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226.坏了,被他们包围了(三更万字到!)
刘德准备去的军器监,和史不得任职的都水监一样,都是大乾朝廷九寺五监之一。
所谓五监,即国子监、军器监、匠作监、少府监和都水监。
那里也是徐永生颇为感兴趣的地方,主要负责的便是督造大乾朝廷各种制式正规军械。
学宫武夫三学当中,器学培养毕业的学生,主要便是流入军器监和匠作监,尤其是前者。
武夫三学从传授的武学方面来看,就有很强烈的专科意味。
尉学主要面向禁军镇魔卫和大理寺、刑部以及各州、各县衙门。
器学主要面向军器监和匠作监。
牧学培养毕业的学生,则主要流向九寺之一的太仆寺,亦或者直接流入军中,专门为朝廷驯养各种灵兽。
曾经就在芳华楼中同徐永生起过冲突,但早已对他心服口服的袁通,毕业后已经入了东都这边的太仆寺,近来一直在西苑那边忙乎,驯养管理各种异兽。
宁山在学宫放假期间,就那只白隼的事情,便经常前往西苑请教袁通。
“军器监是个好地方。”徐永生言道:“不过那个地方严进严出,将来想要离开,可能还需要费一番周折,随时可能忙的一段时间不着家,你对此需有个准备。”
刘德连连点头:“二哥说的是,我之前也有些犹豫,好在弟弟妹妹也都长大一些,我娘亲可以省心不少,家中现在也有些积蓄了,我便是长时间不在,他们也能维持。”
徐永生:“这再好不过。”
诚如刘德所言,他此番准备得非常充分,很顺利便突破当前境界,臻至武夫七品,令自身三骨堂增加到三层。
而盛景十五年的这次东都学宫入学试,也顺利完成。
许书明、燕德、王阐、黄选、程稳、蒋和再加上刘深,七学博士随司业韩帼英一起主持这次的入学试。
徐永生等学宫讲师从旁辅助。
对于他和王阐所在的四门学来说,今年最出挑的新生,无疑是去年春社日那次“提前批”入品典仪上就引得所有人侧目的小萝卜头,尹兰舟。
直到如今参加正式入学试,他甚至都还没有满十三周岁。
这方世界的武道修行,一般而言,不会开始的太早。
一方面是考虑肉身气血基础,一方面也是考虑人的思维和定性。
因此就算是皇朝宗室贵胄和各大名门世家子弟,也都在十五岁上下开始启蒙。
少年神童不是没有,但相对稀少,亦不鼓励。
尹兰舟当时入学时也有些争议,但一来他少年老成,二来东都学宫要跟帝京学宫抢人,于是最终罗毅亲自拍板将他收下。
而尹兰舟的表现也没有让人失望,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早熟。
约莫一年前他参加“提前批”儒家入品典仪,成功臻至九品境界。
一年后的如今,眼看着他都有希望去冲击八品境界了。
“一事不烦二主,这些好苗子,我就都交给你了。”
现任四门学博士王阐坐在自己的公房里,当着那神童尹兰舟的面,对一旁徐永生笑道:“你们天才和天才之间,相处起来更融洽。”
徐永生:“博士你同样是天才。”
王阐:“我不能只盯着几个人。”
徐永生颔首:“我亦是相同看法。”
王阐:“可谁让眼下我是你上司呢?”
徐永生起身:“言之有理。”
他带着尹兰舟一同向王阐告辞。
从博士厅的公房出来,徐永生在前,尹兰舟在后。
少年看似老老实实跟在徐永生身后,但一直偷摸着拿眼观察前方的徐助教。
徐永生没有回头,也能觉察到身后少年的目光。
他若无其事,只是随口问道:“你九品期间三才阁温养积累,选择了‘仁’、‘义’、‘智’?”
尹兰舟连忙收回视线:“是的,先生。”
徐永生:“第一层五常之仁的相关历练,施粥济困,完成下来感觉如何?”
