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灌扫雪的活儿忙完,村里总算闲下来。天儿一天比一天冷,早上开门,屋檐下都挂着冰棱子,亮晶晶的,太阳一晒就往下滴水。阿澈吃完早饭,揣着揣手在村里转,看见不少人家的屋顶瓦片松了,有的墙根还裂了缝,心里琢磨着得趁这冬闲,帮大伙把屋子修修。
他先去了村东头的王大爷家。王大爷年纪大了,儿子在外打工,家里就老两口。阿澈推开院门,看见王大爷正坐在门槛上晒太阳,赶紧走过去:“大爷,您家屋顶那瓦片,我看着有几片松了,开春下雨该漏了,趁现在没事,我找几个人帮您修修?”
王大爷一听,赶紧站起来:“那可太好了!我正愁这事呢,自己爬不动梯子。阿澈,真是麻烦你了。”阿澈摆摆手:“不麻烦,都是乡里乡亲的。您先找些瓦片和钉子,我这就去叫人。”
没一会儿,阿澈就叫了赵勇、大柱几个年轻汉子,还拉着辆板车,装着梯子、锤子和绳子。到了王大爷家,赵勇先爬上梯子,踩着屋顶的木梁,伸手把松了的瓦片掀下来,大柱在下面递新瓦片,阿澈则扶着梯子,时不时提醒一句:“慢点儿,别踩空了。”
屋顶的活儿不好干,风一吹就冷得刺骨,赵勇没一会儿就冻得手发红,却还笑着说:“这点儿冷算啥,修完屋子,大爷冬天住着也暖和。”几个人忙活了一上午,总算把屋顶的瓦片换完,又把墙根的裂缝用泥巴糊好,王大爷留他们吃饭,几人推脱着走了,说还要去下一家。
接下来的几天,阿澈带着人,挨家挨户帮着修屋子。哪家的窗户纸破了,就帮着糊新的;哪家的门框松了,就帮着钉紧;哪家的烟囱堵了,就爬上去疏通。村民们也不落空,这家送碗热水,那家端盘红薯,干活的汉子们心里都热乎乎的。
这天下午,修完最后一家的屋顶,阿澈刚回到家,刘老栓就找上门来了。老栓叔手里拿着个布袋子,进门就说:“阿澈,冬闲不光要修屋子,还得把明年的麦种备好。你看我这袋子里的麦种,是今年挑出来的好穗子,晒得干干的,可还不够全村用,得再选些。”
阿澈赶紧接过布袋子,打开一看,里面的麦粒又大又饱满,还带着股麦香。“老栓叔,您这选的种儿真好。那咱明天就组织人,把今年收的麦子再挑挑,选些好的留作种儿。”刘老栓点点头:“行,就这么办。选种得仔细,瘪的、有虫眼的都得挑出去,不然明年出苗不齐。”
第二天一早,阿澈就把村民们召集到打谷场。打谷场里还堆着今年没收完的麦子,用塑料布盖着。大伙把塑料布掀开,拿出筛子和簸箕,开始选种。妇女们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筛子,把麦子倒进筛子里,来回晃着,瘪麦粒就从筛眼里漏下去;汉子们则用簸箕,把麦子扬起来,风把碎麦壳吹走,留下饱满的麦粒;老人们眼睛尖,坐在一边,把筛出来的麦粒再仔细挑一遍,把有虫眼的、发霉的都捡出去。
大柱扬着簸箕,胳膊甩得有力,嘴里还哼着小调:“选好种,出好苗,明年麦子长得高。”阿澈也拿着个小筛子,蹲在一边筛麦子,时不时跟大伙说:“都仔细点,这麦种可是明年的收成底子,不能马虎。”
选种的活儿干了三天,总算选完了。大伙把选好的麦种装在布袋里,写上各家的名字,统一堆在村头的仓库里,锁上大门,钥匙由刘老栓保管。刘老栓摸着布袋,笑着说:“有这些好种儿,明年开春播种就放心了。”
选完种,村里更闲了。白天,大伙要么在家编竹筐、纳鞋底,要么就聚在打谷场晒太阳,聊家常;晚上,天儿冷,没人愿意出门,就
他先去了村东头的王大爷家。王大爷年纪大了,儿子在外打工,家里就老两口。阿澈推开院门,看见王大爷正坐在门槛上晒太阳,赶紧走过去:“大爷,您家屋顶那瓦片,我看着有几片松了,开春下雨该漏了,趁现在没事,我找几个人帮您修修?”
