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从调皮顽童到民主国父:孙中山的传奇人生-《记忆的声音》

  童年“调皮鬼”时光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在许多传统的认知里,童年时期的孙中山是个“调皮鬼”。

  翠亨村背靠群山,面临大海,这样的自然环境为小孙中山提供了广阔的嬉戏天地。

  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村边的小河里游泳、摸鱼,在山上放牛、打柴。

  由于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他时常做出一些让大人头疼的事情。

  村里有一座北帝庙,庙中有北帝神像,村民们对其敬畏有加,认为北帝能主宰人间祸福。

  有一次,孙中山和几个小伙伴来到庙里玩耍。

  他看着威风凛凛却又似乎一动不动的北帝神像,心中充满了疑惑。

  他觉得人们如此迷信北帝,可北帝却不能保护村民免受贫困和苦难。

  于是,年轻气盛的他竟然跳到神像的供桌上,用竹竿戳北帝的鼻子,还振振有词地说:“你连自己的鼻子都保护不了,还怎么保护我们?”

  这一举动可把同行的小伙伴们吓坏了,他们担心会遭到北帝的惩罚,而孙中山却不以为然。

  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村民们纷纷指责孙中山的“大逆不道”,他的父母也为此向村民们赔礼道歉。

  孙中山的调皮不仅仅体现在对神灵的“冒犯”上。他还喜欢听村里老人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

  每次听到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军将领反抗清朝统治的英勇事迹,他都兴奋不已,甚至会和小伙伴们模仿太平军打仗的场景,自己还常常扮演洪秀全的角色。

  他幼小的心灵里开始萌生出反抗压迫、追求平等的种子。

  求学与思想启蒙

  1878年,12岁的孙中山离开家乡,前往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

  这一经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檀香山,孙中山进入意奥兰尼学校学习。

  这里的教育模式和国内传统的私塾教育截然不同,学校注重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民主思想的培养。

  在学校里,孙中山如饥似渴地学习英语、天文、地理、历史等课程。

  他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这与他在国内所看到的封建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开始思考如何改变中国的现状。

  意奥兰尼学校毕业后,孙中山又进入奥阿厚书院继续深造。

  在学习过程中,他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深入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他开始意识到,中国要想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进行全面的改革。

  1883年,孙中山回到了家乡翠亨村。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知道调皮捣蛋的孩子,而是一个有着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

  回到家乡后,他看到村里的封建迷信依然盛行,人们的生活依然困苦不堪。

  于是,他再次做出了一些大胆的举动。

  他和好友陆皓东一起,砸毁了北帝庙中的神像,希望以此来破除村民们的迷信思想。

  这一行为再次引起了村民们的强烈不满,孙中山被迫离开家乡,前往香港求学。

  学医与革命思想的萌发 到了香港后,孙中山先后进入拔萃书室、中央书院学习。

  1886年,他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医。

  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郑士良等。

  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对清朝的腐败统治表示强烈的不满。

  在学医的过程中,孙中山不仅掌握了精湛的医术,还深刻地认识到,仅仅治疗人们身体上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拯救整个国家和民族。

  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变革,希望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新中国。

  1887年,孙中山转学到香港西医书院。在这所学校里,他受到了更为系统的西方医学教育和民主思想的熏陶。

  学校的教务长康德黎对孙中山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黎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孙中山指导,还经常和他讨论政治问题,鼓励他关心国家命运。

  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期间,孙中山和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人交往密切,他们常常在一起抨击清朝的腐败统治,畅谈革命理想。人们称他们四人为“四大寇”。

  这一时期,孙中山的革命思想逐渐成熟,他开始积极地宣传革命主张,结交革命志士,为日后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

  踏上革命征程

  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随后在澳门镜湖医院行医。

  他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很快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然而,孙中山并没有满足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革命理想。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在战争中节节败退,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一事件让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清政府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和平改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才能推翻清朝的统治。

  于是,他毅然放弃了行医的职业,前往檀香山。

  在檀香山,孙中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在兴中会的章程中,他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决心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与陆皓东等人策划了广州起义。

  他们计划在重阳节发动起义,夺取广州城。

  然而,由于计划泄露,起义还未发动就遭到了清政府的镇压,陆皓东等多人被捕牺牲,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流亡海外的日子里,孙中山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

  他在欧美各国宣传革命思想,结交革命志士,筹集革命经费。

  他深入研究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

  缔造共和与护国护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12月29日,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以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压迫,孙中山不得不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

  袁世凯上台后,妄图复辟帝制,恢复封建统治。

  孙中山坚决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与袁世凯及其追随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17年,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孙中山又发起了护法运动,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大元帅,誓师北伐。

  然而,由于西南军阀的排挤和破坏,护法运动最终失败。

  晚年的新探索与贡献 护法运动的失败让孙中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开始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寻找新的力量和新的道路。

  就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此后,孙中山积极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他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北上讨论国是。

  然而,由于长期的劳累和疾病,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

  孙中山的一生,是从一个调皮的乡村孩童成长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的一生。

  他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不懈奋斗,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