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李贵妃-《刺杀狗皇帝后,我们灵魂互换了!》

  “以她的性格,接下来肯定会仔细权衡这个法子,然后迅速行动。在寿宴前解决这桩麻烦,是大概率的事。”

  慕朝歌听完,兴奋地一拍大腿:“太好了!这么说,我们这第一步,算是迈出去了?”

  “嗯,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尉迟澈相对冷静,“但这只是第一步。引起了太后的注意和好感还不够,我们需要借此机会,让你在后宫逐渐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方便我们后续调查身体互换的缘由,并寻找换回来的方法。同时,也要防止其他有心人,意到慕妃的变化而来找麻烦。”

  慕朝歌点点头,兴奋劲过去,也冷静下来:“我知道。后宫就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对了,今天前朝没什么事吧?我没给你捅娄子吧?”

  “还好。”尉迟澈想了想,“批阅的奏折我看了,中规中矩,没什么大错。福德全那边,也没看出异常。你做得不错。”

  得到狗皇帝的肯定,慕朝歌心里美滋滋的,比签了个大单还高兴。

  她忍不住感慨:“唉,原来当皇帝这么不容易,天天跟走钢丝似的。你说,我们还能换回来吗?”

  尉迟澈沉默了片刻,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缓缓道:“不知道。但既然发生了,总有其缘由。眼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先稳住局面,活下去,然后再想起他的事情。至少现在,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

  一条船上的人……慕朝歌品味着这句话。

  是啊,无论他们之前是什么关系,现在他们都成了盟友,一损俱损。

  “嗯,一条船上的人。”她重复道,语气坚定了几分,“那就继续合作,一起把这艘船开稳一点。”

  ……

  夜色如墨。

  送走了慕朝歌,尉迟澈并没有立刻歇下。

  他屏退了左右,只留一个心腹宫女在门外守着,自己则坐在窗前的软榻上思考着。

  太后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问话,都在他脑中反复过筛。

  “皇后那边,怕是已经得了风声。还有李贵妃、德妃,那些平日就不安分的,绝不会坐视一个原本无足轻重的慕妃突然得了太后的青眼。”

  他需要未雨绸缪。

  太后寿宴,将是一个重要的博弈场。届时,不仅要看太后对慕妃的态度,更要留意后宫其他势力的反应。

  “得找个机会,让皇帝再发现慕妃的一些优点。”尉迟澈盘算着。提升妃嫔地位,无非就是赏赐、晋位、侍寝。

  前两者还好操作,侍寝的话,是绝对要避免的。必须要想个合理的借口一直推脱才行。

  想到这里,尉迟澈也觉得有些棘手。

  眼前这个窘境,真是一刻不解除,就一刻不得安宁。

  他抬眼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等太后寿宴风波稍平,必须着手调查了。

  落水……是关键。

  ……

  与此同时,养心殿内。

  慕朝歌也毫无睡意。白天扮演皇帝的紧张感还没有完全消退,晚上又与尉迟澈密谋了好久,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

  她挥退了所有宫人,独自在空旷的殿内踱步。

  今天尉迟澈在太后那边成功,让她松了口气,但也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奏折……奏折……”她走到龙案前,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奏本,一阵头皮发麻。

  尉迟澈已经尽量将重要的挑出来,或者做了朱批的示范,但剩下的这些,也需要她一一过目。这不仅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生怕一个不留神,批错了什么,或者笔迹露出破绽。

  她拿起一份奏折,是关于南方某地春汛的灾情汇报。

  慕朝歌看得一个头两个大,只能连蒙带猜。

  结合尉迟澈之前的讲解,勉强理解大意是请求拨款赈灾和减免赋税。

  “这事儿应该准吧?”她不确定地想,模仿着尉迟澈的笔迹,在末尾小心翼翼地写下“准奏。”写完后,她拿起旁边尉迟澈批过的奏折对比,觉得形似了七八分,神韵还差得远,但勉强能糊弄过去。

