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叶相当真是好手段!-《大明:忽悠朱标造反,老朱乐麻了》

  当最后一份文书被归类、摘要、附议完毕。

  天色已然彻底暗下。

  烛火被点燃,跳跃的光芒将值房内众人的影子拉得长长。

  原本堆积如山的文书,此刻已被分门别类,整齐地码放在书案一侧。

  每一摞文书的首页,都贴着一张醒目的纸条,上面用工整的字迹标注着类别和紧急程度。

  而每一份单独的奏本或文书上,都附着一两张大小一致的笺纸。

  一张是事由摘要。

  另一张则是书写者或简洁、或详尽的看法与建议。

  整个案头,虽仍显厚重,却已然秩序井然,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就在这时。

  值房门外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

  沉稳而带着某种固有的节奏。

  只见胡惟庸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脸上依旧挂着那温和的笑容,只是眼底深处,藏着一丝准备看好戏的从容与探究。

  他早已算准了时间。

  如此海量的政务,就算叶凡有三头六臂,加上那几个不成气候的年轻官员,也绝无可能在一日之内处理妥当!

  他此来。

  便是要以关心为名,行问责之实!!!

  “叶相,忙碌了一整日,辛苦了。”

  胡惟庸迈步而入,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

  目光却如同最精细的篦子,飞快地扫过整个值房。

  然而。

  预想中狼藉遍地,叶凡焦头烂额的景象并未出现。

  值房内虽然烛火通明,显示着工作的繁重,却异常整洁有序!

  那几名年轻官员垂手侍立在一旁。

  脸上虽有疲惫,却更有一股完成重任后的轻松与振奋!

  而最让胡惟庸心头一震的。

  是叶凡面前那张紫檀木书案!!

  案上,那些原本混乱堆积的文书,此刻如同接受过检阅的士兵。

  分门别类,排列整齐。

  更引人注目的是!

  几乎每一份文书上,都附着了额外的笺纸。

  上面密密麻麻,却又条理分明地写满了字迹。

  朱笔的标记,黑色的摘要,蓝色的建议!

  色彩分明,重点突出!

  叶凡正拿起一份关于漕运事务的文书。

  其附着的笺纸上,不仅摘要了漕粮数额和延误情况。

  更有人用清秀的小楷,列出了几条解决漕船损耗过大的建议。

  虽不尽完善,却角度新颖。

  叶凡提笔,在那建议旁略作批注,然后将其归入“已决”的一摞。

  动作流畅而从容!

  胡惟庸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如同面具上裂开了一道细缝!

  他惯有的从容和掌控感,在这一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他难以置信地看着那井然有序的案头,看着那些附着在重要文书上的“建议笺”。

  这……这怎么可能?!

  他原本准备质问效率,追究责任的话,全部堵在了喉咙里,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眼前的事实像一记无声的耳光,抽在了他的预判之上。

  他不仅没能抓到叶凡的把柄,反而亲眼目睹了一种他从未想过,也从未见过的政务处理方式。

  高效。

  清晰。

  并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属官的智慧!

  叶凡此时才仿佛刚刚注意到胡惟庸的到来。

  他放下笔,抬起眼,目光平静如水:“胡相来了?可是有事?”

  胡惟庸喉结滚动了一下,极力维持着镇定。

  但声音,还是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丝干涩:“没……无事。”

  “只是见叶相值房灯火通明,想必仍在操劳,特来看望。”

  他的目光,依旧死死地粘在那井然有序的文书,和那些密密麻麻的笺纸上,无法移开。

  叶凡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淡淡一笑。

  随手拿起一份已经处理好的户部文书。

  上面附着的建议笺,写满了关于厘清田亩数据的想法。

  “多谢胡相关心。”

  “幸得诸位同僚鼎力相助,积压政务已初步理清。”

  “此法虽显笨拙,倒也直观。”

  “胡相以为如何?”

  胡惟庸看着那份条分缕析,意见详备的文书。

  再看看叶凡那平静无波却深不见底的眼神。

  一股混杂着震惊、挫败,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忌惮情绪,猛地涌上心头!

  他张了张嘴,最终却只是勉强挤出一个笑容。

  “叶相……好手段。”

  ……

  御书房。

  烛火在夜色中摇曳,将朱元璋挺拔的身影投在墙壁上,随着火焰的跳动而微微晃动。

  他刚听完毛骧关于中书省左相值房今日的详尽禀报。

  包括那些年轻官员如何分类文书,撰写摘要,附上建议。

  以及,最终叶凡如何高效地处理完所有积压政务的细节。

  毛骧的声音毫无波澜,如同在陈述一件与己无关的寻常事。

  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地烙印在朱元璋的脑海里!

