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228都在进步-《至圣先师他太稳重了》

  第232章 228.都在进步

  王阐同申东明大眼瞪小眼半晌,然后方才重新开口:“嗯,镇魔卫那边想必会妥当帮你安排亲人。”

  申东明笑道:“其实,也没事,家里事都我妹妹拿主意。”

  徐永生、王阐面面相觑:“我记得你提过,她年纪……”

  申东明笑呵呵:“她年纪是还小,不过操持家里有两、三年了,近来都是她照顾外婆。”

  奚骥惊讶过后,冲申东明竖起大拇指,不过不是竖给他本人:“令妹好样的。”

  沈觅觅笑道:“方便我们晚些时候去拜访一下,认识一下么?”

  申东明大喜:“这当然再好不过!”

  他想起一事,犹豫着看向王阐同徐永生:“二位先生,我家小妹已经开蒙读书,河北道那边的先生都说她很聪明是个好苗子,这趟她同我一起来东都这边……”

  “今年学宫刚刚结束一次招生,下次入学试在三年后。”

  王阐微笑道:“正好你妹妹年龄尚幼,不急在一时。”

  他转头看向一边:“奚骥正办义塾,可以让令妹先跟着他读读书,熟悉一下东都的环境,然后再入学宫外院,也方便照顾你家老人。”

  申东明自然是千肯万肯。

  不过,道谢之后,他仿佛才渐渐回过神来,转头看向奚骥。

  虽然同奚骥可以算是比较对脾气,但他一时半会儿想象不出奚骥当老师授课的模样。

  见申东明视线望过来,奚骥没有半点不好意思的样子,挺胸凸肚,面露笑容。

  申东明见状,不禁咽了下口水,心中没来由的有些不安起来。

  沈觅觅将脸扭向一旁,肩膀轻轻抖动。

  宁山看着申东明,则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奚骥为完成第三层“仁”的相关历练,在徐永生等学宫师长的安排下,也开办义塾,为蒙童授课一年。

  宁山好奇之下,专门去那里旁听过。

  ……误人子弟,不至于,但绝对和宁山的理念不合。

  沈觅觅扭过脸笑了一场后,再转回头,神情已经成功变得正常。

  她好奇地向申东明问道:“对了,申都尉,河北道那边的情形,如今怎样?”

  河北道此前经历大风波,坐镇边塞的异姓郡王更迭,更牵扯到燕王秦罗被废杀。

  虽然变动被局限在高层小范围内,但扩散的波澜仍然可能影响中下层的人。

  申东明答道:“听小妹她们说,河北道当前整体情形还算平稳。

  由云州郡王坐镇河北后,对异族管束更多,各路异族高手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

  不过,相较从前幽州郡王在时,各种税赋和杂捐也都比从前更重了,尤其宫中内侍比以往更多。

  所以虽然东都东西都贵,但小妹还是带着外婆一起来找我。”

  徐永生安静听着,若有所思。

  “小申一家,能在东都站稳脚跟,也不枉他这些年在岭南吃的苦。”赵秉正在一旁微笑颔首。

  然后他邀请徐永生和王阐:“明日我打算去拜访伯父榞公,想邀二位一起,二位如果有空,还请赏光。”

  徐永生、王阐都没有拒绝。

  第二天在河南尹赵榞的府上,双方宾主尽欢。

  除了赵秉正外,还有另一个赵氏子弟也在场。

  徐永生第一眼就觉得对方面熟,然后下个瞬间就将人和名字对上号:

  赵言规。

  双方此前确实有过一面之缘。

  那还是当初赵榞身为关中帝京学宫司业时,带着帝京学宫的优秀苗子来东都学宫游学做客期间的事情。

  当时帝京学宫来东都的学生里,除了石靖邪等人外,便有这位赵言规。

  徐永生到如今境界,并且积累有四块“智”之龟甲,过目不忘的同时,关于从前记忆中点点滴滴也都重新发掘整理出来。

  他记得,当初自己制止调停黄纥人同北阴人之间纠纷的时候,周围不少学宫东、西两监学生围观。

  其中一小群帝京学宫的学生,便簇拥在赵言规身边。

  如今数年光阴过去,大家重逢,谈起当初学宫东、西两监交流的事情,都颇为感慨。

  当时的学宫西监司业赵榞,如今已经离开学宫,成为河南尹。

  当时的东都学宫五品助教王阐,现在成为学宫四品博士。

  当时的学生徐永生和赵言规,眼下则都成了学宫讲师,一个在东都学宫四门学,一个在帝京学宫国子学。

  赵言规和赵秉正一样,这趟都是来东都出公差。

  不过相对而言,赵秉正快去快回,四月底的时候,便即告辞,重返岭南。

  赵言规则预计还要在东都待上一段时日。

  于徐永生而言,到赵榞府上做客,对他接下来一切没有影响,继续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除了当初郑彬那件事之外,赵榞也都显得很正常,为官可算清廉,处事亦干练。

