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惊世节气-《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

  烛火摇曳的书房里,严世蕃带着三分醉意拆开了那个厚厚的信封。

  他本以为会看到一篇精心雕琢的策论,或是年轻人惯常的阿谀奉承之词。

  然而当\"新定二十四节气表\"七个工整的楷书大字映入眼帘时,他的独眼骤然睁大,酒意顿时醒了一半。

  \"这......\"

  他猛地站起身,绯色官袍带翻了案上的茶盏也浑然不觉。

  羊脂玉般的宣纸上,二十四节气被重新划分得细致入微。

  不仅每个节气精确到时辰,更配有详尽的物候特征、农事指南,甚至还有星象变化的简易观测法。

  \"立春:正月节,太阳黄经315°,北斗柄指寅位。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农宜修耒耜、选良种。验证法:黄昏时参宿现于正南,则三日内必交节......\"

  严世蕃的手指微微发抖。

  作为工部侍郎,他太清楚现行节气历法的粗疏了。

  朝廷每年要耗费巨资让司天监推算节气,结果还常常误差三五日。

  而眼前这张表格,竟连寻常百姓都能依星象自行验证!

  他急切地翻到第二页,发现竟是一套完整的节气验证图谱。

  每幅图上都标注着:\"若此星象现,则三日内当有雨\"、\"若见此种云纹,七日内必降霜\"之类的实用判断法。

  最惊人的是,这些图谱旁还附有详细的观测记录——某年某月某日某地,验证结果如何,竟然密密麻麻记录了上百条。

  \"这不可能......\"严世蕃喃喃自语,独眼中精光闪烁。

  他快步走到书架前,抽出《大统历》对照。

  当看到张时安标注的冬至时刻与钦天监最新推算结果只差半个时辰时,他的后背沁出一层冷汗。

  烛花爆响,惊醒了沉浸在震撼中的严侍郎。

  他这才发现信封底部还有一叠文稿,竟是张时安对现行节气误差的考据分析:

  \"查永乐三年至嘉靖二十八年共一百三十七年节气记录,现行历法平均误差三日又两个时辰。

  尤以谷雨、霜降二节为甚,最大误差达五日......\"

  严世蕃的呼吸变得粗重。

  这些数据若是真的,就意味着朝廷沿用了两百年的历法存在系统性偏差!

  而更可怕的是,这个刚中解元的年轻人,竟然不声不响完成了本该由司天监倾全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他颤抖着手点燃第二支蜡烛,细细研读那些革新之处。

  新的节气划分不仅修正了误差,更创造性地增加了\"候应\"——每个节气细分为三候,共七十二候。

  比如惊蛰:

  \"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验证法:若见桃花早开五日,则当年春汛必早......\"

  这些描述如此生动准确,就连不通文墨的老农都能理解。

  严世蕃仿佛已经看到,当这套历法推行天下时,万千农人对着物候安排农事的景象。

  播种不会过早遭霜冻,收割不会因秋雨误了时辰,光是想想就能为朝廷增收多少税赋!

  他突然意识到什么,急忙翻到最后几页。果然,那里详细记载着这套新节气的验证过程:

  \"嘉靖二十七年春,于泾县实测:现行历法标注雨水在二月初三,实测二月朔日已有蛙鸣,建议提前至正月二十八......\"

  \"二十八年秋,清水镇观测:霜降迟来七日,致晚稻受损。依新法当在九月二十三日......\"

  密密麻麻的实测记录竟跨越整整五年!

  严世蕃的独眼微微发热,他仿佛看见那个清瘦的举子,独自在田间地头仰望星空的身影。

  这份执着,这份严谨,这份心系苍生的情怀,哪里像个少年的书生?

  烛泪堆满铜台时,严世蕃终于放下最后一页纸。

  他踱到窗前,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心中已如明镜般透亮——这份节气表一旦呈递御前,必将震动朝野。

  而作为举荐者的自己,不仅能坐享\"荐贤有功\"的美名,更将收获一个前途无量的门生。

  他轻轻摩挲着那些字迹工整的纸张,忽然低声笑了。

  那个林知秋怕是做梦也想不到,他处心积虑想要打压的寒门学子,手中竟握着这等惊世之作。

  有了这份功劳打底,莫说区区郡守之子,就是六部堂官想动张时安,也得掂量三分。

  晨光透过窗纱,为书案上的节气表镀上一层金边。

  严世蕃小心地将文稿收进紫檀木匣,又取出一张洒金笺,提笔写下:

  \"臣工部侍郎严世蕃谨奏:今有江西解元张时安精研历法,新定二十四节气表,实测五年,误差不过半日......\"

  写到这里,他笔锋一顿,独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随即又添上一行小字:\"此子才堪大用,望朝廷嘉奖。\"

  搁下笔,严世蕃望向京城的方向,仿佛已经看见那个年轻人的锦绣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