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笑着招手:“知微来了,快过来。这位就是近日名动京城的张修撰,张时安。”
他又对张时安介绍道,“这是老夫的内侄女,王知微。
她父亲去得早,便养在老夫身边。这孩子性子静,就爱钻在书堆里。”
张时安连忙起身还礼:“在下张时安,见过王小姐。”
他目光与王知微接触的瞬间,只觉得对方眼眸清澈如水,却又似深潭,不见底细。
王知微亦再次敛衽为礼,声音依旧轻柔,却不显怯懦:
“小女子王知微,久闻张修撰大名。”
她将手中的《山海舆图》递给王肃,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张时安手边那本他随身携带、用于记录灵感的笔记,笔记封面上正是他练习绘制的几种帆索结构的草图。
王肃接过书,对王知微笑道:“正好,我与时安正在谈论海事。
你平日也翻看这些杂书,不妨也坐下听听。”
这话看似随意,却透露出不寻常的意味——让一个未出阁的侄女参与男宾的谈话。
还是讨论朝堂热议的“海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认可和亲近。
王知微并未推辞,依言在靠近王肃的下首座位坐下,姿态娴静,目光低垂,却并未给人拘谨之感。
王肃将《山海舆图》摊开,指着上面一些模糊的海外地域图样,对张时安道:
“时安你看,前人所绘,虽粗疏,却也可见天地之广。
你主张开海,眼界确实非凡。只是,老夫仍有一虑,这海外诸国,风俗物产皆与我朝迥异,言语不通,律法不同,商旅往来,纠纷必多。
若无精通此道之人居中协调、记录,恐生事端。光靠市舶司那些官吏,只怕力有未逮。”
这个问题非常实际,点出了开海后可能面临的文化与行政管理难题。
张时安正欲回答,却听一个清泉般的声音轻轻响起:
“姑父所虑极是。侄女曾翻阅一些前朝随船通事留下的札记,其中提到,三宝太监下西洋时。
船上便有专门的‘书算手’,不仅记录航路、物产,还学习番邦语言,绘制风物图志。
或许,将来市舶司亦可设‘译史’、‘图志官’之类职位,专司此类事务。”
说话之人,正是王知微。
她声音不高,却条理清晰,引据恰当,直接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制度构想补充!
张时安心中一震,不由得再次看向那位垂眸端坐的少女。
他没想到,一个深闺女子,竟对郑和旧事如此熟悉,更能由此及彼,想到设立专门官职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份见识,远超许多只会空谈道德的朝臣。
王肃抚须点头,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嗯,知微此言,倒是个思路。”他看向张时安,“时安,你觉得呢?”
张时安收敛心神,诚恳道:“王小姐所言,真知灼见!确是晚辈未曾深思之处。
通译与记录,实为沟通中外、管理海贸之要务。若将来真能开设市舶司,此议当纳入章程之中。”
他转向王知微,由衷赞道,“王小姐博闻强识,心思缜密,在下佩服。”
王知微抬起眼帘,看了张时安一眼,目光平静,并无寻常女子被夸奖后的羞怯,只是微微颔首:
“张修撰过奖,小女子不过是偶读杂书,胡乱言之罢了。”她的态度落落大方,既不张扬,也不过分谦卑。
接下来,围绕着海事、海外风物乃至一些经史问题,张时安与王肃、王知微三人竟相谈甚欢。
王知微话语不多,但每每开口,总能切中要害,或引经据典,或提出独到见解,尤其是在一些历史地理和文献考据方面,显露出深厚的功底。
张时安发现,与她交谈,完全不需要因对方是女子而降低思维的层次,反而有种棋逢对手、思路被打开的畅快感。
王肃大多数时间只是含笑听着,偶尔插言引导,目光在张时安和王知微之间流转,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意。
这次家宴,持续了近两个时辰。
当张时安告辞离开王府时,心中充满了难以平静的波澜。
王肃的示好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似乎还包含了……联姻的考量。
而那位王知微小姐,更是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与众不同的印象。
她的聪慧、博学、沉静与那种发自内在的坚毅气质,如同夜空中最独特的星辰,吸引着他去探寻。
如果王尚书这一张是美人计的话,估计还真有点成功了。
毕竟张时安,这一刻发现自己,相比于外貌方面,更喜欢的是智商。
