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了大半个时辰,陈及冠起身,穿好一身月白长袍,用冷水浇了一下脸蛋,大脑随之清醒了些。
“咚咚咚~”
小院木门被敲响,陈及冠抬头看了一眼,陈黑熊立马走过去打开。
“哈哈,陈兄,许久不见,无恙乎?”
门外站着的是刘存孝,穿着一身秀才生员服,身后还跟着一位书童。
陈及冠挂着笑容上前迎接,拱手问道:“刘兄,自是无恙,快快请进。”
将刘存孝迎到正厅,让陈黑熊去泡茶,陈及冠这才好好打量刘存孝。
时隔一年相见,刘存孝的变化不小,身高几乎没有变化,脸色苍白,瘦的像是竹竿,脸颊凹陷,颧骨突出,眼下有乌青。
时值秋高气爽的秋天,气候温和,他却披着一件披风,高帽将他脑袋遮了个严严实实。
陈及冠才十二岁,个头已经比他高出半截,要知道刘存孝起码比他大上三四岁。
陈及冠犹豫一声,还是低声问道:“刘兄,你这身子......”
刘存孝苦笑一声,“想必你看出来了,为兄这身子,是在院试里落下病根,养了一年,却不见好转。”
陈及冠挺认可这个好友的,当即劝道:“既如此,合该在家中好生休养,何必来书院受这份罪。”
话都说出口了,他不免多说了几句,“你已是少年秀才,远超他人,何必强求,待身子养好,再行求学一事不迟。”
刘存孝摆摆手,“不必担忧,为兄自是知晓,无碍,用药材补着就是,是个水磨功夫,只是不能似以前那般,宵衣旰食了。”
陈及冠见状,也只好作罢,“刘兄知晓就好,定要分清轻重才是。”
刘存孝感受到他的好意,心里高兴有这么一位交心好友,“对了,为兄已取了表字,字易安,不知冠弟可取字?”
陈及冠念叨了一下,“易安,甚是贴切,小弟字怀璟。”
刘存孝也想了一下这两个字的深意,高兴点头,“甚好,冠弟如美玉,璟字甚是贴切。”
寒暄之中,一年未见的生疏悄然散去,两人也变得熟络起来。
“对了,易安兄,你是从何得知我在霜下院的,分明我才入住不久。”
刘存孝露出一抹得意笑容,“书院中有家中长辈,稍微打听一番,自然得知,更何况,你我乃是同道中人。”
陈及冠心中有了猜测,“莫非,你也是山长一脉学子?”
刘存孝点头,“正是如此,我刘家自古便是山长一脉,如此才能绵延至今。”
陈及冠拱手,感叹道:“兄长家世底蕴之深厚,不可测也。”
刘存孝谦虚摆手,“如今你是山长的师侄,他日一遇风云便化龙,自有一番作为,说不得还能成个钟鸣鼎食之家。”
少年意义之下,陈及冠也大方拱手,“如此,便借易安兄吉言,对了,为何不见司马兄?”
他印象中,司马谨和他一向是形影不离的。
刘存孝收敛了一下表情,“司马家......一向与山长一脉不合,院落不在月湖,离得稍微远了些。”
陈及冠了然点头,随后两人避开这个话题,天南海北聊了起来。
特别是陈及冠提到自己游学时的见闻时,刘存孝的听的心潮澎湃,暗自感叹自己身子不适,否则也要去游学一番。
刘存孝同样说了很多有价值的消息,比如山长一脉有哪些夫子,品性和学问如何,让他心里有了一个数。
一直聊到夕阳西下,刘存孝这才恋恋不舍离开。
......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原本大开的书院大门也关上。
下一次招收学子,得等到两年之后了。
而今日的书院十分热闹,各个学子们穿着自己最体面的衣裳,准备迎接考核。
陈及冠穿着一身流云长袍,脚踩锦云靴,绸缎腰带上挂着香囊、荷包和碧玉。
头发高高束起,插着一根玉簪,面如冠玉,丰神俊逸,哪怕在一众世家子弟之中,气度也很出众。
他的身边是刘存孝和司马谨,哪怕司马谨的派系和他们不同,也不影响他们的私下交流。
“肃静!”