尹兰舟老老实实答道:“不算难,但令学生印象深刻。”
他年纪小,且是孤儿,身无长物,自然不是从始至终都单凭自己完成第一层“仁”相关的历练,独自施粥济困三十天。
连置办粥棚的钱财,都是东都学宫代付。
按照过往约定俗成的规矩,还在学宫外院的学生,哪怕已经参加“提前批”入品典仪,也借不到学宫的光,要等正式入学之后,一些相应历练学宫才会通过官方渠道帮忙协调。
只是在这方面,韩帼英比罗毅更好说话。
而尹兰舟这个天才儿童的情形又实在特殊,于是东都学宫上下便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学宫学录、学正等官吏的帮助下,尹兰舟支起了自己施粥的小棚子。
他年纪小,放在外界眼里,还以为是哪家富户少爷,因为家中长辈想要为子孙积德,这才打着孩子的名义来施粥。
对尹兰舟而言,放在进学宫外院之前,他多半是跑人家粥棚里受救济的一份子。
前后差别,令他想要印象不深刻都难。
“听说你恳请学宫里其他师长,施粥济困的时间多延迟几日?”徐永生问道。
似尹兰舟的过往经历,对接受救济的人很容易感同身受。
但反过来也容易步入另一面:
因为自身有天赋,所以才改变了命运。
那么反之,没有天赋的人,就肯定无法改变命运。
我们彼此之间,是全然不同世界的人。
甚至,在此基础上,再对这些人做些什么,也理所应当。
因为大家本质上不同,而他们命该如此。
徐永生不确定尹兰舟未来思维会否发生变化。
截止当前,这个天才少年的思维更偏向于自己淋过雨,有伞之后,不介意帮别人少淋点雨。
听到徐永生的问题,尹兰舟轻轻点头,然后说道:“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不过老师们说,接下来会有其他人也施粥,完成相应的历练,学生平白延长,会耽搁人家,那既然还有其他同学继续干下去,学生自然就不坚持了。”
“那么第一层‘义’的相关历练呢?”徐永生一边走一边问道。
面相老成的尹兰舟忽然嘿嘿一笑:“学生年纪小,童言无忌,当面直斥其非,人家只呵斥一句,叫学生滚蛋就完事了。”
果然,少年老成的外表下,其实也不是啥老实孩子。
“有关‘智’的历练呢?”徐永生对此不置可否,并没有批评尹兰舟,只是继续问道。
原本还有些惴惴但还是老实作答的少年见状,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放下,于是也继续老实答道:
“这个特别难,学生磋磨了好久才终于通过。”
徐永生微微颔首:“你年纪虽小,但自小到大阅历不少,说不定还多过一些成年人。
师长们的教导只是一方面,我辈读书人,每日三省吾身,时刻自省很重要。
修行中的相关历练,可以是走过场,也可以是真正的磨练,自己在那一刻心里的真实感受,不妨多回味。”
尹兰舟闻言,连忙正色答道:“学生谨遵先生教导。”
尹兰舟眼下是孤儿不假,但看他名字便大概能猜出他不是寻常田舍农家子弟出身。
家庭变故之下,可能才落到现在处境。
他少年老成,为人早熟,但未必是真正的成熟,接下来几年时间仍然是重要的人生塑形阶段,因此徐永生多说几句。
看得出,他说话,尹兰舟听得进去。
这比徐永生此前预料中的情形还要更好。
让他猜测,可能是他当初主持“提前批”入品仪式的时候,有个邓氏子弟作弊,以至于引发严重后果,令当时在场的尹兰舟等少年人印象深刻。
连带着,他们也就对当时主持仪式的徐永生印象深刻。
徐老师猜对了一半。
他当时镇定自若平息事态并谆谆教诲,确实给尹兰舟留下深刻印象。
而在那之后,去年秋天的时候,先于徐永生从岭南返回的宁山、奚骥、沈觅觅等人,作为正院老生代表曾被院中师长安排,返回外院给新生们做榜样,讲述他们来去路上和在岭南期间的经历,为新生们增长见闻。
结果以奚骥为主力,宁山、沈觅觅为辅助,三人当着尹兰舟等新生的面着实是把徐老师一阵好吹。
可怜小尹再神童,当前仍是个十二岁的孩子,终究是被几个学长、学姐给吹晕了。
于是,徐老师在他心目中本就深刻的形象,彻底高大伟岸起来。
只是,这个时候他少年老成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当着徐永生的面儿,并没有表现得太激动。
哪怕先前听王阐嘱咐徐永生重点关照他的时候,他其实在心里喊万岁。
“既然已经准备妥当,接下来静静心,准备参加晋升八品的典仪。”徐永生的声音顿时让尹兰舟回过神来,连忙应诺。
少年想了想,欲言又止。
徐永生没有回头看他,但却似乎已经目睹他的表情,停下脚步,转过身来:“有什么话,直言即可。”
尹兰舟于是问道:“先生,我听说关于第一层‘信’的相关历练,是需要为他人守密整整一年?”
