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重新划分兵力分布-《辅佐汉室,重振三国》

  夜,深了。

  陆府门前的白灯笼,在清冷的夜风中,轻轻摇曳,投下两团,朦胧而又孤寂的光晕。

  卸下了一身的朝服与疲惫,陆瑁缓缓踏入府中。

  往日里热闹的府邸,此刻,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仆人们的脚步,都放得极轻,脸上,也都带着一抹,挥之不去的哀戚。

  他没有去书房,也没有去前厅。

  径直,穿过回廊,走向了后院,那间属于他和关凤的,卧房。

  房门,虚掩着。

  里面没有点灯,只有一缕清冷的月光,从窗棂间,斜斜地,洒了进来。

  关凤就坐在窗边。

  她换下了一身重孝,只穿着一件素白的寝衣,抱着双膝,蜷缩在榻上,像一只,受了伤的小兽。

  她的目光,没有焦点,只是怔怔地,望着窗外那轮,残缺的月亮。

  陆瑁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地,攥了一下。

  他放轻了脚步,缓缓走了过去。

  吱呀——

  脚下的木地板,发出了一声轻微的,抗议。

  关凤的身体,微微一颤,像是被惊扰的蝶,缓缓地,回过了头。

  四目相对。

  她的眼眶,是红的,肿的。但里面,没有泪。

  那双曾经总是神采飞扬的,像是有星辰在闪烁的眸子,此刻,空洞得,像是一口,枯井。

  陆瑁没有说话。

  他只是走上前,在她面前,单膝跪下,然后,伸出手,轻轻地,握住了她那冰凉的,放在膝上的手。

  很凉。

  像是,握着一块,冬日的寒玉。

  被他掌心的温度一烫,关凤那空洞的眼神,才仿佛,找回了一丝焦距。

  她看着眼前的男人。

  看着他眼中的血丝,看着他下巴上,冒出的青涩胡茬,看着他眉宇间,那化不开的,疲惫与风霜。

  她张了张嘴,喉咙里,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下一刻,她猛地,扑进了他的怀里。

  没有哭嚎。

  没有抽泣。

  只是,死死地,用尽全身的力气,抱着他。

  仿佛,要将自己,揉进他的骨血里。

  陆瑁的心,疼得快要无法呼吸。

  他反手,将她紧紧地,圈在怀中。

  下巴,轻轻抵着她柔软的发顶。

  “凤儿。”

  他的声音,沙哑得,厉害。

  “我们的生活,还得继续。”

  怀中的娇躯,微微一颤。

  过了许久,许久。

  一道闷闷的,带着浓重鼻音的声音,才从他的胸口,传了出来。

  “我没事。”

  关凤抬起头,那双红肿的眼睛,在月光下,固执地,看着他。

  “父亲他,年过六旬,戎马一生,最后,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归宿。”

  她的声音,很轻,却异常的,平静。

  “我只是……”

  她伸出手,轻轻抚上陆瑁的脸颊,指尖,描摹着他疲惫的轮廓。

  “我只是在想,你这次回来,瘦了好多。”

  陆瑁一愣。

  他没想到,她会说这个。

  关凤看着他,看着他眼中的错愕,嘴角,忽然,牵起了一抹,比哭还难看的,笑。

  “夫君。”

  她就这么,定定地,看着他。

  “你答应我。”

  “以后,不管是为了大汉,还是为了我,都要,好好地,保护自己。”

  “我不想……不想有一天,我也要像今天这样,去城门口……”

  她的话,没有说完。

  但陆瑁,全懂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与温情,瞬间,冲垮了他所有的,坚强伪装。

  他猛地,低下头,狠狠地,吻住了那双,还在微微颤抖的唇。

  这个吻,不带任何情欲。

  只有,失而复得的,狂喜。

  与,深入骨髓的,怜惜。

  良久,唇分。

  陆瑁用额头,抵着她的额头,鼻尖,萦绕着她身上,那熟悉的,淡淡的馨香。

  他看着她近在咫尺的,湿润的眼睛,一字一句,郑重地,说道。

  “我答应你。”

  “从今往后,我这条命,一半是你的,一半,是大汉的。”

  “阎王爷他,想收,也得先问问,我关凤,同不同意。”

  天光大亮。

  未央宫内,庄严肃穆。

  昨日的悲伤,已被一层更为厚重的,名为“国事”的甲胄,紧紧包裹。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神情肃然。

  龙椅上,刘禅正襟危坐,一身玄色朝服,让他原本尚显稚嫩的脸庞,多了几分帝王的威严。

  陆瑁出列,行至大殿中央。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空手上殿。

  两名校事府锐士,抬着一幅巨大的,卷起的舆图,紧随其后。

  舆图,在大殿中央,被缓缓展开。

  那是一幅,囊括了整个天下的,详细地图。

  大汉如今的疆域,被朱笔,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而曹魏与东吴的土地,则是一片,待人描绘的,空白。

  “启奏陛下。”

  陆瑁的声音,清晰而又沉稳,在空旷的大殿中,激起阵阵回响。

  “臣以为,司马懿虽死,曹魏元气大伤,但其根基仍在。东吴孙权,虎踞江东,又新得青州,其心,不可不防。”

  “故,臣请奏,重整我大汉军力,以固国本,以待天时!”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舆图,声音,陡然拔高。

  “我大汉,现有可战之兵,五十万!臣请,将此五十万大军,重新部署!”

