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贝尔纳多·奥赛:"14岁医学神童"到"诺贝尔得主"-《记忆的声音》

  \"小学文凭?不存在的!\"

  1901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人群熙熙攘攘,一个14岁的男孩却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不过这焦点并非是因为什么好事,而是他被人当成了“诈骗犯”。

  这个男孩便是贝尔纳多·奥赛,他竟公然声称要读医学院。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年纪本应在中学里懵懂求学,可奥赛却连中学都没毕业。

  校长看着他那稚嫩的脸庞和手中那份入学申请,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置信地直呼:“你确定不是把14写成40了?”在校长看来,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然而,奥赛并没有被校长的质疑吓倒。

  他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他仿佛被知识之神附身一般,日夜不停地背诵《基础解剖学》。

  那厚厚的书本在他眼中就像是一座等待征服的山峰,而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一步一步地攀登着。

  当考官们看着他流畅地回答出一个个专业问题时,都惊呆了。

  考官当场一拍桌子,激动地说道:“这娃是女娲捏人时的VIp定制款!”

  就这样,奥赛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成功打破了常规,开启了他在医学领域的非凡之旅。

  \"医学院的扫地僧传说\"

  17岁,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为学业迷茫时,奥赛已经从医学院顺利毕业了。

  但毕业后的他并没有立刻崭露头角,而是选择了一条看似平凡的道路——白天在实验室里洗试管。

  那一个个冰冷的试管,在他手中反复冲洗,单调而又枯燥,但他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他深知,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着实验的成败,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都是通往科研巅峰的基石。

  而到了晚上,当整个医学院都陷入沉寂时,奥赛却化身成了“走廊幽灵”。

  他轻轻地推开一扇扇教室的门,小心翼翼地溜进去,只为能偷听教授们的讲课。

  他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甘霖。

  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在走廊里“游荡”,不小心被教授逮了个正着。

  教授看着他,眼神中既有惊讶又有一丝欣赏,本以为会迎来一顿责骂,没想到教授却微笑着递上一杯咖啡,温和地说:“以后直接坐第一排吧,别踩着我种的郁金香翻窗了!”

  从那以后,奥赛便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而他的才华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后来他真的成为了该校最年轻的教授,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科研界的\"倒霉锦鲤\"——每次升职必遇政变

  \"实验室选址玄学\"

  1919年,对于奥赛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他担任了生理研究所所长这一重要职务。

  在选址实验室时,他做出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坚持把实验室建在医学院顶楼。

  当别人问他原因时,他一本正经地说:“离上帝近点好发论文。”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只当是他的一句玩笑话。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他开玩笑。

  实验室建成后的第二年,楼顶就被军方征用为鸽子养殖场。

  那些鸽子在楼顶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咕咕的叫声此起彼伏。

  而研究员们却苦不堪言,每天在“咕咕”声中做实验,注意力根本无法集中。

  更有趣的是,在后来发表的论文致谢里,大家都半开玩笑地加了一句“感谢信鸽的伴奏”。

  这看似荒诞的经历,却也成为了奥赛科研生涯中一段独特的回忆。

  \"军政府的克星体质\"

  1943年,阿根廷军政府上台,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

  奥赛,这位一心只专注于科研的学者,却因为反对独裁统治而成为了军政府的眼中钉。

  很快,他就被炒了鱿鱼,失去了工作。

  他抱着显微镜,看着这个陪伴自己多年的“老伙伴”,眼中满是不舍和无奈,他哭诉道:“你们可以开除我,但请让小白鼠留下!”

  那声音中充满了对科研的执着和对不公的抗议。

  但奥赛并没有被这次挫折打倒。

  他转身就来到了贫民窟,在那里,他利用有限的资源重开实验室。

  他用咖啡杯当烧杯,小心翼翼地调配着各种试剂;把缝纫机改造成离心机,虽然看起来有些简陋,但却也能勉强满足实验的需求。

  有一次,他还意外地开发出了一种“烤肉味培养液”,后来才发现原来是酱汁打翻了。

  这个小小的乌龙事件,让原本严肃的科研工作增添了一丝别样的趣味。

  诺奖的\"地狱级攻略\"——用狗命换真理

  \"糖尿病狗子训练营\"

  1924年,奥赛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脑垂体。

  为了深入研究,他给狗子们制定了一份魔鬼课表。

  A组的狗子们被切除了胰腺,从此体验“狗生无糖”的生活,它们变得虚弱无力,眼神中充满了迷茫。

  b组的狗子们则被切除了脑垂体,享受着“躺平生活”,整天懒洋洋地趴在地上,毫无生气。

  有一天,意外发生了。

  实验犬们仿佛约好了一般,集体越狱。

  它们在校园草坪上欢快地奔跑着,相互交流着,就像是在开一场“病友交流会”。

  学生们们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纷纷围观惊呼:“原来狗也会交流血糖值!”