一位白发教习朗声训斥,嘈杂的声音顿时消失,学子们都看向了前方。
“众学子随吾前往孔庙,祭拜圣人。”
陈及冠混合在人群当中,走了孔庙。
孔庙修建的十分庄严肃穆,每个学子都捻了一炷香,插在孔圣人前方的香炉之中。
而孔圣人身旁,则是一个俊朗青年雕像,虽然是石像,却雕刻的好似要飞上九天似的。
这便是李白的雕像,同样也是太白书院的精神象征。
李白的待遇和孔圣人一样,同样得了每个学子的一炷香。
一阵繁琐的祭拜之后,山长终于出现。
这是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头发虽然掺了白丝,面色却红润,皮肤不见丝毫褶皱,瞧着有种鹤发童颜的感觉。
陈及冠暗自惊奇,文气真是养人,山长的年龄分明比甘伏还要大,瞧着却更加年轻,也更有气势。
山长说了一番鼓励众人的话,随后便开始了考核。
每人一张小方桌,上下左右间隔两米,连笔墨纸砚都给准备好了。
陈及冠盘膝坐在支踵上,心神全部放在考题上。
这些考题难度比院试难度还要大一些,而且侧重诗赋题,很考验学子的悟性和灵性。
就在沉浸在考题中的时候,众多夫子打着巡考的名义,认真观察着在场学子。
其实学子不知道时候,这场考核不仅来自试题本身,更来自这些巡考的夫子。
夫子们不时停留在某一位学子旁边,看看是否有好苗子。
如果学子合心意,不需考核成绩出来,就可以直接拜师。
其中陈及冠周围的夫子是最多的,谁叫他相貌出众,一看就让人心生好感呢。
再一看,一笔一画沉稳有力,字体出众,颇有大家风范,答题也是让人眼前一亮。
只可惜打听一番,得知是山长一脉看到的弟子,便纷纷打消了心中想法。
山长李望君也在打量陈及冠,眼里带着满意之色,对这位师侄的去处有了决定......
“咚咚咚~”
小院木门被敲响,陈及冠抬头看了一眼,陈黑熊立马走过去打开。
“哈哈,陈兄,许久不见,无恙乎?”
门外站着的是刘存孝,穿着一身秀才生员服,身后还跟着一位书童。
陈及冠挂着笑容上前迎接,拱手问道:“刘兄,自是无恙,快快请进。”
将刘存孝迎到正厅,让陈黑熊去泡茶,陈及冠这才好好打量刘存孝。
时隔一年相见,刘存孝的变化不小,身高几乎没有变化,脸色苍白,瘦的像是竹竿,脸颊凹陷,颧骨突出,眼下有乌青。
时值秋高气爽的秋天,气候温和,他却披着一件披风,高帽将他脑袋遮了个严严实实。
陈及冠才十二岁,个头已经比他高出半截,要知道刘存孝起码比他大上三四岁。
陈及冠犹豫一声,还是低声问道:“刘兄,你这身子......”
刘存孝苦笑一声,“想必你看出来了,为兄这身子,是在院试里落下病根,养了一年,却不见好转。”
陈及冠挺认可这个好友的,当即劝道:“既如此,合该在家中好生休养,何必来书院受这份罪。”
话都说出口了,他不免多说了几句,“你已是少年秀才,远超他人,何必强求,待身子养好,再行求学一事不迟。”
刘存孝摆摆手,“不必担忧,为兄自是知晓,无碍,用药材补着就是,是个水磨功夫,只是不能似以前那般,宵衣旰食了。”
陈及冠见状,也只好作罢,“刘兄知晓就好,定要分清轻重才是。”
刘存孝感受到他的好意,心里高兴有这么一位交心好友,“对了,为兄已取了表字,字易安,不知冠弟可取字?”