  就这样,她一份一份地啃着。遇到实在拿不准的,就先放在一边,等下次尉迟澈来时再问。

  这个过程枯燥又煎熬,让她无比怀念现代社会的电脑和搜索引擎。

  直到深夜,慕朝歌才勉强处理完大部分的奏折,累得几乎虚脱。

  “尉迟澈……他以前每天都是这么过的吗?”慕朝歌喃喃自语,心里对那个互换身体的家伙,竟然生出了一丝同情。

  她甩甩头,把这点莫名的情绪抛开。现在不是同情别人的时候,先管好自己吧。

  当务之急,是确保在太后寿宴前的这几天,朝堂上不要出什么大乱子。

  果然如尉迟澈所料,太后娘家迅速行动了起来。

  那位惹事的侄子主动上了请罪折子,将事情定性为“家奴仗势欺人”,自己则担了个“治家不严”的罪名,表示愿意倾家财,抚恤苦主,并主动上交部分田产充公。

  消息传到宫中。

  慕妃在太后跟前的地位,果然水涨船高。

  这,自然引起了其他妃嫔的注意。

  先是皇后,借着安排寿宴事宜,敲打了“慕妃”几句,无非是让她安守本分,不要恃宠而骄。

  尉迟澈恭顺应下,表现得比原来那个慕朝歌还要懂事。

  接着是素来与慕妃不怎么来往的几位嫔妃,也开始在御花园或者去给太后请安的路上“偶遇”慕妃,话里话外打探她是用了什么法子讨了太后欢心。

  尉迟澈一律敷衍过去。

  最麻烦的是李贵妃。她家世显赫,性子骄纵,平日里除了皇后和太后,谁也不放在眼里。

  见慕妃突然得了脸,心里很是不舒服。

  这日,竟然直接在御花园拦住了尉迟澈。

  “哟,这不是慕妃妹妹吗?几日不见,气色倒是好了不少,难怪能时常在太后跟前说话了。”李贵妃摇着团扇,语气酸溜溜的。

  尉迟澈心中不耐烦,但面上依旧维持着怯懦,低眉顺眼地行礼:“贵妃娘娘金安。臣妾只是侥幸,不敢在太后面前多言。”

  “不敢?”李贵妃轻笑一声,走近两步,用团扇抬起尉迟澈的下巴,“本宫看你可敢得很呢。落个水就能开了窍?这窍开得可真是时候啊。别是用了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吧?”

  尉迟澈眼神一冷。

  他身为皇帝时,什么时候受过如此折辱?

  但此刻,他必须忍。

  他微微侧头,避开团扇,声音带了一丝冷意:“贵妃娘娘说笑了。太后仁慈,体恤臣妾病弱而已。如果娘娘无事,臣妾还要去给太后送新抄的佛经,先行告退了。”

  他不想和李贵妃多纠缠,搬出太后做挡箭牌,行了礼,就想要赶紧离开。

  李贵妃碰了个软钉子,又听她提起太后,心下虽恼,却也不敢真的阻拦,冷哼一声:“哼,去吧。但愿你这佛经,能一直抄得太后欢心。”

  “李贵妃找你麻烦了?”慕朝歌一听就皱了眉,她现在对后宫这些女人的争斗深感头疼。

  “没事,跳梁小丑而已。”尉迟澈语气平淡,“她越是沉不住气,越显得她心虚。眼下重要的是太后寿宴。寿宴之上,一定有更多的明枪暗箭,你我要更加小心。”

  他仔细叮嘱慕朝歌寿宴上的礼仪规矩,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记住,少说话,多观察。表情要沉稳,动作要放缓。万一有人故意刁难,能避则避,实在避不开,就用最简短最官方的回答搪塞过去。一切有我在下面看着。”

  慕朝歌认真记下,感觉像是要去参加一场超高难度的考试。

  她深吸一口气,给自己打气:“放心,我会尽量不给你丢脸的。”