徐永生颔首:“确有其事。”
尹兰舟又问道:“修持第二层‘仁’的话,加速其他方面的修炼速度,差距会很大么?”
徐永生当即明白对方想问什么:“节约的时间,比不上第二层‘仁’和第一层‘仁’之间所花时间的差距。
八品境界时候先修持第一方‘信’之印章然后守密一年期间修炼第二枚‘仁’之玉璧更节约时间,还是先修炼第二枚‘仁’之玉璧然后再修炼第一方‘信’之印章节约时间,视人的资质和天赋不同,其实结果是有分别的。
以你之前的进步速度来推断,站在整个八品修炼阶段来看,先修持第一方‘信’之印章更省时间。”
尹兰舟闻言,当即再没有任何犹疑:“多谢先生解惑,学生如能晋升八品境界,接下来预备先修炼第一层‘信’,然后第二层‘仁’,接着是第一层‘礼’。”
徐永生微微一笑:“无妨,相关事主要看你自己的想法。”
人各有志。
奚骥童年更不顺,人也更倔。
哪怕明知道先仁后义,更有利于节约时间,他也我行我素,修炼起来始终是先义后仁。
明知道相关历练要守信一年,第一方“信”之印章放八品最后一阁才修炼,也是没谁了。
如此一来,自然延长了他停留在八品的时间。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有些混不吝的性格,他在其他时候才无所畏惧,能人所不能。
其人天资也确实不同凡响。
晋升七品,定下自身规划后,到如今,短短四五个月时间,他借助自己交易来的缩反金和学宫奖励的襄德玉,已经成功修成第三把“义”之古剑,并且马上修成第三枚“仁”之玉璧。
学宫方面已经开始通过官方渠道帮他联系准备为过百童生授课一年的历练。
与之相比,尹兰舟就非常理性了。
他不仅毫不犹豫选择先修持第一方“信”之印章,尽早展开守密一年的相关历练,并且还选择第一层“礼”作为自己在第一层“信”和第二层“仁”之后积累温养的儒家五相五常。
第一层五常修炼所需时间,明显短于第二层五常的修炼。
尹兰舟的选择,是尽快完成八品境界第二层三才阁的积累,争取早日通向七品境界。
徐永生对此不做优劣评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他作为老师,点拨之后认真授课便好。
同时,也不忘坚持自身修行。
眼看着冬去春来,江河破冰,凌汛到来。
这是符合林成煊那门四品升三品民间儒家典仪的天时。
但对徐永生来说自身积累尚未完成,因此心境不为所动,只是静静感悟天地自然四时交替的奥妙。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常杰忽然给他传讯。
而且传讯内容,还是求教徐永生五品升四品的民间儒家典仪。
乍看传信,徐永生还以为对方被劫持了,这是敌人使诈。
但他很快猜测,可能是常杰所在那个神秘组织中的某个成员,有此交易需求。
事后证明,果然如此。
常杰同样用心隐瞒典仪来源,以免旁人借此疑心徐永生的境界实力。
他亦知晓,徐永生当前在东都,仍然以五品境界示人。
徐永生并不过问对方给常杰开出什么价码,很干脆地将这门儒家典仪交给常杰。
他更多是好奇常杰那个神秘组织里其他人都身份,但当下自然也不多打听。
但身处东都学宫,一日早晨前去上课,忽然听到一个消息,叫徐永生更加意外。
与他关系不错的国子学助教曹朗,忽然请大假了。
学宫内外,大家都议论纷纷。
甚至,连曹氏一族的人都来打听。
鉴于对方早先私下里六品晋升五品境界的先例,当前情形,叫大家心中禁不住生出一些猜想。
但随之而来也有问题。
五品晋升四品的典仪,怎么办?
相较于这个问题,徐永生难得有些挠头。
对照先前常杰那边的动向,时间上的巧合令徐永生很难不怀疑,这两人是不是凑到一个窝里去了。
如果再加上奚骥……
也不知道这所谓神秘组织有多少成员?