  五十万!

  此言一出,整个朝堂,响起一片清晰可闻的,倒吸冷气的声音。

  便是诸葛亮,抚着胡须的手,也微微一顿。

  “以荆州为东面屏障,设荆州军团,兵额十万!由荆州牧关平统领!”

  “以新复之长安为北伐桥头,设长安军团,兵额五万!由长安太守魏延统领!”

  “以雍州为西面犄角,设雍州军团,兵额五万!由雍州刺史庞德统领!”

  庞德?

  不少老臣的脸上,都闪过一丝异色。

  陆瑁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继续移动。

  “以凉州为大漠门户,设凉州军团,兵额五万!由平北将军马岱统领!”

  “以汉中为国之咽喉,设汉中军团,兵额五万!由车骑将军张飞统领!”

  “绵竹、剑阁,各置兵一万,以为成都门户!”

  “永安、夷陵,各置兵一万,以防东吴水师!”

  “成都,设中军十万,为全国总预备!由丞相和臣,亲自节制!”

  一连串的部署,如行云流水,又如雷霆万钧。

  将整个大汉的边境,打造成了一座,密不透风的,钢铁堡垒。

  最后,陆瑁的手指,点在了上庸、房陵、西城,这三块新得的土地上。

  “东三郡,地处荆、雍、汉中之间,为战略要冲。臣请,在此设重兵六万!”

  “然,此六万兵马,归属何方,臣,请陛下与丞相定夺。”

  “一,可划归荆州,由荆州牧统一指挥,则荆州兵力可达十六万,固若金汤。”

  “二,可另设方面,独立成军。”

  一名御史立刻出列,“启奏陛下,东三郡与荆州唇齿相依,若分兵而治,恐号令不一,为敌所趁。臣以为,当归荆州管辖!”

  立刻便有另一名官员反驳,“不然!荆州战线过长,荆州牧年轻,若再掌六万大军,恐分身乏术。不若另择一员宿将,镇守东三郡,既可为荆州之援,又可随时策应关中、汉中,更显灵活!”

  两派人,争论不休。

  刘禅有些拿不定主意,将目光,投向了诸葛亮和陆瑁。

  陆瑁向前一步,沉声道:“臣,举荐一人。”

  “镇东将军,赵云!”

  赵云!

  这个名字一出,所有争论,戛然而止。

  满朝文武,再无异议。

  以赵子龙的威望和资历,镇守一方,绰绰有余。

  陆瑁继续说道:“臣之意,由镇东将军,持节,总督东三郡军事。不归荆州管辖,亦不属汉中。其麾下六万大军,战时,东可援荆州,西可入武关,北可出秦岭,南可下汉中!使我大汉王师,动如雷霆,来去如风!”

  诸葛亮的眼中,爆出一团精光。

  他抚掌赞道:“中都护此计,大妙!以子龙之稳重,行此雷霆之军,正相得益彰!”

  他转向刘禅,躬身道:“陛下,臣,附议!”

  “准奏!”刘禅毫不犹豫地拍板。

  陆瑁见状,再次开口,而这一次,他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沉重的缅怀。

  “臣,还有一事启奏。”

  “昔日,先帝所建之无当飞军,在此次成都保卫战之中,为国死战,七百勇士,仅存不足二百。”

  “此乃我大汉,百战精锐,军魂所在。臣不忍其番号就此断绝。”

  “恳请陛下,允臣,以此二百幸存者为骨,重建议兵,再建无当飞军!所需钱粮兵甲,皆由中都护府一力承担!”

  他的目光,扫过大殿。

  “臣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为我大汉流过血的英雄,他们的番号,他们的荣耀,将与国同休,永世不灭!”

  掷地有声!

  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胸中,都仿佛有一团火,被点燃了。

  “好!”

  一声暴喝,如同平地惊雷。

  是张飞!

  他瞪着一双环眼,大步出列,指着陆瑁,对龙椅上的刘禅吼道:“陛下!这小子说得对!俺也这么想!他娘的,要是让那帮兔崽子的番号没了,俺第一个不答应!”

  这粗鲁的言语,却让在场的所有武将,都感同身受,纷纷点头。

  看着这君臣一心,将相和睦的场面,诸葛亮微微一笑,站了出来。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陛下。”

  “先帝临终托孤之时,曾有遗诏。”

  “朝内政事,由臣决断。”

  “朝外军事,皆付中都护。”

  “今日,中都护所奏两事,皆为兴国强兵之良策,合情,合理,合军心,合民意。”

  “臣,请陛下,全权准奏!”

  他这句话,不仅是支持陆瑁,更是在用先帝的遗诏,为陆瑁的军事权力,做了最强的,背书。

  是在告诉所有人,陆瑁,便是大汉军方的,最高统帅!

  刘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丞相与中都护,皆为国之栋梁,朕,无有不从。”

  “所有事宜,皆按中都护所议,即刻执行!”

  “退朝!”

  随着内侍一声高唱,这场决定了大汉未来数十年国运走向的大朝议,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