  ……

  终于,太后寿宴的日子到了。

  这一日,皇宫张灯结彩,鼓乐喧天。

  从清晨起,所有人按品级大妆,陆续入宫道贺。

  宫人们步履匆匆,却井然有序,处处彰显着皇家的威仪。

  慕朝歌穿着最隆重的礼服,端坐在太和殿的龙椅上,接受百官和命妇的朝拜。

  她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威严,但宽大袍袖下的手,却微微沁出汗。

  下面黑压压的一片人,各种目光投射过来,让她倍感压力。

  尉迟澈则穿着符合妃嫔身份的礼服,坐在后宫妃嫔的席位上,位置不算靠前,但也不算太后。

  他低眉顺眼,看似安静,实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仔细观察着殿内的每一个人。

  尤其是太后、皇后以及几位妃嫔的神情举止。

  寿宴的流程繁琐而漫长。一切按部就班。

  太后端坐在皇帝下首的主位上,满面笑容,接受着众人的祝福,看起来心情挺好的。

  酒过三巡,气氛逐渐活跃了起来。

  命妇女眷们开始互相敬酒寒暄,妃嫔之间也偶尔有人在低声交谈。

  就在这时,李贵妃端着一杯酒,笑吟吟地站了起来。

  顿时,不少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慕妃妹妹,”李贵妃声音娇媚,足以让附近几桌的人都听到,“今日太后寿诞,普天同庆。妹妹近日深得太后喜爱,想必准备了什么别出心裁的寿礼吧?何不拿出来让大家一同鉴赏鉴赏,也让我们沾沾妹妹的福气和巧思?”

  这话看似捧场,实则刁难。

  谁不知道慕妃家世寻常,又不得宠,能拿出的寿礼肯定十分有限。

  李贵妃此举,分明是想让她当众出丑,打压她近日起来的气势。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尉迟澈身上。

  皇后微微蹙眉,但并没有出声制止。

  太后也看了过来,眼神里带着一丝兴趣。

  慕朝歌在龙椅上心中一紧,握紧了扶手。

  她看向尉迟澈,只见他缓缓站起身,脸上并没有任何惊慌,反而带着一丝被点名后的羞涩。

  他先向太后和皇帝的方向行了一礼,然后才转向李贵妃:“贵妃娘娘说笑了。臣妾愚钝,所能奉上的,不过是一片诚心。寿礼微薄,不过是臣妾亲手所绣的一幅《松鹤延年》图,并日日焚香祷告,祈求太后凤体康健,福寿绵长。实在不敢当别出心裁四字,更不敢在各位姐姐面前献丑。”

  他这番话,既点明了自己的寿礼,又姿态放得极低,堵住了李贵妃的话头。

  太后闻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慕妃有心了。刺绣最是耗神费眼,你这孩子,身子刚好,难为你有这份孝心。哀家很喜欢。”

  太后发了话,等于直接肯定了慕妃。

  李贵妃讨了个没趣,脸色有些难看,但也不敢反驳太后,强笑着说了句“妹妹真是孝顺”,悻悻地回了座位。

  这一关,算是过去了。

  尉迟澈坐下,垂下的眼帘掩去一丝冷光。

  李贵妃?他记下了。

  慕朝歌在龙椅上暗暗松了口气,对尉迟澈佩服不已。同时,她也注意到,经过这一遭,投向慕妃的目光中,少了几分轻视,多了几分敬畏。

  寿宴继续进行、。慕朝歌努力扮演好皇帝的角色,该举杯时举杯,该微笑时微笑。、

  直到寿宴接近尾声,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名内侍匆匆走到御前,在福德全耳边低语了几句。福德全脸色微变,上前一步,低声向慕朝歌禀报:“皇上,边关八百里加急军报。”

  声音虽低,但邻近的太后、皇后以及几位重臣都隐约听到了“加急军报”几个字。

  慕朝歌心里“咯噔”一下。军报?还是加急?这完全在她的知识盲区之外!

  她下意识地看向尉迟澈的方向,虽然明知他此刻什么也做不了。

  尉迟澈也听到了,他抬起头,与慕朝歌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了。他眼神沉静,微微摇了摇头,示意她镇定。

  慕朝歌接收到信号,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她记起尉迟澈的叮嘱:遇事不决,少说话,多听取意见。

  她面上不动声色,对福德全道:“朕知道了。将奏报送到养心殿,命兵部尚书、内阁首辅即刻前往等着,朕稍后便到。”

  “奴才遵旨。”福德全领命而去。

  太后关切地问了句:“皇帝,国事要紧,但也要保重龙体。”

  “母后放心,儿臣省得。”慕朝歌应道,随即起身,以处理紧急军务为由,提前离席。

  离席时,慕朝歌能感觉到无数道目光落在自己背上。她挺直脊背,一步步走出太和殿。

  心里却如同擂鼓:边关军报,到底出了什么事?尉迟澈,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