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横财二-《穿越后,我在深山造桃源》

  红果进酒楼时瞄了眼,水牌上最贵的菜品是佛跳墙。

  要十二两银子一份。

  这竹荪炖鸡是新鲜菜色,怎么也得十两银子一份吧?

  当然酒楼有其他成本,配菜人工房租税收。

  还有平日孝敬官府与地头蛇的支出也不少。

  另外酒楼口碑,客源与风险也是隐形成本。

  她想了想,比了个手势道:

  “就算八两一斤吧!一斤能做五份菜,酒楼起码能卖五六十两银子,这价不贵。我这有十六斤,李掌柜你要多少?“

  李掌柜眉毛直挑,这山里大嫂,倒是精明得很。

  连他能卖多少银子都算得明明白白,这还咋还价?

  行吧,八两就八两,确实他能挣不少。

  “全要了!大嫂以后还有,烦请送到我们酒楼来,我们全要!“

  李掌柜豪气地大手一挥。

  红果抿嘴笑:“今年没有了,等明年吧!掌柜的省着点用……“

  山子和青豆目瞪口呆地,看着姑姑轻轻松松收了一百多两银子。

  那啥竹荪,不就跟蘑菇差不多吗?

  竹林里到处都是,竟这么值钱?

  两人都不敢说话了,默默跟着姑姑出了酒楼。

  “姑姑,要不明天我们再进山一趟吧,深山里竹林大片大片的,肯定还有竹荪没挖干净。“

  青豆突然拉着红果的袖子说。

  红果笑了,弹了他脑门一下道:

  “都过季了,等明年春天吧。“

  想了想又说:

  “不过明年怕是卖不上这么高的价钱了,这东西漫山遍野的长,吃过的人说不定就认出来了。“

  “认出来就会去山里挖,不光咱们周家村后山的竹林长,别处也长。

  这大峪山脉几百里呢,采挖的人多了,量就大,量大了,价格也就会下降。“

  这是最基本的市场运转原理,红果前世大学里选修了市场经济学,说起来头头是道。

  山子和青豆倒是听明白了,山子还补充一句:“物以稀为贵。“

  红果点头,孺子可教也。

  卖了货,红果让罗二叔赶着骡车去了刀具铺子。

  铺子里伙计一看红果拿出来的图纸,便知道来了大生意。

  请红果几人先坐着喝茶,他把图纸拿去给后院作坊师傅看看。

  没一会儿,一个看着清瘦有力的老者出来。

  红果要起身行礼,老者比手请她安坐。

  “这位大嫂,秦师傅是我们作坊的总管,你这图纸画的简单,跟师傅仔细说说吧。”

  红果汗颜,她不是专业设计师,只能照着自己的想象画个简图。

  当下便把自己的构思细细说来,秦师傅边听,边在图纸上勾勾画画。

  “可以做,只是你这搅拌机,光是转轴便要不少铁,刀片还得加钢水,手柄……倒是可以用木制的,这造价可不便宜。”

  红果点头,请他开价。

  秦师傅算算画画,最后给出二十两银子的要价。

  比红果预算要高些,不过十二个刀片,若做成匕首,一把也要一两银子。

  这么一算,价格就还算公道了。

  秦师傅见她点头,微微一笑道:

  “这个价格,是扣除了你图纸费用的优惠价,这搅拌机打制出来,日后就算我们作坊的出品,周娘子这图纸不能再提供给其他作坊,可否?”

  红果当然同意,这图纸她只出了个创意而已。

  最后成品还得秦师傅修改后定稿,她自然不能据为己有。

  秦师傅见她二话不说便认可了,心中畅快,拿起另外几张漏筛的图纸,给她建议道:

  “这件工具,若是用铁制,过水容易生锈,钢制成本太高,且工艺过于精巧,用料不多工费甚高,周娘子你不如找篾匠,用竹篾编制而成,使起来还轻巧省力。”

  红果大喜过望,对啊!找篾匠,她咋就没想到呢!

  当下两人签了协议,红果交了十两定金,约定半月后来取成品。

  家里米面啥的都不缺,红果想了想,去买了三坛老酒,干货店买了好些红枣桂圆余核桃。

  回到杨柳镇,红果去找篾匠刘师傅。

  订了四个大抓勺,四个竹匾,四个竹筒漏筛。

  这竹筒漏筛是红果路上自己构思出来的。

  红薯粉煮熟后用漏筛过滤成细条,下水成型后再晾干,能保存至少半年不坏。

  前世她见村里大婶们做过,自己还拍摄制作了一期古法红薯粉条视频。

  那时候用的是钢制大漏筛,特别方便。

  秦师傅说太精巧了,工艺成本太高,建议用竹篾编制。

  可编制出来的网眼不够光滑,红果苦思冥想,拿着竹筒杯喝水时,突发奇想。

  这竹筒杯下面戳出几个均匀洞眼来,不就是现成的漏勺?

  容量还大,不用一边过滤一边加红薯粉……

  她跟篾匠刘师傅描述了一下,刘师傅笑说简单。

  “你自己回家都可以做,让我做的话,一个收你五文钱吧。”

  红果当即给了钱,四个抓勺,四个大竹匾,四个竹筒漏筛,一共一百六十文。

  回到家累得慌,王婶早做好了饭食。

  青椒炒鸡蛋,肉末茄子,菌菇野鸡汤,小白菜。

  几人吃饱喝足,红果把今天的银子分了分。

  一共收了一百四十九两银子,还有七百文的零头。

  除去路费花销和定制工具的银子,余一百一十七两九百文。

  三坛酒和红枣那些吃食花了四两多银子,算周家日常开销,没从总账里扣。

  红果给山子分了三十八两,额外又给了王婶二两银子的红包。

  “婶子这算给你的额外奖金,这一个多月你虽没进山,每日里晾晒炮制干货,辛苦的很,这银子你不用存着,自己想买啥买点啥。”

  王婶哎哎地应着,抬起衣角抹眼泪。

  她拉扯大儿子又拉扯孙子孙女,苦了这么多年,还从没花个一个子儿给自己买点啥。

  捧着二两银子,鼻子就发酸喉咙发堵。

  红果又给青豆香豆翠柳一人发了三百文的零花钱。

  “过几天去赶集,你们想买啥,自己就买啥!”

  绿豆和甜豆没干活,也一人得了一百文的零花钱。

  “好了,这个春天就忙活这些了,等秋天再进山采药。过些日子红薯采挖了,姑姑再给你们做好吃的。”

  红薯二月份种下,要四月里才能收获。

  正好还有半个月,粉碎搅拌机应该也做成了。

  红果闲了下来,觉得屋子里空荡荡的。

  八仙桌靠背椅被钱氏拿回去了,如今她们姑侄吃饭在灶间。

  守着个小方桌,坐小板凳,特屈得慌。

  还有屋里的床铺,大哥建了屋手里没银子,打不了木头床。

  用长条凳架着木板,上面铺的是稻草。

  红果去年买了棉花,王婶给絮了棉被,这才往稻草铺上垫了一床被子,夜里能睡得舒坦些。

  她盘了下帐,手里还有一百二十多两银子,够花很久了。

  置办些家具,让日子过得舒坦些,不为过吧?

  说干就干,红果开始画图纸。

  桌椅这些也就罢了,就用这个时代的款式挺好。

  她想打三张床,一张普通高低床,两张上下铺架子床。