那位王小姐,智商谋略不输男子,张时安是真的有些心动。
他抬头望着京城初夏的夜空,繁星点点。
朝堂的险恶并未远去,但此刻,他心中却莫名地生出了一丝暖意和期待。
或许,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他并非只能孤独前行。
时光荏苒,自王府家宴后,又过去了月余。
朝堂之上关于开海的争论从未停歇,但风向却在悄然改变。
张时安呈上的“新式福船”图样,经过工部大匠作初步研议,认为“虽有待完善之处,然其理甚新,颇具巧思,值得深研”。
这份来自技术层面的肯定,极大地增强了开海派的底气。
三皇子抓住时机,联络支持者,不断上书,陈述开海之利,并将张时安提出的“以商养战、以战护商”、“设立译史图志官”等具体策略细化呈报。
而张时安本人,则在翰林院继续着他的“故纸堆”事业,同时与陈明哲、徐子睿保持密切沟通。
一个围绕在三皇子身边,兼具战略眼光、实务能力和舆论喉舌的年轻政治团体,已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张时安与王府,特别是与王知微小姐之间,也有了几次“偶然”的相遇。
有时是在某次文人雅集上,有时是王肃“恰好”邀他品鉴新得的碑帖,而王知微总会“恰巧”在场。
每一次接触,都让张时安对这位女子了解更多,欣赏也更增一分。
他发现王知微不仅精通经史,对算学、地理乃至医药都有所涉猎,性格外柔内刚,极有主见。
一次谈及《木兰辞》时,她曾淡然道:“女子未必不如男,只是世间给女子的天地太小罢了。”此言让张时安震撼良久。
他觉得,如果王尚书真的使的是美人计的话,他好像真的中招了。
而王知微看待张时安,也从最初的好奇、欣赏,渐渐生出几分不同于寻常男子的情愫。
她欣赏他的才华与抱负,更钦佩他在朝堂之上面对构陷时表现出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他谈及海事、谈及强国梦想时,眼中那簇不灭的火焰。
这一切,礼部尚书王肃都看在眼里。
他深知,张时安此子,出身虽寒,然心性、才学、魄力皆属上上之选,更难得的是圣眷正浓,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将侄女许配于他,既是为知微寻了一个佳婿,也是为王家未来投资,更是……一种在微妙朝局中的政治选择。
他敏锐地感觉到,皇帝的开海之心已动,三皇子地位日益稳固,此时与张时安联姻,恰逢其时。
他又对张时安介绍道,“这是老夫的内侄女,王知微。
她父亲去得早,便养在老夫身边。这孩子性子静,就爱钻在书堆里。”
张时安连忙起身还礼:“在下张时安,见过王小姐。”
他目光与王知微接触的瞬间,只觉得对方眼眸清澈如水,却又似深潭,不见底细。
王知微亦再次敛衽为礼,声音依旧轻柔,却不显怯懦:
“小女子王知微,久闻张修撰大名。”
她将手中的《山海舆图》递给王肃,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张时安手边那本他随身携带、用于记录灵感的笔记,笔记封面上正是他练习绘制的几种帆索结构的草图。
王肃接过书,对王知微笑道:“正好,我与时安正在谈论海事。
你平日也翻看这些杂书,不妨也坐下听听。”
这话看似随意,却透露出不寻常的意味——让一个未出阁的侄女参与男宾的谈话。
还是讨论朝堂热议的“海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认可和亲近。
王知微并未推辞,依言在靠近王肃的下首座位坐下,姿态娴静,目光低垂,却并未给人拘谨之感。
王肃将《山海舆图》摊开,指着上面一些模糊的海外地域图样,对张时安道:
“时安你看,前人所绘,虽粗疏,却也可见天地之广。
你主张开海,眼界确实非凡。只是,老夫仍有一虑,这海外诸国,风俗物产皆与我朝迥异,言语不通,律法不同,商旅往来,纠纷必多。
若无精通此道之人居中协调、记录,恐生事端。光靠市舶司那些官吏,只怕力有未逮。”
这个问题非常实际,点出了开海后可能面临的文化与行政管理难题。
张时安正欲回答,却听一个清泉般的声音轻轻响起:
“姑父所虑极是。侄女曾翻阅一些前朝随船通事留下的札记,其中提到,三宝太监下西洋时。
船上便有专门的‘书算手’,不仅记录航路、物产,还学习番邦语言,绘制风物图志。
或许,将来市舶司亦可设‘译史’、‘图志官’之类职位,专司此类事务。”
说话之人,正是王知微。
她声音不高,却条理清晰,引据恰当,直接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制度构想补充!