陈及冠念叨了一下,“易安,甚是贴切,小弟字怀璟。”
刘存孝也想了一下这两个字的深意,高兴点头,“甚好,冠弟如美玉,璟字甚是贴切。”
寒暄之中,一年未见的生疏悄然散去,两人也变得熟络起来。
“对了,易安兄,你是从何得知我在霜下院的,分明我才入住不久。”
刘存孝露出一抹得意笑容,“书院中有家中长辈,稍微打听一番,自然得知,更何况,你我乃是同道中人。”
陈及冠心中有了猜测,“莫非,你也是山长一脉学子?”
刘存孝点头,“正是如此,我刘家自古便是山长一脉,如此才能绵延至今。”
陈及冠拱手,感叹道:“兄长家世底蕴之深厚,不可测也。”
刘存孝谦虚摆手,“如今你是山长的师侄,他日一遇风云便化龙,自有一番作为,说不得还能成个钟鸣鼎食之家。”
少年意义之下,陈及冠也大方拱手,“如此,便借易安兄吉言,对了,为何不见司马兄?”
他印象中,司马谨和他一向是形影不离的。
刘存孝收敛了一下表情,“司马家......一向与山长一脉不合,院落不在月湖,离得稍微远了些。”
陈及冠了然点头,随后两人避开这个话题,天南海北聊了起来。
特别是陈及冠提到自己游学时的见闻时,刘存孝的听的心潮澎湃,暗自感叹自己身子不适,否则也要去游学一番。
刘存孝同样说了很多有价值的消息,比如山长一脉有哪些夫子,品性和学问如何,让他心里有了一个数。
一直聊到夕阳西下,刘存孝这才恋恋不舍离开。
......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原本大开的书院大门也关上。
下一次招收学子,得等到两年之后了。
而今日的书院十分热闹,各个学子们穿着自己最体面的衣裳,准备迎接考核。
陈及冠穿着一身流云长袍,脚踩锦云靴,绸缎腰带上挂着香囊、荷包和碧玉。
头发高高束起,插着一根玉簪,面如冠玉,丰神俊逸,哪怕在一众世家子弟之中,气度也很出众。
他的身边是刘存孝和司马谨,哪怕司马谨的派系和他们不同,也不影响他们的私下交流。
“肃静!”
一位白发教习朗声训斥,嘈杂的声音顿时消失,学子们都看向了前方。
“众学子随吾前往孔庙,祭拜圣人。”
陈及冠混合在人群当中,走了孔庙。
孔庙修建的十分庄严肃穆,每个学子都捻了一炷香,插在孔圣人前方的香炉之中。
而孔圣人身旁,则是一个俊朗青年雕像,虽然是石像,却雕刻的好似要飞上九天似的。
这便是李白的雕像,同样也是太白书院的精神象征。
李白的待遇和孔圣人一样,同样得了每个学子的一炷香。
一阵繁琐的祭拜之后,山长终于出现。
这是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头发虽然掺了白丝,面色却红润,皮肤不见丝毫褶皱,瞧着有种鹤发童颜的感觉。
陈及冠暗自惊奇,文气真是养人,山长的年龄分明比甘伏还要大,瞧着却更加年轻,也更有气势。
山长说了一番鼓励众人的话,随后便开始了考核。
每人一张小方桌,上下左右间隔两米,连笔墨纸砚都给准备好了。
陈及冠盘膝坐在支踵上,心神全部放在考题上。
这些考题难度比院试难度还要大一些,而且侧重诗赋题,很考验学子的悟性和灵性。
就在沉浸在考题中的时候,众多夫子打着巡考的名义,认真观察着在场学子。
其实学子不知道时候,这场考核不仅来自试题本身,更来自这些巡考的夫子。
夫子们不时停留在某一位学子旁边,看看是否有好苗子。
如果学子合心意,不需考核成绩出来,就可以直接拜师。
其中陈及冠周围的夫子是最多的,谁叫他相貌出众,一看就让人心生好感呢。
再一看,一笔一画沉稳有力,字体出众,颇有大家风范,答题也是让人眼前一亮。
只可惜打听一番,得知是山长一脉看到的弟子,便纷纷打消了心中想法。
山长李望君也在打量陈及冠,眼里带着满意之色,对这位师侄的去处有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