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0章 公社学习通知-《重生1970:我在长白山里走山货》

  第二天清晨,李长青正就着咸菜疙瘩喝着糊糊,院门外传来支书王有德那特有的、带着点沙哑的嗓音:“长青!起来了没?”

  “哎!支书,起来了!您快进屋!”

  李长青赶紧咽下嘴里那口滚烫的糊糊,起身迎了出去。

  王有德背着手走进院子,目光扫过正在灶台边忙活的王桂芬和靠在炕头抽旱烟的李守山,脸上带着难得的轻松笑意:“都起来了?好的,我来说两件事。”

  他的声音不小,左邻右舍起得早的都听见了,李嫂正巧出来倒尿盆,听见动静,便支棱着耳朵凑近了些。

  “哟,支书这一大早的,有啥好事啊?”

  王有德没理会,继续对李长青说:“第一件事,周扒皮那事,公社公安已经立案了,人赃并获,他那个表哥王有福,也因为包庇纵容,被供销社停职审查了。这下算是清静了!”

  屋里屋外的人听了,都松了口气。王桂芬双手合十,连声道:“老天爷开眼啊,可算把这祸害给收走了!”

  李嫂立刻接话:“可不是嘛!支书,您是不知道,周扒皮以前克扣咱工分,那心黑得哟!这下可算能过安生日子了!”

  “这第二件事。”

  王有德提高了嗓门,像是说给所有人听似的。

  “是好事,大好事啊!公社要贯彻落实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紧急开办一期赤脚医生培训班,给各大队都分配了名额。苏主任亲自点名,要咱们队的李长青和林晓梅同志,代表小河村生产大队去参加!”

  这话一出,院里院外顿时响起了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哎呦喂!赤脚医生培训班?这可是吃公家饭的门路啊!”

  “长青这娃子,真是出息了!还有晓梅那闺女,有文化,是该去学!”

  “苏主任亲自点名,这可是天大的脸面!咱小河村也跟着沾光啊!”

  这时,赵大山披着旧棉袄,叼着烟袋锅,王铁柱风风火火的,孙卫东揣着笔记本和钢笔,以及听到消息脸颊微红、眼神亮晶晶的林晓梅,都陆续赶到了李家小院。小小的院子顿时显得热闹非凡。

  “培训班为期一个月,就在公社卫生院上课。管吃管住,还记工分!”

  王有德继续说道,“后天一早,我带你们俩去公社报到。你们要好好学,回来把咱村的医疗搞起来!”

  众人听了,议论纷纷。

  赵大山磕磕烟袋锅,务实地说:“好事啊!听说主要学咋处理小伤小病,管管红药水紫药水,再学学咋预防瘟疫、讲卫生啥的。回来能给大伙儿帮上忙,不用屁大点事都往公社卫生院跑了!”

  李长青心里立刻明了。

  一个月的培训,时间紧任务重,核心是培养最基础的农村卫生员,解决有和无的问题,而非培养全能医生。

  他马上接话,调整了大家的预期:“山叔说得对!主要是学基础,回来咱们村里有个头疼脑热、磕了碰了的,能先应急处理一下,真有大病还得赶紧送公社。关键是能把预防和卫生知识带回来,让大伙儿少生病!”

  王有德点头:“对头!就是这个意思!回来把咱队的卫生室搞起来,管好药箱子就行!苏主任说了,这是打基础,以后还有进修机会。”

  说完,他便背着手哼着曲,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走了。

  支书一走,小院更是炸开了锅。众人簇拥着李长青和林晓梅进了堂屋,王桂芬赶紧又拿了几个粗瓷碗,给大伙倒上热水。

  赵大山蹲在门槛上,吧嗒着烟袋,脸上深刻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学成了,就是正经的赤脚医生了,有牌牌的!长青,晓梅,这机会说啥也得抓住!”

  王铁柱兴奋地直搓手:“长青哥,晓梅姐,你俩这是要当先生了!以后咱头疼脑热,可就找你们了!”

  孙卫东推了推眼镜,一脸严谨:“根据我的了解,赤脚医生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的基础。你们学成归来,将极大改善本村的医疗条件,意义可是很重大的。”

  李长青心里暖洋洋的,这感觉,比前世在豪华包厢里听下属拍马屁受用一万倍。这就是被真心祝福和需要的感觉。他抬手虚按了一下,让大家安静。

  “谢谢大伙儿!这是咱们整个赶山小队和村子的光彩。”

  他语气诚恳,“不过,我和晓梅这一走就是一个月,队里的活也不能停了。今天正好大伙都在,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一个月,咱的步子该怎么迈。”

  他看向赵大山,:“山叔,您是老把式,经验最丰富。进山的事儿,您看怎么安排最稳妥?我们都听您的。”

  赵大山咂摸了一口烟,沉吟道:“眼下开春不久,正是采摘山货的好时候,咱们不能停下来。我看,还按老路子,就在西山坳、黑瞎子沟外围这些熟地方转悠,安全第一。我跟建军、铁柱,我们仨进山。卫东心细,留在村里记账、照应,顺带看看长青家有啥要搭把手的。”

