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竞争”的国策,如同一剂强效催化剂,被注入了大周朝这具略显老迈的躯体之中,瞬间便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整个王朝,都像一台被林凡拧紧了发条的巨大机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轰隆隆地运转起来。而在这场席卷全国的变革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那条即将动工的“京马国道”。
……
京州城南郊,彩旗招展,人声鼎沸。
大周朝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国道”——连接京州与马头县的红砖水泥路,今日正式开工。
龙泽天亲率文武百官,再次出城,为这条足以载入史册的康庄大道,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
林凡一身崭新的从三品官袍,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手里拿着个铁皮卷成的简易扩音喇叭,活像个后世的工地总指挥。
他清了清嗓子,对着台下数千名精神抖擞的工匠和前来围观的百姓,扯着嗓子喊道:
“乡亲们!同志们!有句老话说得好,叫‘要想富,先修路’!”
台下一片哄笑,连龙泽天都忍俊不禁,指着林凡对身旁的龙景然笑道:“你这老师,嘴里总是能冒出些稀奇古怪,却又在理的歪理。”
林凡却是脸不红心不跳,继续他的“战前动员”:“这条路,不是普通的土路,而是用咱们最新的红砖和水泥铺就的康庄大道!路修好了,马头县的火龙烧、三轮车,半天就能运到京州!京州的丝绸、布匹,也能顺畅地卖到各地去!货畅其流,人通有无,大家伙儿的钱袋子,才能跟着鼓起来!”
“所以,这条路,是咱们大周的致富路,是咱们百姓的幸福路!大家说,干劲足不足!”
“足!”
台下数千名工匠齐声怒吼,声震云霄,那股子发自内心的干劲,比冬日里的骄阳还要火热。
……
时间飞逝,转眼又是一年春暖花开。
在全国各地热火朝天的建设浪潮中,京州的皇家工商学堂,也迎来了它第一批毕业生的结业大典。
这数百名学子,经过一年系统而又“古怪”的学习,早已脱胎换骨。他们不再是当初那些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寒门少年,或是只知吃喝玩乐的商贾子弟。
他们的眼中,闪烁着自信与智慧的光芒,嘴里时不时地蹦出“成本控制”、“市场调研”、“品牌效应”等让外人听得云里雾里的新词。
林凡作为山长,亲自为每一位合格的毕业生颁发了由皇家认证的毕业证书。
李灵儿以“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林凡手中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证书,她看着自家郎君眼中那毫不掩饰的骄傲与温柔,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满足与豪情。
“去吧!”林凡站在高台之上,看着台下这群由他亲手培养出来的“种子”,声音洪亮,“去大周的每一个角落,去最需要你们的地方!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去修路、去建厂、去教化百姓!记住,你们是星星之火,要去点燃整个大周的燎原之势!”
“是!山长!”
数百名毕业生齐齐躬身一揖,随即,他们带着全新的知识和理念,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如同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乘着改革的东风,洒向这片古老的土地,成为了推动整个王朝前进的中坚力量。
……
就在林凡的“大竞争”计划,在大周朝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之时,千里之外的清河县,萧荣的发展,也同样迅猛得令人心惊。
他治下的清河县及其周边被他悄然渗透的几个贫困地区,粮食产量连年翻番,百姓安居乐业,几乎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地。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比林凡更大胆,也更激进。
在一处新开垦的荒地前,萧荣一身布衣,亲手将一块刻着“田契”二字的木牌,交到一个老农的手中。
“老丈,”他的声音温和而又充满了力量,“从今日起,这三十亩地,便是你自家的了。只要你按时缴纳三成的‘公粮’,这地里长出来的所有东西,就都是你自己的!可以传给子孙,也可以自由买卖!”
老农捧着那块田契,浑浊的老泪纵横而下,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泣不成声:“萧先生……您……您是活菩萨啊!我等祖祖辈辈给地主当佃户,做牛做马,也从未想过,这辈子还能有自己的地啊!”
萧荣此举,无异于一场彻底的土地革命。他将那些从逃亡地主手中收归的土地,以近乎白送的方式,分给了最底层的无地农民,只收取三成的“农业税”用于公共建设。
这一招,比林凡任何“惠民政策”都来得更加直接,也更加致命!它瞬间便为萧荣赢得了治下所有底层百姓最狂热、最坚定的支持!
