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秋收在即-《被拐农女归来,全家日子越过越好》

  猪肉便宜,村民们也都争相过来买。

  也不过一会的功夫,就卖光了。

  这年头,人们都喜欢吃肥的。

  舒然的刀工娴熟,肥与瘦搭配,尽量让每家每户都满意!

  于成也使得!

  这头猪少说也有三百斤。去掉猪内脏猪骨头,也有二百二三十斤肉。

  因为卖的便宜,所得银钱也不过二两多银子。

  在农户家里,二两多银子就是个大数目,可是在舒然眼里就是个小钱!

  她没有丝毫犹豫,就把那两贯多钱递给了陆一斤。

  陆一斤死活不要。

  他不好意思收啊!

  二闺女出嫁,他这个当爹的可是没花一文钱啊!

  “拿着吧!于大哥家就父子两人过活。三姐过门就当家,也不会受婆婆搓磨!

  这门亲,本是她自己看中的。所以,花多花少都等于她的钱。她不让出聘金,只让下礼!为的是给你争脸。

  那头羊公留着,你再买一只母羊配对。

  以后你和大伯娘在家里种上十多亩地,养些羊卖钱,日子也不错!”

  陆一斤一听,也是这个理。

  他别的能力没有,但种地还是在行的。

  如今又有了牛,更不愁了!

  于是他不好意思地搓搓手,把两千多个铜钱都收下了。

  舒然给大伯留下一只猪腿,但把猪蹄给卸下了。

  猪头猪内脏排骨猪蹄都给收入空间,天太热,以防坏了。

  待人们吃过喝过散去。

  就剩下自家人,聚集一堂。

  马氏有心想和宋巧亲近,毕竟是她儿媳妇。

  但宋巧有些怕马氏,也不和她亲近,就躲着马氏。

  不是跟在大柱身边,就是跟在陆老太身边。

  反正就不想和马氏待在一起。

  为此,心里有些不舒服,但她又不敢表现出来。

  两箩筐喜饼有一百二十个。

  放在家里也吃不完。

  陆老太决定让大柱送给先前他成亲那些出礼金的人家送去。

  连江文一共三十四家。

  江里正家出的是双份礼,江春和江夏,江秋和江冬没去,但人家还没有分家。

  陆老太让大柱带着他媳妇去送,他的人情他去还,毕竟今后陆家大房是大柱来领门户过日子的。

  一圈分发下来,所有接触过宋巧的人,都夸她是个好的!比她婆婆强万倍!

  宋巧听了只是笑笑,对于这样的夸赞,她不予苟同!

  反正以后也不在村里住,至于婆婆的好坏,她不置一词。

  随行的四个伙计及天麻杜仲地黄秦艽四人,自与舒然接触以来,都变的十分机灵又非常勤快。

  待宴席散去,他们八人十分麻利地收拾东西。

  谷雨的马车只能拉人,他是绝对不允许装那些油污污的东西。

  那小脸一绷是不近人情。

  舒然的马车能装,但还有这么多人,所以还需得一辆车才行。

  江文要赶牛车来拉,无论如何也不能耽误快餐馆的晚食生意!

  舒然一拍脑门,咋把她的小红马给忘记了呢?

  这么多天,小红马在磨盘峰顶养的肯定回膘了!

  她对几人说:“别急,我还有一匹马放进山里面养着哩!我去把它给寻来。”

  秦艽一听要进山,眼睛一亮,说道:“阿然,我和你一起去吧?”

  “不行!你去了,只会耽误我的时间,走丢了,我可没功夫去寻你。”

  说完,舒然脚尖一点就飞离了原地。

  此刻她丝毫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动用了轻功,一眨眼就不见了人的踪影。

  还没离开的村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无不咋舌又羡慕!

  半个时辰后,舒然从山里牵出一匹枣红马回来。

  马不是很高大,但四蹄粗壮,一看就是有待成长的小马。

  舒然给它理了理马棕毛,对它耳语了几句,就把它套在江文的牛车上。

  秦艽天麻杜仲地黄四个人都是会赶马车的。因此舒然不回去,也不愁马车没人赶。

  把东西装上车,该回城的人也都坐上了马车。

  热闹一早上零一晌午的村子,顿时又清静起来。

  陆老太贺氏陆二两舒然都没有回城。

  秋收在即。

  家里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尤其是自家的三亩苞米也得掰回来了。

  翌日。

  八月二十三。

  所有的村民都开始收割庄稼了。

  大豆,苞米,粟米等都是村民种的农作物。

  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在田里忙活着。

  石场上工的工人也放假了,因为他们都是男劳力,家里面必不可少的主力军。

  这块儿归江春管理。

  为了安全,他把两扇大木门合实,上了锁。

  秋收过后就是翻地,种麦子。

  翻地,对没有牛耕地的家庭是个慢活。

  因此,一个九月都是忙碌的。

  陆二两已经恢复正常,三亩苞米,他和贺氏还有江文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把所有的苞米棒子给收回来了。

  空闲时间还把秸秆上的叶子打成捆放在地里晾晒,用来当作牲口冬天吃的草料。

  秸秆被连根拔起,砸去根部土块,也放在地里晾晒,待晒干用来烧火。

  开荒种的大豆,因为种的晚,还发青。

  那青豆荚,盐焗水煮很受食客喜欢。

  陆老太空闲时间就和文伯娘摘豆荚。

  为了方便餐馆使用,舒然又请了田春荣在耿大夫的院子里接近餐馆后墙的地方打个门,建个地窖。

  反正,现在她和耿大夫是干女儿和义父,就如一家人。

  她如何支配,耿大夫不说啥,几个长随及当归这个徒弟也不会说啥!

  制冰,她会呀!在地窖里摆放冰块,就成冰窖了。

  可以储存保鲜。

  前坡地,一共点种了四十亩大豆。

  由于种的晚,大豆秧子还泛着青,豆荚也是青色的。

  舒然决定折三十亩地的豆荚储存在冰窖里,用于餐馆的配菜。

  制冰的方法,她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当归。

  一口一个阿姐的喊着,快赶上大志和她一样亲近了。

  舒然决定从人口多的家庭里请来二十个人来摘毛豆荚。

  每人一天开工钱十五文,管中午一顿饭。

  绿豆南瓜粥配菜包子。

  简单又明了,不用炒菜。

  两人一组,一天一亩。

  用了三天的时间,三十亩大豆基本摘完。

  余下的,就等成熟再收割。

  花生种的少,十亩。

  方田。二十人,每人一垄,上午拔秧子,下午摘果荚。

  拔多少算多少,一天下来五亩地。

  四天下来,每人领了六十文。

  余下就是红薯了。

  由于种的晚,红薯在地里多长一天,那果实都在长。

  因此,她也没有急着起出来。

  转眼八月即将过去,九月就要到来。

  自八月二十五那日起,她的心忽然一下子就惶惶不安起来。

  任她如何控制,都平复不了那种情绪。

  她预示可能有大事要发生。

  她一边压制情绪,不让家人发现。一边尽可能在事情来临之前,把家里事情安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