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李家村却依然热闹。
纺织坊里灯火通明,姑娘们还在赶工。自从周边几个县城开始订购棉布后,订单就源源不断。
“小草姐,你看这样行吗?”一个新来的姑娘怯生生地问。
小草检查了她的作品,点点头:“很好,比昨天进步多了。”
那姑娘顿时眉开眼笑。一个月前,她还是个受人欺凌的弱女子,如今却能靠自己的手艺挣钱了。
……
议事堂里,四位穿越者正在开会。
“今天又收了二十件文物。”赵世玉汇报,“其中有一批青铜器,看样子是商周的。”
“民兵训练进展顺利。”孙德胜说,“已经有半数人能熟练使用弓弩了。”
“东村的玉米已经播种下去了。”孙有才接着汇报,“他们想再多学几种作物的种植方法”\"
刘长安静静地听着,偶尔补充几句。这样的会议几乎每天都会开,虽然辛苦,但看着李家村一天天变好,大家都觉得值得。
……
日子如涓涓细流,在诵经声、纺车声与孩童的读书声中悄然滑过,转眼间,七月已逝去三分之一。
这天午后,刘长安正在寺庙偏殿为孩子们讲解《千字文》。
夕阳的余晖将窗棂的影子拉得斜长,他突然瞥见窗外的天空正酝酿着一场变幻——原本澄澈的穹顶被一层薄纱似的云霭笼罩,厚重的云朵低垂,缓缓吞噬着日渐西沉的太阳,给天地间蒙上了一层昏黄黯淡的滤镜。
“仙君,仙君……”一个坐在前排、脸蛋红扑扑的小男孩怯生生地举起手,声音里带着孩童特有的清脆与好奇,“您看这天气……是不是要下雨了?”
刘长安从窗外收回目光,唇角泛起一丝温和的笑意,反问道:“你为什么这么觉得呢?”
孩子一听来了精神,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语气里满是自豪:“俺爷爷教过俺的!他说‘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还有‘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仙君您看,这天气,跟俺爷爷说的一模一样哩!”
刘长安静默了片刻,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暮色渐浓,归巢的飞鸟匆匆掠过屋檐,院中的老槐树在渐起的晚风中发出沙沙的低语,仿佛也在急切地期盼着什么。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那股盘踞已久的、灼人的燥热正在一点点被一种湿润的、沁凉的土腥气所取代。
“嗯,”他转过身,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吧。都早些回家去……不出意外的话,下雨,也就是这一两天之内的事了。下课。”
“仙君明天见!”孩子们欢快地齐声道别,随即像一群出笼的雀儿,迫不及待地收拾好书本,嬉笑着涌出课堂,奔向那片预示着甘霖将至的暮色之中。
孩子们归心似箭,没有人留意到,这一次,站在原地的刘长安,望着他们雀跃的背影,并没有如往常那般,说出那三个简单的字——
“明天见。”
夕阳西斜,将县城的青石板路染成暖金色。刘长安穿过熙攘的市集,在一家茶楼雅间里找到了正与布商洽谈的赵世玉。
\"要下雨了。\"
刘长安的声音很轻,却让赵世玉手中的茶盏微微一滞。
茶楼外,晚风卷起街角的落叶,远处天际堆积着铅灰色的云层。赵世玉沉默片刻,对布商拱手:\"今日就先谈到这儿,家中有些急事。\"
布商前脚刚走,一直侍立在旁的年轻人就忍不住凑近:\"师傅,当真要下雨了?\"这少年是李家村的李石头,虽然不识字,但做事勤勉,赵世玉这些日子都带在身边教导。
\"嗯,八九不离十了。\"赵世玉整理着账本,忽然板起脸,\"还有,我可没答应收你这个徒弟!\"
李石头挠头憨笑:\"您虽不认,可在我心里,您就是师傅。\"
