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牧刘焉,接到灵帝驾崩的消息后,却有着自己的打算。刘焉早在灵帝时期,便向灵帝请求前往益州担任州牧,其目的便是为了在益州割据一方。如今灵帝驾崩,洛阳局势混乱,刘焉更是下定决心,要将益州打造成自己的独立王国。
刘焉立刻召集了手下的谋士和将领,说道:“灵帝驾崩,天下大乱,洛阳已成是非之地。我们当坚守益州,闭关自守,积蓄力量,待天下局势明朗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手下谋士董扶说道:“明公所言极是。益州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易守难攻,是成就霸业的好地方。如今洛阳混乱,我们若能守住益州,安抚百姓,整顿军备,将来必能在天下大乱中占据一席之地。”
将领张鲁也附和道:“董先生说得对。我们可派军队驻守益州的各个关隘,严防外地军队进入益州;同时,加强对益州境内百姓的控制,征收赋税,扩充军队,为将来的霸业做好准备。”
刘焉点了点头,说道:“好!传我命令,立刻派军队驻守汉中、白水关等重要关隘,关闭益州与外界的通道;同时,下令益州各郡征收赋税,扩充军队;另外,派人前往益州各地,安抚百姓,稳定民心。”
在刘焉的部署下,益州很快便进入了闭关自守的状态。刘焉不仅没有派军队前往洛阳支援张让,也没有与其他州郡的官员联络,而是一心经营益州,成为了西南地区一股重要的割据势力。
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 189 年),秋意已悄然浸染辽东大地,玄菟郡府衙内的空气却比冬日寒冰更显凝重。郡守杨帆身着青色朝服,立于堂前,手中紧攥着那封从洛阳快马递来的急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急报上 “灵帝驾崩,国丧骤起” 八个朱红大字,如同千斤巨石,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玄菟郡地处辽东边境,远离中原腹地,却也并非与世隔绝。这些年,中原乱象渐显,黄巾起义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朝堂之上宦官与外戚争斗不休,如今灵帝突然驾崩,这无疑会让本就动荡的局势雪上加霜。杨帆深知,此时玄菟郡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整个辽东乃至天下的走向。他来不及多想,立刻下令召集郡内核心谋士 —— 贾诩、郭嘉、戏志才、徐庶、沮授前来议事。
不多时,五位谋士便相继抵达。贾诩一身素色长衫,面容平静,眼神中却透着几分深邃,仿佛早已看透世事变迁;郭嘉手持羽扇,面带几分慵懒,嘴角却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让人猜不透他心中所想;戏志才身着深色短褐,身形消瘦,目光锐利如鹰,仿佛能洞察一切潜在的危机;徐庶一身布衣,面容忠厚,眉宇间却带着几分沉稳,尽显儒将风范;沮授则身着深色长袍,神情严肃,手中捧着一卷竹简,尽显谋士的严谨与沉稳。
众人行礼过后,杨帆便将急报之事告知众人,随后开门见山地问道:“如今灵帝驾崩,洛阳局势不明,我等是否应即刻出兵洛阳,以尽臣子之责?还望诸位先生为我出谋划策。”
话音刚落,贾诩便率先开口,他缓缓起身,拱手说道:“郡守大人,依在下之见,此时出兵洛阳并非明智之举。如今灵帝新丧,洛阳城内必定人心惶惶,各方势力也定会趁机蠢蠢欲动。我们对洛阳城内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贸然出兵,很可能会陷入未知的险境之中。”
贾诩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我们玄菟郡地处边境,常年需抵御外族入侵,兵力本就十分有限。若是将大量兵力调往洛阳,边境的防御必定会变得空虚,一旦外族趁机入侵,我们将陷入内忧外患的两难境地。再者,我们与洛阳相距千里,路途遥远,粮草运输也会成为一大难题。若是粮草供应不足,军队的战斗力必将大打折扣,到那时,别说平定洛阳之乱,恐怕我们自身都难保。”
杨帆听完贾诩的话,微微点头,心中也认同贾诩的担忧。他看向郭嘉,问道:“奉孝,你有何看法?”