(本章完)
刘德准备去的军器监,和史不得任职的都水监一样,都是大乾朝廷九寺五监之一。
所谓五监,即国子监、军器监、匠作监、少府监和都水监。
那里也是徐永生颇为感兴趣的地方,主要负责的便是督造大乾朝廷各种制式正规军械。
学宫武夫三学当中,器学培养毕业的学生,主要便是流入军器监和匠作监,尤其是前者。
武夫三学从传授的武学方面来看,就有很强烈的专科意味。
尉学主要面向禁军镇魔卫和大理寺、刑部以及各州、各县衙门。
器学主要面向军器监和匠作监。
牧学培养毕业的学生,则主要流向九寺之一的太仆寺,亦或者直接流入军中,专门为朝廷驯养各种灵兽。
曾经就在芳华楼中同徐永生起过冲突,但早已对他心服口服的袁通,毕业后已经入了东都这边的太仆寺,近来一直在西苑那边忙乎,驯养管理各种异兽。
宁山在学宫放假期间,就那只白隼的事情,便经常前往西苑请教袁通。
“军器监是个好地方。”徐永生言道:“不过那个地方严进严出,将来想要离开,可能还需要费一番周折,随时可能忙的一段时间不着家,你对此需有个准备。”
刘德连连点头:“二哥说的是,我之前也有些犹豫,好在弟弟妹妹也都长大一些,我娘亲可以省心不少,家中现在也有些积蓄了,我便是长时间不在,他们也能维持。”
徐永生:“这再好不过。”
诚如刘德所言,他此番准备得非常充分,很顺利便突破当前境界,臻至武夫七品,令自身三骨堂增加到三层。
而盛景十五年的这次东都学宫入学试,也顺利完成。
许书明、燕德、王阐、黄选、程稳、蒋和再加上刘深,七学博士随司业韩帼英一起主持这次的入学试。
徐永生等学宫讲师从旁辅助。
对于他和王阐所在的四门学来说,今年最出挑的新生,无疑是去年春社日那次“提前批”入品典仪上就引得所有人侧目的小萝卜头,尹兰舟。
直到如今参加正式入学试,他甚至都还没有满十三周岁。
这方世界的武道修行,一般而言,不会开始的太早。
一方面是考虑肉身气血基础,一方面也是考虑人的思维和定性。
因此就算是皇朝宗室贵胄和各大名门世家子弟,也都在十五岁上下开始启蒙。
少年神童不是没有,但相对稀少,亦不鼓励。
尹兰舟当时入学时也有些争议,但一来他少年老成,二来东都学宫要跟帝京学宫抢人,于是最终罗毅亲自拍板将他收下。
而尹兰舟的表现也没有让人失望,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早熟。
约莫一年前他参加“提前批”儒家入品典仪,成功臻至九品境界。
一年后的如今,眼看着他都有希望去冲击八品境界了。
“一事不烦二主,这些好苗子,我就都交给你了。”
现任四门学博士王阐坐在自己的公房里,当着那神童尹兰舟的面,对一旁徐永生笑道:“你们天才和天才之间,相处起来更融洽。”
徐永生:“博士你同样是天才。”
王阐:“我不能只盯着几个人。”
徐永生颔首:“我亦是相同看法。”
王阐:“可谁让眼下我是你上司呢?”
徐永生起身:“言之有理。”
他带着尹兰舟一同向王阐告辞。
从博士厅的公房出来,徐永生在前,尹兰舟在后。
少年看似老老实实跟在徐永生身后,但一直偷摸着拿眼观察前方的徐助教。
徐永生没有回头,也能觉察到身后少年的目光。
他若无其事,只是随口问道:“你九品期间三才阁温养积累,选择了‘仁’、‘义’、‘智’?”
尹兰舟连忙收回视线:“是的,先生。”
徐永生:“第一层五常之仁的相关历练,施粥济困,完成下来感觉如何?”
