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先礼后兵-《带着一百零八好汉闯三国》

  孙策长出一口气,先前的火气荡然无存,转而化作一声豪迈的大笑。

  “好!就依公瑾之计!”

  “我这就写信!我倒要看看,那王朗老儿,是识时务的俊杰,还是不开化的腐儒!”

  说罢,他大步流星走回案前,亲自铺开一卷崭新的竹简,饱蘸浓墨。

  周瑜含笑跟了过去,压低声音。

  “伯符,信中措辞,当一手持刀,一手捧蜜。既要让他看见我军的雷霆之威,也要让他看到归顺后的锦绣前程。”

  孙策笔锋一顿,抬头看了一眼周瑜,咧嘴笑了。

  “放心,我省得。”

  “对付这种老学究,就得让他知道,不吃敬酒,就得吃罚酒!”

  烛光摇曳,两个年轻的身影凑在案前,一个笔走龙蛇,一个从旁指点。

  窗外夜色浓重如墨,堂内却燃烧着两团炽热的火焰。

  那是野心与才华的碰撞,是对一个即将开启的时代的共同誓言。

  一个时辰后,一封杀气与善意并存的书信终于写就。

  孙策吹干墨迹,将竹简卷起,递给亲卫,声如洪钟。

  “派最快的信使,八百里加急,送往会稽,亲手交予王朗!”

  “我要知道,他接到这封信时,脸上会是何等精彩的表情!”

  “喏!”

  亲卫领命而去,脚步声消失在夜色中。

  堂内重归安静。

  孙策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带着江上水汽的夜风扑面而来,吹得他衣袂猎猎作响。

  他的目光穿透黑暗,仿佛已经看到了会稽的城头,看到了富庶的江东六郡,看到了更远方的中原大地。

  “公瑾。”

  他没有回头,声音却无比坚定。

  “得了会稽,下一步就是豫章、庐陵、庐江……这江东六郡,我要定了!”

  “待我一统江东,兵精粮足,便西击刘表,北上中原,去会一会那曹操、袁绍!”

  “我孙伯符,定要完成父亲未竟之业,立下不世之功!”

  周瑜走到他的身边,与他并肩而立,望着同一片深沉的夜色。

  他的眼中,燃烧着同样炽热的光。

  “瑜此生,必竭尽所能,助伯符君临天下!”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句重若千钧的承诺。

  孙策放声大笑,反手重重拍在周瑜肩上。

  “有公瑾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来人,取酒!”

  “今夜,你我兄弟,为这即将到手的江东,为我们未来的霸业,痛饮三大白!”

  酒来。

  樽满。

  两人对视一笑,举樽相撞,发出清脆的金石之声。

  辛辣的酒液入喉,烧起的是满腔的豪情,是吞吐天下的热血!

  府邸外,巡夜的卫士听见堂内主公那穿透夜幕的笑声,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

  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他们能感觉到,一股无与伦比的自信与力量,正从那灯火通明的厅堂中弥漫开来。

  他们的主公,江东的小霸王,又要让这天下,为之震动了。

  而整个天下的风云,都将因今夜这场密谈,掀开崭新的一页。

  会稽郡,太守府。

  亭台楼阁,曲水流觞,处处透着汉代名士自诩的清雅。

  厅堂之内,王朗正襟危坐。

  他年近五旬,面容清瘦,颌下三缕长髯修剪得一丝不苟,一身宽大的儒袍,自有久居上位的威严。

  他捧着一卷《春秋》,神情专注,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隔绝。

  堂下两侧,是他的几位僚属。

  左首第一人,会稽功曹,虞翻。

  虞翻面色沉静,目光却像藏着钩子,与王朗的书卷气截然不同,那是一种能看透人心的精明。

  他偶尔端起茶盏,视线却飘向堂外,眉宇间凝着一抹忧色。

  右首坐着的,是原丹阳太守周昕。

  自从丹阳被孙策攻破,他便成了丧家之犬,辗转投奔故交王朗。

  此刻他脸上满是阴沉的愤恨,手掌死死按在腰间的剑柄上,像一头随时准备扑咬的孤狼。

  沉闷的气氛中,一名亲卫脚步散乱地冲了进来。

  他满头是汗,神色惶急,双手高高捧着一卷火漆封口的竹简。

  “启禀府君!曲阿急报!”

  “孙策遣信使送来书信,言明八百里加急,须亲手交予府君!”

  “孙策?”