……
于是,在大周朝的版图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
林凡在明,大张旗鼓,依靠着整个王朝的力量,自上而下地推行着他的宏伟蓝图。一条条水泥官道,如巨龙般在帝国的疆域上延伸;一座座工商学堂,在各大州府拔地而起,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
萧荣在暗,步步为营,以清河县为根基,自下而上地进行着他的社会变革。
他用最直接的利益,将最广大的底层农民,牢牢地捆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之上,悄无声息地扩大着他的“民心”版图。
两人一南一北,一明一暗,遥相呼应,彼此竞争,却又在客观上,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共同推动着这个古老王朝,向着一个更文明、更富强的方向,飞速前进。
……
皇宫,御书房。
龙泽天看着户部呈上的最新税收报表,那上面一串串触目惊心的增长数字,让他捻着胡须的手,都有些微微颤抖。
他又拿起一份由各地官员呈上的奏疏,上面写着:新修官道沿线,盗匪绝迹,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江南推广新稻种,粮食亩产,倍于往年;工商学堂毕业生下到地方,不出三月,便盘活了数个濒临倒闭的官营作坊……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彰显着“大竞争”国策带来的巨大成效。
龙泽天放下奏疏,走到窗前,望着远方那座已经彻底完工、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宏伟建筑,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自己当初力排众议,将整个王朝的未来,都押在林凡身上,这一步险棋,他赌对了!
……
一个月后,皇家图书馆正式开馆。
这座耗时近一年,融合了林凡“现代设计”理念和古典美学的宏伟建筑,彻底震惊了整个京州城。
它那由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坚固身躯,那数千扇巨大而又明亮的玻璃窗,那内部宽敞明亮、充满了“人性化”设计的布局,都让前来参观的文武百官和天下学子们,叹为观止。
它不再仅仅是一座藏书楼,它更像是一座纪念碑,一座象征着大周朝一个全新时代来临的、光芒万丈的纪念碑。
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京州城,乃至整个大周朝,最引人注目的地标。
整个王朝,都像一台被林凡拧紧了发条的巨大机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轰隆隆地运转起来。而在这场席卷全国的变革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那条即将动工的“京马国道”。
……
京州城南郊,彩旗招展,人声鼎沸。
大周朝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国道”——连接京州与马头县的红砖水泥路,今日正式开工。
龙泽天亲率文武百官,再次出城,为这条足以载入史册的康庄大道,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
林凡一身崭新的从三品官袍,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手里拿着个铁皮卷成的简易扩音喇叭,活像个后世的工地总指挥。
他清了清嗓子,对着台下数千名精神抖擞的工匠和前来围观的百姓,扯着嗓子喊道:
“乡亲们!同志们!有句老话说得好,叫‘要想富,先修路’!”
台下一片哄笑,连龙泽天都忍俊不禁,指着林凡对身旁的龙景然笑道:“你这老师,嘴里总是能冒出些稀奇古怪,却又在理的歪理。”
林凡却是脸不红心不跳,继续他的“战前动员”:“这条路,不是普通的土路,而是用咱们最新的红砖和水泥铺就的康庄大道!路修好了,马头县的火龙烧、三轮车,半天就能运到京州!京州的丝绸、布匹,也能顺畅地卖到各地去!货畅其流,人通有无,大家伙儿的钱袋子,才能跟着鼓起来!”
“所以,这条路,是咱们大周的致富路,是咱们百姓的幸福路!大家说,干劲足不足!”
“足!”