尹兰舟老老实实答道:“不算难,但令学生印象深刻。”
他年纪小,且是孤儿,身无长物,自然不是从始至终都单凭自己完成第一层“仁”相关的历练,独自施粥济困三十天。
连置办粥棚的钱财,都是东都学宫代付。
按照过往约定俗成的规矩,还在学宫外院的学生,哪怕已经参加“提前批”入品典仪,也借不到学宫的光,要等正式入学之后,一些相应历练学宫才会通过官方渠道帮忙协调。
只是在这方面,韩帼英比罗毅更好说话。
而尹兰舟这个天才儿童的情形又实在特殊,于是东都学宫上下便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学宫学录、学正等官吏的帮助下,尹兰舟支起了自己施粥的小棚子。
他年纪小,放在外界眼里,还以为是哪家富户少爷,因为家中长辈想要为子孙积德,这才打着孩子的名义来施粥。
对尹兰舟而言,放在进学宫外院之前,他多半是跑人家粥棚里受救济的一份子。
前后差别,令他想要印象不深刻都难。
“听说你恳请学宫里其他师长,施粥济困的时间多延迟几日?”徐永生问道。
似尹兰舟的过往经历,对接受救济的人很容易感同身受。
但反过来也容易步入另一面:
因为自身有天赋,所以才改变了命运。
那么反之,没有天赋的人,就肯定无法改变命运。
我们彼此之间,是全然不同世界的人。
甚至,在此基础上,再对这些人做些什么,也理所应当。
因为大家本质上不同,而他们命该如此。
徐永生不确定尹兰舟未来思维会否发生变化。
截止当前,这个天才少年的思维更偏向于自己淋过雨,有伞之后,不介意帮别人少淋点雨。
听到徐永生的问题,尹兰舟轻轻点头,然后说道:“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不过老师们说,接下来会有其他人也施粥,完成相应的历练,学生平白延长,会耽搁人家,那既然还有其他同学继续干下去,学生自然就不坚持了。”
“那么第一层‘义’的相关历练呢?”徐永生一边走一边问道。
面相老成的尹兰舟忽然嘿嘿一笑:“学生年纪小,童言无忌,当面直斥其非,人家只呵斥一句,叫学生滚蛋就完事了。”
果然,少年老成的外表下,其实也不是啥老实孩子。
“有关‘智’的历练呢?”徐永生对此不置可否,并没有批评尹兰舟,只是继续问道。
原本还有些惴惴但还是老实作答的少年见状,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放下,于是也继续老实答道:
“这个特别难,学生磋磨了好久才终于通过。”
徐永生微微颔首:“你年纪虽小,但自小到大阅历不少,说不定还多过一些成年人。
师长们的教导只是一方面,我辈读书人,每日三省吾身,时刻自省很重要。
修行中的相关历练,可以是走过场,也可以是真正的磨练,自己在那一刻心里的真实感受,不妨多回味。”
尹兰舟闻言,连忙正色答道:“学生谨遵先生教导。”
尹兰舟眼下是孤儿不假,但看他名字便大概能猜出他不是寻常田舍农家子弟出身。
家庭变故之下,可能才落到现在处境。
他少年老成,为人早熟,但未必是真正的成熟,接下来几年时间仍然是重要的人生塑形阶段,因此徐永生多说几句。
看得出,他说话,尹兰舟听得进去。
这比徐永生此前预料中的情形还要更好。
让他猜测,可能是他当初主持“提前批”入品仪式的时候,有个邓氏子弟作弊,以至于引发严重后果,令当时在场的尹兰舟等少年人印象深刻。
连带着,他们也就对当时主持仪式的徐永生印象深刻。
徐老师猜对了一半。
他当时镇定自若平息事态并谆谆教诲,确实给尹兰舟留下深刻印象。
而在那之后,去年秋天的时候,先于徐永生从岭南返回的宁山、奚骥、沈觅觅等人,作为正院老生代表曾被院中师长安排,返回外院给新生们做榜样,讲述他们来去路上和在岭南期间的经历,为新生们增长见闻。
结果以奚骥为主力,宁山、沈觅觅为辅助,三人当着尹兰舟等新生的面着实是把徐老师一阵好吹。
可怜小尹再神童,当前仍是个十二岁的孩子,终究是被几个学长、学姐给吹晕了。
于是,徐老师在他心目中本就深刻的形象,彻底高大伟岸起来。
只是,这个时候他少年老成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当着徐永生的面儿,并没有表现得太激动。
哪怕先前听王阐嘱咐徐永生重点关照他的时候,他其实在心里喊万岁。
“既然已经准备妥当,接下来静静心,准备参加晋升八品的典仪。”徐永生的声音顿时让尹兰舟回过神来,连忙应诺。
少年想了想,欲言又止。
徐永生没有回头看他,但却似乎已经目睹他的表情,停下脚步,转过身来:“有什么话,直言即可。”
尹兰舟于是问道:“先生,我听说关于第一层‘信’的相关历练,是需要为他人守密整整一年?”