张时安心中一震,不由得再次看向那位垂眸端坐的少女。
他没想到,一个深闺女子,竟对郑和旧事如此熟悉,更能由此及彼,想到设立专门官职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份见识,远超许多只会空谈道德的朝臣。
王肃抚须点头,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嗯,知微此言,倒是个思路。”他看向张时安,“时安,你觉得呢?”
张时安收敛心神,诚恳道:“王小姐所言,真知灼见!确是晚辈未曾深思之处。
通译与记录,实为沟通中外、管理海贸之要务。若将来真能开设市舶司,此议当纳入章程之中。”
他转向王知微,由衷赞道,“王小姐博闻强识,心思缜密,在下佩服。”
王知微抬起眼帘,看了张时安一眼,目光平静,并无寻常女子被夸奖后的羞怯,只是微微颔首:
“张修撰过奖,小女子不过是偶读杂书,胡乱言之罢了。”她的态度落落大方,既不张扬,也不过分谦卑。
接下来,围绕着海事、海外风物乃至一些经史问题,张时安与王肃、王知微三人竟相谈甚欢。
王知微话语不多,但每每开口,总能切中要害,或引经据典,或提出独到见解,尤其是在一些历史地理和文献考据方面,显露出深厚的功底。
张时安发现,与她交谈,完全不需要因对方是女子而降低思维的层次,反而有种棋逢对手、思路被打开的畅快感。
王肃大多数时间只是含笑听着,偶尔插言引导,目光在张时安和王知微之间流转,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意。
这次家宴,持续了近两个时辰。
当张时安告辞离开王府时,心中充满了难以平静的波澜。
王肃的示好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似乎还包含了……联姻的考量。
而那位王知微小姐,更是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与众不同的印象。
她的聪慧、博学、沉静与那种发自内在的坚毅气质,如同夜空中最独特的星辰,吸引着他去探寻。
如果王尚书这一张是美人计的话,估计还真有点成功了。
毕竟张时安,这一刻发现自己,相比于外貌方面,更喜欢的是智商。
那位王小姐,智商谋略不输男子,张时安是真的有些心动。
他抬头望着京城初夏的夜空,繁星点点。
朝堂的险恶并未远去,但此刻,他心中却莫名地生出了一丝暖意和期待。
或许,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他并非只能孤独前行。
时光荏苒,自王府家宴后,又过去了月余。
朝堂之上关于开海的争论从未停歇,但风向却在悄然改变。
张时安呈上的“新式福船”图样,经过工部大匠作初步研议,认为“虽有待完善之处,然其理甚新,颇具巧思,值得深研”。
这份来自技术层面的肯定,极大地增强了开海派的底气。
三皇子抓住时机,联络支持者,不断上书,陈述开海之利,并将张时安提出的“以商养战、以战护商”、“设立译史图志官”等具体策略细化呈报。
而张时安本人,则在翰林院继续着他的“故纸堆”事业,同时与陈明哲、徐子睿保持密切沟通。
一个围绕在三皇子身边,兼具战略眼光、实务能力和舆论喉舌的年轻政治团体,已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张时安与王府,特别是与王知微小姐之间,也有了几次“偶然”的相遇。
有时是在某次文人雅集上,有时是王肃“恰好”邀他品鉴新得的碑帖,而王知微总会“恰巧”在场。
每一次接触,都让张时安对这位女子了解更多,欣赏也更增一分。
他发现王知微不仅精通经史,对算学、地理乃至医药都有所涉猎,性格外柔内刚,极有主见。
一次谈及《木兰辞》时,她曾淡然道:“女子未必不如男,只是世间给女子的天地太小罢了。”此言让张时安震撼良久。
他觉得,如果王尚书真的使的是美人计的话,他好像真的中招了。
而王知微看待张时安,也从最初的好奇、欣赏,渐渐生出几分不同于寻常男子的情愫。
她欣赏他的才华与抱负,更钦佩他在朝堂之上面对构陷时表现出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他谈及海事、谈及强国梦想时,眼中那簇不灭的火焰。
这一切,礼部尚书王肃都看在眼里。
他深知,张时安此子,出身虽寒,然心性、才学、魄力皆属上上之选,更难得的是圣眷正浓,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将侄女许配于他,既是为知微寻了一个佳婿,也是为王家未来投资,更是……一种在微妙朝局中的政治选择。
他敏锐地感觉到,皇帝的开海之心已动,三皇子地位日益稳固,此时与张时安联姻,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