台下数千名工匠齐声怒吼,声震云霄,那股子发自内心的干劲,比冬日里的骄阳还要火热。
……
时间飞逝,转眼又是一年春暖花开。
在全国各地热火朝天的建设浪潮中,京州的皇家工商学堂,也迎来了它第一批毕业生的结业大典。
这数百名学子,经过一年系统而又“古怪”的学习,早已脱胎换骨。他们不再是当初那些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寒门少年,或是只知吃喝玩乐的商贾子弟。
他们的眼中,闪烁着自信与智慧的光芒,嘴里时不时地蹦出“成本控制”、“市场调研”、“品牌效应”等让外人听得云里雾里的新词。
林凡作为山长,亲自为每一位合格的毕业生颁发了由皇家认证的毕业证书。
李灵儿以“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林凡手中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证书,她看着自家郎君眼中那毫不掩饰的骄傲与温柔,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满足与豪情。
“去吧!”林凡站在高台之上,看着台下这群由他亲手培养出来的“种子”,声音洪亮,“去大周的每一个角落,去最需要你们的地方!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去修路、去建厂、去教化百姓!记住,你们是星星之火,要去点燃整个大周的燎原之势!”
“是!山长!”
数百名毕业生齐齐躬身一揖,随即,他们带着全新的知识和理念,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如同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乘着改革的东风,洒向这片古老的土地,成为了推动整个王朝前进的中坚力量。
……
就在林凡的“大竞争”计划,在大周朝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之时,千里之外的清河县,萧荣的发展,也同样迅猛得令人心惊。
他治下的清河县及其周边被他悄然渗透的几个贫困地区,粮食产量连年翻番,百姓安居乐业,几乎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地。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比林凡更大胆,也更激进。
在一处新开垦的荒地前,萧荣一身布衣,亲手将一块刻着“田契”二字的木牌,交到一个老农的手中。
“老丈,”他的声音温和而又充满了力量,“从今日起,这三十亩地,便是你自家的了。只要你按时缴纳三成的‘公粮’,这地里长出来的所有东西,就都是你自己的!可以传给子孙,也可以自由买卖!”
老农捧着那块田契,浑浊的老泪纵横而下,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泣不成声:“萧先生……您……您是活菩萨啊!我等祖祖辈辈给地主当佃户,做牛做马,也从未想过,这辈子还能有自己的地啊!”
萧荣此举,无异于一场彻底的土地革命。他将那些从逃亡地主手中收归的土地,以近乎白送的方式,分给了最底层的无地农民,只收取三成的“农业税”用于公共建设。
这一招,比林凡任何“惠民政策”都来得更加直接,也更加致命!它瞬间便为萧荣赢得了治下所有底层百姓最狂热、最坚定的支持!
……
于是,在大周朝的版图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
林凡在明,大张旗鼓,依靠着整个王朝的力量,自上而下地推行着他的宏伟蓝图。一条条水泥官道,如巨龙般在帝国的疆域上延伸;一座座工商学堂,在各大州府拔地而起,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
萧荣在暗,步步为营,以清河县为根基,自下而上地进行着他的社会变革。
他用最直接的利益,将最广大的底层农民,牢牢地捆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之上,悄无声息地扩大着他的“民心”版图。
两人一南一北,一明一暗,遥相呼应,彼此竞争,却又在客观上,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共同推动着这个古老王朝,向着一个更文明、更富强的方向,飞速前进。
……
皇宫,御书房。
龙泽天看着户部呈上的最新税收报表,那上面一串串触目惊心的增长数字,让他捻着胡须的手,都有些微微颤抖。
他又拿起一份由各地官员呈上的奏疏,上面写着:新修官道沿线,盗匪绝迹,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江南推广新稻种,粮食亩产,倍于往年;工商学堂毕业生下到地方,不出三月,便盘活了数个濒临倒闭的官营作坊……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彰显着“大竞争”国策带来的巨大成效。
龙泽天放下奏疏,走到窗前,望着远方那座已经彻底完工、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宏伟建筑,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自己当初力排众议,将整个王朝的未来,都押在林凡身上,这一步险棋,他赌对了!
……
一个月后,皇家图书馆正式开馆。
这座耗时近一年,融合了林凡“现代设计”理念和古典美学的宏伟建筑,彻底震惊了整个京州城。
它那由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坚固身躯,那数千扇巨大而又明亮的玻璃窗,那内部宽敞明亮、充满了“人性化”设计的布局,都让前来参观的文武百官和天下学子们,叹为观止。
它不再仅仅是一座藏书楼,它更像是一座纪念碑,一座象征着大周朝一个全新时代来临的、光芒万丈的纪念碑。
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京州城,乃至整个大周朝,最引人注目的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