郭嘉放下手中的羽扇,起身笑道:“郡守大人,文和先生所言极是。不过,我还有一些补充。如今洛阳城内,宦官与外戚的矛盾早已激化,灵帝驾崩,无疑会成为双方争斗的导火索。我们暂且不论哪一方能够胜出,单说他们争斗期间,洛阳城内必定会一片混乱,百姓也会流离失所。我们此时出兵,若是帮助宦官一方,很可能会遭到天下诸侯的讨伐;若是帮助外戚一方,也未必能得到好的结果。毕竟,外戚势力也并非真心为了天下百姓,他们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
郭嘉接着说道:“另外,天下诸侯都在观望洛阳局势,他们都想在混乱中谋取利益。我们若是率先出兵,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其他诸侯的联合打压。而且,我们玄菟郡的实力在天下诸侯中并不算强大,若是过早地卷入中原纷争,很可能会得不偿失。不如我们暂且按兵不动,等待几个月,看看洛阳局势的发展变化。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加强边境防御,整顿军队,囤积粮草,为日后可能出现的局势做好准备。”
戏志才此时也起身说道:“郡守大人,奉孝先生说得有理。我认为,我们还需要派人密切关注洛阳及周边地区的动向,收集各方情报。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情报,我们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而且,我们还可以与周边的郡县加强联系,建立联盟,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若是洛阳局势真的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天下诸侯纷纷出兵,我们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出兵,以及出兵的方向和规模。这样一来,我们既能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风险,又能在合适的时机把握机会,为玄菟郡谋取最大的利益。”
徐庶也点头附和道:“郡守大人,几位先生的建议都十分中肯。我补充一点,如今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早已不堪重负。我们若是贸然出兵,必定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引起百姓的不满。民心向背乃是治国之本,若是失去了民心,我们即便拥有强大的兵力,也难以长久立足。不如我们先安抚好郡内百姓,发展生产,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待民心稳固,洛阳局势明朗之后,我们再出兵不迟。”
最后,沮授起身说道:“郡守大人,综合各位先生的意见,我认为我们应当先等待几个月。在这几个月里,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其一,加强边境防御,派遣精锐部队驻守边境要地,防止外族入侵;其二,整顿军队,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其三,囤积粮草,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草供应充足;其四,派遣细作前往洛阳及周边地区,收集各方情报,及时掌握局势变化;其五,与周边郡县建立友好关系,互通有无,共同应对危机。待时机成熟,我们再根据洛阳局势做出相应的决策。”
杨帆仔细聆听着各位谋士的发言,心中逐渐有了主意。他深知各位谋士都是难得的人才,他们的建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极具参考价值。贾诩的谨慎让他看到了出兵的风险,郭嘉的长远眼光让他明白了等待的重要性,戏志才的情报意识让他意识到掌握信息的关键,徐庶的民心考量让他懂得了稳固根基的重要性,沮授的全面规划则为玄菟郡接下来的行动指明了方向。
杨帆站起身,环顾众人,沉声道:“诸位先生所言极是,我决定采纳各位的建议,暂且按兵不动,等待几个月再做打算。在此期间,就按照沮授先生所说的,加强边境防御、整顿军队、囤积粮草、收集情报、联络周边郡县。还望诸位先生齐心协力,助我玄菟郡度过此次危机。”
众人纷纷起身拱手,齐声说道:“我等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郡守大人!”
议事结束后,众人便各自离去,开始着手准备各项事务。玄菟郡府衙内的紧张氛围虽未完全消散,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明确的目标,整个玄菟郡也逐渐进入了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备战状态。而此时的洛阳城内,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即将席卷整个天下。
议事结束后的玄菟郡,很快便陷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沮授亲自前往边境各营寨,逐一核查防御工事。他站在辽东郡与玄菟郡交界的望海台上,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手中握着绘制详细的地形图,对身旁的将领说道:“此处山势陡峭,易守难攻,可在此处增设两座烽火台,一旦发现外族异动,便能第一时间传递消息。另外,山下的隘口需加固城墙,宽度至少要增加三尺,高度再提升一丈,同时囤积足够的滚石和箭矢,确保万无一失。” 将领们纷纷点头领命,随后便带着士兵们开始忙碌起来,一时间,边境线上到处都是士兵们搬运石料、修筑工事的身影。