暮色渐浓,三人在城门口坐上牛车。赵世玉望着道路两旁龟裂的田地,忽然开口:\"石头,我留下的那些书......\"
\"您都嘱咐三遍啦!\"少年抢着回答,\"我一定好生研读,不懂就找识字的念给我听,定要琢磨明白!\"
赵世玉望着少年认真的模样,终于笑出声:\"你这小子......\"
牛车吱呀作响,驶向暮色中的李家村。车辙在干裂的土路上留下浅浅的印记,仿佛在等待即将到来的甘霖。
暮色四合,李家村前所未有的热闹起来。
不仅全村老少,连玉陀寺的僧人与红袖园的姑娘们也都被请了回来。
村中空地上摆开了三十余张方桌,众人面面相觑,都在低声猜测着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
当一道道香气四溢的菜肴被端上桌时,人群中响起阵阵惊叹。红烧肉油亮诱人,清蒸鱼鲜香扑鼻,还有各色时蔬小炒,都是村民们从未见过的精致。
孩子们眼巴巴地盯着菜肴,不住地咽着口水,却都规规矩矩地坐着,无人敢先动筷子。
“仙君这是要庆祝什么?”一个妇人小声问道。 “不知道啊,突然就说要摆宴......”旁边的人也是一头雾水。
李家乡老走到主桌前,对着赵世玉躬身道:“仙君大人,菜都上齐了,您看......是不是说两句?”
赵世玉端起酒杯站起身,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他环视着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千言万语在喉间翻滚,最终却只是朗声道:“咱们村子,以后会越来越好的!今晚就是提前庆祝!开席!”
掌声雷动,随后便是碗筷碰撞的声响。村民们终于放开拘束,大快朵颐起来。孩子们吃得满嘴流油,老人们则细细品味着这难得的佳肴。
没有人注意到,三位仙君只是浅尝辄止,他们的目光在每一张笑脸上停留,仿佛要将这一幕深深印在心底。
“你的书都写完了吗?”刘长安开口问道。
“写不完的……”赵世玉唏嘘道:“但是也就写到这里吧。”
纺织坊里灯火通明,姑娘们还在赶工。自从周边几个县城开始订购棉布后,订单就源源不断。
“小草姐,你看这样行吗?”一个新来的姑娘怯生生地问。
小草检查了她的作品,点点头:“很好,比昨天进步多了。”
那姑娘顿时眉开眼笑。一个月前,她还是个受人欺凌的弱女子,如今却能靠自己的手艺挣钱了。
……
议事堂里,四位穿越者正在开会。
“今天又收了二十件文物。”赵世玉汇报,“其中有一批青铜器,看样子是商周的。”
“民兵训练进展顺利。”孙德胜说,“已经有半数人能熟练使用弓弩了。”
“东村的玉米已经播种下去了。”孙有才接着汇报,“他们想再多学几种作物的种植方法”\"
刘长安静静地听着,偶尔补充几句。这样的会议几乎每天都会开,虽然辛苦,但看着李家村一天天变好,大家都觉得值得。
……
日子如涓涓细流,在诵经声、纺车声与孩童的读书声中悄然滑过,转眼间,七月已逝去三分之一。
这天午后,刘长安正在寺庙偏殿为孩子们讲解《千字文》。
夕阳的余晖将窗棂的影子拉得斜长,他突然瞥见窗外的天空正酝酿着一场变幻——原本澄澈的穹顶被一层薄纱似的云霭笼罩,厚重的云朵低垂,缓缓吞噬着日渐西沉的太阳,给天地间蒙上了一层昏黄黯淡的滤镜。
“仙君,仙君……”一个坐在前排、脸蛋红扑扑的小男孩怯生生地举起手,声音里带着孩童特有的清脆与好奇,“您看这天气……是不是要下雨了?”
刘长安从窗外收回目光,唇角泛起一丝温和的笑意,反问道:“你为什么这么觉得呢?”
孩子一听来了精神,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语气里满是自豪:“俺爷爷教过俺的!他说‘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还有‘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仙君您看,这天气,跟俺爷爷说的一模一样哩!”
