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 章 众大儒:侯爷之学,已直指圣道核心,足以称圣了-《李二读心我慌,高阳追夫泪狂》

  欢呼声过后,现场寂静无声,数十万道目光,如同被无形的线牵引,牢牢锁定在高台中央那袭青衫之上。

  林平安负手而立,身姿挺拔如松,风雪似乎都在他身前悄然绕行。

  他脸上并无倨傲,反而是一种近乎怜悯的平静,仿佛刚才那番石破天惊的言论,不过是拂去衣袖上的一点尘埃。

  终于,这令人窒息的沉默被打破了。

  孔颖达与盖文达几乎是同时动了。

  他们整理了一下略显凌乱的儒袍,快步来到林平安面前。

  在所有人难以置信的注视下,两位名满天下的当世鸿儒,对着年纪足以做他们孙辈的林平安,深深一揖到地,姿态谦卑到了极点。

  “长安侯!”

  孔颖达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老眼之中竟有泪光闪烁。

  “老朽……老朽迂腐!坐井观天数十载,今日得闻侯爷大道,方知何为天外有天!往日多有冒犯,言辞激烈之处,还请侯爷海涵!”

  他这番话情真意切,绝非虚伪客套。

  盖文达紧随其后,神色更是激动,看的林平安一脸担忧,生怕这两老头因为太过激动而心肌梗塞,当场嘎了,那自己罪过可就大了。

  “侯爷今日所言,字字珠玑,句句如刀,劈开了老朽心中数十年的迷障!”

  “什么家国天下,礼法规条,都比不上侯爷这“为天地立心”的格局!开宗立派?不!侯爷之学,已直指圣道核心,足以称圣了!”

  “称圣”二字一出,他自己都感到一阵眩晕,但这却是他此刻最真实的想法。

  马嘉运嘴唇翕动,想要反驳,想要维护自己最后一丝尊严,可脑海中回荡着林平安那环环相扣、近乎无懈可击的论述。

  又见孔颖达和盖文达心悦诚服的模样,所有的不服与愤懑,最终化为一声长叹。

  他朝林平安拱了拱手,算是附和了孔、盖二人的说法。

  赵弘智、王恭等人面面相觑,他们虽心有不甘,但大势所趋,林平安展现出的学问高度和那种引领时代的气魄,让他们无法、也不敢再出言质疑。

  刚刚的敌意与轻视,此刻,如同冰雪遇阳,迅速消融,转而变成了一种复杂的敬畏。

  于是,高台上出现了大唐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奇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代表着儒家正统权威的大儒们,如同聆听师长训示的蒙童,对着年不过弱冠的林平安,齐齐躬身行礼。

  那场面,庄重、诡异,却又带着一种思想薪火相传的震撼。

  此时,城墙之上。

  李世民负手而立,他面色沉静,但微微收缩的瞳孔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林平安赢了,赢得如此彻底,甚至折服了这些最难缠的老儒,这固然是他乐于见到的,但“称圣”……这两个字代表的份量太重了!

  (我滴个乖乖!称圣?孔老头你这高帽戴得也太吓人了吧!我就随口说了几句鸡汤,整合了一下后世大佬们的牙慧,这就要成圣了?农圣倒没什么,但这儒圣还是算了!)

  (压力山大啊!二凤肯定在楼上盯着呢,他现在心里肯定在想:这小子是要上天啊?又是农圣又是儒圣的,下一步是不是该琢磨我的龙椅了?我勒个大槽!)

  李世民听着这熟悉的心声,嘴角微抽。

  这混账小子,明明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心里想的却是这些乱七八糟的!

  不过……他确实说中了自己的一丝隐忧。

  但听着这惫懒的心声,那点疑虑反而消散一空——一个时刻担心功高震主、惦记着“风必摧之”的家伙,至少眼下是没什么野心的。

  盖文达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再次向前一步,朝林平安拱手道。

  “长安侯!圣人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朽恳请侯爷,收我为弟子!允我追随左右,研习此通天大道!执鞭坠镫,亦在所不辞!”

  此言一出,如同平地惊雷!

  “轰——!”

  台下数十万人彻底炸开了锅!当世鸿儒,要拜一个少年为师?!

  这简直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就连孔颖达都震惊地看向盖文达,但随即,他眼中也露出了意动之色。

  是啊,若能得此心学真传,或许在自己垂暮之年,真能窥见一丝圣境风光?孔孟之后,儒家已沉寂数百年,谁能拒绝成为新时代“圣人”门徒的诱惑?

  马嘉运、赵弘智等人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不禁呼吸急促,目光火热的看着林平安。

  (卧槽!盖老爷子你来真的啊?!拜师?您这岁数当我爷爷都绰绰有余了!)

  林平安想到一群头发花白的老头,给自己躬身行礼,跟孙子似的,就不禁头皮发麻,连忙摆手道。

  “盖公!孔公!诸位前辈!万万不可!折煞小子了!晚辈年幼学浅,资历不足以服众,适才所言不过是一些粗浅心得,偶有所感,岂敢妄为人师!”

  他心念电转,瞬间找到了最佳说辞:“学问之道,贵在切磋琢磨,达者为先不假,但更重交流互鉴!”

  “晚辈愿将平日所思所想,毫无保留,与诸位前辈共同探讨,互相印证,取长补短。”

  “我们这算是“学术交流”,对!平等的学术交流!诸位皆是经学泰斗,学贯古今,晚辈还有许多疑难,需向诸位请教呢!”

  他一边说着,一边像是生怕他们再提拜师,忙从袖中掏出一本早已准备好的册子,塞到了孔颖达手中,低声道。

  “孔公,此乃晚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笔录,名为《林氏新儒三汇学》,算是将理学之基、心学之要、实学之用,勉强做了些融合的尝试,粗陋不堪,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今日便赠与孔公与诸位前辈,权当是晚辈的求学之礼,还请诸位前辈不吝斧正。”

  “若觉其中尚有半分可取之处,便拿去参详,万莫再提这拜师之事,否则晚辈……晚辈只能羞愧闭门,再不敢妄言一字了。”

  他这番以退为进,既捧高了众大儒,给了他们台阶下,又巧妙地将“拜师”这件足以把他架在火上烤的事情,转化为了“平等的学术交流”。

  同时,抛出那本《林氏新儒三汇学》让他们研究,假以时日,程朱理学,阳明心学,明清实学,必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束缚思想,教条僵化的儒家必能焕发新春,少走1000多年的弯路!

  孔颖达手握册子,看着封面上那力透纸背的七个字,再看向林平安那“真诚”中带着“恳求”甚至一丝“后怕”的眼神,心中顿时了然。

  他明白林平安的顾虑,也感激于对方的周全。

  他深吸一口气,与盖文达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终于不再坚持,朝林平安郑重拱手道。

  “侯爷虚怀若谷,智慧如海,更兼仁德之心!老夫明白了!既如此,老夫便厚颜,与侯爷结为这“学术之交”!此书,老夫定与诸位同僚,焚香沐浴,细细研读,必不负侯爷馈赠!”

  “学术之交!正当如此!”盖文达也长长一揖,虽然拜师无望有些遗憾,但能得到林平安的亲笔著述,已是梦寐以求之事。

  “儒家改革,有望矣!有望矣!”

  其余大儒也纷纷躬身:“谢侯爷赠书!愿与侯爷学术共进!”

  林平安微笑拱手回礼:“诸公客气了!”

  他成功输出了自己的思想核心,收获了所有大儒发自内心的敬意,避免了成为众矢之的,还顺手把研究深化、推广的“苦力活”甩给了这群学术权威。

  此刻心里别提有多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