王大爷一听,赶紧站起来:“那可太好了!我正愁这事呢,自己爬不动梯子。阿澈,真是麻烦你了。”阿澈摆摆手:“不麻烦,都是乡里乡亲的。您先找些瓦片和钉子,我这就去叫人。”
没一会儿,阿澈就叫了赵勇、大柱几个年轻汉子,还拉着辆板车,装着梯子、锤子和绳子。到了王大爷家,赵勇先爬上梯子,踩着屋顶的木梁,伸手把松了的瓦片掀下来,大柱在下面递新瓦片,阿澈则扶着梯子,时不时提醒一句:“慢点儿,别踩空了。”
屋顶的活儿不好干,风一吹就冷得刺骨,赵勇没一会儿就冻得手发红,却还笑着说:“这点儿冷算啥,修完屋子,大爷冬天住着也暖和。”几个人忙活了一上午,总算把屋顶的瓦片换完,又把墙根的裂缝用泥巴糊好,王大爷留他们吃饭,几人推脱着走了,说还要去下一家。
接下来的几天,阿澈带着人,挨家挨户帮着修屋子。哪家的窗户纸破了,就帮着糊新的;哪家的门框松了,就帮着钉紧;哪家的烟囱堵了,就爬上去疏通。村民们也不落空,这家送碗热水,那家端盘红薯,干活的汉子们心里都热乎乎的。
这天下午,修完最后一家的屋顶,阿澈刚回到家,刘老栓就找上门来了。老栓叔手里拿着个布袋子,进门就说:“阿澈,冬闲不光要修屋子,还得把明年的麦种备好。你看我这袋子里的麦种,是今年挑出来的好穗子,晒得干干的,可还不够全村用,得再选些。”
阿澈赶紧接过布袋子,打开一看,里面的麦粒又大又饱满,还带着股麦香。“老栓叔,您这选的种儿真好。那咱明天就组织人,把今年收的麦子再挑挑,选些好的留作种儿。”刘老栓点点头:“行,就这么办。选种得仔细,瘪的、有虫眼的都得挑出去,不然明年出苗不齐。”
第二天一早,阿澈就把村民们召集到打谷场。打谷场里还堆着今年没收完的麦子,用塑料布盖着。大伙把塑料布掀开,拿出筛子和簸箕,开始选种。妇女们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筛子,把麦子倒进筛子里,来回晃着,瘪麦粒就从筛眼里漏下去;汉子们则用簸箕,把麦子扬起来,风把碎麦壳吹走,留下饱满的麦粒;老人们眼睛尖,坐在一边,把筛出来的麦粒再仔细挑一遍,把有虫眼的、发霉的都捡出去。
大柱扬着簸箕,胳膊甩得有力,嘴里还哼着小调:“选好种,出好苗,明年麦子长得高。”阿澈也拿着个小筛子,蹲在一边筛麦子,时不时跟大伙说:“都仔细点,这麦种可是明年的收成底子,不能马虎。”
选种的活儿干了三天,总算选完了。大伙把选好的麦种装在布袋里,写上各家的名字,统一堆在村头的仓库里,锁上大门,钥匙由刘老栓保管。刘老栓摸着布袋,笑着说:“有这些好种儿,明年开春播种就放心了。”
选完种,村里更闲了。白天,大伙要么在家编竹筐、纳鞋底,要么就聚在打谷场晒太阳,聊家常;晚上,天儿冷,没人愿意出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