  “山叔安排得周到。”

  李长青点头,又看向孙卫东,“卫东,你是咱们的大数据中心。这个词一出,孙卫东明显愣了一下,推眼镜的手都顿住了,显然是没听懂,账目这块你最清楚。我和晓梅不在期间,所有的收支,还得麻烦你一笔笔记清楚。”

  孙卫东思考片刻,认真地说:“我认为应该按照贡献度折算。长青你和晓梅同志提供了前期的信息和方法,即便你们人不在,也应享有一定的分成。我建议,每批货的利润,预留一成作为你们去学习投入和知识份额,等你们回来再结算。大部分利润,由实际参与劳动的队员按劳分配。这样既公平,也能最大化激发团队效能。”

  王铁柱虽然听不太懂说的什么意思,但感觉应该很公平的,“我同意!不能让长青哥和晓梅姐前期白忙活了。”

  赵大山也点头:“卫东娃子脑子活,这么分,公道!”

  “那就这么定了,谢谢大家的支持。”

  李长青心里踏实了,团队能够理解比金子还珍贵。

  事情商量妥当,众人心里都有了谱,便各自散去准备。

  李长青和林晓梅落在最后,并肩走在村中的土路上。晨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路边的老榆树已经开始冒出嫩绿的芽苞。

  “晓梅”

  李长青语气温和的说:“这次学习是打基础。关键是把常见的药给认全,学会消毒、包扎,还有怎么跟老乡讲卫生防病。真遇到大病,咱们的职责是正确判断,及时上报或建议转诊,绝不能逞强。这一个月是入门,真本事还得靠回来以后边干边学,慢慢积累经验。”

  林晓梅抬起头,清澈的眸子里映着晨光,眼神坚定:“嗯,长青哥,我明白的。能一起去学习帮上忙,我……真的很高兴。”

  她顿了顿,声音轻柔却清晰,“路上,互相照应。”

  “嗯,互相照应。”

  李长青点点头,心中暖意融融,这或许就是这个年代,最朴实也最动人的承诺了。

  说着话,就到了知青点那排低矮的土坯房前。

  几个知青正在院子里洗漱,看到他们,都投来善意的、带着些许羡慕的目光。

  林晓梅脸上微微一红,对李长青说了声。

  “那我先去收拾了。”

  便像只轻巧的燕子般走进了院子。

  李长青看着她的背影,笑了笑,随即转身,大步朝着村东头郑大爷家走去。事不宜迟,给父亲治腿是眼下头等要紧的事。

  大老远就闻到那股熟悉的牲口棚特有的味道,还听见郑大爷“吁……喔……”的吆喝声。

  李长青熟门熟路地推开半掩的栅栏门,看见郑大爷正弓着腰给那匹温顺的老青骡子添草料。

  “郑大爷!忙着呢?”

  李长青迈进院子,熟稔地打着招呼。

  郑大爷正拿着刷子给那匹温顺的老青骡梳理皮毛。

  “长青来啦!”

  郑大爷头也没回,声音洪亮。

  “听说你们要去公社学习?好事儿!”

  “是啊,大爷。不过学习前有件急事得麻烦您。”

  李长青凑近些,递过去一盒新开封的大生产香烟,“想请您今儿个就套上车,拉我爹去公社卫生院瞧瞧他的老寒腿,疼得厉害,耽误不了了。”

  郑大爷这下转过身,接过烟,揣进兜里,眉头微皱:“今儿个就去?你爹那腿是老毛病了,是得赶紧瞧!成!我这就套车,晌午前准能到公社!”言语间满是乡邻的熟稔与爽快。

  “哎!谢谢大爷!辛苦您了!”李长青道谢,这份利索劲儿,正是多年打交道积累的信任。

  从郑大爷家出来,李长青快步回家。大哥李建军已经在院里等着了。

  “咋样?”

  “说好了,郑大爷这就套车,晌午前到公社。”

  李长青说着,从怀里掏出自己那份钱,数出三张大团结,又对李建军说:“哥,修缮房子的事等爹看病回来就开始张罗吧,你那三十块,到时候在村里请几个实在匠人,买料、管饭,钱你直接经手。”

  李建军闷声应道:“嗯,我明白。请人的事我来办,钱我直接支了,不用叫咱爹娘操心。”

  兄弟俩商量妥当,走进屋里。

  李长青对父母说:“爹,娘,我跟郑大爷说好了,这就套车拉爹去公社看腿。”

  他扬了扬手里的三十块钱,“看病的钱我出,哥出钱修缮房子,都已经安排好了,你们就别操心了。”

  王桂芬一听,又是心疼钱又是担心腿:“这么急……这得花多少……”

  李守山看着两个已然能顶门立户的儿子,摆了摆手,只沉声说了句:“就听孩子们的。”

  不久,郑大爷赶着骡车到了门口。李长青和李建军小心翼翼地把父亲扶上车坐稳。

  “坐稳喽!驾!”

  郑大爷轻喝一声,鞭子在空中打了个响,老骡子迈开稳健的步子,木板车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驶上了通往公社的土路。

  李建军则转身去找相熟的瓦匠、木匠商量修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