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畏梁山赵佶思议和,急受命赵构做钦差-《跟宋江决裂后,我二龙山强的可怕》

  “嘶...”

  这话一出,金銮殿上,顿时传出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蔡太师不愧是蔡太师!

  他们忙活了一大通,只抓住了宗泽打败仗的把柄。

  再看人家蔡太师...一出手,就是杀招!

  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位皇帝,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不管是残暴还是仁德,对于一件事的态度,永远是出奇一致的:造反!

  别的罪名,也许还能得到原宥。

  但造反...不把九族杀干净,就算是这皇帝仁德了。

  满朝文官,几乎都以蔡京马首是瞻,听蔡京这么说,纷纷进言:“官家...之前济州太守张叔夜,放言剿灭梁山贼寇,结果呢?不仅带着党羽投敌,还累得数名皇子、公主落入贼寇手中,生死不明。”

  “对啊,官家...蔡太师说得对啊...不能重蹈覆辙了啊,官家!”

  “立斩宗泽、岳飞,断绝贼寇后路!”

  ...

  龙椅之上,赵佶文雅的面容,罕见的腾起一抹怒气。

  张叔夜!

  那个害的他数名子女流离失所的逆贼!

  若不是朝廷兵力空虚,他真想将这逆贼抓来,凌迟处死!

  可转眼间,他的眼前,浮现出那个穿着黑衣,孔武有力,手持戒刀的身影。

  那宛如要满溢而出的杀气,让赵佶不禁后背有些发凉。

  思索片刻,赵佶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不想再跟那个可怕的贼寇打交道了...

  招安!

  封他个官职,让他为朝廷所用,起码,不用每天提心吊胆了!

  想到这里,赵佶目光扫视群臣:“诸位爱卿...那梁山贼寇,巢穴距离京城,不过数百里之遥,一旦举兵,旬日便可兵临城下。”

  “我朝太祖曾经有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因此,朕决意,招安这梁山贼寇,众爱卿以为如何?”

  满朝文武听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以为赵佶要发兵攻打梁山,纷纷捏了一把汗。

  打什么打啊...打得过吗就打?

  可听到后半句,所有人都暗暗松了口气。

  不打仗就好啊...官家还是那个官家!

  蔡京顿时急了。

  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婿都是死在梁山手中,哪能让梁山轻易招安?

  当即排众而出,语气急切道:“官家!那梁山之首武松怙恶不悛,屡次抗拒招安!”

  “梁山前寨主宋江,因为决意招安,被这武松篡位,下落不明。且此贼马踏京城,劫掠皇宫,若是此等人都能招安...那天下从贼之人,恐不可胜数了!”

  蔡京一开口,满朝文官纷纷附和,劝诫赵佶,不可招安。

  赵佶皱紧了眉头。

  他实在是不想打仗了...尤其是,跟武松那个杀人狂魔打仗。

  他真怕某一天,武松出现在他面前,戒刀挥舞之间,像切豆腐一样,将他的头颅斩下。

  有些愤怒的声音,从赵佶口中传出:“打又不能打,招安又不能招安,那诸位爱卿以为该当如何?”

  御史中丞侯蒙越众而出,躬身施礼:“官家,议和吧!”

  “与这武松签下盟约,让他承诺,不再攻城掠地,官家赏赐给他一些银两、布匹,待朝廷大军练成,再秋后算账也不迟!”

  朝堂上,文武百官大部分都不喜欢侯蒙。

  这人太过于方正,又是言官,但凡让他发现不顺眼的事儿,立刻就会直言劝谏。

  可这次,文武百官只觉得,谁说这侯蒙不好啊,这侯蒙太棒了!

  花费点儿岁币,就不用打仗了,这样的好事儿,上哪儿找去!

  就连龙椅上的赵佶,面容也舒展开来。

  打仗...打的其实就是银子!

  这一年来,大宋连续对梁山用兵,花费了无数银两,却让梁山一再壮大。

  与其这样,还不如省下来,多修建几座宫殿之类的呢!

  “侯爱卿...依你之见,何人可胜任钦差之位,前往议和?”

  赵佶看向侯蒙的眼神,多了几分柔和。

  侯蒙也有些蒙...他没想到,这件事这么容易就成了...朝中奸佞没有反对,官家甚至已经开始考虑人选了...

  思索片刻,侯蒙拱手开口:“官家...传旨钦差干系重大,最好是皇室中人,以彰显官家议和之诚意。”

  “另外,此人当博览群书,能言善辩,方能不辱使命。”

  赵佶听后,皱眉沉思。

  皇室中人...博览群书,能言善辩...好像还真有一个!

  康王,赵构!

  赵佶看向侯蒙,试探问道:“爱卿,你觉得,康王如何?”

  侯蒙心中中意的人选,也是这位康王赵构,当即连连点头:“官家明鉴!康王博览群书,能言善辩,且心性刚直,可堪大任!”

  赵佶大喜,当即命宦官,去将九王爷康王赵构请到金銮殿上来。

  不多时,身穿幞头,身穿圆领袍,腰系革带,足蹬靴履的赵构来到金銮殿,跪倒施礼:“儿臣赵构,见过父皇。不知父皇传召儿臣,所为何事?”

  赵佶看着自己的九儿子,道:“皇儿,今日召你前来,是想让你去办一件差事。”

  “你若是办成了...朕加封你为康贤王,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赐食邑五千户!”

  台阶下方,赵构心中,翻起惊涛骇浪。

  康王和康贤王,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大宋立国以来,能够在封号中,加进一个“贤”字的,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更让他心动的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食邑五千户。

  这都是前所未有的荣宠!

  父皇赵佶子女众多,他不过排第九,若无特殊机缘,这辈子与皇位无缘,还不如多积累资本,以后日子还能舒服点儿。

  当即以头触地,朗声高呼:“儿臣多谢父皇恩典!”

  “父皇但有差遣,儿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赵佶很满意,站起身来,语气激动:“皇儿,朕封你为钦差,替朕去一趟水泊梁山,与那贼寇之首武松议和,顺便...将你的兄弟姐妹接回来...他们滞留在贼寇手里,太久了...”

  赵构闻言,大惊失色。

  他虽久居深宫,可梁山贼寇的凶名,还是听过的...之前武松马踏东京,若不是他贪玩外出,恐怕也被擒了...

  这哪是去议和啊...这是去送命啊...

  可他已经答应了这趟差事了,又能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