问。

  "是,他早年在血楼待过,后来混进漕运,拉了不少弟兄下水。"张总督抹着汗,"我不敢管啊,他们手里有我的把柄。"

  阿澈让他起来,"今晚他们要交易,你配合我抓人。"

  天黑时,张总督以查账为由,把王把头等人叫到漕运衙门。刚进门,埋伏的士兵就围了上来。王把头想拔刀,被阿澈一脚踹翻,"别费劲了,你的人在山洞里被端了。"

  押着人往外走,见刘大人带着兵站在门口,"来得够快。"阿澈笑。

  "皇上催得紧。"刘大人拍他胳膊,"人赃并获,这下能交差了。"

  审王把头时,他倒是光棍,"官银藏在山洞暗格里,血楼的人拿了三成,剩下的在我老家地窖里。"

  去搜的时候,果然在暗格里找到二十箱官银,王把头老家还藏着十五箱。"还差十五箱。"阿澈皱眉。

  "被血楼的二楼主拿走了,说要去江南建据点。"王把头耷拉着脑袋。

  刘大人让人去江南追查,转头对阿澈说:"皇上让你回京城,说要见你。"

  回到京城已是半月后,直接进宫见皇上。御书房里,皇上正看着漕运的卷宗,"做得不错,那十五箱官银也追回来了,二楼主被抓了。"

  "都是分内之事。"阿澈低头。

  皇上放下卷宗,"血楼的根算是拔得差不多了,但还有件事,得你去办。"

  "皇上请讲。"

  "江南盐商走私,盘剥百姓,你去查查。"皇上递过密折,"这事牵扯广,别声张,悄悄查。"

  阿澈接了密折,刚要退下,皇上又说:"查完这事,回营盘吧,李将军年纪大了,营盘得有个可靠的人盯着。"

  出了宫门,阿澈心里亮堂,他还是想回营盘,跟弟兄们在一起踏实。

  去江南前,他买了些京城的点心,让人给营盘捎去,特意给赵虎和二柱子各带了把好刀。

  坐船南下时,阿澈换上便装,扮成商人。船到扬州,码头乱糟糟的,挑夫扛着盐袋跑,盐商的伙计拿着鞭子催。

  找了家客栈住下,听隔壁桌说,盐价又涨了,百姓都吃不起盐,只能买私盐。"张盐商手里的私盐最多,官府都睁只眼闭只眼。"

  阿澈打听清楚张盐商的住址,夜里摸了过去。院墙挺高,翻进去见正屋亮着灯,里面有人说话。

  "巡抚那边打点好了?"张盐商的声音。

  "放心,李巡抚收了咱们的银子,保证没事。"另一个人说,"明天这批盐运去苏州,能赚三成。"

  阿澈在窗纸上戳了个洞,见屋里坐着个穿官服的,正是江南巡抚李大人。

  等李大人走了,阿澈悄悄跟上去,见他进了家酒楼,上了二楼雅间。里面已经坐着个胖子,正是张盐商的管家。

  "巡抚大人,这是这个月的孝敬。"管家递过个盒子。

  李大人打开看,里面是金条,"张老板那边动静别太大,最近风声紧。"

  阿澈记下时辰,第二天去了巡抚衙门,递上兵部的文书。李巡抚见了他,脸上堆着笑,"阿澈大人远道而来,有失远迎。"

  "我来查私盐的事。"阿澈开门见山,"听说张盐商做得挺大。"

  李巡抚的脸僵了下,"是有这事,我正想查呢,只是人手不够。"

  "不用麻烦巡抚大人。"阿澈起身,"我自己查就行。"

  出了衙门,阿澈让人盯着张盐商的仓库。夜里,见十几辆马车往码头运盐,他带人跟过去,正好撞见管家指挥装船。

  "拿下!"阿澈喊了一声,士兵们冲上去,把人都捆了。

  管家还嘴硬,"我们是正经生意,有官府批文。"

  "批文呢?"阿澈问。

  管家顿时哑了,阿澈让人去仓库搜,找出十几本账册,记着跟李巡抚的交易。

  拿着账册去巡抚衙门时,李大人正在打包行李,想跑。"别费劲了。"阿澈把账册摔在桌上,"跟我回京城吧。"

  李大人瘫在椅子上,没再说话。

  押着人回京城,皇上挺满意,"江南的盐价总算能降下来了。"他给阿澈升了官,赏了白银千两。

  阿澈把赏银分了些给弟兄,自己收拾行李准备回营盘。临走前,刘大人来送行,"回去跟李将军说,有空我去营盘喝酒。"

  快马走了五天,远远看见营盘的旗帜,阿澈心里一热。门口的士兵看见他,喊着跑进去,"阿澈大人回来了!"

  李将军带着人迎出来,赵虎和二柱子跑在最前面,"官爷!"两人脸上都是笑。

  进了营盘,见校场的士兵练得正欢,赵虎已经能带队了,二柱子在旁边教新兵扎马步。

  晚上,营盘又热闹起来,杀了猪,炖了肉。李将军拉着阿澈喝酒,"以后这营盘,就多靠你了。"

  阿澈举起碗,"有弟兄们在,啥都不怕。"

  赵虎和二柱子凑过来,非要跟他碰碗,三人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