  他挥了挥手,毛骧便如同融入阴影般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书房内,只剩下朱元璋一人。

  还有那烛火燃烧时偶尔发出的“噼啪”轻响。

  他缓缓站起身,魁梧的身躯在空旷的御书房内显得愈发高大。

  他没有像往常那样踱步。

  只是站在原地。

  粗粝的手指捻动着腰间玉带上的蟠龙纹饰。

  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厚重的宫墙,落在了那座灯火通明的中书省衙署。

  “分类…摘要…附议…汇总…”

  朱元璋低声重复着这几个从毛骧口中听来的词。

  像是在他心中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层层波澜!

  震撼!!

  是的。

  他心中充满了震撼!!

  他比胡惟庸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胡惟庸只看到了效率,看到了叶凡手段的新奇。

  但朱元璋,这位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一手缔造了偌大皇朝的开国皇帝。

  看到的是一种潜在的可能!

  一种对现有权力运行方式的颠覆!

  他本想看看叶凡的极限在哪里。

  可他万万没想到,叶凡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用一种他闻所未闻的方式,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解决得如此漂亮,如此……井然有序!

  那些附在文书上的小笺。

  那些年轻官员大胆甚至略显青涩的建议。

  在朱元璋看来,不再是儿戏。

  而是一种将繁杂信息条理化,将各方意见直观化的利器!

  这比他以往看到的经过层层修饰,语焉不详,或者充满了官样文章的奏章,要清晰明了太多!

  “如此一来。”

  “哪些是急务,哪些可缓办,问题症结何在,底下人有什么想法……”

  “岂不是一目了然?”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如同野草般在他心中疯长!!

  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不久之前,叶凡为太子出谋划策时,曾在一次极为隐秘的交谈中,提及的一个石破天惊的构想。

  废除中书省!

  废除丞相制度!!

  当时,朱元璋虽未表态,心中却大为震动!

  丞相乃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万机,自古有之。

  阻力极大,岂能说废就废?

  更何况,这无异于要将巨大的权力彻底收归皇帝一人之手,哪些文官可会甘心?

  但废除丞相。

  并非意味着皇帝要事必躬亲,陷入琐碎政务的泥潭。

  可以成立一个类似于“内阁”的机构,挑选翰林院或各部有才干的官员入值,充当皇帝的顾问和秘书。

  协助处理文书,提出建议。

  但最终决策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如此,皇帝虽负担稍增,却能绕开中书省,直接掌控核心机要!”

  “对天下事了如指掌。”

  “政令出自上意,亦可避免相权过大,尾大不掉之弊……”

  当时叶凡的话语。

  此刻,无比清晰地回响在朱元璋的耳边!!!

  他当时觉得此法过于理想。

  甚至有些异想天开!

  但今天。

  叶凡在中书省值房里的那一套。

  不就是那“内阁”雏形的绝佳演示吗?!

  那些年轻官员,不就是未来的阁臣候选?

  那些分类、摘要、附议……不就是票拟的雏形?

  而叶凡最后的汇总,不就是皇帝批红权的体现?

  朱元璋的呼吸不由得粗重了几分!

  他背在身后的手,紧紧握成了拳头!

  负担增大?

  确实!

  若真废中书省,事无巨细皆要过目,皇帝必然更加辛劳。

  但是!

  他朱元璋怕辛苦吗?

  他是从最底层爬上来的。

  什么苦没吃过?

  与掌控绝对的权力,杜绝权臣欺上瞒下,确保朱家江山永固相比,这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叶凡今日所为,让他看到了这种模式,并非空中楼阁。

  它确实能更直观地反映问题,简化流程,让皇权的触角延伸到政务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让那些隐藏在文书字里行间的真相和机宜无所遁形!

  “好小子……”

  朱元璋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喃喃自语,语气复杂难明。

  既有被触及逆鳞般的凛然,又有发现璞玉般的灼热。

  更有一丝对未来的审慎权衡!

  “你给咱看的,不只是处理政务的手段……”

  “你这是在给咱……演示一条路啊……”

  烛火猛地跳跃了一下!

  将他脸上那变幻不定的神色映照得愈发深邃!!

  废除丞相!

  兹事体大!

  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一颗种子,已然在他这位开国帝王的心中……

  悄然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