  因为现任东都留守殷雄平日里存在感稀薄,少理日常政务,因此对于东都内外河洛中原的百姓来说,赵榞反而是大家更熟悉的政务长官。

  相对而言,时间进入五月后,更令徐永生在意的是另一个消息。

  一个来自关中帝京的消息:

  雍王秦虚,成功由三品晋升二品,臻至武圣境界。

  自当初乾皇废太子一日杀三子之后,他亲生子女里,终于再出一个武圣。

  这是晋王秦元、凰阳公主秦真,以及齐王秦太、燕王秦罗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结果,为此他们各想办法,不惜私下铤而走险,甚至当年千秋节东都剧变,可惜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直到今天,雍王秦虚终于成功迈出这一步。

  虽然,一年半以前,他将要来东都的时候,东都也闹出一场冬至大乱,但秦虚本人总算安然无恙。

  波澜起伏之后,至如今,他到底还是成功了。

  乾秦皇族中,当下也新添一位武圣。

  世人都纷纷开始猜测,雍王秦虚看来很快就将被正式封为太子,入主东宫。

  “又多了武圣。”

  今年新年之后,从汝州返回东都的谢初然,听到消息后脸上没有露出难色,也不见什么感慨,只是平静复述事实。

  不过,这一次,徐永生仿佛在对方的眼瞳中,看见有虚幻的火苗跃动。

  自己在进步,敌人也可能在进步。

  对方不会呆愣愣的停留在原地,傻等着他们一路追赶。

  谢初然想要找一个个强敌算账,就需要比他们进步的更快。

  淬脊钢的帮助下,她在今年开春时已经成功修成自己第四把“义”之古剑,接下来这段时间,则正在好生玉的帮助下,积累温养自己第五枚“仁”之玉璧。

  “第五层‘仁’和第四层‘义’的历练,都不容易。”徐永生问道:“有什么打算?”

  前者要求安抚三千亡魂。

  后者则是要求武者勇敢无畏,仗义为蒙冤者讨回公道。

  一个是机会难得,可能需要慢慢积累。

  另一个则是在公开名义下,容易引起外界关注暴露身份。

  谢初然此前同林成煊有讨论过相关事:“关于第五层‘仁’的历练,我考虑将来随林伯父一起外出游医四方,专为普通百姓诊治,如果遇上不幸者,则安抚其亡魂,地小人少,不易引人瞩目。

  第四层‘义’的相关历练,也趁此机会寻找合适时机,最好,是消息相对闭塞的地方。”

  总体来说,是相对比较耗时的办法。

  正因为这样,谢初然听说雍王秦虚突破至二品武圣境界后,才会生出时不我待的急迫情绪。

  但她此刻仍然能稳得住心境,虽然心中生出焦虑和迫切,仍不改既定方针计划。

  类似历练相关,旁人无法代劳,徐永生亦只有默默祝愿对方接下来一切顺利。

  到学宫放五月田假的时候,于是按照先前商量好的,徐永生同宁山一起离开东都,沿着大河,向上游出发。

  奚骥、沈觅觅这趟都没有跟着一起凑热闹。

  前者虽然办义塾为蒙童授课,但放假与学宫是同步的。

  只是他这段时间看上去神神秘秘,似乎在忙什么事情。

  徐永生猜测,可能同他和常杰背后那个神秘组织有关。

  而沈觅觅这个田假不得休息。

  崇玄学博士刘深开始鸡娃了,亲自敦促沈觅觅加紧修炼。

  倒是尹兰舟,这半年多来,跟徐老师还有学长宁山混得很熟,这趟主动恳求,想要跟着一起长长见识。

  徐永生、宁山对此都不介意,于是他们身后跟上一个小尾巴。

  确实小,刚满十三周岁。

  虽然平时少年老成,但当下只得他们三人的情况下,尹兰舟也现出一些符合年龄的表现。

  比方说,感慨山河壮丽之余,他还有相当多的注意力都在天空中宁山那只白隼的身上。

  徐永生、宁山见状都不禁莞尔。

  最初几天,一路顺利。

  宁山制图,徐永生调研大河水脉,尹兰舟跟着观光赏景。

  但向西靠近仙门山后,某一日清晨,迎着晨风,徐永生鼻子忽然翕动,随后皱眉。

  他闻到一股血腥气。

  再向前行,宁山也是面色一变,转头望向徐永生。

  徐永生轻轻颔首,看了尹兰舟一眼,宁山会意,当即盯紧自己这个小学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