另一边,徐庶则深入郡内各个村落,安抚百姓。他穿着一身朴素的布衣,走进一户农户家中,看到农户家中只有几间破旧的茅草屋,屋内的陈设也十分简陋,一位老妇人正坐在床边缝补破旧的衣服,旁边的孩子则眼巴巴地看着桌上仅有的一碗粗粮。徐庶心中一酸,他走上前,温和地对老妇人说道:“老人家,如今郡府正在鼓励开垦荒地,只要你们愿意开垦新的土地,郡府不仅会提供种子,还会减免三年的赋税。而且,若是家中有青壮年,愿意加入郡兵,不仅能获得丰厚的粮饷,家人还能享受额外的优待。” 老妇人闻言,眼中露出了希望的光芒,她激动地拉着徐庶的手说道:“大人,这是真的吗?若是这样,我们家的日子可就有盼头了!” 徐庶笑着点头,随后又向村民们详细讲解了郡府的政策,村民们听后都欢呼雀跃,纷纷表示愿意响应郡府的号召,开垦荒地,有的青壮年还主动报名加入郡兵。
郭嘉则与戏志才一同负责情报收集工作。他们在郡府内设立了专门的情报机构,挑选了一批精明能干、身手敏捷的人作为细作,派往洛阳及周边地区。在细作出发前,郭嘉和戏志才亲自对他们进行培训,郭嘉对细作们说道:“你们前往洛阳后,要隐藏好自己的身份,混入各行各业之中,密切关注洛阳城内各方势力的动向,尤其是宦官、外戚以及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一旦发现有重要的消息,要及时通过秘密渠道传递回来,切记不可暴露自己的身份,安全第一。” 戏志才也补充道:“除了关注各方势力的动向,还要留意洛阳城内的民生状况、粮草储备以及军队的调动情况。这些信息对于我们分析洛阳局失至关重要,你们一定要仔细收集,不可遗漏任何细节。” 细作们纷纷点头,随后便乔装打扮,分批前往洛阳。
贾诩则负责整顿军队。他来到郡兵的军营中,看到士兵们正在进行训练,有的在练习射箭,有的在练习骑马,有的则在进行格斗训练。贾诩仔细观察着士兵们的训练情况,发现部分士兵的训练方法不够科学,而且纪律也比较松散。他立刻召集将领们开会,对他们说道:“如今局势紧张,我们必须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从今天起,我会重新制定训练计划,采用更科学、更严格的训练方法,加强士兵们的体能、技能和战术训练。同时,要加强军队的纪律管理,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训练刻苦、表现优秀的士兵,要给予奖励;对于违反纪律、训练不认真的士兵,要严厉惩罚。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精锐之师,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将领们纷纷表示赞同,随后便按照贾诩的要求,开始对军队进行整顿和训练。在贾诩的严格训练下,士兵们的战斗力和纪律性都有了显着的提升,军营中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刘焉立刻召集了手下的谋士和将领,说道:“灵帝驾崩,天下大乱,洛阳已成是非之地。我们当坚守益州,闭关自守,积蓄力量,待天下局势明朗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手下谋士董扶说道:“明公所言极是。益州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易守难攻,是成就霸业的好地方。如今洛阳混乱,我们若能守住益州,安抚百姓,整顿军备,将来必能在天下大乱中占据一席之地。”
将领张鲁也附和道:“董先生说得对。我们可派军队驻守益州的各个关隘,严防外地军队进入益州;同时,加强对益州境内百姓的控制,征收赋税,扩充军队,为将来的霸业做好准备。”
刘焉点了点头,说道:“好!传我命令,立刻派军队驻守汉中、白水关等重要关隘,关闭益州与外界的通道;同时,下令益州各郡征收赋税,扩充军队;另外,派人前往益州各地,安抚百姓,稳定民心。”
在刘焉的部署下,益州很快便进入了闭关自守的状态。刘焉不仅没有派军队前往洛阳支援张让,也没有与其他州郡的官员联络,而是一心经营益州,成为了西南地区一股重要的割据势力。
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 189 年),秋意已悄然浸染辽东大地,玄菟郡府衙内的空气却比冬日寒冰更显凝重。郡守杨帆身着青色朝服,立于堂前,手中紧攥着那封从洛阳快马递来的急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急报上 “灵帝驾崩,国丧骤起” 八个朱红大字,如同千斤巨石,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玄菟郡地处辽东边境,远离中原腹地,却也并非与世隔绝。这些年,中原乱象渐显,黄巾起义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朝堂之上宦官与外戚争斗不休,如今灵帝突然驾崩,这无疑会让本就动荡的局势雪上加霜。杨帆深知,此时玄菟郡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整个辽东乃至天下的走向。他来不及多想,立刻下令召集郡内核心谋士 —— 贾诩、郭嘉、戏志才、徐庶、沮授前来议事。
不多时,五位谋士便相继抵达。贾诩一身素色长衫,面容平静,眼神中却透着几分深邃,仿佛早已看透世事变迁;郭嘉手持羽扇,面带几分慵懒,嘴角却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让人猜不透他心中所想;戏志才身着深色短褐,身形消瘦,目光锐利如鹰,仿佛能洞察一切潜在的危机;徐庶一身布衣,面容忠厚,眉宇间却带着几分沉稳,尽显儒将风范;沮授则身着深色长袍,神情严肃,手中捧着一卷竹简,尽显谋士的严谨与沉稳。