刘长安静默了片刻,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暮色渐浓,归巢的飞鸟匆匆掠过屋檐,院中的老槐树在渐起的晚风中发出沙沙的低语,仿佛也在急切地期盼着什么。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那股盘踞已久的、灼人的燥热正在一点点被一种湿润的、沁凉的土腥气所取代。
“嗯,”他转过身,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吧。都早些回家去……不出意外的话,下雨,也就是这一两天之内的事了。下课。”
“仙君明天见!”孩子们欢快地齐声道别,随即像一群出笼的雀儿,迫不及待地收拾好书本,嬉笑着涌出课堂,奔向那片预示着甘霖将至的暮色之中。
孩子们归心似箭,没有人留意到,这一次,站在原地的刘长安,望着他们雀跃的背影,并没有如往常那般,说出那三个简单的字——
“明天见。”
夕阳西斜,将县城的青石板路染成暖金色。刘长安穿过熙攘的市集,在一家茶楼雅间里找到了正与布商洽谈的赵世玉。
\"要下雨了。\"
刘长安的声音很轻,却让赵世玉手中的茶盏微微一滞。
茶楼外,晚风卷起街角的落叶,远处天际堆积着铅灰色的云层。赵世玉沉默片刻,对布商拱手:\"今日就先谈到这儿,家中有些急事。\"
布商前脚刚走,一直侍立在旁的年轻人就忍不住凑近:\"师傅,当真要下雨了?\"这少年是李家村的李石头,虽然不识字,但做事勤勉,赵世玉这些日子都带在身边教导。
\"嗯,八九不离十了。\"赵世玉整理着账本,忽然板起脸,\"还有,我可没答应收你这个徒弟!\"
李石头挠头憨笑:\"您虽不认,可在我心里,您就是师傅。\"
暮色渐浓,三人在城门口坐上牛车。赵世玉望着道路两旁龟裂的田地,忽然开口:\"石头,我留下的那些书......\"
\"您都嘱咐三遍啦!\"少年抢着回答,\"我一定好生研读,不懂就找识字的念给我听,定要琢磨明白!\"
赵世玉望着少年认真的模样,终于笑出声:\"你这小子......\"
牛车吱呀作响,驶向暮色中的李家村。车辙在干裂的土路上留下浅浅的印记,仿佛在等待即将到来的甘霖。
暮色四合,李家村前所未有的热闹起来。
不仅全村老少,连玉陀寺的僧人与红袖园的姑娘们也都被请了回来。
村中空地上摆开了三十余张方桌,众人面面相觑,都在低声猜测着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
当一道道香气四溢的菜肴被端上桌时,人群中响起阵阵惊叹。红烧肉油亮诱人,清蒸鱼鲜香扑鼻,还有各色时蔬小炒,都是村民们从未见过的精致。
孩子们眼巴巴地盯着菜肴,不住地咽着口水,却都规规矩矩地坐着,无人敢先动筷子。
“仙君这是要庆祝什么?”一个妇人小声问道。 “不知道啊,突然就说要摆宴......”旁边的人也是一头雾水。
李家乡老走到主桌前,对着赵世玉躬身道:“仙君大人,菜都上齐了,您看......是不是说两句?”
赵世玉端起酒杯站起身,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他环视着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千言万语在喉间翻滚,最终却只是朗声道:“咱们村子,以后会越来越好的!今晚就是提前庆祝!开席!”
掌声雷动,随后便是碗筷碰撞的声响。村民们终于放开拘束,大快朵颐起来。孩子们吃得满嘴流油,老人们则细细品味着这难得的佳肴。
没有人注意到,三位仙君只是浅尝辄止,他们的目光在每一张笑脸上停留,仿佛要将这一幕深深印在心底。
“你的书都写完了吗?”刘长安开口问道。
“写不完的……”赵世玉唏嘘道:“但是也就写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