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做抽屉-《重生肥妻有空间,逃荒不愁顿顿肉》

  一旁的苏云河原本还在擦木屑,一听这话,立刻凑了过来。

  他盯着地上的图看了半晌,眼中突然闪过一道亮光,像是顿悟了什么。

  “兮儿,你这主意真不错!既实用,又不占地方!等做好了,咱们搬进新家,每人屋里都放一个!爹,咱们今天就先做两个试试!”

  话音刚落,他就拽着苏老二的袖子,拉着人就往工具堆里走。

  “得先选好木料,刨平了再开榫……爹,那小抽屉的尺寸您看做多大合适?”

  苏眠眠看着他们父子俩兴致勃勃的模样,心里一暖。

  她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

  “要不要做带锁的?锁上抽屉,值钱的东西,比如铜钱、地契、首饰,都能收得妥妥的,不怕人乱翻。”

  苏云河一听,眼睛顿时睁得更大,连连点头。

  “对对对!得加锁!不然我那几枚铜板怕是保不住,让老三顺走了!”

  他说完自己先笑了。

  苏老二也跟着咧嘴一笑,点头应下。

  “行,那就做带锁的,抽屉口做暗槽,配上小铜锁,结实又隐蔽。”

  苏眠眠站在一旁,看着他们重新开始忙碌,心里却悄悄有了盘算。

  看来这位二堂哥是真的喜欢木工活,一碰到新奇的设计就来了精神。

  要是这次做出来的床头柜大家用了都说好,她以后还可以多提些点子。

  衣架、鞋柜、带隔层的妆奁,甚至小书架……

  只要说得清楚,做得实用,苏老二应该都愿意试试。

  现在,苏家人对她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已经见怪不怪了。

  就算她提出一类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

  家里人从来都是包容和支持她。

  倘若外人问起,他们也会不约而同地搪塞过去,从而保护她。

  有这样的家人,真是福气满满。

  到了中午过后,苏老爹才缓缓地从村外走了回来。

  他一边拍打着衣角的尘土,一边乐呵呵地跟身后紧跟着的苏老大说着话。

  “今天我去跟村长谈了,把咱家边上那块空地买下来了。”

  他声音洪亮,透着几分得意。

  “那块地荒了好些年,一直没人管,我跟村长磨了半上午,总算谈妥了价格,比我想的还便宜些。”

  “我也找了周老头看过日子,掐指一算,后天就是动土的好时机。黄道吉日,宜动土建房,不宜拖延。”

  家里人一听这话,顿时都围拢了过来。

  都开始细细商量新房子该怎么分。

  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定了下来。

  苏云东年纪不小了,眼看着再过几年就要成家立业,理应先为他准备一间婚房。

  苏云河和弟弟苏云川年纪相仿,平日里关系也好,便决定兄弟俩合住一间。

  苏大兴和他弟弟苏云泽也是一样,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分一间屋子最合适不过。

  至于几个女孩,苏雅雅和她妹妹苏云兰一向亲密,便安排她们共用一间。

  屋内还能摆两张小床,窗边再设个梳妆台,既实用又温馨。

  剩下的两间屋子,一间留给苏眠眠,另一间则留给家中最小的妹妹苏云柔。

  这个安排一公布出来,全家上下无不喜笑颜开。

  “咱们干脆建个三进的大院子吧!”

  苏老爹一拍大腿,豪气地说道。

  “前院做厨房、仓房和待客用的厅堂,中院住人,后院还能圈出一片养鸡养鸭的地方,种点菜也方便。”

  大家听了纷纷叫好。

  三进院子虽不算豪华,但在村里已属体面人家。

  苏眠眠坐在门槛上,听着家里的笑声不断,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千。

  她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大多数人家建房都是长辈说了算,孩子们连提意见的份儿都没有。

  可苏家不一样。

  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父母和祖辈总喜欢先听听孩子们的想法。

  然后再让大家一起拿主意。

  如今家里条件好了,手头宽裕了,反而更愿意尊重晚辈的选择。

  这份开明和包容,让苏眠眠心头暖暖的,也让她更加珍惜这个家。

  这几日,苏家上下忙得脚不沾地。

  除了要建房资金,卖豆腐这边也不能停。

  苏家去镇上买黄豆时,也在村里向乡亲们收豆子。

  按市价加两文收购,比他们自己拿去镇上卖划算得多。

  村民们知道后,纷纷挑着担子上门,有的甚至一大早就排队等着。

  他们都说:“拿去镇上卖一趟要走十几里路,费时费力,换几个铜板还被压价。卖给苏家省事,钱给得足,还能换点豆腐带回家。”

  苏家的口碑越来越好,乡邻之间也多了几分情谊。

  不止是卖豆子,村里不少人受了启发,也开始跟着苏家一起开荒种番薯。

  不少人家因此省下了买菜的钱,日子慢慢有了起色。

  大家都感激苏家带了个好头。

  说是苏家富了也不忘乡亲,真正是厚道人家。

  终于到了动土那天,天刚蒙蒙亮,村口就陆续传来脚步声。

  许多乡亲主动赶来帮忙。

  “苏老爹,我家柱子也来搭把手,算半个工成不?”

  一位大叔笑着打招呼。

  苏老爹连忙迎上去,满脸堆笑。

  “来就来,工钱照给,一顿午饭管饱!”

  原来苏家住一天给十五文钱,还管一顿热乎乎的午饭。

  这待遇跟镇上的工钱差不多。

  还省了路途奔波,谁不愿意来?

  更何况,苏家向来待人厚道,从不克扣工钱,信誉极好。

  最后,苏老爹挑了三十个身强力壮的工人来盖房。

  都是村里信得过的汉子,手脚麻利,干活实在。

  做饭的事则请了三位妇人。

  分别是村长娘子、村长媳妇,还有苏老太从小一块长大的好姐妹何翠花。

  三人都是村中出名的勤快人,厨艺也好,做几十人的饭菜也不慌乱。

  每人每天八文工钱,虽比男工少些,但苏老太特意叮嘱给她们多加一碗肉。

  “开工!”

  随着周老头一声洪亮的吆喝,整个院子顿时热闹起来。

  苏老爹背着手,站在院子中央,盯着每个人的进度,时不时提醒一句。

  “老四,那边锅快干了,加点水!”

  “老二,挂腐竹要匀着来,别挤成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