  这场意外虽然打乱了实验的节奏,但却也让大家对这些狗子们的遭遇有了更深的感触,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奥赛实验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论文与烤肉的博弈\"

  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说服同事们参与到他的研究中来,奥赛想出了一个独特的办法——自创“数据换牛排”制度。

  他规定,谁要是发现了关键数据,就请谁吃阿根廷烤肉。

  这个制度一出台,立刻激发了同事们的积极性。

  大家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希望能发现关键数据,品尝到美味的烤肉。

  然而,这个制度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实验室月均消耗半头牛,这可把会计愁坏了。

  会计哭着求奥赛:“改吃素吧,牛都被你们吃成保护动物了!”

  奥赛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激励大家的小手段,但也意识到这样的消耗确实有些过大。

  不过,这段有趣的经历却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让实验室的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领奖台的\"社死现场\"——当科学直男遇上瑞典王室

  \"诺贝尔奖杯失踪案\"

  1947年,对于奥赛来说是一个无比荣耀的时刻,他凭借着在科研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

  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接受着众人的掌声和祝贺时,或许是因为过于激动,或许是因为一时疏忽,他竟然把奖杯忘在了酒店厕所。

  当工作人员发现奖杯不见时,都慌了神。

  经过一番寻找,终于在酒店厕所找到了奖杯,此时它正静静地躺在马桶边,而奥赛还在饶有兴致地研究着“黄金材质导电性”。

  瑞典国王得知此事后,无奈地调侃道:“要不给您换个不锈钢的?”

  这一尴尬的场景,成为了奥赛诺奖之旅中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

  \"皇室午宴的灾难\"

  诺贝尔宴会上,各国嘉宾齐聚一堂,气氛庄重而又热烈。

  然而,奥赛这位科学直男却在这个场合闹出了一场“灾难”。

  他试图用叉子给公主演示“垂体切除手术”,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忘记了这是在皇室午宴上。

  侍从们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生怕发生什么意外,赶紧没收了全部餐具。

  奥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灵机一动,用面包捏成脑模型,开始兴致勃勃地讲解起来。

  他的讲解生动有趣,但却与这庄重的宴会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女王听了他的讲解后,幽默地点评道:“这是本届最下饭的学术报告。”

  这一评价让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而奥赛也成为了这场宴会上的焦点人物。

  晚年\"科研狂魔的倔强\"——轮椅上的战斗

  \"轮椅漂移赛\"

  岁月不饶人,70岁的奥赛身体已经不如从前,但他对科研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他重回实验室后,做出了一件让人惊叹不已的事情——给轮椅装上马达。

  从此,他每天驾驶着这辆“特殊座驾”在走廊里与研究生们飙车。

  那风驰电掣的速度,那潇洒的背影,仿佛在向大家宣告着他对科研的执着和不服输的精神。

  墙上至今还留着“禁止奥赛教授弯道超车”的警示牌,这看似玩笑的话语,却饱含着大家对他的敬意和喜爱。

  奥赛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研狂魔,即使身体受限,也无法阻挡他追求科研的脚步。

  \"临终遗言是实验数据\"

  1971年,奥赛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他躺在病床上,气息微弱,但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对科研的热爱。

  他抓着护士的手,用尽最后的力气写下一串数字。

  儿女们围在床边,看着这串数字,满心疑惑,以为是什么重要的密码。

  后来,经过仔细查看和研究,才发现这串数字是血糖监测值。

  奥赛用生命践行了“科研至上主义”,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心系科研,这种精神让人动容。

  他的一生,是为科研奉献的一生,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们不断前行。

  历史评价

  这个总被军政府开除、拿诺奖杯当酒杯、用整个阿根廷畜牧业供养实验室的神人,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在作死边缘搞科研\"。

  如今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仍流传着四句真理:

  永远别和奥赛比早熟——他14岁时的智商比你现在的发际线还高。

  奥赛14岁就展现出惊人的医学天赋,打破了常规进入医学院学习,而很多人在这个年纪还处于懵懂无知的阶段,相比之下,他的早熟让人惊叹不已。

  永远别和奥赛比倒霉——他实验室被查封次数比阿根廷队输球还多。

  奥赛的科研生涯充满了坎坷,多次因为各种原因,实验室被查封,但他从未放弃,一次次地重新开始,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

  永远别和奥赛比头铁——军政府拆他三次实验室,他就建四次。

  面对军政府的打压,奥赛没有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一次次地重建实验室,继续他的科研工作,他的“头铁”体现了他对科研的执着和坚定信念。

  永远别和奥赛比吃货——他能从糖尿病研究论文里闻出烤肉味。

  奥赛在科研过程中,用独特的方式激励同事,将论文与烤肉联系起来,这种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科研的独特态度,成为了科研界的一段佳话。

  贝尔纳多·奥赛的一生,就像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传奇小说,他的故事将永远在科研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