徐永生颔首:“确有其事。”
尹兰舟又问道:“修持第二层‘仁’的话,加速其他方面的修炼速度,差距会很大么?”
徐永生当即明白对方想问什么:“节约的时间,比不上第二层‘仁’和第一层‘仁’之间所花时间的差距。
八品境界时候先修持第一方‘信’之印章然后守密一年期间修炼第二枚‘仁’之玉璧更节约时间,还是先修炼第二枚‘仁’之玉璧然后再修炼第一方‘信’之印章节约时间,视人的资质和天赋不同,其实结果是有分别的。
以你之前的进步速度来推断,站在整个八品修炼阶段来看,先修持第一方‘信’之印章更省时间。”
尹兰舟闻言,当即再没有任何犹疑:“多谢先生解惑,学生如能晋升八品境界,接下来预备先修炼第一层‘信’,然后第二层‘仁’,接着是第一层‘礼’。”
徐永生微微一笑:“无妨,相关事主要看你自己的想法。”
人各有志。
奚骥童年更不顺,人也更倔。
哪怕明知道先仁后义,更有利于节约时间,他也我行我素,修炼起来始终是先义后仁。
明知道相关历练要守信一年,第一方“信”之印章放八品最后一阁才修炼,也是没谁了。
如此一来,自然延长了他停留在八品的时间。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有些混不吝的性格,他在其他时候才无所畏惧,能人所不能。
其人天资也确实不同凡响。
晋升七品,定下自身规划后,到如今,短短四五个月时间,他借助自己交易来的缩反金和学宫奖励的襄德玉,已经成功修成第三把“义”之古剑,并且马上修成第三枚“仁”之玉璧。
学宫方面已经开始通过官方渠道帮他联系准备为过百童生授课一年的历练。
与之相比,尹兰舟就非常理性了。
他不仅毫不犹豫选择先修持第一方“信”之印章,尽早展开守密一年的相关历练,并且还选择第一层“礼”作为自己在第一层“信”和第二层“仁”之后积累温养的儒家五相五常。
第一层五常修炼所需时间,明显短于第二层五常的修炼。
尹兰舟的选择,是尽快完成八品境界第二层三才阁的积累,争取早日通向七品境界。
徐永生对此不做优劣评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他作为老师,点拨之后认真授课便好。
同时,也不忘坚持自身修行。
眼看着冬去春来,江河破冰,凌汛到来。
这是符合林成煊那门四品升三品民间儒家典仪的天时。
但对徐永生来说自身积累尚未完成,因此心境不为所动,只是静静感悟天地自然四时交替的奥妙。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常杰忽然给他传讯。
而且传讯内容,还是求教徐永生五品升四品的民间儒家典仪。
乍看传信,徐永生还以为对方被劫持了,这是敌人使诈。
但他很快猜测,可能是常杰所在那个神秘组织中的某个成员,有此交易需求。
事后证明,果然如此。
常杰同样用心隐瞒典仪来源,以免旁人借此疑心徐永生的境界实力。
他亦知晓,徐永生当前在东都,仍然以五品境界示人。
徐永生并不过问对方给常杰开出什么价码,很干脆地将这门儒家典仪交给常杰。
他更多是好奇常杰那个神秘组织里其他人都身份,但当下自然也不多打听。
但身处东都学宫,一日早晨前去上课,忽然听到一个消息,叫徐永生更加意外。
与他关系不错的国子学助教曹朗,忽然请大假了。
学宫内外,大家都议论纷纷。
甚至,连曹氏一族的人都来打听。
鉴于对方早先私下里六品晋升五品境界的先例,当前情形,叫大家心中禁不住生出一些猜想。
但随之而来也有问题。
五品晋升四品的典仪,怎么办?
相较于这个问题,徐永生难得有些挠头。
对照先前常杰那边的动向,时间上的巧合令徐永生很难不怀疑,这两人是不是凑到一个窝里去了。
如果再加上奚骥……
也不知道这所谓神秘组织有多少成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