众人行礼过后,杨帆便将急报之事告知众人,随后开门见山地问道:“如今灵帝驾崩,洛阳局势不明,我等是否应即刻出兵洛阳,以尽臣子之责?还望诸位先生为我出谋划策。”
话音刚落,贾诩便率先开口,他缓缓起身,拱手说道:“郡守大人,依在下之见,此时出兵洛阳并非明智之举。如今灵帝新丧,洛阳城内必定人心惶惶,各方势力也定会趁机蠢蠢欲动。我们对洛阳城内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贸然出兵,很可能会陷入未知的险境之中。”
贾诩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我们玄菟郡地处边境,常年需抵御外族入侵,兵力本就十分有限。若是将大量兵力调往洛阳,边境的防御必定会变得空虚,一旦外族趁机入侵,我们将陷入内忧外患的两难境地。再者,我们与洛阳相距千里,路途遥远,粮草运输也会成为一大难题。若是粮草供应不足,军队的战斗力必将大打折扣,到那时,别说平定洛阳之乱,恐怕我们自身都难保。”
杨帆听完贾诩的话,微微点头,心中也认同贾诩的担忧。他看向郭嘉,问道:“奉孝,你有何看法?”
郭嘉放下手中的羽扇,起身笑道:“郡守大人,文和先生所言极是。不过,我还有一些补充。如今洛阳城内,宦官与外戚的矛盾早已激化,灵帝驾崩,无疑会成为双方争斗的导火索。我们暂且不论哪一方能够胜出,单说他们争斗期间,洛阳城内必定会一片混乱,百姓也会流离失所。我们此时出兵,若是帮助宦官一方,很可能会遭到天下诸侯的讨伐;若是帮助外戚一方,也未必能得到好的结果。毕竟,外戚势力也并非真心为了天下百姓,他们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
郭嘉接着说道:“另外,天下诸侯都在观望洛阳局势,他们都想在混乱中谋取利益。我们若是率先出兵,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其他诸侯的联合打压。而且,我们玄菟郡的实力在天下诸侯中并不算强大,若是过早地卷入中原纷争,很可能会得不偿失。不如我们暂且按兵不动,等待几个月,看看洛阳局势的发展变化。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加强边境防御,整顿军队,囤积粮草,为日后可能出现的局势做好准备。”
戏志才此时也起身说道:“郡守大人,奉孝先生说得有理。我认为,我们还需要派人密切关注洛阳及周边地区的动向,收集各方情报。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情报,我们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而且,我们还可以与周边的郡县加强联系,建立联盟,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若是洛阳局势真的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天下诸侯纷纷出兵,我们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出兵,以及出兵的方向和规模。这样一来,我们既能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风险,又能在合适的时机把握机会,为玄菟郡谋取最大的利益。”
徐庶也点头附和道:“郡守大人,几位先生的建议都十分中肯。我补充一点,如今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早已不堪重负。我们若是贸然出兵,必定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引起百姓的不满。民心向背乃是治国之本,若是失去了民心,我们即便拥有强大的兵力,也难以长久立足。不如我们先安抚好郡内百姓,发展生产,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待民心稳固,洛阳局势明朗之后,我们再出兵不迟。”
最后,沮授起身说道:“郡守大人,综合各位先生的意见,我认为我们应当先等待几个月。在这几个月里,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其一,加强边境防御,派遣精锐部队驻守边境要地,防止外族入侵;其二,整顿军队,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其三,囤积粮草,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草供应充足;其四,派遣细作前往洛阳及周边地区,收集各方情报,及时掌握局势变化;其五,与周边郡县建立友好关系,互通有无,共同应对危机。待时机成熟,我们再根据洛阳局势做出相应的决策。”
杨帆仔细聆听着各位谋士的发言,心中逐渐有了主意。他深知各位谋士都是难得的人才,他们的建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极具参考价值。贾诩的谨慎让他看到了出兵的风险,郭嘉的长远眼光让他明白了等待的重要性,戏志才的情报意识让他意识到掌握信息的关键,徐庶的民心考量让他懂得了稳固根基的重要性,沮授的全面规划则为玄菟郡接下来的行动指明了方向。
杨帆站起身,环顾众人,沉声道:“诸位先生所言极是,我决定采纳各位的建议,暂且按兵不动,等待几个月再做打算。在此期间,就按照沮授先生所说的,加强边境防御、整顿军队、囤积粮草、收集情报、联络周边郡县。还望诸位先生齐心协力,助我玄菟郡度过此次危机。”
众人纷纷起身拱手,齐声说道:“我等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郡守大人!”