  王朗缓缓放下书卷,眉头蹙起。

  这个名字像一根毒刺,瞬间刺痛了在场的所有人。

  尤其是周昕,听到这两个字,按剑的手背上青筋坟起,牙关发出咯吱的声响。

  “呈上来。”王朗的声音听不出波澜。

  亲卫躬身上前,将那卷竹简呈上。

  竹简入手,沉甸甸的,透着一股不祥的分量。

  王朗挥退亲卫,用小刀割开火漆,一寸寸展开竹简。

  他的脸色,也随着展开的竹简,一寸寸地变化。

  起初,他还能维持着名士的风度。

  可读着读着,他清瘦的面颊涨起一片血色,呼吸也变得粗重。

  竹简上的字迹龙飞凤舞,笔力雄健,字里行间那股霸道狂傲的气焰,几乎要透出纸背,扑到他的脸上!

  前半段,极尽夸耀孙策军威,如何横扫江东,所向披靡,视会稽如探囊取物。

  后半段,又话锋一转,描绘归顺后的锦绣前程,许诺高官厚禄,保全王氏满门荣华。

  一手持刀,一手捧蜜。

  这封在孙策与周瑜看来“恩威并施”的信,落在王朗眼中,却只剩下两个字。

  羞辱!

  “啪!”

  一声爆响,王朗将竹简狠狠砸在案上,上好的楠木几案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

  他霍然起身,胸口剧烈起伏,长髯因怒火而震颤。

  “竖子欺人太甚!”

  一声怒喝,如平地惊雷,在厅堂内炸开!

  “好一个孙伯符!好一个江东小霸王!”

  他指着案上的竹简,对堂下众人厉声嘶吼:“都来看看!看看这逆贼之子何等狂悖!”

  “他孙策算什么东西?袁术的一条走狗!”

  “袁术僭越称帝,是天下共讨的国贼!他孙策便是贼党!”

  “如今仗着几分兵威,竟敢在老夫面前耀武扬威,还敢对老夫威逼利诱?!”

  王朗气得在堂上来回踱步,宽大的袍袖甩出猎猎风声。

  “我王朗,食汉禄,沐皇恩,受朝廷敕封,守土安民,是为天职!”

  “他孙策无诏命,无仁义,仅凭手中刀兵,便想让老夫拱手让出大汉疆土?”

  “他把我王景兴,当成了什么人!”

  “是贪生怕死的懦夫?还是见利忘义的小人?!”

  他的声音愈发高亢,充满了文人独有的、为大义而慨然的悲壮。

  “我虽是一介书生,平生只知圣贤之理,但筋骨尚在,气节未失!”

  “岂能向此等乳臭未干的叛将之后折腰!”

  “传我将令,若孙策敢踏入会稽一步,我必让他知道,我江东士人,不仅有笔,更有铁骨!”

  一番话,声声泣血,正气凛然。

  周昕激动得满脸涨红,大步出列,对王朗一揖到底。

  “府君高义!属下愿为府君赴死!”

  “那孙策狼子野心,残暴不仁,丹阳之耻,属下刻骨铭心!此等国贼,人人得而诛之!”

  “属下愿为府君执鞭坠镫,与那孙策小儿决一死战,以报知遇之恩,以雪城破之恨!”

  王朗见周昕与自己同仇敌忾,心中大慰,重重点头。

  “好!有周将军此言,我心甚安!”

  说罢,他的目光转向了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虞翻。

  虞翻的内心,此刻却是一片冰冷的清明。

  王朗说的每一个字,都站在大义上,都对。

  可打仗,不是辩经。

  道理,杀不了人。

  孙策是逆贼不假,可他横扫江东,连败刘繇、严白虎,兵锋之锐,势不可挡,这更是事实!

  王朗是饱学大儒,可他不懂兵事。

  会稽富庶,可兵备松弛,如何能挡孙策的百战锐士?

  硬碰硬,就是以卵击石。

  然而,看着义愤填膺的王朗,看着一脸决绝的周昕,虞翻知道,此刻任何一句真话,都会被当成“通敌”的谗言。

  他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在这狂热的怒火面前,也只能选择沉默。

  迎着王朗询问的目光,虞翻缓缓起身,深深一揖。

  他的声音干涩而艰涩,像是从喉咙深处硬挤出来的。

  “主公……所言,大义凛然。”

  “属下……无异议。”

  这几个字,几乎是从他的牙缝里挤出来的。他不敢抬头,生怕自己眼中的忧虑和无奈被王朗看穿。

  王朗并未察觉虞翻话语里的苦涩,听他也附和自己,只当是众志成城。

  他放声大笑,笑声里满是对未来的狂想,仿佛孙策大军已在他面前土崩瓦解。

  “好!”