议事结束后,众人便各自离去,开始着手准备各项事务。玄菟郡府衙内的紧张氛围虽未完全消散,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明确的目标,整个玄菟郡也逐渐进入了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备战状态。而此时的洛阳城内,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即将席卷整个天下。
议事结束后的玄菟郡,很快便陷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沮授亲自前往边境各营寨,逐一核查防御工事。他站在辽东郡与玄菟郡交界的望海台上,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手中握着绘制详细的地形图,对身旁的将领说道:“此处山势陡峭,易守难攻,可在此处增设两座烽火台,一旦发现外族异动,便能第一时间传递消息。另外,山下的隘口需加固城墙,宽度至少要增加三尺,高度再提升一丈,同时囤积足够的滚石和箭矢,确保万无一失。” 将领们纷纷点头领命,随后便带着士兵们开始忙碌起来,一时间,边境线上到处都是士兵们搬运石料、修筑工事的身影。
另一边,徐庶则深入郡内各个村落,安抚百姓。他穿着一身朴素的布衣,走进一户农户家中,看到农户家中只有几间破旧的茅草屋,屋内的陈设也十分简陋,一位老妇人正坐在床边缝补破旧的衣服,旁边的孩子则眼巴巴地看着桌上仅有的一碗粗粮。徐庶心中一酸,他走上前,温和地对老妇人说道:“老人家,如今郡府正在鼓励开垦荒地,只要你们愿意开垦新的土地,郡府不仅会提供种子,还会减免三年的赋税。而且,若是家中有青壮年,愿意加入郡兵,不仅能获得丰厚的粮饷,家人还能享受额外的优待。” 老妇人闻言,眼中露出了希望的光芒,她激动地拉着徐庶的手说道:“大人,这是真的吗?若是这样,我们家的日子可就有盼头了!” 徐庶笑着点头,随后又向村民们详细讲解了郡府的政策,村民们听后都欢呼雀跃,纷纷表示愿意响应郡府的号召,开垦荒地,有的青壮年还主动报名加入郡兵。
郭嘉则与戏志才一同负责情报收集工作。他们在郡府内设立了专门的情报机构,挑选了一批精明能干、身手敏捷的人作为细作,派往洛阳及周边地区。在细作出发前,郭嘉和戏志才亲自对他们进行培训,郭嘉对细作们说道:“你们前往洛阳后,要隐藏好自己的身份,混入各行各业之中,密切关注洛阳城内各方势力的动向,尤其是宦官、外戚以及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一旦发现有重要的消息,要及时通过秘密渠道传递回来,切记不可暴露自己的身份,安全第一。” 戏志才也补充道:“除了关注各方势力的动向,还要留意洛阳城内的民生状况、粮草储备以及军队的调动情况。这些信息对于我们分析洛阳局失至关重要,你们一定要仔细收集,不可遗漏任何细节。” 细作们纷纷点头,随后便乔装打扮,分批前往洛阳。
贾诩则负责整顿军队。他来到郡兵的军营中,看到士兵们正在进行训练,有的在练习射箭,有的在练习骑马,有的则在进行格斗训练。贾诩仔细观察着士兵们的训练情况,发现部分士兵的训练方法不够科学,而且纪律也比较松散。他立刻召集将领们开会,对他们说道:“如今局势紧张,我们必须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从今天起,我会重新制定训练计划,采用更科学、更严格的训练方法,加强士兵们的体能、技能和战术训练。同时,要加强军队的纪律管理,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训练刻苦、表现优秀的士兵,要给予奖励;对于违反纪律、训练不认真的士兵,要严厉惩罚。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精锐之师,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将领们纷纷表示赞同,随后便按照贾诩的要求,开始对军队进行整顿和训练。在贾诩的严格训练下,士兵们的战斗力和纪律性都有了显着的提升,军营中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