  王朗意气风发地猛一挥袖。

  “既然人心在此,区区孙策,何足惧哉!”

  “传令下去,全郡戒严!”

  “各城关隘,加派人手,日夜巡查,不得有半分懈怠!”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轻蔑。

  “另外,去告诉孙策的信使,就说:‘会稽乃大汉之土,王朗乃大汉之臣。欲取会稽,便来战罢!’”

  “让他,滚回去!”

  “喏!”

  堂下众僚属齐声应诺,那声音里,混杂着被强行鼓舞的激昂,以及一丝怎么也压不住的恐惧。

  王朗抚着长须,满意地笑了。

  “如此甚好!倒要让天下人看看,我王景兴的铮铮风骨!”

  “也让我们看看,那江东小儿,究竟有几斤几两!”

  ……

  数日后,孙策府邸。

  当初领命送信的亲卫,正单膝跪在堂下,一字不差地复述着在会稽的所见所闻。

  他不敢有任何添油加醋,只将王朗那句轻蔑的“欲取会稽,便来战罢”,原封不动地呈了上来。

  大堂之内,空气死寂。

  孙策端坐主位,一身黑色劲装,古铜色的皮肤在跳动的烛火下,映出刀削斧凿般的轮廓。

  他静静听着,嘴角那抹常挂着的、桀骜不驯的笑意,一点点收敛,变平,直至彻底消失。

  最终,他的脸庞宛如一块万年玄冰。

  周瑜侍立一旁,白衣胜雪,手持羽扇,神情却一如既往的平静,似乎王朗的回复,他早已算到。

  程普、黄盖、周泰、凌操、潘璋……一众战将分列两旁。

  他们甲胄在身,手按刀柄,目光如狼,呼吸之间,整个厅堂都弥漫着一股铁与血的味道。

  当亲卫说完最后一个字,孙策没有立刻作声。

  他缓缓抬起眼皮。

  那双眸子里没有怒火,只有一片令人心头发颤的酷寒。

  他慢慢站起身,一步步走到大堂中央,背对众人,抬头看了一眼雕花的房梁。

  喉咙里,滚出一声极轻的冷哼。

  “呵……”

  这声音比任何雷霆咆哮,都更让人头皮发麻。

  “给脸不要脸。”

  他转过身,声音不高,却像铁锥一样扎进每个人的耳朵。

  “好,好一个王朗,好一个汉室忠臣!”

  孙策的嘴角重新咧开,却勾起一抹残酷至极的弧度。

  “我敬他是海内名士,不愿刀兵加于其身,特意修书一封,给他蜜糖,也给他体面。”

  “他倒好,竟把我的善意当成软弱可欺!”

  “真以为凭他那张嘴,念几句圣贤文章,就能挡住我江东儿郎的铁蹄吗?!”

  “咚!”

  他猛地一拳,狠狠砸在身旁的廊柱上!

  粗壮的柱子发出一声闷响,整个大堂都随之震颤。

  “看来,江东这帮所谓的士族名流,安逸日子过得太久了!”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不加掩饰的杀意。

  “不亲手打断他们的脊梁骨,他们永远学不会怎么低下那颗高贵的头!”

  周瑜缓步上前,羽扇轻摇,微笑道:“伯符,何必动怒。这本就在你我意料之中。”

  “王朗此人,极重清名。若他不战而降,天下士人会如何看他?他这一战,非战不可,是为他的名声,也是为他身后整个腐朽的士族阶层。”

  “如今他自己选了死路,我们成全他就是。”

  孙策眼中的寒意,终于被战意点燃。

  他重重点头,目光如刀,扫过帐下所有将领。

  “众将听令!”

  “末将在!”

  程普、黄盖等人踏前一步,甲叶碰撞,发出铿锵之声,齐声的怒吼几乎要掀翻屋顶!

  孙策的目光首先落在老将程普身上,声音里带着敬重。

  “程公!您是我军元老,沙场宿将。此战,便请您为先锋,领兵三千,为我大军扫清前路,直抵会稽城下!”

  程普须发虽白,但腰杆挺得笔直,他抚着长髯,声如洪钟。

  “主公放心!老朽这把骨头,定为主公趟开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